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2017—2018年长海县浮筏养殖虾夷扇贝生长和存活差异分析 下载:67 浏览:313

周凯 刘超 孔宁衣 启麟 杨传燕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为揭示环境因子与虾夷扇贝能量代谢及免疫防御能力的关系,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的同期(3、5、6、7月)对长海县浮筏养殖虾夷扇贝进行4次调查取样,对虾夷扇贝的壳长、体质量、肥满度、存活率和患病率等生长相关指标的年际差异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8年长海县养殖海区水温在3、6、7月显著低于2017年同期(P<0.05),溶解氧含量在3、6、7月则显著高于2017年同期(P<0.05);2018年虾夷扇贝6、7月的壳长、7月的体质量、5—7月的肥满度均显著高于2017年同期(P<0.05);2018年虾夷扇贝3、6月的闭壳肌糖原含量,5—6月、6—7月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2017年同期(P<0.05);2018年虾夷扇贝3、6、7月的闭壳肌SOD活性,5、6月的闭壳肌MDA含量,3、5、6月闭壳肌的HSP70含量,以及5—6月、6—7月的患病率均显著低于2017年同期(P<0.05)。研究表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扇贝的免疫反应强度降低,闭壳肌积累了更多的糖原,从而为其他生理活动提供更充足的能量储备,促进浮筏养殖虾夷扇贝的健康生长,进而降低患病率,提高存活率。该研究结果将为长海县和其他相似海区浮筏养殖虾夷扇贝的病害预警预报及健康养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草鱼IgM的表达及B淋巴细胞的抗菌活性 下载:72 浏览:509

张梦兰 卢志杰 詹凡玢 李亚男 施斐 赵丽娟 林蠡 秦真东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1期

摘要:
为了更加了解草鱼B淋巴细胞吞噬活性,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了IgM在胚胎发育中的表达量,并且检测了IgM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以及细菌刺激下IgM的转录情况。结果显示,IgM在卵裂期到出膜前期的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在出膜后开始显著增加;IgM在检测的组织中均有分布,在头肾中表达量最高,并且其表达量在不同细菌的刺激下均显著上调。从草鱼外周血中分离纯化得到B淋巴细胞,并通过吉姆萨染色、q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进行了验证。细菌吞噬实验结果显示,B淋巴细胞对嗜水气单胞菌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并随孵育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强。细菌刺激B淋巴细胞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量显著上升;血清调理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血清调理可以显著促进B淋巴细胞ROS的释放,然而对NO的释放水平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草鱼B淋巴细胞对细菌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并且可以通过呼吸爆发等非特异性免疫的方式直接参与抗菌免疫。

苏丹鱼甘露糖受体的基因克隆表达和免疫特性 下载:63 浏览:504

何昕1 秦真东1 张凯1 梁日深1 杨森1 伍剑标2 赵丽娟1 林蠡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为了解苏丹鱼MR(Lh MR)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抗感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本研究克隆并分析了LhMR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了LhMR在正常及柱状黄杆菌感染苏丹鱼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LhMR开放阅读框4 296 bp,编码1 431个氨基酸(aa)。LhMR的氨基酸序列和分子结构与其他物种高度相似,胞外1个富含蓖麻类β型三叶草的结构域(RICIN)、1个纤连蛋白Ⅱ型结构域(FNⅡ)、8个串连的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CLECTs)、1个跨膜区和1个胞内区。通过qRT-PCR检测显示,LhMR在脾脏、体肾、心脏、脑、皮肤、肌肉、鳃、肝脏、后肠、前肠和中肠11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脾脏中表达量最高;经柱状黄杆菌感染苏丹鱼后,脾脏、肠、体肾和鳃中LhM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发现,在脾脏、肾脏和鳃中的LhMR蛋白表达水平提高。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组织切片表明,在体肾、肠、肝脏和鳃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体肾的肾小管有大量的血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肠壁变薄,组织大量弥散坏死;肝脏组织中有多个空泡;鳃小片肿胀、混乱、坏死和脱落。研究表明,LhMR在苏丹鱼感染柱状黄杆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苏丹鱼柱形病的防控提供新的参考。

