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身体、心灵与自然的融通——王阳明心学主体性的结构 下载:44 浏览:392

张新国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主体性是人在其伦理行动中所展现出的自主的、能动的与合目的性的地位与特性的综合性范畴。儒学以其治世的文化特质而对主体性思想揭橥甚深。宋明理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在阐扬主体性时的"身"与"心"两个维度。相对于程朱理学较为注重人的行动的理据和根由,阳明心学则既注重美德所从出的人的内在良知即"心灵",同时也颇为注重人的道德行动展开的直接现实性基础即"身体";在本体论上则显示为,自觉在气论中展开其心学演绎,建构一种即主体即本体、既重价值型塑又重现实关怀的道德哲学新形态。

主体性、公共性与世界性:价值哲学的视野 下载:64 浏览:430

晏辉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如果说"现代性"是一个把握现当代生活世界的原初性范畴,那么主体性、公共性与世界性则是把握"现代性"范畴的关键词。针对现代性语境下哲学本身的意义、哲学之于生活世界的价值,只有站在价值哲学的高度才能很好地理解哲学与生活世界之相互嵌入、相互构造的关系,也才能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和对待现代性及其所造成的创价与代价。价值哲学把握现代性的方式乃是客观因果性陈述与意义妥当性陈述的统一,前者旨在呈现现代性之原始发生的轨迹,后者意在对现代化过程及其诸种后果做出可接受的价值分析,指明一种整体上的好生活是如何可能的。

交互主体性与自然化的欲望——对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第五沉思”的一种解读 下载:95 浏览:425

郑辟瑞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常常被认为必然会陷入唯我论,从而是一项失败的计划,其中的一个典型症候就是所谓的"躯体化疑难"。解决"躯体化疑难"的关键在于找到引发陌生经验的动机,在这一方向上的一项重要努力,是将胡塞尔仅限于触觉领域的"双重感觉"现象扩展至一切感知领域,然而,这一扩展的合法性建立在承认一个前主体的匿名维度的基础上,而这已经超出了现象学的领域。本文尝试对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第五沉思"做出一种新的解读,围绕"替代"概念,表明陌生经验的动机引发基础是完备的自然化的欲望。

社会阶层与品牌危机类型对品牌评价及购买意愿的影响探究 下载:56 浏览:321

韩冰 王良燕 余明阳 《当代管理》 2018年3期

摘要:
通过将社会阶层的心理认知成果延伸到品牌危机管理范畴,文章采用实验法探究了消费者的社会阶层和品牌危机类型对消费者品牌评价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即面对道德型危机,与低社会阶层消费者相比,高社会阶层消费者对危机品牌的评价更高,对其产品或服务的购买意愿更高;对于能力型危机,高社会阶层和低社会阶层的消费者的品牌评价和购买意愿并无显著差异。在该效应中消费者的主体性——共享性导向起到了中介效用。文章结论扩展了社会阶层研究成果的应用领域,进一步完善了品牌危机领域相关理论,为企业应对品牌危机提供了积极的管理启示和实践意义。

多元化遗传学教学尝试 下载:64 浏览:489

​张亚妮 孔伟娜 王玉华 梁海华 《生物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遗传学是生物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之一,与其他生物类课程交叉渗透,内容繁多。为了响应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的目标,作者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以加强遗传学知识与其他生物学科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关系模式下,推动以兴趣引领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培养心智全面发展人才。社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生物学科还在飞速发展,对于遗传学的教学改革也将继续深入。

网络时代女大学生主体性生成建构 下载:41 浏览:451

王顺顺1 丘小维2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网络社会既促进女大学生主体性生成发展,也造成其主体性缺失。在网络时代下,要推动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主体性生成建构,需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开展主体个性化、主体社会化、主体生活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培育女大学生兼具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性提供理念、功能、方法上的指导。

