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下载:161 浏览:2047

甘道容 《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抚触护理模式对新生儿黄疸患儿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生儿黄疸患儿98例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参照组采用基础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采用基础性护理措施的前提下,增加抚触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明显超过参照组16.33%(P<0.05),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抚触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新生儿护理中全程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 下载:176 浏览:2497

旦增卓嘎 《国际护理学》 2021年7期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护理中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所取得的护理效果。方法从该医院2019年3月到2020年2月出生的新生儿中选取60例,分别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对实验组采取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两组新生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和出箱时间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两组新生儿父母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的新生儿体温变化情况和出箱时间都比对照组要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父母对新生儿的护理满意度来看,实验组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优质护理模式能够促进新生儿的快速成长发育,提升父母的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的意义。

新生儿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分析 下载:165 浏览:2029

任旭然 《护理研究杂志》 2022年1期

摘要: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新生儿护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护理人员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应提高警惕,避免危险因素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本文结合新生儿护理实践,分析了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性提出了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降低新生儿护理风险的几点对策。

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下载:171 浏览:2131

刘静 《护理研究杂志》 2021年12期

摘要:
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妇产科中选取90例新生儿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统计学方法将90例新生儿划分为两个研究小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新生儿应用临床常规护理,研究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强化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PICC置管情况,调查两组新生儿护理风险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新生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风险事件发生率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新生儿,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PICC临床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风险管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儿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可作为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参考措施。

分析急产分娩时母婴的入院急救护理及转运 下载:179 浏览:2511

赵佳 《国际护理学》 2021年4期

摘要:
目的 分析医院外急救分娩过程中对母亲和婴儿的院前紧急护理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入院的26例在医院外急救出生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妇女均接受院前紧急措施以分析分娩结果。结果 所有母亲均已安全转移至医院,无新生儿死亡,平均住院时间为10.9±2.5天,病情稳定后所有母亲和新生儿均顺利出院。结论 住院分娩前的急诊护理以及急救分娩期间在医院外照顾母婴,对确保母婴安全有很大影响,可以作为医院外的急诊护理推广。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预防效果分析 下载:187 浏览:2564

冯英艳 《预防医学杂志》 2021年8期

摘要:
目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目前孕检环节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观察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新生儿缺陷的观察效果,旨在为产科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择了某医院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0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妇为181例,在征得孕妇以及家属同意之后将这些孕妇列为研究组,其余119例孕妇作为对照组;记录和研究两组孕妇胎儿的出生情况,比较新生儿缺陷检出率。结果:研究组孕妇检出率情况为:乙肝等传染病19.89%、妇科疾病14.92%、乳腺疾病8.84%、内科疾病1.1%;研究组新生儿出生缺陷检出率为1.66%,这些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应用能够及时、提前发现孕妇身体疾病,让临床工作人员能够及时针对母体疾病展开治疗,有效降低了新生儿出生缺陷,保证了初生儿健康的同时,明显降低了新生儿身体缺陷发生概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应用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分析 下载:191 浏览:2556

杨横 《预防医学杂志》 2021年7期

摘要:
目的:分析应用盐酸氨溴索对新生儿肺炎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日到2021年4月22日就诊新生儿肺炎患儿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56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法,实验组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新生儿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一周后,实验组的湿啰音指标、吸痰次数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应用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

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下载:181 浏览:2037

董月华 《护理研究杂志》 2021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护理中优质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200例为对象,按护理管理方法分成两组,每组患者100例,比较各组护理应用效果。方法:观察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有效率90.00%;对照组患儿有效率70.00%,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家属满意率75.00%;观察组家属满意率93.00%,数据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15.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3.00%,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经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新生儿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管理法,可提升护理应用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结论:将优质护理管理应用在新生儿护理中可有效提升护理应用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水平,为患儿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个性化健康宣教对初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及喂养方式引导价值 下载:185 浏览:2619

计佳音 《国际护理学》 2021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宣教对初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及喂养方式引导价值。方法:将我院80例初产妇,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个性化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爱丁堡抑郁量表评分、母乳喂养率、新生儿护理能力评分、喂养方式知识认知评分。结果:实验组爱丁堡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护理能力评分、喂养方式知识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产妇实施个性化健康宣教效果确切,可减轻产妇的抑郁程度,提高其对新生儿护理能力及喂养方式认知,提高母乳喂养率。

