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下载:68 浏览:323

王宝川 《英语教学》 2019年1期

摘要:
语音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而语调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也可以说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三分说: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这对我们英语教学中语调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培养科学、优美、地道的语音语调。言语行为理论提示我们,英语语调教学要加强情景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言语行为意识,增强英语言语行为的社会交际功能。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下载:49 浏览:313

吴浪 《英语教学》 2018年3期

摘要: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微课和翻转课堂也成为一种风靡的教学方式。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基础走向成熟,并运用到教学当中。本文针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进行探讨,不断完善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事业。

国外STEM教育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探析 下载:54 浏览:427

邱德峰1 全晓洁2 李颜希3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STEM教育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其被视为培养21世纪核心能力的关键。研究以WoS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源,并借助SPSS21.0、Bicomb2.0以及CiteSpace等软件工具对国外历年来STEM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外STEM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由萌芽(2001年至2007年)到发展(2008年至2012年)再到繁荣(2013年后至今)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领域主要包括:STEM教育参与主体的主观因素和学生学习表现情况的研究;特殊群体在STEM教育中的学习及表现情况的研究;STEM教育整合及STEM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情况的研究;STEM教育实践活动情况的研究;STEM教师的培养、专业发展及其他研究。研究前沿主题主要体现在:创新STEM专业学习(学位获得)途径;关注女性、少数族裔及残疾人士等群体的STEM教育和学习的平等与公平性;K-12阶段STEM课程整合;高中学生STEM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在分析学生对STEM兴趣及专业选择中的效用。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强对STEM教育的探究,重视对国际研究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主动把握STEM教育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基于人口学特征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元分析 下载:47 浏览:508

周敏 彭文波 易新瑶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2期

摘要:
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旨在探讨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高校教师呈中度职业倦怠且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偏高;(2)人口学特征中的性别和婚姻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3)职称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效应显著;(4)年龄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呈现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5)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其他研究特征因素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减轻高校教师工作负荷,关注高校教师身心健康;(2)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3)关心高校教师的家庭生活;(4)公平地给予高校教师进修机会;(5)平衡"教学"与"科研"的业绩比重,制定科学合理的职称晋级评定标准。

契机抑或危机──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审思 下载:81 浏览:507

樊华强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10期

摘要:
对师范院校而言,教师资格考试逐步改革为国家考试(简称教师资格国考),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师资格国考制度有其优点:有助于提高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有利于凸显师范院校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改善师范院校的生源素质;有助于激发师范院校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资格国考制度有可能带来以下问题:教师教育应试化倾向可能进一步加重;可能损害教师教育的独特性;可能导致教师教育边缘化;可能使教师教育面临解制主义的风险。师范院校有必要从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作出全面的调整和改革,才能化危机为契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教师论述分析 下载:43 浏览:307

刘建银1 杨皓2 宇周欢3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3期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教师的政治理想与信念、职业道德、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论述和要求,这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我国应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不断将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向前进。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相关文献可视化分析 下载:67 浏览:482

李瑞1,2 程莲雪1 唐智松1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7期

摘要:
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2000年至2018上半年所收录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献,发现有2 604篇相关文献,并以此为分析对象。将导出的文献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突变分析来捕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发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对策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关研究越来越注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师内在素质的提升,趋向于探讨城乡统筹中的中小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偏僻农村学校的特岗计划及教师配置问题、农村学校青年教师以及艺体等学科教师补充问题。针对已有研究的盲点和薄弱环节,未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应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注重以下方面:第一,关注国家乡村教师政策的落实,提高实效性;第二,关注流动中的乡村教师教育,提高统筹性;第三,关注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高认同感;第四,关注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提高融合性;第五,关注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激发主动性;第六,关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提高针对性;第七,关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队伍,建成专家库。

