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想了解的内容!
截图后在输入框直接粘贴

请您为我的服务评分:

发送提交
神经科学研究
神经科学研究
《神经科学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神经精神科学相关领域的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神经精神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成果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893

《神经科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分析 下载:93 浏览:970
  • 罗海青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4期
  • 摘要: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据此实施相应治疗措施。方法:纳入108例抑郁障碍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患者均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并接受治疗,总结患者临床特点,并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MAHD)评估患者的抑郁障碍情况,以提出相关治疗措施。结果:108例患者中,男性44例(40.74%),女性64例(59.26%),女性患者人数占比明显高于男性(P <0.05);从发病原因上来看,54例患者存在不良生活事件,占比50.00%,41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占比37.96%;HAMD评分平均为(16.95±4.23)分,其中轻度抑郁患者58例(53.70%),中度抑郁患者41例(37.96%),重度抑郁患者9例(8.33%);由表可知全身症状是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其次分别为入睡困难、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工作兴趣减退。结论:通过对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病情分析,发现其独特的临床特点,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疾病机制,也为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了实际依据,促进患者康复。
  • 感觉阈值定量与神经传导检测在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93 浏览:950
  • 朱维维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4期
  • 摘要:
    目的:研究感觉阈值定量与神经传导检测在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病程超过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了感觉阈值定量与神经传导检测,对比分析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检出率、震动感觉阈值。结果:应用两种检测方法评估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数值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测定两组间异常检出率,数值对比存在较大差异(P<0.05)。评估两组间震动感觉阈值,各指标测定数值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感觉阈值定量与神经传导检测具有显著优势,可以充分反映神经纤维功能,具有操作简单、无痛苦、无创伤等优势,有利于为糖尿病患者早期神经病变诊断提供参照依据,可以将其视为治疗、预后观察的客观指标。
  • 晚间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97 浏览:996
  • 李玉婷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3期
  • 摘要:
    目的:研究晚间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提升的影响。方法:2022年5月1日~10月31日在神经内科实施常规护理(实施前),2022年11月1日~2023年4月30日在神经内科实施晚间护理干预(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质量、病人及家属对不良事件认知的提升情况。结果:实施后病人及家属对不良事件认知水平、晚间护理质量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晚间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晚间护理质量,减少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提升患者对护理安全管理的满意度。
  • 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算法 下载:96 浏览:990
  • 闫景瑞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3期
  • 摘要:
    近年来,计算机视觉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目标检测领域备受瞩目,目标检测技术在自动驾驶、智能监控、图像搜索等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全卷积神经网络作为一种强大的模型结构,为目标检测任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深入剖析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算法,包括其核心思想、算法设计及实现流程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
  • 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基于脑神经科学视角 下载:96 浏览:984
  • 肖艳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3期
  • 摘要:
    随着我国少子化现象日益明显,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如何构建儿童早期政策支持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基于脑科学理论和国内外成功干预实践,提出了三大最有证据支撑的政策方案:第一,构建保护性支持政策,婴幼儿保护应成为未成年人保护的关键环节;第二,构建经济性支持政策,低收入家庭儿童早期津贴有助于阻断代际贫困传递机制;第三,构建服务性支持政策,儿童早期的优质照顾与教育学习对实现儿童潜力意义重大。本研究对完善儿童早期政策、实现儿童发展潜能、推进代际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与神经保护治疗研究进展 下载:96 浏览:993
  • 白云心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3期
  •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诊断方法和神经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 Web of Science、PubMed、CBM、 CNKI、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中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与神经保护治疗的研究。结果:AD早期诊断方法有生物检测、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以及神经保护治疗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手段。结论:随着科技的进步,AD的早期诊断方法日趋成熟,神经保护治疗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早期诊断和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
  • 眠时留置导尿联合清洁间歇导尿对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影响 下载:95 浏览:980
  • 柏萍1 胡艳2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3期
  • 摘要:
    目的:探讨眠时留置导尿联合清洁间歇导尿对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于本院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共计60例,通过抽签法将其分为2小组,对照组(30例)采用清洁间歇导尿治疗,试验组(30例)则采用眠时留置导尿联合清洁间歇导尿,对2组尿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同时对比2组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膀胱安全容量、膀胱顺应性均高,逼尿肌露尿点压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尿路感染率为20%,试验组为23.33%,2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眠时留置导尿联合清洁间歇导尿有助于保护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的膀胱功能,且不会增加感染风险,值得应用。
