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实时超声视觉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下载:38 浏览:348

李永祥1 杨俊2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作业治疗、物理治疗及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肌肉骨骼超声作为视觉反馈仪,予实时超声影像进行干预训练,两组患者上述治疗方法每日一次,每周6天,连续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及Wolf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上肢)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上肢)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时超声视觉反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能障碍的临床效果较好。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注意障碍的改善效果观察 下载:51 浏览:344

刘虹 陈滟 佟建霞 黄杰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注意障碍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及门诊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注意力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连线、数字警觉、纸牌分类的测验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划线测定评分、纸牌分类评分、数字警觉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划线测定评分、纸牌分类评分、数字警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的注意障碍。

患侧单腿支撑健侧上下楼梯训练对脑卒中异常步态的疗效观察 下载:38 浏览:374

刘万林 徐凯月 王永慧 魏慧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观察患侧单腿支撑健侧上下楼梯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12月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患侧单腿支撑健侧上下楼梯训练。两组训练时间均为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评分,Barther指数(BI)评分,左右步幅差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后,两组患者的肢FMA评分、步幅差、下肢BI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P<0.01),且观察组训练后的肢FMA评分、步幅差、下肢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患侧单腿支撑上下楼梯训练是一种简单实用性训练,提高了脑卒中下肢肢体功能及步行步幅,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异常步态,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研究 下载:48 浏览:359

舒国建 王化高 张录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研究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8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机器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使用人工辅助步行训练,机器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使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改善情况、下肢功能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FMA、MBI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机器组治疗后的BBS、FMA、MBI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能够较好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能力。

腹式呼吸配合核心力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 下载:42 浏览:339

孙宜文1 张淑欣1 邓琪1 李冻冻2 王坤1 朱俊平3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腹式呼吸训练配合核心力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科PT3室符合生命体征稳定、无认知功能障碍等要求的脑卒中患者90例,并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A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不做其它干预,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同时给予核心力量训练,C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同时给予核心力量配合呼吸训练,每次训练45min,每周5次,共8周,干预前后对受试者进行核心力量和ADL测试。结果:经过8周的康复训练,三组核心力量评分和ADL评分较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P<0.01),B组、C组效果优于A组,末期C组优于B组。结论:呼吸训练配合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奥拉西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下载:40 浏览:357

邹子兴 张宁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与奥拉西坦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9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奥拉西坦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入早期康复训练,对比两组临床效果、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地点定向、时间定向、语言、注意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地点定向、时间定向、语言、注意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奥拉西坦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升其运动功能。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相关因素及护理研究概况 下载:47 浏览:373

谷云青 黄小丽 陈玥含 刘丽娜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2期

摘要:
阐述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概念、产生机理、临床表现及分型,对现阶段护理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重视,指导及时有效地进行护理干预,同时明确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护理科研及临床实践指南提供参考。

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下载:43 浏览:389

吕梅芬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1期

摘要:
脑卒中是致死率极高的疾病,即使经过治疗,也会出现残疾的情况,由于疾病发生主要表现为供血困难,会导致颈动脉、椎动脉缺血,椎动脉缺血则会导致吞咽困难,常会引起吞咽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会影响营养摄入,呼吸道也会受到影响,会导致营养不良,还有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给后续恢复造成较大阻碍,属于危险性较高的并发症,因此需要针对此种情况加以控制。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是目前应用效果较为理想的方案,对于营养支持和改善吞咽功能障碍起到了较好效果。

理疗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下载:63 浏览:373

钟秀文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评价对脑卒中后延髓麻痹所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理疗联合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医院收治的120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运用综合康复治疗,试验组运用理疗联合综合康复治疗。治疗4周后对两组临床疗效和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吞咽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86.67%(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延髓麻痹所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采取理疗联合综合康复治疗相比单一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值得广泛推广实施。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观察 下载:49 浏览:364

刘乔夫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试验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Fugl-Meyer评分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悬吊下PNF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下载:53 浏览:374

黄福锦1,2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观察悬吊下PNF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4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患侧上肢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进行悬吊下PNF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上肢Brunnstrom分期、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及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下PNF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肌内效贴扎技术对早期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研究 下载:48 浏览:366

刘裕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扎技术用于早期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肌内效贴扎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疼痛评分、Barthel、FMA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3天、1周、1个月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Barthel、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用于在早期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能力,促进早日康复,值得应用。

肌电反馈治疗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下载:57 浏览:374

周娃妮1 邴建华2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肌电反馈治疗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017年5月-2018年4月脑卒中患者62例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电反馈治疗技术,两组均进行4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3周及4周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论:将肌电反馈治疗技术用于脑卒中患者中有助于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优质护理配合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 下载:52 浏览:406

杨晓静 赵辉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实施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配合NJF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康复护理程序对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的影响体会 下载:57 浏览:439

孙菲 李莹 宋文玥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肢体瘫痪患者采用康复护理程序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2例脑卒中瘫痪患者为观察对象,依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46例),均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配合康复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测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3%(P<0.05);护理后,观察组FMA评分、ADL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1%(P<0.05)。结论:对脑卒中瘫痪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程序,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临床意义重大。

青年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58 浏览:427

仇晓燕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调查本院康复科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本院康复科住院的青年脑卒中患者200例,采用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调查。结果: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得分(65.01±13.1)分。不同陪护人员、患者自理能力、人均月收入、不同学历等人口学特征患者的自我管理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低,并受学历、陪护人员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因实施符合患者自身情况的自我管理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

Enlax(日常生活作业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下载:62 浏览:453

廖瑶 卢洁 赵祥虎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En lax(日常生活作业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科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作业训练40min/次。观察组在每天在传统作业训练的基础上增加Enlax(日常生活作业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20m i n/次,1次/d,5d/周。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估上肢功能和改良Barthel(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生活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肢功能、生活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nlax(日常生活作业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ADL功能有促进作用,对脑卒中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肝郁脾虚型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69 浏览:461

张晨 靳萍 姜尤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肝郁脾虚型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肝郁脾虚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08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抑郁治疗(口服黛力新,每日1次,每次1粒,晨服)并进行情志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1,P<0.05)。结论:在常规抗抑郁治疗基础上采用艾灸联合穴位按摩,可使肝郁脾虚型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从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治疗谈基层医学模式的转变 下载:64 浏览:458

靳东红 王伟成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治疗基层医学模式的转变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在2016年1~12月期间所收治的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给以生物医学模式,观察组给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日常生活能力、患者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层医院必须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康复的影响研究 下载:67 浏览:451

罗林坡 李萍 黄步哲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互动式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5m折返行走时间、改良Barthel指数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试验组5m折返行走时间、改良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明显提升其步态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价值较高。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