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音乐律动教学在畲族民歌非遗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40 浏览:450

曾柳娟 《中国音乐学报》 2025年4期

摘要:
音乐律动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音乐教学活动。在当前高校音乐专业发展趋势下,为了满足社会对学生音乐素养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畲族非遗文化民歌的一种新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畲族非遗文化民歌教学现状,进一步研究了音乐律动教学在畲族非遗文化民歌教学中应用,这一研究对于加强高校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其音乐素养,有利于调动学生对畲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培养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难度适中、趣味性强的音乐律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论瑶族山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下载:48 浏览:667

梁雪萍 《中国音乐学报》 2024年12期

摘要:
瑶族山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音乐韵律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赋予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作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资源之一,瑶族山歌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强化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价值。本文将从非遗角度出发,重点探究瑶族山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非遗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价值 下载:46 浏览:295

李雯雯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25年1期

摘要:
在我国非遗文化的不断弘扬与传承中,手工艺非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情感象征与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门类众多、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历代手工艺者高超的技艺,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信息。其中非遗手工艺的文化创新、设计价值,更是彰显其意蕴内涵、传承价值的关键。基于此,文章将据此做出针对性剖析与研究,以期为我国非遗手工艺文化、作品的传承、弘扬提供有力支持。

美育视域下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研究 下载:129 浏览:1015

李宇博 《中国教育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非遗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具备鲜明时代特征,是以舞蹈动作为载体,传递民族情感、民族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美育视域下,高校舞蹈教育应重视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发扬,将非遗舞蹈有效融入舞蹈课堂活动,丰富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舞蹈教育中,增强文化认同,为舞蹈教育注入新活力。本文研究了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中的传承价值、要点和困境,并立足美育视域,提出具体的传承路径,以供借鉴。

非遗文化传播下赣南采茶戏的现状与发展 下载:84 浏览:380

黄硕 樊凤龙 《当代音乐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民间文化组成了我国深厚的优秀文化,大部分地方曲艺带有当地的特色,具备浓郁的乡土气息,赣南采茶戏是当地人们所青睐的剧种,其是戏曲和茶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本文分析了基于非遗文化传播下的赣南采茶戏现状与发展,期望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文人的山水情怀——琴曲《山居吟》的音乐分析及演奏 下载:65 浏览:411

金小兮 《当代音乐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山居吟》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古琴音乐佳作,早在明代1425年的《神奇秘谱》中已有记载,并收录于多部琴谱之中。该曲结构严谨,意趣生动,全曲采用散板,在短小的篇幅中多次出现调性转变,是本曲特别之处。笔者试以龚一先生的演奏版本为代表,对琴曲的历史、结构和调性、演奏技巧特点、音乐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和评述,力图更深入地解读此曲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内涵。

非遗传承古琴制作与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初探 下载:28 浏览:568

邹志豪 杨名 《中文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近年来国家对于非遗传承以及将非遗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十分重视,社会上出现许多以非遗文化所设计的建筑,展馆以及游戏等,但大多非遗引用存在孤立性,较少结合历史背景,导致使用者对于该项非遗印象不深甚至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本文创新型的提出了将古琴制作与虚拟现实相结合,加之古琴对应的朝代文化背景。以古琴乐曲作为契机,以虚拟成像技术为主,结合软件技术,智能交互技术,云端计算技术等,让体验者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古琴文化的魅力。该软件系统中体验者将会在故事主人公的带领下,体验从材料收集,古琴制作,乐曲演奏以及乐曲赏析的整体过程。该软件让更多人真正意义上感受到古琴文化的魅力,让古琴文化用科技的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提高大众对于古琴文化的认识度。

靛蓝染织锦--非遗视域下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传承创新之路 下载:15 浏览:177

方淳 《当代中文学刊》 2025年1期

摘要:
民族传统技艺在非遗传承的时代主题中迎来发展契机,新时代“产业+”模式为传统技艺创新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基于非遗视角,立足于白族扎染,探究传承困境,基于困境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创新之路,通过产业融合助推白族文化资源开发,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中华文化多样。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海洋非遗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以荣成市为例 下载:128 浏览:1308

秦法明 《中国海洋学报》 2023年2期

摘要:
海洋非遗文化是沿海居民世代沿袭相传,与海洋有关的各种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好非遗资产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荣成市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出发,探究基于数字化技术背景下的新型式海洋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路径。希望论文结果可以丰富海洋文化数字化传承的内涵,为荣成市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提供有参考性的建议。