人本主义下的生物学学习 下载:83 浏览:479

万雅馨 李秋石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20年5期

摘要:
兴起于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结合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基本理论,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以学生为本,开展个性化教学;丰富评价方式,关注表现性评价;构建学习共同体,打造家庭课程资源五个方面为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希望以此为广大生物教师的教学带来一些启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实施研究 下载:84 浏览:496

钟柳枝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9年4期

摘要:
主体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实施主体性教学有利于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学改革研究 下载:88 浏览:488

蔡晶 罗超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在重视学生、倡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的当下,学生主体地位并未如口号般地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彰显,而是被忽视其主体的价值,局限了教学的无限可能性。把教学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探索属于他们自我的人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学思想、变革学生的课堂地位、联通课堂内外的生活、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学校层面,需在人事制度、管理体制、教学改革权、奖励机制、课堂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以此真正释放出教学的生命力,彰显学生主体的价值。

​《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读书报告 下载:128 浏览:1386

尚猛 《国学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依据科尔伯格的认知演进论为理论基础重构中国“轴心时期”、特别是早期儒家学派的伦理学,将中国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史的角度,通过家庭孝道、家国冲突、道德人格等方面回应西方认为东方儒学他律性、无主体性的评论,揭示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不仅具有自律性且具备主体性的伦理特征。

女性主义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以《灿烂千阳》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下载:411 浏览:3090

​陈瑾瑄 《文学研究》 2021年10期

摘要:
《灿烂千阳》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继《追风筝的人》后出版的第二本小说。小说以阿富汗为背景,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描绘,讲述了女性为摆脱来自父权社会压迫而独立抗争的故事。自小说发表后,国内外学者就开始研究这部小说。他们讨论小说的主题、叙事技巧和人物性格,分别从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和生态女权主义等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然而,却很少有学者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其译本,更没有学者从译者性别身份的视角出发对比其中文译本。受到这些研究的启示,本文将以李继宏(男性译者)与李静宜(女性译者)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出发,将其与原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性别不同的译者是如何在其译作中发挥其译者的主体性。

戴着镣铐也能翩翩起舞——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发挥空间 下载:471 浏览:3688

​王晓婷 《文学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
在传统翻译观中,译者被冠以“语言搬运工”的称号,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是既要服从于作者、又要从读者视线中消隐的“幕后”工作者。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央,从“幕后”走向“台前”,从“语言搬运工”变为信息传递、情感沟通、文化交流的重要参与者,其主体性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理解、释义、表达这三个文学翻译阶段中,能动作用与制约作用此消彼长,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空间也有所不同。本文将结合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实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各个阶段的发挥空间,旨在为译者于文学翻译实践中适度发挥主体性提供一定帮助。

基于主体意识培养的小学体育教学探究 下载:178 浏览:2124

刘涛 《体育研究》 2022年11期

摘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意识提升的教学,是提高教师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难以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本文从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就如何转变小学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主动性进行简要论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下载:78 浏览:929

白璐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要在文化建设的宏观视野下增强文化主体性。

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中主题性美术的创作问题研究 下载:281 浏览:2821

朱大勇 《中国教育探索》 2021年12期

摘要:
主题性美术能充分发挥艺术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社会功能,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创作应当积极探究美术作品中宏大叙事与微观表现之间的矛盾关系,同时深度挖掘崇高题材的情感内容,并积极探索形式的多样可能性。

初中体育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下载:244 浏览:2540

滕慧娟 《中国体育科学》 2021年1期

摘要:
新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加强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习质量。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加重,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重视学生基本的体育素养和健康体魄的培养。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为目标,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基本体育素养。

小学体育课程中网球教学的创新实践 下载:147 浏览:1670

邓玮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23年7期

摘要:
本文讨论了小学体育课程中网球教学的创新实践。通过引入学生主体性、综合素养培养、个性化教学、趣味性和互动性以及实践与反思等创新理念和原则,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入科技手段,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并提供及时的评估和反馈,可以提高小学体育课程中网球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小学中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报告 下载:154 浏览:2565

任琦雯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9期

摘要:
当今世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对我们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互动和交往中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符合教育需求,能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学会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