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新闻客户端用户行为和习惯研究 下载:74 浏览:404

匡文波 贾一丹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手机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无论是苹果系统还是安卓的移动客户端都被广大用户和消费者青睐和普及,而用户对于新闻资讯类的客户端的使用和需求也十分旺盛。本研究基于1986年Davis提出的技术模型理论,以新闻资讯类APP的用户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类客户端用户的接受使用行为和习惯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移动客户端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是用户考虑使用并接受的最重要前提,而社交压力和需求对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起着显著的作用,这意味着新闻客户端的开发更应该重视用户的人性化体验和归属感设置。

央视新闻的“网红”路径探索——以“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为例 下载:77 浏览:393

赵梦珂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众多媒体平台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型变革,以适应融媒体的发展。作为主流媒体的央视新闻为更好地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在此次转型浪潮中也做出必要的调整与创新。2019年11月,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以新路径、新形式开启了中国外交活动报道的全新体验,也提升了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中国国家形象十年回顾:基于多家权威调查的分析 下载:74 浏览:377

钟新 潘亚楠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英国BBC World Service&Global Scan发布的《全球国家形象调查》、美国皮尤调查公司发布的《全球态度与趋势调查》、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中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国际来华旅游舆情调查报告》等权威调查报告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对我国近十年(2005—2014)国家形象的变化趋势进行宏观和微观上的准确把握,进而对未来如何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提出具体建议。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新闻客户端用户行为和习惯研究 下载:72 浏览:379

匡文波 贾一丹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手机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无论是苹果系统还是安卓的移动客户端都被广大用户和消费者青睐和普及,而用户对于新闻资讯类的客户端的使用和需求也十分旺盛。本研究基于1986年Davis提出的技术模型理论,以新闻资讯类APP的用户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类客户端用户的接受使用行为和习惯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移动客户端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是用户考虑使用并接受的最重要前提,而社交压力和需求对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起着显著的作用,这意味着新闻客户端的开发更应该重视用户的人性化体验和归属感设置。

“玩”监控:当代艺术协作式影像实践中的“监控个人主义”——以《蜻蜓之眼》为个案 下载:68 浏览:276

陆晔 徐子婧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当监控视频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当代艺术能否超越全景敞视主义的批判视角,发掘监控视频和个人之间的积极关联?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徐冰从互联网获取近万小时公开的监控视频素材,剪辑制作成81分钟的剧情长片《蜻蜓之眼》。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讨论和阐释,本研究认为《蜻蜓之眼》这一当代艺术作品以艺术家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协作式影像实践,凸显了"监控个人主义"的意义:个体有可能以主动"玩"监控的方式实践虽然有限,但在新技术时代的日常生活层面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参与。

近代学校音乐教育背景下的学堂乐歌——以白话新诗的发生为考察维度 下载:56 浏览:437

谢君兰 《中文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白话新诗的发生存在丰富的整合维度,在近代学校音乐背景下诞生的学堂乐歌是其中极具诗体价值的部分。这些乐歌将古典诗歌元素、译介词汇元素与儿童歌谣等丰富的语言形态都整合到音乐旋律的麾下,如果从新诗视角加以考察,其实就是对多重语言资源的自然吸纳。从作者心态和时代思想环境看,这一语言特征与词作者平和从容的抒写状态紧密相关,也得益于乐歌歌词对于当时文学文类格局以及"历史进化论"的有效规避;从读者来看,乐歌在学校场合的集体演唱,则逐渐影响到学生对音乐乃至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与审美趣味,酝酿了新诗读者在白话文层面的语言习惯。

运用新闻学理论进行医院品牌宣传的现状与对策 下载:54 浏览:391

吴刚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8期

摘要:
在我国,很多占主导地位的公立医院宣传工作不是较为完善的,这是诸多因素造成的[1],本文从当前新媒体形势下医院品牌宣传的现状入手,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找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自白与期待——《从现实学习》话语关系中的沈从文 下载:48 浏览:403

丁茜菡 《中国文学》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重点从话语关系角度分析《从现实学习》,发现文中沈从文强调的是谓语"学习"而非状语"现实",省略了双重主语独立的自我和他所期待的读者,省略的宾语则为关注了国家命运的个人选择。沈从文梳理不被恶劣现实吞没、主动从中成长的经历以自白,远不止是对外界的被动回答,而显示出其独立、坚韧及持续开放的学习态度。自传还有以个人经验予青年人以参考,期之作出有益国家命运的个人选择。这种期待承接了其1946年诸篇杂文中的一种焦虑关注,重视国家遭遇而超越个人境遇,但又与其本人息息相关。