母婴同室护理模式对新生儿的干预效果 下载:181 浏览:2631

曹苗 《国际护理学》 2021年1期

摘要:
目的:研究母婴同室护理模式对新生儿的干预效果。方法:筛选2017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接收的100例产妇及新生儿,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母婴同室护理模式,将最终两组干预效果进行详细对比。结果:观察组管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产妇产后发生的焦虑情绪较轻,产妇对新生儿的照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各项指标数据结果同对照组比较均占据明显优势(P<0.05)。结论:对妇产科新生儿采取母婴同室护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管理质量,减轻产妇产后焦虑情绪,提升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

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下载:170 浏览:2025

钟晓平 《护理研究杂志》 2021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接产的94例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双盲分组法将94例新生儿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新生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实施鸟巢式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的应用效果。结果:对比分析得知,观察组新生儿的发育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新生儿的血氧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不仅积极为新生儿营造舒适、安全且稳定的生长环境,最大限度的保障新生儿的身体安全,降低其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 下载:194 浏览:2322

戴佩娟 《护理研究杂志》 2021年3期

摘要:
目的:简要分析发展性照顾在应用后,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造成的影响。方法:择取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22年1月至翌年1月收治的55例早产儿作为参考样本,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比组(n=28)与分析组(n=27),依次对2组行常规护理与发展性照顾护理,并对2组的生活质量、临床指标、发育情况以及家属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分析组患儿的住院及体重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比组,而组内患儿的其余研究指标则显著更高,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将发展性照顾有效融入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可有效帮助患儿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生长发育,改善家属认可度,值得在临床大范围推广。

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价值分析 下载:84 浏览:1011

薛青莉 《诊断医学》 2024年12期

摘要:
目的: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者通过颅脑超声方法进行诊断,对该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我院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这一期间内,一共收治了200例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者,以诊断方法的不同作为分组依据,分别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患者通过MRI诊断,观察组患者通过颅脑超声进行诊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阳性例数为12例,阳性诊断率为12.0%,对照组患者的诊断阳性例数为6例,阳性诊断率为6.0%,通过颅脑超声诊断的阳性检出率要高于MRI诊断,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比较,差异明显,经统计学计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者通过颅脑超声诊断,可以得到显著的诊断检出率,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微柱凝胶技术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及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 下载:105 浏览:1039

冯圣兵 《诊断医学》 2024年9期

摘要:
目的:探究微柱凝胶技术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及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方法:将于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50例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列为观察对象,同时随机抽取ABO同型血液样本10份,通过微柱凝胶技术以及凝聚胺递质技术进行交叉配血,对检测结果进行观察统计。结果:交叉配血250次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血清微柱凝胶结果阳性85例,放散液微柱凝胶结果阳性82例,血清及放散液凝聚胺递质检测无阳性结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血清微柱凝胶检测不合率为89.69%,显著高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血清微柱凝胶检测不合率55.56%。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放散液微柱凝胶检测不合率为70.1%,显著高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放散液微柱凝胶检测不合率53.59%。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血清微柱凝胶检测不合率为89.69%,显著高于血清凝聚胺递质检测不合率7.2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放散液微柱凝胶检测不合率为70.1%,显著高于放散液凝聚胺递质检测不合率10.31%。结论:对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进行输血时,使用微柱凝胶技术能够快速、高效进行输血,提高输血过程的安全程度,具有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建议推广。

多层螺旋CT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99 浏览:1130

张鹏 《诊断医学》 2024年8期

摘要:
目的:分析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和预后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方法:2020.1~2021.1作为本次研究的时间区间,选取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一共120例展开研究分析,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确诊前和出院6个月后的展开多层螺旋CT扫描,对疾病诊断结果和预后结果予以评估分析。结果:12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经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后,轻度患者60例、中度42例以及重度18例。将临床分级作为诊断金标准得到多层螺旋CT诊断效能,其中轻度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以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00%、82.90%、88.30%;中度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以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30%、91.90%、86.70%;重度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以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00%、100.00%、95.00%。从影像学可获知,有60例患儿存在低密度灶小于2个脑叶,60例患儿存在大于2个脑叶或2个以上脑叶。其中14例颅内多部位出血,54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外部性脑积水,10例基底节病变,10例脑室扩大。对患儿进行随访后还想,DQ小于90的患儿有9例,Q小于90且低密度灶大于等于2个脑叶者、颅内出血、脑室扩大、基地节病变占比均显著较高,且DQ大于等于90展开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者进行外部性脑积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有效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轻、中、重度分级均具备较高的效能,同时为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颅脑超声在高危新生儿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103 浏览:1058

