摘要: 本文探讨了"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背景下以学术英语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论述了"产出导向法"在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堂中的具体实施和面临的挑战。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提高学生学术能力为导向,教师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产出任务,然后根据产出任务需要,指导学生准备产出任务的步骤和方法。最终通过学生产出任务的展示,考察并提高作为一名研究生必备的基本学术英语能力,即"搜集输入材料的能力"、"分析输入材料的能力"、"组织输入材料的能力"以及"产出输入材料的能力"。
摘要: 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的职责就是为全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兼备的人才。要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课在内的所有学科课程教学都应协同发挥作用。高职院校理应重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审视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困境,从学校和专业课教师两个层面,探索有效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方法。
摘要: 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高校教师的教育身份决定了其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认清教师意识形态工作内涵,积极构建互助共生的理念,通过明确工作理念,加强理论学习,聚焦工作靶心,提高教师意识形态能力,规范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健全长效保障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摘要: 教师是高校承担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力量。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由大众媒介引发的"情绪大于事实、观点大于真相"的现象给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从分析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现实困境入手,结合后真相引发的价值共识反思,探讨高校如何凝聚人心、寻求共识,最后提出高校应通过采取改善沟通方式、突出情感共鸣、加强舆论引导、开展专业培训等策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摘要: 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是检验辅导员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各高校都制定了辅导员工作评价方案,积极开展评价工作。然而,在工作实际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多个评价主体使用同一指标体系、评价发展性功能削弱、量化评价较多质性评价较少等。从学生满意度的视角来评价辅导员工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高等院校的满意度,对进一步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建设一支觉悟够高、理论够精、技术够硬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极端重要。要从增强理论自信、课程自信、课程自觉等方面来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完善学生评教体系、畅通人才培养和晋升机制、注重人文关怀,打造一支坚守教育性标准、不断自我成长、具有人格魅力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摘要: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定位、过程管理、实施模式和教育者素质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创新要求。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根据这些要求,采取必要的创新举措加以应对,即以运用新媒体平台为契机,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显性表达和隐形渗透;以高校思政课改革为抓手,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树立虚实互补、平等交互、复合主体的新理念,创新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模式;将新媒体技术教育纳入教师职业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教育者的媒介素养。
摘要: 统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的知识选择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具有国家性、全面性、衔接性、建构性。较"一纲多本"下的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有些许新变化,一是完善了知识类型,表现为增设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知识、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知识,减少识字、写字量,增加阅读量,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价值导向,建构学科素养,达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效果;二是重构了内容结构,表现为调整汉语拼音、识字顺序,增设"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有利于降低幼小衔接坡度,促进家校共育,实现学科育人。同时,教材的统编统用给家庭及学校带来新的育人机遇与挑战,这需要两个场域重审关系网络,建立与新教材使用相适应的型构。
摘要: 开发教师领导力对学校改进具有积极意义,但在教师领导力的开发实践中,面临着来自组织以及人的障碍。因此,要转变学校领导理念,为开发教师领导力奠定基础;促进学校组织变革,为开发教师领导力提供支持;构建学校文化氛围,为开发教师领导力输入动力;共享学校领导权力,为开发教师领导力创造条件;重视学习团队建设,为开发教师领导力构建平台。
摘要: 以数据挖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具备数据素养是大数据时代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数据素养是教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大规模个性化教学的必要前提。教师数据素养包括数据意识、数据能力和数据伦理,其中数据能力以教师对数据的获取、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教学决策的能力为主。以此作为教师数据素养的教育目标并分析其目标层次,有助于培养教师的数据素养。
摘要: 通过采用自我叙事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回溯和反思"我"的受教育经历及一年新手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关键事件。研究发现,多年的受教育经历形塑了"我"较高的道德敏感性,但实际教学道德践行能力的落后,某种程度上导致"我"的道德敏感性发展停滞。对此,新手教师应借助关键事件的自我叙事,建构新手教师道德身份;于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道德践行能力,保持和发展新手教师的道德敏感性。
摘要: 教学技能训练是新教师入职学习的关键内容之一。基于"教学做合一"思想,围绕"做"这个中心,以"学"为主线、以"教"为重点、以"磨"为载体,新教师进行"五学""五课"和"五磨",能有效提高教学技能。
摘要: 乡村教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学生实行价值引领,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体而言,一是道德的示范者和培育者,二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新思维的开拓者,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者。乡村教师价值引领的具体表现为引领学生走向"真""善""美"。对此,广大乡村教师应先修身,再以崇高的学识、道德、精神等引领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摘要: 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工作,在学生和老师两个层面都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南开大学医学院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意见征询,研究提出了推动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措施和建议,为实现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助力。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教师的政治理想与信念、职业道德、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论述和要求,这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我国应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不断将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向前进。
摘要: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目前以本科培养为主。贯彻"以本为本"的精神,需要制定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技能标准,促进学生在关键技能方面有长足的发展。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技能标准,应包括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教师技能、幼师技能等方面的质和量及其评价指标,并对其输出表现、评价点和测评方式等建立整套的规范。只有确立技能标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和教师教,为培养大批符合幼儿园需要和国家幼师标准的合格毕业生奠定基础。
摘要: 第一周期的国培以"输血式"培训为主,新一周期的国培管理重心下移,项目县成为除培训院校(机构)之外的国培实施主体。在这种新模式下,培训如何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北京大学提出了国培项目县"造血式"培训的实现路径:找准项目县真实需求—发挥行政部门领导力—促进种子教师锐变—带动一线教师成长—提炼优秀培训经验,并阐述北京大学国培工作坊项目在清徐县的具体实施过程,案例的成功实施验证了"造血式"培训路径的可行性,同时也丰富了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摘要: 从名师农村工作站培训的结构与特征出发,基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构建名师农村工作站的学习共同体,突出工作站导师与学员间的平等、和谐、互动关系,是名师农村工作站提升培训效果的必然选择。学习共同体是名师农村工作站崭新的组织形态。在学习共同体中,导师与学员通过良好的学习情境,进行言语对话和行为互动,共同促进专业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生命的价值。
摘要: 美德教化与规范立法是社会治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侧重点不同。儒家美德入法入典具有深厚的法理学意义,良善立法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稳定,改善人类社会的生活,儒家美德入法,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良善公民。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实行"德主刑辅",但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向市场经济,民主法治是社会的主旋律,因而,加强法治建设,辅以美德教化,并将传统美德融入到社会公德,甚至法律法规层面予以规范,则是今后的重要任务。
摘要: 志愿精神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蕴含着服务学习的实践指向,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品质提升。与其他的育人方式相比,志愿精神育人有着独特的基本特征,即在服务奉献中塑造优良品德、在人际互动中优化人际关系、在探索世界中促进个人与社会共同进步。志愿精神育人的实践路径有: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以志愿精神引领校园风尚;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规模;挖掘志愿服务先进人物,以榜样力量发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