人工繁育大泷六线鱼仔稚鱼的骨骼畸形观察 下载:53 浏览:332

盖珊珊 官曙光 于超勇 赵文溪 刘洪军 于道德 宋静静 刘莹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为确定人工繁育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仔稚鱼骨骼畸形发生时期、部位及类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其骨骼畸形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孵化后1~60dph大泷六线鱼600尾骨骼标本中,共发现20种骨骼畸形类型,主要表现为脊柱侧凸、脊柱后凸、脊柱前凸、迈克尔氏软骨弯曲、角鳃骨弯曲等;大泷六线鱼骨骼畸形率为19.50%,主要发生时期为6~10dph和16~20dph,其中,脊柱畸形主要发生时期为6~10dph,头部及鳍骨骼畸形主要发生时期为16~20dph。研究表明,骨骼畸形是导致大泷六线鱼仔稚鱼发育前期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大泷六线鱼骨骼畸形形成机制,以及优化苗种培育关键时期的养殖管理条件提供基础依据。

罗非鱼湖病毒核蛋白的克隆表达、抗体制备及其组织分布 下载:73 浏览:500

苏国茂 秦真东 李嘉波 周萌 莫金凤 张凯 梁日深 吴灶和 赵丽娟 林蠡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近年来罗非鱼湖病毒(TiLV)在多个国家流行,对世界罗非鱼养殖业造成严重威胁。中国是罗非鱼第一养殖大国,尽管我国大陆还没有TiLV的正式报道,鉴于吉富罗非鱼是我国重要的罗非鱼养殖品种,其对TiLV的感染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TiLV对吉富罗非鱼进行人工感染,随后在肝脏组织中克隆和测定了TiLV第6片段基因。罗非鱼湖病毒第6片段基因cDNA全长1 044 bp,开放读码框(ORF)为954 bp,编码31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6.38 ku;5′非编码区(NCR)为19 bp,3′非编码区(NCR)为972 bp。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TiLV核蛋白(NP)。随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提纯了GST融合NP蛋白,在新西兰大白兔上制备了多克隆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抗体效价为1∶51 200,且抗体可特异性识别感染组织中的病毒NP蛋白。对吉富罗非鱼不同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发现肝脏组织坏死并形成合胞体,脾脏部分细胞出现空泡、坏死,含铁血黄素增多,头肾细胞坏死,鳃丝上皮细胞明显解离脱落,鳃小片黏连,脑组织细胞肿大。通过蛋白印迹法(WB)和免疫组化(IHC)对人工感染TiLV的吉富罗非鱼不同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NP蛋白在肝脏、脑、体肾和头肾等组织中均有表达,以肝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为了解吉富罗非鱼对TiLV的免疫反应,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测定免疫因子TNF-α和TGF-β在主要免疫器官脾脏和头肾组织中的表达。研究表明,在感染早期(感染后12~24 h),病毒可显著抑制TNF-α和TGF-β在脾脏和头肾中的表达,可能通过抑制宿主这些免疫因子来促进病毒自身早期的复制。本研究将为进一步解读TiLV的致病机理及其高效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大泷六线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观察 下载:47 浏览:353

于超勇 官曙光 于道德 赵文溪 宋静静 盖珊珊 张伟 刘莹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为揭示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规律,以确定骨骼发育时序与骨化时间关键节点,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对大泷六线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育始于胚胎时期,初孵仔鱼已具备脊索、髓弓、脉弓等骨骼元件;髓棘、脉棘在19日龄时全部形成,脊柱椎体于28日龄时开始由头端向尾端骨化,至50日龄时脊柱椎体全部完成骨骼元件骨化;大泷六线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时序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其中胸鳍、尾鳍的发育明显早于其他附肢骨骼;胸鳍的乌喙骨-肩胛软骨形成于孵化前,20日龄时胸鳍支鳍软骨全部形成,胸鳍条出现,27日龄时匙骨最先开始骨化;尾鳍发育以6日龄时仔鱼尾下骨的发育为起点,20日龄时尾鳍发育成型,5枚尾下骨发生融合,分为上、下两叶,尾鳍条中间微凹,35日龄时尾骨复合物开始骨化;背鳍和臀鳍分别出现在14和15日龄,第二背鳍较第一背鳍首先出现,臀鳍支鳍骨由中间向头尾两端出现,40日龄时,背鳍、臀鳍开始由前向后骨化;腹鳍于16日龄时开始发育,并于31日龄时开始骨化;至60日龄时,大泷六线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基本完成硬骨化。研究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育过程历时较长,其脊柱及附肢骨骼早期发育与其巡游运动模式向机动运动模式的转变、摄食能力的增强密切相关,尾下骨的高度联合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大泷六线鱼处于较高的进化分类地位,本研究结果可为大泷六线鱼早期骨骼功能发育研究及其系统进化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牡蛎疱疹病毒(OsHV-1)间接原位杂交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下载:88 浏览:519