吉陶单极虫地理分布新记录及不同地理株系间的比较 下载:83 浏览:454

陈鸿真 赵元莙 杨承忠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3期

摘要:
为获知吉陶单极虫不同地理株系间的遗传变异及系统发育关系,实验对吉陶单极虫中国重庆、中国湖北、中国四川、日本盐田、韩国全北、韩国首尔等地理株系进行形态学比较及基于18SrDNA序列的变异位点、相似度、遗传距离、基因型的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吉陶单极虫各株系孢子形态特征基本一致;18SrDNA序列相似度为99.5%~100.0%,变异位点数为0~6个,遗传距离为0.000~0.00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部分有鞘膜的单极虫聚为一支,无鞘膜的单极虫聚为另一支;无鞘膜单极虫依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形成了特殊的鳍寄生支系和鳃寄生支系。研究表明,吉陶单极虫鞘膜不宜作为该物种鉴定的主要依据,该物种的鉴定仍应以孢子本身的形态及量度为主;虽然单极虫鞘膜的形状和大小并不稳定,但物种自身有无鞘膜一般与其系统发育相关,且单极虫有鞘膜支系与无鞘膜支系可能有着不同的进化模式;吉陶单极虫并未形成与寄生部位相关的特殊分化也未形成地理种群特有的单系。这种遗传格局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各地理分布区吉陶单极虫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株系且各地理株系之间隔离的时间较短或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尚未形成较大的种群分化。

利用高通量测序开发的熊本牡蛎微卫星标记评价野生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通用性 下载:73 浏览:482

黄飘逸1 马海涛2 喻子牛2 张跃环2 高红梅1 彭建军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从熊本牡蛎基因组中开发了20对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通过微卫星标记位点比较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野生群体中,所有位点共扩增出330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Na)范围为6~39,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6.500 0;有效等位基因数(Ne)范围为1.352 9~33.361 7,平均值9.517 2;观测杂合度(H_o)范围为0.200 0~1.000 0,平均值0.671 5;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265 6~0.987 7,平均值0.832 1;ShannonWeiner指数(Ⅰ)范围为0.648 3~3.585 8,平均值2.276 9;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254 5~0.969 2,平均值0.803 5,共有16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养殖群体中,Na平均值为10.250 0,Ne平均值为5.843 4,H_o平均值为0.639 1,He平均值为0.763 6,I平均值为1.791 4,PIC平均值为0.720 7。结果显示,熊本牡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群体,但仍然维持在高度多态水平。研究表明,在熊本牡蛎人工繁育过程中,使用大数量的亲本进行繁育,可有效防止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降低,但人工选育对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分析了这些引物在近缘种葡萄牙牡蛎、长牡蛎、香港牡蛎、有明牡蛎、僧帽牡蛎、咬齿牡蛎以及舌骨牡蛎中的通用性情况,发现XB1-6、XB1-39和XB1-45 3个位点在8个物种中均能扩增出目的条带,XB1-41仅能在熊本牡蛎中扩增出目的条带。

基于新开发微卫星标记评价番红砗磲两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近缘种通用性检测 下载:82 浏览:501

高红梅1 马海涛2 喻子牛2 张跃环2 肖述2 黄飘逸1 彭建军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采用磁珠富集和PCR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番红砗磲的19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利用新开发微卫星标记对西沙群岛2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七连屿海域野生群体和永兴岛海域野生群体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11.105、11.89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6.274、6.173,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76、0.788,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分别为0.730、0.744,发现2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都处于高度多态水平,说明其有效群体大小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Bonferroni校正后,在2个群体中各有4个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另外分析了这些引物在近缘种中的通用性情况,发现鳞砗磲中有7对微卫星引物具有通用性,6对具有多态性;无鳞砗磲中有3对微卫星引物具有通用性,1对具有多态性;诺瓦砗磲中有5对微卫星引物具有通用性,5对具有多态性;长砗磲中有9对微卫星引物具有通用性,8对具有多态性;砗蚝中有2对引物具有通用性,2对具有多态性。

旅游英语中诗词的翻译路径选择 下载:136 浏览:1390

胡艳 《当代中文学刊》 2023年9期

摘要:
在中文旅游文本中,常大量引用诗词,而在英文的旅游文本中,对这些诗词进行翻译不可避免。然而,由于中英文的文体差异以及中英文读者对语言审美的不同偏好,翻译时必须特别关注这些差异。本文对旅游文本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列出了在诗词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关的翻译策略,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并在目标读者中引发共鸣。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看劳伦斯的两性观——以《玫瑰园中的影子》为例 下载:97 浏览:1011