  • 观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96 浏览:979
  • 陈开淳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3期
  • 摘要:
    目的 对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65例于我院接受上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按麻醉方案的不同分组,为常规组(32例,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与观察组(33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对两组麻醉诱导、运动神经阻滞及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进行观察,记录苏醒时间与术后4h Ramsay评分,统计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麻醉诱导、运动神经阻滞及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较常规组短(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早于常规组,术后4h Ramsay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在不良反应比较上,观察组低于常规组(6.06%vs31.25%,P<0.05)。结论 予以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起效较快,且有助于术后早期苏醒及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低。
  • 安全预警护理在神经内科不良事件中的应用 下载:95 浏览:968
  • 洪明芳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3期
  • 摘要:
    目的:分析安全预警护理在神经内科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录80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回顾性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安全预警护理,分组探究干预的效果。结果:对照组发生率25.00%,观察组发生率2.50%,结果比较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结果比较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中,运用安全预警护理有助于及时识别并处理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不良事件,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提升护理的满意度。
  •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诊断与治疗 下载:94 浏览:967
  • 叶晨1 毛建华2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3期
  • 摘要: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病因复杂,治疗手段多样,但目前其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对患儿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严重损害。通过泌尿系超声、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诊断,从而实现早期干预。除了清洁间歇导尿、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等保守治疗外,骶神经调控、膀胱扩大成形、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等手术方式也常见于临床。本文就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特征、近年来的常见治疗方式进行综述,以期帮助患儿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 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评价 下载:97 浏览:999
  • 陈宏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2期
  • 摘要:
    脑功能性疾病在临床上是指由于大脑功能出现障碍而引发的系统性疾病,它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情感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病情进一步恶化时会出现器质性病变。虽然该疾病的主要特点与大脑的功能活动有关,但是在进行常规医学影像学检查的过程中却可能无法发现异常,因此需要针对性的检查措施以及及时的治疗。在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的前提下,副作用越小的治疗方案越对患者有利,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可以精确地量身定制,在保证治疗范围的情况下维护周围正常组织功能,因此在需要对脑功能性疾病进行“器质性”手术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高血压脑出血后昏迷患者早期促醒治疗的研究 下载:102 浏览:1022
  • 刘万才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2期
  • 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患者治疗中,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筛选2020~2022就诊的60位患者,观察组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照组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DRS评分等指标。结果:对照组CRS-R评分、EEG评分、GCS评分 等数据指标与观察组相差较大,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患者采取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可以尽快让患者苏醒,让患者能够尽快出院,而且预后改善效果优异,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右正中神经电刺激的经济性较强,操作便捷,可以在早期尽快应用,让患者快速苏醒,临床治疗应用价值较高。
  • 术后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101 浏览:1018
  • 沈慧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2期
  •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是否接受术后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1例,手术后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接受术后早期神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严重程度,采用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SS-FDS)进行评定;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治疗后SS-FDS评分以及ADL评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提示术后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可帮助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结论 术后早期开展神经康复治疗,可显著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 联合用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下载:99 浏览:1016
  • 刘然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2期
  • 摘要:
    本研究针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开展联合用药治疗方案,并对病症管理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观察联合用药对病人神经痛症状的影响及药物对肺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对药物副作用及肺气肿患者的肺功能进行了细致监测,分析联合用药对神经痛缓解及神经功能改善的作用。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减轻神经痛症状,并对改善肺功能有积极影响,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可控,展示出较高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本研究的结论对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神经痛提供了新的方案和思路。
  • 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下载:98 浏览:1015
