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论坛
国际教育论坛
《国际教育论坛》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教育学领域相关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教育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ISSN: 3008-0142

《国际教育论坛》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 “一核三极”模式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探索 下载:45 浏览:458
  • 杜钦芝1 雷诗雨2 陈时洪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 摘要: 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作为公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培养质量对充实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南大学学科教学(化学)专业为例,针对目前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提出了"一核三极"培养模式,以期有效解决教育硕士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培养质量。该模式可为全面提高各专业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为公费师范生教育改革和实践助力。

  •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解读与路径探析 下载:83 浏览:318
  • 李静1 刘鸿畅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 摘要: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哲学观、教学观、人才观三个方面对高校实践育人内涵的基本逻辑进行梳理解读。明确新时代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回归高等教育本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打通高校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实施高校教师实践育人能力建设工程,强化高校师生实践的良性互动,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统筹推进,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清末师范教育发端背景及其思想内涵 下载:44 浏览:310
  • 申国昌1 孙佳瑾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 摘要: 近代中国师范教育发端于1897年的南洋公学师范院。师范教育肇始于此时的原因:一方面是洋务运动以来新式教育快速发展对大批合格师资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是教育救国思潮驱动、西学东渐与中体西用的牵引。我国师范教育办学实践活动能于清末得以开启,得益于晚清教育思想家的极力呼吁与倡导,其中影响最大、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张之洞与梁启超。这两位教育家分别在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时期站在教育救国的角度去大声疾呼应兴办师范教育,培育中国师资,促进教育发展,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 挣扎与成长: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下载:51 浏览:220
  • 付维维1,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 摘要: 研究发现,教师的成长扎根于外部社会环境、政策之中,而职业选择的功利与盲目、个体多样化角色间的冲突、对教师生活世界的漠视等,是造成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主要因素。文章采用自传叙事的方式,借以自身生命历程中关键事件的阐述,历时性地呈现"我"从职前的先赋身份到教师身份获得,职后的身份适应与转变、身份冲突与挣扎、最终寻求自身完整与成长的身份认同历程。因此,对教师自我内心世界的关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性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反思,利用叙事的方式,追求教学与生活的完整,建构自身的身份认同。

  • 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下载:76 浏览:329
  • 程翔1 宇秦弋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2期
  • 摘要: 国外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与我国高校辅导员有着近似的职业定位。在厘清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内涵与特点的前提下,发现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在建设历程中留下了清晰的职业定位与标准化的职业体系、严格的从业要求与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与完备的管理体制、职业化的专业组织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等先进经验,为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优化职业分类体系、提高专业准入门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配套管理制度,重视专业组织兴起、积极推动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启示。

  • 中美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历程与特点比较 下载:45 浏览:377
  • 王凌超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2期
  • 摘要: 师德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也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实践。在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师德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师德建设也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不断改进。美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之一,重视高校师德的制度建设,教师专业伦理水平也普遍较高。从师德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中美两国高校师德在制度建设上的历程与特点,借鉴美国师德制度建设的经验,反思我国高校师德制度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以促进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 下载:429 浏览:368
  • 徐秉国1 王静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2期
  • 摘要: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是引导青少年立德成人和支撑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育人意识等多方面的素养。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坚持实践锻炼提高,并辅之以必要的培训与考评制度,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新时代呼唤有教育思想的教师 下载:42 浏览:407
  • 李文送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1期
  • 摘要: 教育思想是教师为人和为师的灵魂,是教师成长为经师和人师的基石。有思想的教师具有独立而自由的精神,对教育教学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是教育的主人,不会沦为教育的奴隶;对课程和教学内容有着自己的理解,不会成为教材和教参的搬运工,而把教书当责任,视育人为生命,是学生身心发展和精神成长的导师,不跪着教书,活出职业的尊严,教有激情、有艺术、有方法,且乐此不疲。思想的诞生离不开学习、思考和实践,同时需要教师写作,采取总结、梳理、归纳和概括等方式进行提炼和表述。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至少要做到"一心四善",即拥有一颗诚和善的心,以及善于学习、思考、实践和写作。