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路径 下载:79 浏览:940

胡蝶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3期

摘要:
不少人说非遗是历史的东西、是历史的遗存,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历史与过去、就是陈旧与保存。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而鲜活的,正是由于其生动性,所以才能在今天仍然流行。在今天的这个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有着很强的活力,它的相关保护和传承等都表明,它仍然是一种新的潮流,因此,对它的保护和社会的实际意义进行了阐述。

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与非遗文创的融合研究 下载:284 浏览:1910

崔春京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需使学生明确设计创新要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弘扬“非遗”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立志服务于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以非遗文化为契机,在非遗文创课题项目实践中践行思政教育。

融媒体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 下载:37 浏览:1076

孔旭婷 《中国新闻传播》 2024年8期

摘要:
随着我国融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在非遗文化传播过程中,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对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影响越来越大。只有加强非遗文化与各大传播平台的衔接,对非遗文化进行重点保护,对非遗文化的传播观念进行创新,对非遗文化传承设施进行完善,才能够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质量,提高非遗文化适应能力。

非遗促进乡村振兴—以温州蓝夹缬为例 下载:119 浏览:1166

谢慧雅 陈晓娜 李雪 董一璇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4年4期

摘要:
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保留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精神内核和创新生产方式的已成为必然趋势。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利用当地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不断播撒乡土人才“火种”,持续涵养乡村文化生态是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文本通过对温州蓝夹缬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非遗蓝夹缬遇到的困境,探索出一条 “非遗+乡村振兴”合适的道路。

湖湘非遗文化导向的展示艺术设计课程创新研究——以《博物馆展示设计》为例 下载:137 浏览:1462

胡毓轩 龚轶奕 《设计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随着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蕴藏巨大生产力的湖湘非遗文化传承越来越需要高校为之输送更多的博物馆展示设计创新人才。将湖湘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与高校展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进行融合是两者实现内涵提升的重要创新手段。

非遗传承背景下榫卯在陈设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下载:168 浏览:1556

谢蓝1 吴伟2 《设计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榫卯是我国一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木作之瑰宝,是中国传统建筑、家具非常神奇的营造技艺,但因其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难以规模化量产,渐渐消失在现代生活中。本文通过分析榫卯结构的艺术特征,创新设计方法,用设计实践研究榫卯在陈设品中的创新应用,推动新时代下榫卯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云锦非遗文化为例 下载:217 浏览:1865

顾琦珏 《设计研究》 2022年5期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显著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在国际社会引起重要的关注。本文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展示空间中的设计,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使现代展示技术与展品相结合,让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有着更为直接的感受,以此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传统民俗文化创新活力。

非遗资源数据分享行为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下载:100 浏览:1355

赵益民 《数据与科学》 2023年7期

摘要:
通过探究非遗资源数据分享的价值与意义,引入系统动力学模型,以解决当下非遗资源数据分享的困境,提供参与主体的升分享意愿。并对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究。

“非遗”传承视野下湘南瑶寨民俗节日数 下载:329 浏览:2681

唐金娟 《设计研究》 2021年11期

摘要:
针对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最新前沿数字技术为核心基础,集成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多媒体、数字动画、网络通信等技术,创建适应于湘南瑶寨民俗节日“洗泥节”的数字化交互的展示。并且在数字化交互展示的过程中,考虑游客需求以及节日互动的目标,有利于游客的具身体验和感知,并且注重游客的参与感体验。本交互展示设计的思路,以期能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探究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尝试。

彩绘童心 传承非遗 ——将扎染民间美术引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实践研究 下载:51 浏览:793

张晶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24年3期

摘要:
小学美术这一学科作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审美情感及创造力的重要阵地,要求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引入更加多元且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扎染民间美术的引入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动手操作的过程之中,进而深刻的体验传统文化所具备的魅力,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文化自信,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从欣赏教学、制作教学以及展览教学这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将扎染民间美术引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实践。

利用花鼓灯非遗文化发展地方经济策略研究 下载:256 浏览:2020

贾晶晶 王懿 雷健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1年9期

摘要:
花鼓灯文化是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艺术,作为我国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经济效应,对地方经济的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花鼓灯文化存在着内涵挖掘力度不足,文化产业稀缺,缺少产品特色,开发重视不足,缺乏资金投入,知名度低,营销宣传不足等问题。为了使花鼓灯文化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要深度挖掘文化特色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加大文化投融资力度,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