  • 王迎春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2期
  • 摘要: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探究有效的防范对策。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 年3月到2022年4月,通过实例分析和资料法对外科护理中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以神经外科患者为对象,共80人,一组采用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另一组采用风险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然后从护理质量、护理满意率、投诉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几方面,对比两种模式下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8.72%(77/78),投诉纠纷事件发生率为1.28%(1/78);而对照组,两项指标分别为87.18%(68/78)和6.41%(5/68),前一组具备优势,P<0.05。对比护理质量,观察组病房管理(98.14±0.68)、基础护理(98.71±1.12)、急救护理(97.30±0.47)、健康教育(96.32±0.45);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评分依次为(85.53±1.24)、(85.05±1.73)、(85.25±1.96)、84.72±1.34),前一组评分高,P<0.05。统计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观察组为3.84%(3/78),对照组为15.38%(12/78),观察组风险发生率低,P<0.05。结论:通过有效的风险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降低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避免投诉纠纷事件的出现。
  • 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用于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 下载:97 浏览:1003
  • 刘关挺 乔新利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2期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0月在本院接受下肢骨科手术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气管插管静脉麻醉,50例),观察组(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50例),分析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T1,观察组的HR(81.06±2.25)次/min、DBP(85.57±4.26)mmHg、SBP(107.42±5.73)mmHg,低于对照组的(89.69±3.16)次/min、(112.04±6.68)mmHg、(148.51±8.66)mmHg(P<0.05)。结论:在行下肢骨科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中,进行外周神经阻滞的同时还添加静脉快通道麻醉对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少,应用效果良好。
  • 揿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下载:97 浏览:1007
  • 黄金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2期
  • 摘要:
    目的:综合分析揿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7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应用常规针刺疗法)、实验组(37例,应用揿针配合刺络拔罐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疼痛/睡眠质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实验组患者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更早(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睡眠质量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睡眠质量评分更低(P<0.05)。结论:揿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评价 下载:98 浏览:1012
  • 李爽 李召晨 葛建亮 石新蕊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2期
  • 摘要: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配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变化。方法:以2022年9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AIS患者100例,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每组50例。在早静期脉溶栓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对照组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NIHSS、BI评分分别为(18.71±2.24)分、(44.38±4.48)分,对照组分别为(18.75±2.28)分、(44.30±4.52)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分别为(9.46±1.09)分、(64.81±5.34)分,对照组分别为(11.31±1.78)分、(57.33±5.12)分,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BI评分更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胃肠道、皮疹、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总发生率分别为4.00%、0.00%、2.00%、2.00%、8.00%,对照组分别为4.00%、2.00%、4.00%、2.00%、12.0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AIS的方法,它能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同时也能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而且安全可靠,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物。
  • 整合式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认知功能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下载:105 浏览:1045
  • 付丽如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1期
  • 摘要:
    目的:浅析整合式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认知功能及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应用整合式心理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各30例,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应用整合式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负性情绪、躯体功能、认知功能、遵医嘱行为评分均高于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患有精神分裂症护理中,运用整合式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的心理负担逐渐降低,提高其认知功能,使其能够配合医生的嘱托执行工作,使其治疗效果提高。
  • 影响精神科护士对患者实施约束行为的因素 下载:107 浏览:1031
  • 谷学梅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1期
  • 摘要:
    目的:探究影响精神科护士对患者实施约束行为的因素。方法:对本院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在本院精神科工作的护士展开分析,从中抽选出100例参与研究,对其展开问卷调查分析,根据精神科护士是否实施约束行为将其分为:实施组、未实施组,对比2组精神科护士约束行为影响因素。结果:在对约束行为进行分析后发现,影响精神科护士约束行为的因素包括:工作年限、工作经验、学历、家属是否同意、是否知晓约束法律、约束后是否需要预防静脉血栓及其他相关的约束后护理等内容。结论:影响精神科护士约束行为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加强相关素质培训,建立规范化管理模式,最大程度上减少约束带的使用率,减少并发症。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神经科学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92
访问量 160529
下载量 45892
总被引次数 682
影响因子 1.003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