  • 可行能力视阈下新时代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下载:48 浏览:354
  • 马丽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1期
  • 摘要: 振兴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待遇不高、城乡教师流动失衡以及职业倦怠等问题,实质是教师的可行能力—贫困引发的问题。以往单纯依靠外源型输血的办法,难以保证输入的教师在理念上认同农村特色文化和农村教育,也不能保证他们会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不持久。由此,从可行能力的视角,扩展农村教师的实质自由入手,充分发挥自由的建构性和工具性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及学校应分别从农村教师的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及防护性保障五个方面全面保证农村教师的实质自由的实现,从而为农村教师的内生均衡发展提供条件支撑,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伦理的建设 下载:25 浏览:239
  • 胥敏雪1 刘海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1期
  • 摘要: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事业要想获得健康和长效发展,必须聚焦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建设。这不仅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应对当下伦理失范问题的现实需要。幼儿教师专业伦理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幼儿教师应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以及价值追求,超越现存的工具化价值取向,突出其本体价值。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应凸显对核心主体的发展价值,而涵盖师幼德性共同发展的立德树人可作为幼儿教师专业伦理的价值追求。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应由内到外进行建设,需首要关注幼儿教师主体的自我现实状况,从主体出发,进而向外延伸。彰显幼儿教师个性,立足幼儿教师专业实践生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伦理信念是从主体出发进行建设的重要路径。

  • 农村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制度偏失与修复 下载:53 浏览:331
  • 殷世东1,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1期
  • 摘要: 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相关制度赋权不公导致农村教师生存境遇和生活状态等方面不理想,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不高,职业的吸引力不强,职业身份认同度低。其中制度偏失是导致农村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度低的原因之一。从制度层面进行修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制度修复体现着国家与社会对农村教师的认同,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职业身份的认同度。

  • 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策略述评 下载:73 浏览:377
  • 刘慕霞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1期
  • 摘要: 乡村中小学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主体,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适用于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的普遍策略主要有:提升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改变认知和归因方式,提高心理资本水平和应对压力的能力,营造自主发展的心理环境,学会放松和调整情绪的技巧。当前,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研究存在不足,有必要加强预防性手段研究,建立有统计学意义的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模型,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有必要重视个案研究和追踪研究,点面结合,从多个维度探讨,寻找适合干预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有效方法。

  • 中小学青年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认同的路径探索 下载:35 浏览:165
  • 刘菲菲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0期
  • 摘要: 中小学青年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主要在于教师身份的边缘化和心理健康尴尬的学科地位,这使心理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内在价值产生怀疑,出现放弃学科发展或转学科的意愿及行为。为此,相关部门要构建学习共同体,实践O2O教研活动,探索基于项目的学习及撰写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以突破心理教师发展困境。

  • 我国幼儿园教师流动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载:63 浏览:206
  • 李贞义1 龚欣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0期
  • 摘要: 一支高质量和稳定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幼儿园教师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我国幼儿园教师流动及流失率偏高,且农村高于城镇。引发幼儿园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因素多样,农村与城镇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政府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政策性支持。鉴于当前研究中的不足,未来的研究应当规范研究方法,扩展实证研究的样本范围,区分流动方向,细化幼儿园类型,融合多学科视角。

  • 现实数学教育理念在中国课堂教学中的本土化 下载:26 浏览:376
  • 吴加奇1 张春莉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0期
  • 摘要: 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数学教育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理念为数学教育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但是教师对如何在课堂上运用这些理念真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连接,建构自己的数学系统,还存在疑惑。借鉴荷兰数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现实数学教育的内涵与策略,中国数学课堂应关注学生作品、利用学生经验、借助具体模型来落实现实数学教育理念,帮助学生迎接未来的挑战。

  • 我国深度学习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下载:82 浏览:395
  • 胡怡涵1 孙畅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0期
  • 摘要: 为了探究我国深度学习现阶段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者在CNKI数据库中选取了以深度学习为主题的219篇CSSCI来源期刊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其关键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发现,现有的深度学习研究的热点主题有:学习科学视阈下的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深度学习过程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深度学习技术应用领域及教育影响研究。今后的深度学习研究应该注意拓宽和整合研究视角,拓展与凝练研究主题,创新和转变研究方法,加强和深化实践探索。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国际教育论坛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4
发文量 1260
访问量 80845
下载量 19062
总被引次数 165
影响因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