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内孤立波浅化破碎过程斜坡沉积物孔压响应特征实验分析 下载:79 浏览:417

乔路正1 郭秀军2 田壮才1 余乐1 《海洋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观测资料显示内孤立波沿斜坡浅化过程对海底沉积物的作用犹如一台水中吸尘器,在破碎转换阶段达到最强,甚至会触发一系列地质活动,引发地质灾害。为界定此过程中沉积物的动力响应特征和影响因素,在大型重力式分层流水槽中模拟不同振幅内孤立波和不同类型沉积物斜坡连续作用过程,利用孔隙水压力采集系统实时记录孔隙水压力变化,对比分析不同水动力、坡度、沉积物类型情况下沉积物中超孔压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内孤立波破碎过程,破波位置海床表层波压力和不同深度超孔隙水压力都存在相似的"U"型负压力变化过程;破碎波经过位置沉积物表现为和表面波压力正相关的孔压响应特征。破碎点沉积物中超孔压幅值随深度减小,约在6%波长深度位置减少到坡面压力的50%。超孔压幅值和内孤立波振幅、沉积物类型和斜坡度密切相关,坡度由0.071变化到0.160时,波压力幅值可增大至1.6倍。内孤立波振幅变化不影响不同类型海床土动力响应规律,只与超孔隙水压力值大小有关,内孤立波对海床的动力作用可认为弹性作用。

从“二维”走向“三维”,构成中的玻璃工艺课堂 ——以华师附中为例 下载:269 浏览:3227

余乐 《当代艺术》 2021年8期

摘要:
回顾中国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历程,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美术课堂都只停留在平面的纸张去开展教学,能够涉及到三维立体空间的课程少之又少,更不用提让学生去接触一些工艺作品制作的工具和过程了。伴随着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五个美术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词汇的提出及社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跳出单一的二维平面的课程观,主动将美术中的二维与三维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开发以动手体验为主的空间三维意识。本文以华师附中在2019年开设的玻璃工艺课程为例,分析其课程开设的意义、教学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为中小学美术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的多元化、空间化提供参考思路。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