李大双 《中国文学》 2024年7期

摘要:
劳伦斯是英国最伟大也是饱受争议的小说家之一,《玫瑰园中的影子》体现了他的伦理观与社会观。他主张天生本性的自由和灵与肉的和谐,呼吁自然人性的回归,以此来对抗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视角下去分析劳伦斯的两性观,揭露工业文明对婚姻关系的摧残。

论林语堂英译本《庄子》中的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 下载:82 浏览:858

史玉莲 《中国文学》 2024年7期

摘要:
在林语堂的英译本《庄子》十一篇中,林语堂不仅巧妙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使译文能够顺利地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其中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的交相辉映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本论文基于林语堂英译本《庄子》的十一篇,采取中英文平行语料对比,深入分析林语堂翻译过程中或显或隐策略的理据及其启示。总结林语堂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对文学翻译或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解构主义翻译观下《诗经·桃夭》两译本对比研究 ——许渊冲译与王方路译 下载:92 浏览:970

李岳泽雨 《中国文学》 2024年7期

摘要:
本文以解构主义翻译观为指导,通过对比许渊冲与王方路两位译者对《诗经•周南•桃夭》一诗的翻译,分析二位译者的翻译所体现出来的解构主义翻译特色以及二者对《桃夭》一诗的独到理解,进而提出有利于提高中国古典典籍对外翻译接受度的新思路。

儒家和道家的“圣人”对比分析 下载:182 浏览:1802

​冉冉 《国学研究》 2022年9期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文化占有较重要的位置,其中,“圣人”作为先秦诸子们追求的完美人格和最高的道德标准以及实现天下太平的前提要求,儒家和道家备受推崇,其见解则各有不同。本文对儒家和道家就“圣人”的差异之处进行梳理比较,发现虽然两家各有不同,且层次高度不同,但对我们塑造当代的君子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彼得·纽马克翻译批评框架赏析《四书白话英语新译》节选 下载:184 浏览:2314

龚德丹 《中国文学》 2021年9期

摘要:
翻译批评作为连接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桥梁,近些年来也越来越热门。通过翻译批评,可以更好地了解译文,并有助于提升译文的质量。本文基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赏析《四书白话英语新译》中节选内容“学而篇第一”。该译文用词简炼、通俗易懂,通过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最大程度遵循了原文内容和语言形式,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原文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近代西书中译历程有感 ——以《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为例 下载:111 浏览:1598

李青芮 《信号处理与图像分析》 2023年6期

摘要:
中国翻译史按时间序列大致可分为民族翻译、佛典翻译和西学翻译三个历史阶段。尽管这三个历史阶段的后者对前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某种继承关系,但把明清以来三百余年的西学翻译作为一个单元来进行考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目前尚无专门著述对这一历时三百余年的西书中译历程进行比较系统的研讨。本书作者邹振环先生独辟蹊径,以明清之际至新中国诞生前的三百余年西学翻译为考察对象,采用翻译作品为主线,以这三百余年影响较大的一百种译作的出版先后为经,以这一时期的文化人与文化运动为纬,向我们展示了一部西书中译的历史以及这三百年来西书中译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基于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数学建模教学 下载:523 浏览:1951

吴秀兰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21年12期

摘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数学建模作为数学核心素养提出,其主要目的和着力点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即借助数学建模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目的。基于新课标分析了数学建模素养与数学实践能力的关系,探索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践能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并对如何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提出三条建议,以期对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提供参考。

中学英语课程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下载:241 浏览:1351

唐玉婷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8期

摘要:
新课标的提出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表明英语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即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语言的学习与日常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隐性课程资源本身就具有潜隐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一个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本文以英语课程隐性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当前英语课程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个课程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以及策略。从而更有效地指导英语教学实践,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学英语课程实施取向研究 下载:243 浏览:1380

邹雅婷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7期

摘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新标准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都指出教师要积级探索和研究教学方式并且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身份。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仍以忠实取向为主,忽视相互调试取向和创生取向。本文介绍了课程实施基本取向的概念并分析目前中学英语课程实施取向选择的现状和问题,最后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