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的探索 下载:11 浏览:121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的公共健康负担。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主要针对症状控制和急性加重的预防,无法逆转疾病进展或直接干预疾病的核心病理机制(如慢性炎症和免疫失衡),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革命性工具,其独特的免疫调节潜力,能成为COPD治疗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吗?本文就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COPD的可能性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综述,旨在为COPD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集合解题教学中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下载:17 浏览:128
摘要:

阅读与表达在生活日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阅读与表达的重要性。因此以集合为案例,从五方面展开叙述在集合解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船舶高温淡水系统状态评估 下载:0 浏览:52
摘要:

为提前发现设备潜在失效因素,以合理安排机舱设备维护保养,提出将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用于评估船舶系统设备的健康运行状态。采用该方法将评估指标参数所建立的待测状态数据列与理想状态数据列进行邓氏关联度计算,并根据关联度的大小去判断系统设备偏离健康状态的程度。通过实船高温淡水系统2组实际运行数据对该评估模型的可行性进行验证。计算结果显示2组测试数据中正常状态数据列与理想状态数据列的关联度0.953大于故障状态数据列与理想状态数据列的关联度0.724,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适用于评估船舶高温淡水系统的健康状态,在船舶系统设备状态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黄豆秆制备活性炭工艺研究 下载:0 浏览:32
摘要:

研究了氯化锌活化黄豆杆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条件,探讨了浸渍比、活化剂浓度、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对活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渍比为1:2.5,活化剂浓度为60%,活化温度为650℃,活化时间为120 min。产品各项吸附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要求。


苎麻镉高富集与转运种质筛选 下载:7 浏览:73
摘要:

为探明不同苎麻品种对土壤镉的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从而筛选出能稳定降低土壤中镉含量的苎麻种质。在镉污染的土壤上对20个不同苎麻种质进行筛选与鉴定:20个苎麻种质均生长良好,其中“中苎一号”生物产量和原麻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不同器官的分布表现为麻壳、麻骨、繁殖根和萝卜根中的镉含量较高, 原麻中的镉含量较低。转运系数最高的是“耒阳青麻”,其转运系数达到1.27,地上部镉富集量最高的是“中苎一号”,两年单季苎麻平均镉移除量达到了2221.1mg/667㎡。农田中的重金属镉可被稳定移除,为苎麻修复镉污染农田的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于维度分析的中微子几何模型与深海应用 下载:0 浏览:77
摘要:

本文基于能量与物质相互转换的物理事实和基于量纲分析的统一理论框架,提出一种创新的维度分析方法研究粒子基本几何结构。论证了能量(电磁波)与物质(轻子、初代粒子)的相互转换本质是行波与驻波的转变,伴随着时空维度的增加,能量被约束在一个圆环上流动,如同一根封闭而跳动的“琴弦”,这根“琴弦”就是基本粒子(轻子、初代粒子),基本粒子半径与波长之间存在关系。同时,根据中微子不带电荷的特性,推测中微子比电子少一个时间维度,于是我们得到中微子对应着三种时空形态,并在三种时空形态中来回振荡,又根据统一理论中物质与能量关系得到质量的本质是空间折叠程度的度量,中微子三种形态对应着三种空间折叠模式,对应着三种质量,粒子质量随着时空折叠程度增加而增加,即粒子的质量随着半径减小而增加。由于中微子具有时间维度,根据相对论四维时空速度矢量和为光速,它的空间速度只能接近光速。根据中微子不带电的性质,比电子少一个维度,参考电子模型,得到中微子无螺旋结构,镜相结构同形,所以中微子手性缺失。尽管中微子在宇宙中相对丰度很高,接近光子,但它们却是自然界中最不为人所知的基本粒子,因为他不参与强相互作用与电磁作用。本文提出了以上无螺旋结构中微子几何新模型,以及它在深海超远程遥感中的潜在应用。通过铍同位素衰变成锂同位素以及一对纠缠的反冲二体电中微子,来精确调制中微子的数量,实现中微子通信与遥感。利用两倍于晚期癌症治疗的高能质子枪射击薄碳化铀靶,释放铍同位素衰变持续25小时,再利用355nm紫色外光以100Hz快门速度连续拍照,获得能谱峰,推算中微子的直径。事实上,中微子波包的空间范围仅受反应堆中微子振荡数据的粗略约束。通过将铍-7放射性同位素直接嵌入用作低温传感器的高分辨率超导隧道结相机中,可以高精度地测量锂-7的能谱,确定中微子的直径(皮米精度)。根据这种方法简化的常温方法还可以精确测定中微子的通量,这些结果可能对多个领域产生影响,包括对中微子特性的理解。本文为中微子最新实验的物理数据,提供几何模型与中微子特性的解读。针对我国海洋中微子探测技术尚属空白,对利用海洋特性实现中微子探测需求紧迫。本模型有助于中微子与海洋生物以及非生物物质弱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为海底中微子通量探测研究铺平道路;为将来搭建海洋中微子望远镜,突破 PMT相机灵敏度上限,解决中微子探测过程中屏蔽宇宙本底噪声问题提供前瞻性的思路。

