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手性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 下载:33 浏览:311

卫迎迎1,2 陈琳2 王军丽2 于世平2,3 刘旭光1,2 杨永珍2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手性碳量子点(CQDs)因兼具优异的荧光性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毒性、易于功能化以及手性特征等,在催化、检测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目前,通过一步法或两步法制备的手性CQDs,已应用于手性催化、手性检测、高尔基体靶向成像、选择性调控酶和蛋白活性、选择性调控细胞能量代谢和促进植物生长等领域。然而,手性CQDs的发展初露头角,需进一步完善可控合成工艺,制备高荧光量子产率的长波长手性CQDs,使其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绽放异彩。

综合护理对中青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 下载:52 浏览:501

高霞 《护理研究杂志》 2019年12期

摘要: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中青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围术期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5例中青年PCI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有效沟通、认知疗法、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穴位按压、社会支持等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焦虑状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状态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改善中青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焦虑状态。

行为转变理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下载:54 浏览:495

宁杰良 《护理研究杂志》 2019年9期

摘要:
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自我管理水平、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行PCI的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出院指导,观察组给予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及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PCI患者给予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2例肺动静脉畸形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下载:58 浏览:481

牛维维 段颖 《护理研究杂志》 2019年6期

摘要:
总结2例肺动静脉畸形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做好病情观察、心理状态评估、安全防护、介入治疗期间护理、并发症观察以及出院随访的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达到良好的的治疗效果,患者无任何并发症的发生,痊愈出院。

螺杆菌感染与肝癌发生发展关系的Meta分析 下载:74 浏览:450

吴晓聪 郑洁伟 《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螺杆菌感染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探讨螺杆菌感染与肝癌关系的研究,提取数据计算合并比值比(OR)以及95%置信区间(95%CI)。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共有19项,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其中肝癌组785例,螺杆菌的感染率为66.50%(522/785),对照组1 298例,螺杆菌的感染率为37.75%(490/1 298)。各项研究之间具有明显异质性,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OR值为9.55(95%CI:5.78~15.77,P<0.05)。结论螺杆菌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但结果仍需进一步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持续性康复指导的效果研究 下载:44 浏览:322

黄芳菲 李婧 孙义波 何继红 谭艳 谢兴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术后至出院前进行持续性康复指导的康复效果。方法:来自100例本院心血管内科的50~65岁中老年AMI患者,均进行了PCI术,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给予常规护理、基础内科治疗和健康教育,试验组再增加持续性心肺运动训练及心理康复指导,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CMQ)于术后及出院前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出院前检测发现,试验组在HAMA、HAMD、MUIS、SSRS、MCMQ中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持续的康复指导能增加PCI术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减少疾病不确定感、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增加社会支持度。

强化康复护理对心梗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影响探讨 下载:146 浏览:1802

谭芬芳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8期

摘要:
目的:分析强化康复护理对心梗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期间心内科收治的70例心梗患者为观察目标,患者入院后均积极开展介入治疗,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均分为参考组(n=35)和研究组(n=35),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和强化康复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差异。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的遵医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自护能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心梗患者开展强化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确切。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下载:67 浏览:640

古悦明子 陆小霞 赵鲜蓝 覃玉铁 《中国护理学报》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脑血管介入治疗中介入护理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行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76例随机划分组别后(对照组/研究组,38/38),于2021.07~2023.05期间行对比性护理研究,介入治疗期间,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配合,研究组行介入护理配合。组间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结果:经介入护理实施后,研究组出院当日情绪管理、饮食管理、康复锻炼、治疗管、病情监测能力评分升高,且NIHSS评分及护理期间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26%)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配合,可在积极维护患者神经功能健全同时,有效控制治疗临床并发症风险,优化患者术后自护行为能力水平,效果确切。

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下载:77 浏览:440

​李飞 杨程程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观察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时间范围(2021年9月到2022年9月),选取对象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共计77例,按照双盲法分组,对照组38例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39例患者采取神经介入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病变血管恢复情况(P>0.05)。观察组Vs(109.64±7.92)cm/s、Vd(21.97±0.08)cm/s,血管狭窄率(21.06±1.97)%,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观察组神经功能、生活质量,两组评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10.15±1.04)分,生活质量(98.79±5.64)分,评分更优(P<0.05)。观察组并发症更低(P<0.05)。结论:神经介入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提高脑血管病治疗效果,可促进病变血管恢复,帮助患者改善神经功能,提升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

探究冠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607

赵宏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探究冠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冠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明显(P<0.05)。结论:冠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吸气肌训练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影响研究 下载:5 浏览:234