李亚楠1,2 白昌明2 刘金兰1 辛鲁生2 李晨2 刘莉2 黄博闻1,2 魏智薪2 王崇明2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为建立实现牡蛎疱疹病毒(OsHV-1)在贝类宿主组织中的精确定位方法,基于原位杂交PCR (ISPCR)技术建立了OsHV-1的间接原位杂交PCR (indirect ISPCR)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OsHV-1在魁蚶主要器官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首先选择适合原位杂交PCR的引物,在载玻片上实现对原位固定靶组织内病毒DNA的稳定、特异扩增,然后与使用相同引物制作的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最后通过免疫酶标技术显示样本内OsHV-1的组织分布。为了达到最佳检测效果,对间接ISPCR的扩增循环数以及组织消化的蛋白酶K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适PCR扩增循环数为20,蛋白酶K浓度为20μg/mL。利用经优化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对OsHV-1在魁蚶外套膜、鳃、肝胰腺、斧足和闭壳肌5个样本中的组织分布情况和亲嗜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病毒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魁蚶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浸润的血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肝胰腺和鳃浸润的血细胞、斧足和闭壳肌中坏死肌肉细胞的细胞核中。本研究建立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和精确定位的优点,通过组织切片上显示的病毒核酸阳性信号,能判别OsHV-1在不同组织部位的分布特点和受感染的细胞类型;适用于OsHV-1感染的确诊、病毒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嗜性、病毒侵染途径和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

中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概述 下载:95 浏览:473

桂朗1 张奇亚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本研究简要概述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水产养殖动物病毒学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鱼类病毒、虾类病毒、两栖和爬行动物病毒等。此外,本研究还展望了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水产养殖动物病毒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

一例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原分析 下载:92 浏览:527

韩琳1,2 王秀华2 杨冰2 万晓媛2 武和英2 张庆利2 黄倢2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为了阐明山东省潍坊市一对虾养殖场发生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原因,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发病对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YH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及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7种病原的检测,且对发病对虾进行了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用16S r DNA细菌鉴定方法及浸泡回接感染实验对分离自发病对虾体内的可疑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及毒力测试。结果显示,发病对虾样品核酸检测呈现WSSV强阳性,IHHNV和CMNV为弱阳性,其他4种病原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在对虾的胃、鳃等上皮组织中存在WSSV包涵体,头部肌肉纤维出现离散。对分离编号为2901、2902、2903的3株优势可疑病原菌鉴定结果显示,3株菌分别与印度格里蒙菌、交替单胞菌及溶藻弧菌相似,相似度分别为99%、99%及100%。攻毒结果显示,3株可疑病原菌的LC50分别为9.8×107、1.1×108与2.3×108 CFU/m L,各细菌毒力均较弱,非导致对虾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原。研究表明,导致本次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因与混合感染病原WSSV、IHHNV、CMNV有关,其中WSSV感染是造成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主因,研究结果可为解析当前养殖日本囊对虾疾病暴发及其成因提供参考。

基于长片段PCR扩增的牡蛎疱疹病毒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下载:90 浏览:519

史杰1,2 白昌明2 李晨2 蔡生力1 王崇明2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为获取2001年低温冻存栉孔扇贝感染牡蛎疱疹病毒(Os HV-1)变异株(ZK2001)基因组序列,并分析ZK2001与其他Os HV-1变异株的序列差异和系统发育关系,利用基于长片段PCR的基因组DNA的扩增和富集技术,获取2001年栉孔扇贝感染Os HV-1变异株的基因组DNA;再使用Illumina Hiseq 2500 PE25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测序。最后分析ZK2001与Os HV-1其他变异株基因组的序列差异和系统发育关系。测序数据组装后获得8个Scaffold。基因组变异分析结果显示,ZK2001与参考基因组相比存在328个SNP位点,SNP和序列插入/缺失变异是导致Os HV-1基因组序列变异的主要变异类型。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ZK2001变异株与分离自我国的Os HV-1变异株亲缘关系最近,与分离自欧洲的Os HV-1μvar及其相关变异株的亲缘关系最远,说明中国和欧洲分布Os HV-1间存在因地理隔离导致的遗传分化。研究表明,基于长片段PCR的DNA富集技术,可以有效地扩增和富集冷冻样本中Os HV-1基因组DNA,并应用于高通量测序。Os HV-1不同变异株基因组序列数据的获取和积累,将为其基因组尺度的基因变异、株系演化和系统发育关系等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农业种植玉米的增效技术研究 下载:76 浏览:822