基于旋转双盘同步的单程光测量方法及应用 下载:0 浏览:86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双盘同步法的单程光速测量新方法,以及它在高端集成电路质量检测中的应用。通过两个同轴旋转圆盘与激光发射器的精密配合,利用光信号在双盘间的通过性变化推导光速值,同时标定并检验高端集成电路光路的金属杂质纯度导致的通透性与折光角度的一致性,硅微粉的8N等级高纯度和均匀粒径分布使其能够有效提高光学仪器的精度,减少测量误差。实验装置避免了传统回路法对往返光路各向异性导致的光速一致性的依赖,理论推导表明光速与转速满足线性关系c = 10mωc/0.01˚。本方法为单程光速测量及相对论基础假设检验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高端量子光芯片的前沿创新设计与严苛质量检验提供了简单实用的实施方案。


基于AIGC的大学生个性化智能导学助手研究 下载:6 浏览:65
摘要: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AIGC技术在教育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学业规划以提升就业竞争力。本研究通过利用AIGC技术构建个性化智能导学助手,该助手能够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偏好以及就业岗位意向等多维度因素,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专属的学业规划方案。通过精准匹配课程、课程问题解答、规划学业发展路径等方式,旨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在毕业后顺利进入理想的职场环境。不仅在理论上探讨了AIGC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还为AIGC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践案例。这一成果不仅有助于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变革,还为高校和教育机构在个性化教育改革中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及重塑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下载:71 浏览:610
摘要:

传统中医药因其多靶点、多途径和低毒性的独特优势,已成为胃癌中西医联合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研究发现,扶正类、化痰软坚类、活血化瘀类、理气和胃类、清热解毒类及以毒攻毒类中医药可通过作用于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个作用靶点,调控相关分子机制及重塑免疫微环境,发挥治疗胃癌的作用,如:丁香酚可通过下调TGF-β表达,阻断SMAD3/SMAD4复合体核转位,有效抑制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白术内酯II可通过抑制PI3K磷酸化,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本文通过整合和阐释最新研究成果,有望为制定胃癌精准治疗的中西医联合策略奠定转化医学基础。


基于电磁波模型与Bose-Einstein凝聚的超导机制研究 下载:52 浏览:524
摘要:

目的:探究超导体在低温条件下电阻消失的微观机制,提出基于电磁波模型的电子行为解释。  

方法:通过时空量子化构建电磁波模型,结合伽玛射线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推导电子与反电子的形成机制;引入波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分析自旋相反的电子形成库珀对的物理过程。  

结果:低温下电子发生波色-爱因斯坦凝聚,形成具有玻色子特性的库珀对,其运动不产生磁场,超导体内部磁通量为零,电阻消失。理论推导表明,超导体排开的磁场能量与重力势能相等,即 (BHV)/2 = mgh。  

结论: 电磁波模型与库珀对模型的结合能够合理解释超导现象,为低温超导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静脉血栓栓塞(VTE)关系研究进展 下载:215 浏览:745
摘要: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是临床常见的致死性血管疾病,全球年发病率达1.2-1.8例/千人,在术后患者、恶性肿瘤及慢性心肺疾病人群中尤为高发。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作为一种新型炎症和氧化应激标志物,通过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和骨髓造血功能状态,被发现与VTE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2023年ESC/ERS肺栓塞指南未明确将RDW纳入风险分层或预后评估的推荐指标。目前支持RDW临床应用的证据主要基于回顾性研究(如2022年《Thromb Haemost》研究显示RDW>14.5%与肺栓塞患者30天死亡率独立相关,HR=2.1),其机制可能与炎症、氧化应激及微循环障碍相关。本文综述了RDW在VTE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并探讨了其临床应用价值与局限性。缺乏前瞻性多中心验证、RDW指导治疗决策的干预性研究、以及与其他生物标志物(如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尚未明确。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高危作业场所违章行为识别中的应用 下载:17 浏览:81
摘要:

在高危作业场所,如化工、矿山、建筑等领域,违章行为频发且易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违章行为的及时准确识别至关重要。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基于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算法,通过图像采集、特征提取、行为分析等步骤,实现对违章行为的精准捕捉与识别。该技术在实时监控、提高识别准确性及降低人工监控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面临复杂环境干扰及技术实施成本较高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优化算法提升抗干扰能力,探索成本更低的硬件方案及优化软件系统架构等策略加以解决。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高危作业场所违章行为识别中的应用,对提升作业场所安全性、降低事故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在建筑工地违章行为监测中的应用 下载:13 浏览:75
摘要:

建筑工地安全事故频发,违章行为是重要诱因,因此违章行为监测对保障工地安全至关重要。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作为一种创新解决方案,其硬件主要由摄像头、传感器、通信模块等组成,AI视觉识别系统通过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流程,利用目标检测、图像识别等算法实现违章行为识别。该系统在高处作业、安全帽佩戴、机械操作等违章行为监测场景中应用广泛,具有提高监测效率、精准预警、降低人力成本等优势,但也面临环境干扰、数据隐私安全、系统成本与推广难度等挑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其有效性,未来该系统有望在技术优化、与其他智能设备融合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提升工地安全管理水平。

AI技术在供应链智能化转型中的应用与效益评估 ——以南京零售企业为例 下载:25 浏览:131
摘要:

在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及国内政策积极推动的大背景之下,供应链的智能化转型已然成为零售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南京的零售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AI赋能供应链所涉及的核心技术,详细介绍苏宁易购、汇通达等企业的创新实践案例,精心构建多维效益评估体系以及ROI分析模型,全面阐述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研究结果显示,AI乃是供应链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其成功实施需要“技术 - 组织 - 生态”协同发力,同时还针对零售供应链的未来发展以及南京企业的转型提出了展望,为行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贡献了一定的价值。

智慧供电系统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下载:13 浏览:59
摘要:

随着新基建的推进,“智能化”高速公路成为我国高速公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作为保障高速公路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其供电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尤为重要。智慧供电系统主要由智能配电设备、监测传感器、通信网络和后台管理系统构成,广泛应用于隧道照明、收费系统及通信设备保障等场景[2]。然而,该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设备稳定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等方面面临挑战,需通过加强设备防护、采用加密技术和统一标准等策略加以解决[3][4]。实际应用案例表明,智慧供电系统显著提升了供电可靠性,降低了运营成本,未来有望与新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并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更智能的故障预测与自愈功能,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的整体运营效率。

智慧城市消防安全:无人机与红外热成像的火灾早期探测系统 下载:10 浏览:48
摘要:

在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消防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火灾探测方式已难以满足复杂环境下的早期探测需求。本研究旨在通过将无人机技术与红外热成像技术相融合,构建一种高效、精准的火灾早期探测系统。该系统利用无人机的高机动性与广覆盖范围,搭载红外热成像设备,能够快速感知温度异常,穿透烟雾实现全天候监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或模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显著提升了火灾早期探测能力,为智慧城市的消防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本研究不仅拓展了无人机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也为智慧城市消防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与方法[1][3][7]

现代采矿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实践分析 下载:14 浏览:72
摘要:

本文阐述了现代采矿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实践应用及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智能化开采技术、绿色采矿技术以及其他先进技术的作用与影响,探讨了现代采矿技术在提升矿山生产效率、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文章总结了现代采矿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技术应用成本高、设备兼容性不佳及专业人才短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如优化技术方案、加强设备研发与改造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展望了现代采矿技术与新兴技术融合的可能性及其对未来矿山行业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5G+物联网在机电设备远程诊断与维护系统的应用 下载:14 浏览:68
摘要: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数字化转型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机电设备作为工业生产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运行效率与维护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5G和物联网技术因其高带宽、低延迟以及广泛连接的能力,为机电设备的远程诊断与维护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本文研究了5G+物联网技术在机电设备远程诊断与维护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其技术原理,包括如何通过5G实现设备数据的快速传输以及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的广泛连接与数据收集。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显著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未来,随着5G+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其在机电设备远程诊断与维护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1][2][4]

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升研究 下载:25 浏览:120
摘要:

在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剧、我国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升级的背景下,本文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升,结合政策与研究缺口,采用fsQCA方法分析10家代表性企业,从技术应用、数据共享、合作伙伴数量等维度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比亚迪、海尔等有深厚技术积淀、内部数据打通能力强的企业,适配“高技术应用×高数据共享”双轮驱动模式;格力、中国一汽等技术聚焦特定场景、需外部资源整合的企业,更适合“中技术应用×多合作伙伴”的生态协同路径。研究证实技术应用是制造企业供应链实现高韧性的必要条件,制造企业供应链的高韧性可通过不同组态达成,企业应依技术能力选差异化路径,为提升抗风险能力与全球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引。

温度传感器在机电设备过热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14 浏览:83
摘要:

机电设备在现代工业与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其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过热问题是影响机电设备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因此过热预警系统对于保障机电设备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温度传感器作为过热预警系统的核心部件,基于不同原理,如热电偶的热电效应、热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等,实时采集机电设备关键部位的温度数据。通过在电机、齿轮箱等易过热部位合理布置传感器,并设定科学的数据采集频率与精准度,以及合理的预警阈值,实现精准的过热判断与预警。然而,温度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抗干扰能力、长期稳定性以及故障对预警系统影响等问题,可通过提高抗干扰设计、保证传感器稳定性以及采用冗余设计等策略加以解决。温度传感器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机电设备过热预警的准确性,对提高机电设备运行可靠性、降低故障损失具有重要价值。

[1/124]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