段俊滔 刘聪颖 于桂香 童素梅 徐顺霖 2020年5期

摘要:
探讨吸气肌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9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试验组在7 d心脏康复运动程序的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对照组按照7 d心脏康复运动程序进行康复训练。采用最大吸气压和5次坐立试验在患者术后、干预后7 d、出院后4周时进行效果评价,采用6 min步行试验和心肺运动试验指标评价出院后4周时心肺功能改善程度。结果相比对照组,试验组在干预7 d、出院后4周时最大吸气压增加,5次坐立试验时间减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吸气压和5次坐立试验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峰值耗氧量、氧摄取效率斜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在常规心脏康复的同时,增加吸气肌训练可以提升患者的心肺功能。

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52 浏览:387

杨振华 《中国护理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探讨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七步法康复训练。分别于介入治疗后1,9 d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7 d、介入治疗后30 d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介入治疗后1 d两组患者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介入治疗后9 d试验组LVEF≥50%的患者多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介入治疗后7,30 d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用七步法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提高预后生活能力。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下载:2 浏览:437

燕芳红1 刘欢2 蒋文慧2 2020年5期

摘要:
明确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Medline、Scopus、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纳入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关于STEMI患者PCI术后MACEs危险因素的文献。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偏倚风险评价及资料提取,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包括43 839例患者,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4.17)、高龄(OR=2.84)、红细胞分布宽度≥13%(OR=2.04)、肾功能异常(OR=2.23)、随机血糖≥11 mmol/L (OR=1.82)、非O型血(OR=1.75)、三支病变(OR=1.75)、糖化血红蛋白分数≥5.7%(OR=1.63)、无梗死前胸痛症状(OR=1.56)、症状出现至球囊扩张时间延长(OR=1.48)、高血压(OR=1.27)。结论女性、高龄、红细胞分布宽度≥13%、肾功能异常、随机血糖≥11 mmol/L等是STEMI患者PCI术后MACEs的危险因素。

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9 浏览:183

杨振华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七步法康复训练。分别于介入治疗后1,9 d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7 d、介入治疗后30 d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介入治疗后1 d两组患者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介入治疗后9 d试验组LVEF≥50%的患者多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介入治疗后7,30 d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用七步法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提高预后生活能力。

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心室重塑的影响研讨 下载:33 浏览:383

李翔 彭超 吴容 徐佐厅 石培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探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运用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2023.2~2024的阶段中,60名病人实行划分,对照组提供常规性治疗,观察组提供冠状介入治疗,数值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逐渐提高,患者BNP水平改善,CK与CKMB峰值出现时间较短,负面症状概率较低,P<0.05,同时在治疗后患者CK与CKMB峰值活动中观察组更为优质,但是其对比数值差异不大,P>0.05。结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通过冠脉介入治疗期间,能够有效使患者的心脏功能逐渐提高,令患者的BNP水平得到改善。同时有效使患者心脏的各项峰值逐渐增长,负面问题出现概率低。

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在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58 浏览:339

凌燕 冯林娟 《中国护理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观察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在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狭窄病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五指疼痛评分、术后血压控制、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干预后HAMA评分、五指疼痛评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对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干预,可帮助其维持较为良好且平稳的身心状态,降低手术与康复风险。

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在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22 浏览:179

凌燕 冯林娟 《临床医学杂志》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在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狭窄病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五指疼痛评分、术后血压控制、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干预后HAMA评分、五指疼痛评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对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干预,可帮助其维持较为良好且平稳的身心状态,降低手术与康复风险。

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状态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下载:59 浏览:14

李臣凤 《中国护理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PCI)心理状态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和随访,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在患者出院时(干预前)和出院后3个月(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并于干预后1,3个月采用自制的用药依从性量表对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干预后1,3个月的用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侧支血流代偿分型研究 下载:76 浏览:517

​刘洋1 王佳楠2 周洁信1 王拓一1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探讨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侧支血流代偿分型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血管狭窄诊断与介入治疗中心自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诊治的20例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影像学资料,依据患者有无颈内动脉窃血及侧支循环对其侧支血流代偿进行分型。结果 20例患者中11例存在颈内动脉窃血;17例存在侧支循环,其中前交通动脉侧支10支,后交通动脉侧支9支,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软脑膜吻合侧支11支,眼动脉侧支8支。患者的侧支血流代偿分型可分为3型,其中Ⅰ型为单纯颈内动脉窃血,共3例;Ⅱ型为颈内动脉窃血+侧支循环,共8例;Ⅲ型为单纯侧支循环,共9例。结论 部分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侧支血流代偿中存在颈内动脉窃血途径。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延迟PCI对比直接PCI的研究进展 下载:68 浏览:372

林森娜1 唐礼江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侵蚀形成闭塞性冠状动脉血栓引起。在过去十多年中,由于再灌注策略的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已经在实质上发生改变。对于时间窗内的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此类患者开通梗塞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 arteries,IRA)进而恢复血流的优选策略。因STEMI患者行直接PCI优化微循环存在些许不足,使延迟PCI成为另一个可行的选择。本文将延迟PCI对比直接PCI治疗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的临床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