郑友为 《诊断医学》 2024年8期

摘要:
目的有针对性的探究针对高危新生儿颅脑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采用颅脑超声诊断方法所呈现出的价值。方法此项研究涉及的对象为2019.04~2020.04期间本院医治的80例高危新生儿颅脑疾病病人,根据不同的诊断方法,把这些病人分别归入至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对照组研究对象接受的为CT检查,观察组研究对象接受的为颅脑超声检查。针对2组研究对象诊断精准性展开比较。结果 经由对比分析可知,在诊断精准度方面,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呈现出显著优势,对比两组发现存在显著区别,P<0.05。结论 经过超声冠状面检查发现,正常新生儿侧脑室前角往往表现为裂隙状或者羊角形;侧脑室外侧距离正中线7-11毫米。脑室扩张大部分是因为大量脑脊液聚集在侧脑室系统中,进而对侧脑室的发育造成影响,最后以扩张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脑水肿大部分是因为新生儿阶段缺氧缺血性脑病造成的,经过超声检查后,能够将侧脑室回声分布状况等清楚的显示处理,具有较低的脑动脉波动,脑沟表现为消失或者减弱[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诊断准确率方面,CT检查是58.82%,颅脑超声是94.12%,颅脑超声检查比CT检查高,差异明显(P<0.05);不同颅脑疾病类型检出率方面,颅脑超声的检查结果明显比CT优,差异显著(P<0.05),根据以上结果分析,颅脑超声检查的效果更加明显,其能够将患儿疾病类型清楚地反映出来,从而更好的判断疾病,同时基于疾病类型,建立针对性治疗方案,对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有利。因此这种方法可以作为首选诊断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广泛应用和推行。

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162 浏览:1388

张亚辉 《诊断医学》 2024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90例疑似颅内出血新生儿,全部进行颅脑超声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90例疑似颅内出血新生儿,经实验室检查、其他辅助检查等确诊78例为颅内出血,发生率为86.66%(78/90),经颅脑超声检查诊断出73例颅内出血,诊断准确率为93.59%(73/78);经颅脑超声检查诊断出的73例颅内出血患儿,其中39例为Ⅰ级,占比53.42%(39/73),22例为Ⅱ级,占比30.14%(22/73),11例为Ⅲ级,占比15.07%(12/73),1例为Ⅳ级,占比1.37%(12/73)。结论: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应用颅脑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较高,其有助于对颅内出血情况进行明确分级,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故此,颅脑超声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方式进行推广,但是,为提高诊断准确率,还应该辅以其他检查手段。

超声诊断在新生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价值分析 下载:172 浏览:1687

苏佳 《诊断医学》 2024年2期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在新生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新生儿18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为18例患者采取超声诊断检查,采用超声探头横断面观察患者的胃腔、贲门结构、食管前后径等。然后在患者腹中线偏右的位置观察幽门管横断面,旋转探头观察幽门管长轴切面,分析患者的胃排空情况、幽门收缩和舒张情况以及幽门粘膜水肿的情况等。结果:18例新生儿均确诊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幽门管的直径在16mm以上,油门及厚度在4mm以上,幽门管直径在14mm以上。结论:为新生儿先天性增厚性幽门狭窄实施超声诊断检查,是临床首选的诊断方式,能够有效观察患儿幽门狭窄的实际情况,提高诊断准确率,为患儿后续治疗提供条件。

高频超声在新生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下载:362 浏览:3888

黄智华 《诊断医学》 2022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中高频超声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于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间从我院选取32例通过手术确诊为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X线消化道造影与高频超声检查,对照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各种疾病的诊断率与诊断准确率。结果:X线消化道造影与高频超声检查均可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十二指肠狭窄、环状胰腺,其诊断率略高于X线消化道造影(P>0.05);X线消化道造影与高频超声检查提示梗阻的概率差异不大,高频超声检查略高于X线消化道造影(P>0.05),高频超声的诊断准确率31(96.88%)高于X线消化道造影的诊断准确率22(68.75%),差异显著(P<0.05)。结论:新生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中高频超声的临床诊断价值显著,可对多种疾病实施诊断,且高频超声的新生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消化道造影。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现状及诊断研究进展 下载:424 浏览:3609

宣兆宇 邹志艳 刘迎新 《诊断医学》 2021年8期

摘要: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会影响患儿的身体及智力发育,危害患儿健康。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是利用简单、敏感、快速的检验方式集体筛查遗传病,从而达到早期治疗、改善预后的目的。产前绒毛活检、羊膜穿刺及产后串联质谱筛查有利于早日确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并通过药物治疗、基因治疗等方式对症治疗,从而改善预后,控制病情。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