张丽英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8期

摘要:
本文将围绕农业种植玉米的增效技术开展分析讨论,阐述我国玉米种植现状,以及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包括采取高效套种技术、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模式、推动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模式发展、采取科学的施肥技术、利用灌溉设备控制植株需水管理、增强病虫害管理,以此提升玉米种植的效益,助力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现代化农业中玉米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下载:40 浏览:345

季春英 《农业学报》 2025年4期

摘要: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种植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与提高,促进了玉米产业的发展。在玉米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才能把病虫源控制住,为玉米的高产高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对其种植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对其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浅谈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的防治技术 下载:55 浏览:575

王阔 《中国水产学报》 2025年3期

摘要:
随着淡水鱼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更多养殖户投入到了该养殖行业中进行研究和探索,使得淡水鱼养殖产业遇到了更多机遇,但同样也出现了较多问题。如何确保鱼苗茁壮生长、避免因疾病侵袭造成减产现象出现,是摆在养殖户面前的主要问题。本文对淡水鱼健康养殖及其中的常见疾病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并提出具体可行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希望可以有助于淡水鱼养殖工作的顺利开展。

马铃薯种植技术及常见病害防治措施分析 下载:268 浏览:2758

陈玉林 《农业研究进展》 2021年5期

摘要:
马铃薯有着多重价值,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农业原料和粮食作物等等,因此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认可,所呈现出的种植范围和规模日益扩大,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有针对性的分析马铃薯种植技术要点以及常见的病害防治措施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种植户提供一定的参考。

探讨我国玉米病害发生与防治 下载:278 浏览:2851

付海璇 《农业研究进展》 2021年5期

摘要: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玉米种植规模和数量的增加,如何做好玉米病虫害防控成为玉米增产增收的关键。本文就常见玉米病害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做了分析,旨在为同行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重载铁路信号道岔病害探讨 下载:165 浏览:1690

高翔 郭成章 刘景权 《信号处理与图像分析》 2023年9期

摘要:
道岔是铁路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位零件较复杂、薄弱。在经过多年运营后,道岔钢轨会出现许多病害。道岔是高速铁路线路设施中的关键部件, 道岔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的安全、列车运行的速度、运行线路的维护费用和线路的使用效率。

无公害草莓病虫害防治技术 下载:153 浏览:2637

蔡睿 《中国农业》 2023年7期

摘要:
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无公害草莓主要病虫害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的技术要求。

市政水务工程的常见病害及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下载:67 浏览:755

陈晓峰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市政水务工程在长期使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常常会出现各种病害问题,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寿命。本文通过对市政水务工程常见病害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了其主要类型包括管道漏水、管道结垢、泵站故障、水质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施工处理技术,包括检测与监测技术、修复与维护技术、改进设计与建设技术等。通过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市政水务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其长期运行的顺利性和经济性。本文的研究为市政水务工程的维护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山区铁路高边坡危岩落石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下载:95 浏览:1009

邓跃龙 《国际科技论坛》 2024年7期

摘要:
山区铁路高边坡危岩落石病害是铁路运营中的重大安全隐患。本文深入探讨了该病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同时,详细介绍了实地调研、实验室试验和数值模拟等防治技术研究方法,并重点阐述了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岩体加固与防护技术以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工程实践应用。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可有效提升山区铁路高边坡的稳定性,减少危岩落石病害的发生。旨在为山区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支撑。

乡村石拱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与治理 下载:55 浏览:1299

唐盛辉 《中国城镇》 2025年3期

摘要: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石拱桥在农村地区面临着“困境”。作为人类工程技术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石拱桥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本文以乡村石拱桥所面临的“困境”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石拱桥病害产生的两大主要因素:环境影响和人为影响,并深入分析了石拱桥病害形成的根本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石拱桥病害,本文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加固处理方法及其所能达到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为乡村石拱桥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