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儒家文化的会通 下载:173 浏览:1947
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应用于中国实际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并审视中国的特殊国情,那就是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所以,我们应当以历史的眼光和角度来对待我们今天的事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同时,也需要继承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来创造更大辉煌,在二者之间架起桥梁通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预防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扩散的哲学思考 下载:112 浏览:1287
摘要:
曼氏血吸虫病是一种由曼氏血吸虫引起的严重寄生虫病,主要影响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其传播途径与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分布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藁杆双脐螺在非洲、阿拉伯半岛、加勒比海群岛及南美部分地区的扩散风险显著上升。这一现象不仅威胁公共卫生,也影响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探讨预防曼氏血吸虫病传播的哲学思考,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分析自然和人类活动对藁杆双脐螺扩散的影响。文章提出了环境治理、科技应用、社会管理和公众教育四个方面的综合预防策略,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控制藁杆双脐螺的扩散,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健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浅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下载:141 浏览:1711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具体彰显为对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同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对历史主义的批判与发展 下载:150 浏览:1938
摘要:
把握马克思与历史主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马克思对历史主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如忽略历史的现实基础、割断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和带有唯心主义的性质,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继承历史主义中的合理性思想,实现了对历史主义的超越和发展,如提出了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基础,辩证看待自然与历史的关系和注重历史研究中物质实践与历史的内在统一性,从而解决了历史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批判探析——基于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论 下载:176 浏览:1837
摘要:
罗宾斯是新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写作的《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是学习经济学中一本不可不读经典著作,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运用马克思文本解读中得到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来分析罗宾斯在文本中存在的逻辑问题及理论悖论,以批判西方主流经典著作为视角,进一步论证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性。

“精准扶贫”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因密码探析 下载:177 浏览:2375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一套哲学意蕴丰富、逻辑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精准扶贫”理论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实践升华,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本文旨在探析“精准扶贫”方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因密码,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理论意义。
利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当代历史虚无主义 下载:187 浏览:2380
摘要:
在当代社会,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明显政治诉求的社会思潮,试图通过否定和歪曲历史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共识,进而对现实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当代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通过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现实危害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对立,本文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上的荒谬性和实践上的危害性,提出了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坚定历史自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之变迁 下载:234 浏览:2578
摘要:
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整个社会充满了矛盾和差距,表现为一个巨大的混合物。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还是五四运动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社会结构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而变化。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的运动变化。本文从经济形态的转变、政治制度的转变以及文化结构的转变浅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之变迁。
浅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路径——基于成都市的经验 下载:186 浏览:1994
摘要:
本文基于成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思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本文认为要解决欠发达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就必须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以人为本的城乡融合,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均等化的发展机会。
[1/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