“我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着”——艾青的战时“中国风景”抒写 下载:56 浏览:385

马正锋 《中国文学》 2020年8期

摘要:
从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到1 941年3月抵达延安之间,一幅幅战时"中国风景"出现在艾青的诗笔下。其中,艾青在湖南西南山区的诗歌写作,通过对"中国风景"的"观看""静听""体味"与"分担","中国化"程度明显加深。与此同时,艾青将其富有现代感的艺术探索与国家实际情况、个人情感历程等融为一炉,使得诗歌中个人的"中国风景"与集体的"中国风景"达到了较高程度的融合,印证了诗人的自我说明——"我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着"。

“国语运动”中的台湾话文论争——1930年代台湾文学的语言问题与“民族形式”之难 下载:54 浏览:385

欧阳月姣 《中国文学》 2020年2期

摘要:
1930年代的乡土文学/台湾话文论争,一方面是"五四"新文学进入台湾以后所引起的自发和自律的"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深入和延续;另一方面是对抗日本殖民者强制普及的"国语"(日语)教育进程中愈发深重的"汉文危机"而产生的汉语文改造与保存的实践运动。本文试图以东亚的"国语运动"为背景、以"民族形式"为理论入口,将这场论争的复杂面向,还原到当时的殖民统治、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语境下,发掘论争中有关地方语言和文学形式问题所指向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分裂与想象性弥合。

战时经济视阈下的《清明前后》 下载:56 浏览:359

廖海杰 《中国文学》 2019年7期

摘要:
被视为带有强烈政治性的《清明前后》亦是茅盾剖析40年代战时经济问题的长篇叙事作品,所揭示的不仅是"官僚资本及其爪牙的卑劣与无耻",还有恶性通货膨胀所导致的层层困局和经济大环境黑洞似的卷入效应。茅盾作为第二作者"帮助"宋霖写成的长篇小说《滩》与《清明前后》构成组合式结构,在战时经济问题上,前者对投机风潮的形成及其危害作剖析,用小说文体作尽量宽泛的扫描,后者则用戏剧的文体优势作集中批判。通过对《滩》的改进,经济主题被隐匿起来,《清明前后》建构成型了一种"阴谋式国难财"文学想象,压制了国民党官办剧团所试图制造的"奸商式国难财"模式,凝聚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获得了清晰的伦理正义。

逃亡即抗争:立体战与《火》三部曲的日常生活书写 下载:46 浏览:404

王琦 《中国文学》 2018年12期

摘要:
《火》三部曲中的"空袭"不仅具有"题材"的意义,也意味着作家对抗战作为一场"现代战争"的重新想象。具体来说,"空袭"增加了敌我之间"空""地"对峙的垂直向度,进而形成了一个立体战争的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消泯了"前线"与"后方"、"平民"和"战士"的界限。也只有在这种"处处皆是前线"的战争空间里,作为"平民"的作家巴金才能把自己叙述成战争的亲历者,才能把"逃亡"这样的日常生活塑造为具有"反抗"意义的斗争实践,进而把原本属于个人的"求生行为"升华到"民族生存"的崇高层面。

“孤岛”何以孤,又何以不孤——上海“孤岛”文化空间的多样呈现 下载:48 浏览:332

妥佳宁 《文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孤岛"不孤的论断并非凭空产生,有其特定历史背景。而"孤岛"文学图景的丰富性却长期被这一论断遮蔽。事实上,孤与不孤,都可有更多的理解方式。战时的上海租界,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话语平台,"孤岛"不仅有左翼文人的抗战文学活动,还有以西风社为代表的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各种文学活动。不同文艺思想与实践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且互相交错,各派势力都不能占据舆论主导。从而形成了与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极为不同的文化空间,孕育了丰富的文学实绩。

媒介社会学中的“把关”:一个经典理论的形成、演化与再造 下载:49 浏览:443

白红义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以"重访"怀特的把关人研究为起点,考察70年来把关理论的形成、演化和再造过程。经由这一过程,它从一个引介的社会心理学概念逐渐拓展为一套在新闻研究中颇具解释力的中层理论。在数字媒体时代,把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知识传统依然影响着后续的发展。对经典研究的"重访"不是为了单纯地返回过去,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线索的发掘和延伸,为当下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和分析视角。

私社区:移动新媒体时代的自我、他人与地方 下载:425 浏览:412

谢静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本文提出私社区概念,以描述移动新媒体时代的自我、他人与地方新关系。借助于当前独特的地理媒介,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构造了自我与地方、自我与他人的多重关系,展示出散布式、碎片化的社区形象,并且在社交网络中以多种方式连缀、拼贴。这种社区形态打破了传统社区统一、稳定的公共形象,体现了个体与公共的矛盾性共存,因而称其为私社区。与传统的依赖性、政治性社区不同,这种私社区主要呈现出审美的公共性。而地理媒介的具身中介化性质,耦合了身体、物质与符号,连接了具身与中介、物质与象征,由此创造了私社区新的社区感。地理媒介生成的私社区并未完全取代传统和现代社区,但是开启了一种新的社区生活,同时影响个人的主体性与社区的公共性。

算法技术对传统新闻理念的解构与涵化 下载:25 浏览:415

刘海明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从传统新闻理念的演进到新闻文体的成型都有技术的身影显现。以往,人们习惯于从实用角度审视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评价技术对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作用而容易忽略技术和新闻业的内在关联。随着算法技术在新闻业的运用,它正在影响着传统的新闻理念和新闻生产以及新闻消费。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新闻理念的解构和涵化。算法对新闻理念的解构包括对新闻价值选择、新闻客观理论和新闻伦理规范的解构,算法对新闻理念的涵化体现为对新闻生产、受众心理和新闻伦理的涵化。媒体算法的灵魂是受众。"灵魂"限制了算法技术只是新闻机构逐利的工具,它必须以刚性标准坚持传统的新闻价值和新闻客观标准,将合规、不损害受众利益放在首要地位。

《域外小说集》:作为方法的“东西瓯脱间” 下载:67 浏览:477

李乐乐 《文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域外小说集》并非既往认识的谈论"古怪偏僻"的"弱国模式",实则具有"评骘文明"的独特维度,它体现了周氏兄弟的"否定性"文明史观,即一种有别于直线进化的,通过越轨、偏离等"否定形式"带动的文明发展状态。而作为方法的"东西瓯脱间",展现了其对东西方文明论、文明权力结构本身的批判性,它具有释放"古国文章新生"的隐喻意义,追求一种不被历史传统、外来话语等辖制的"自决"地位。

事件与文学的边界 下载:23 浏览:372

王晓路1 刘岩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本文以对话方式讨论文学与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事件往往影响到文学的书写与接受方式,致使文学的边界产生蔓延;另一方面,人们在"事件"的语境中对于"何谓文学"的理解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事件为切入点审视文学书写、传播和阅读,有利于从不同侧面看待文学现象,把握技术、观念、文化和文学生产之间的联系,从而对于文学的生成机制和流变线索有所洞察。

民国时期男性影星的审美性研究 下载:38 浏览:385

徐丛丛1 朱善智2 《当代艺术》 2018年9期

摘要:
男性影星作为明星群落的一大组成部分,在被看的视阈下多处于被动地位。民国时期,男影星的诞生比女影星要早,但其关注度不及女影星。男性影星的或显或隐凸显出特定时代的文化形态。透过众多银幕形象,可以观察大众审美观念的差异与变化,并剖析男星群落代表的审美文化符号、性别文化标签和社会意识之内涵。在民国影像的"秩序场"内,男星群落为中国早期明星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其审美辐射与审美价值更彰显出潜在的"美感"。

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缝合:新主旋律大片的意识形态策略——以《战狼2》《红海行动》等为例 下载:49 浏览:485

峻冰杨伊 《当代艺术》 2018年8期

摘要:
主旋律电影是国产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讳言,以往不少主旋律电影因简单化的宣教和主流价值观的生硬传达而日渐边缘化。近年来,基于市场选择的压力和观众娱乐的需求,新主旋律电影终于在类型化的实践中实现了有益转型:《战狼2》《红海行动》等燃爆电影市场、成功进行类型融合的新主旋律大片创造了市场与口碑的佳绩。本质层面上,新主旋律大片是以类型化、商业化的方式将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进行了有效缝合;其电影形式不仅巧妙契合主流意识形态,而且使观影者的自我欲望与集体想象达成双重建构。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