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小儿推拿退热凝胶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下载:55 浏览:400

万力生1 陈争光1 张辉2 闫志翻2 《中国儿科杂志》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建立小儿推拿退热凝胶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萃取量作为考察指标,评价萃取釜温度、萃取釜压力、萃取时间等;以凝胶剂的均匀性、涂展性、稳定性为评价指标,确定小儿推拿退热凝胶剂的最佳处方配比。结果小儿推拿退热凝胶的最佳萃取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1.5 h;制备工艺处方为0.1%氮酮、16%吐温-80,10%丙二醇。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小儿推拿退热凝胶的最佳萃取工艺及凝胶制备工艺,凝胶剂在均匀性、涂展性、耐热和耐寒稳定性方面均良好,且该方法稳定、可行。

糌粑搅拌型酸乳的制备工艺研究 下载:32 浏览:332

李梁1 王波2 刘振东1 乔鑫帅1 薛蓓1 张文会2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2期

摘要:
以糌粑粉和纯牛乳为主要原料,开发一种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糌粑搅拌型酸乳。采用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佳制备工艺为:发酵时间为7 h,发酵温度42℃,接种量3%,糌粑添加量3%。以最佳工艺生产的糌粑酸乳微黄偏白,风味、口感和组织状态等方面品质俱佳,对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26 mg/mL,对羟基自由基的IC50值为34 mg/mL,其抗氧化活性比空白酸乳略高。

金针菇多糖螯合钙的制备工艺研究 下载:75 浏览:428

唐秋实1 杨雅兰1 刘学铭2 陈燕舞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7期

摘要:
金针菇多糖具有重要生物活性,为了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研究以金针菇干粉提取的金针菇多糖为原料,探讨金针菇多糖与氯化钙溶液的最佳螯合工艺,制备出具营养强化功能的金针菇多糖螯合钙产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多糖和钙离子的螯合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螯合时间、氯化钙溶液初始质量浓度、金针菇多糖与氯化钙溶液的质量比、溶液pH和螯合温度等因素对金针菇多糖螯合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螯合工艺,并分析了多糖螯合钙前后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金针菇多糖螯合钙最佳工艺条件为氯化钙初始质量浓度5.0mg/m L,金针菇多糖与氯化钙的质量比8:1,p H5,螯合时间5 h,所得螯合率达最高78.30%;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金针菇多糖中-OH与Ca离子发生配位作用生成稳定螯合物;且金针菇多糖与钙离子螯合物抗氧化性优于未螯合的金针菇多糖。

酶处理磷酸化玉米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下载:54 浏览:384

王香丽1 刘洁1 卢二帅1 谢军红2 刘亚伟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12期

摘要:
将玉米粉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中性蛋白酶将其水解,再以正磷酸钠为酯化剂,研究干热处理磷酸化玉米粉的制备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酯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磷酸盐混合比例为变量,以黏度曲线中的回升值为主要指标,峰值黏度为辅助指标,通过正交实验进行优化,得到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3 h,正磷酸钠用量1.2%,磷酸混合盐(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比例3:1。

壳聚糖-乳清蛋白双层膜制备工艺优化 下载:69 浏览:421

金郑阳 辛颖 陈复生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8期

摘要:
以壳聚糖和乳清蛋白为原料制作双层膜,通过研究辅料添加(增塑剂甘油的添加量)和制膜条件(乳清蛋白溶液浓度、乳清蛋白水浴处理温度、壳聚糖溶液p H)对双层膜力学性能(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添加辅料方面,随甘油添加量的增加,壳聚糖-乳清蛋白膜的抗拉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逐渐升高。在制膜方面,随乳清蛋白浓度的增大,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先升高后下降;随水浴处理温度的升高,膜的抗拉强度降低,而断裂伸长率升高;随壳聚糖溶液p H的增加,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是先缓慢升高后下降。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制膜工艺,确定最佳制膜条件:甘油添加量为0.45 m L、蛋白浓度为6.0%、水浴处理温度为75℃、壳聚糖溶液为p H4.8,此条件下抗拉强度为(97.39±2.25)MPa,断裂伸长率为(11.53±1.04)%。该研究为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用于电阻式柔性应变传感器的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下载:80 浏览:428

任秦博1 王景平1 杨立2 李翔3 王学川4 《新材料》 2020年2期

摘要:
作为物联网的触角,传感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随着可穿戴行业的发展,电阻式柔性应变传感器在人体穿戴实时监测、机器人仿生皮肤、医学健康跟踪、运动肢体捕捉以及生产振动检测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是电阻式柔性应变传感器最常用的应变传感核心材料,具有柔性好、应变检测范围大以及成本低的优势。但现有的基于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的传感器普遍存在迟滞明显、线性度低、导电网络稳定性差的缺点,此外对于某些复合材料在应变过程中的导电机理阐释也存在缺陷。因此,近年来诸多学者从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导电机理、不同导电填料的特性、聚合物本身特性以及不同的制备工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解释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方面,目前多采用渗流理论解释其导电过程。目前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所用的导电填料主要分为碳系导电填料和金属系导电填料两大类,由于碳系导电填料的导电稳定性好、价格低,是目前使用的主流。而目前使用的聚合物基体主要分为硅橡胶、天然橡胶以及聚氨酯三大类,硅橡胶主要用于小应变、高灵敏度传感器,天然橡胶主要用于大应变传感器。而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主要分为填充式、夹心式、吸附式三种,填充式的传感器应变范围较大,而夹心式和吸附式传感器应变范围相对较小。本文对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导电填料、聚合物基体以及不同制备工艺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展望了柔性应变传感用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今后可能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用大尺寸高纯钽靶材的制备工艺进展 下载:83 浏览:462

刘宁1,2 杨辉1 姚力军2 王学泽2 袁海军2 《电路系统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高纯钽靶材作为芯片铜互连工艺扩散阻挡层的溅射源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大尺寸高纯钽靶材的制备技术原理及工艺进展,并分析了钽靶材产品的国内外的市场现状及应用前景。

偏蓝相干法聚氨酯合成革的制备工艺 下载:32 浏览:329

诸昌武 潘顾源 王元有 金党琴 徐嘉琪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研究了溶剂型聚氨酯在合成革中的展色性能,以4,4-二苯基甲烷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己二酸、乙二醇、1,4-丁二醇、甲基丙二醇、N,N-二甲基甲酰胺及乙酸乙酯为主要原料。考察了多元醇组成、扩链剂种类及溶剂组成等因素对干法聚氨酯合成革展色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己二酸系聚酯二元醇中乙二醇与1,4-丁二醇的摩尔比为1∶1时、所用扩链剂组成为乙二醇与甲基丙二醇的摩尔比为1∶0.5,所使用的溶剂中N,N-二甲基甲酰胺与乙酸乙酯的质量比为2∶1时,制备得到的干法聚氨酯合成革的展色性能最佳(偏蓝相)。

制备工艺对非晶磁粉芯磁性能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473

顾伟1 张志键1 杨佳泉2 《材料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研究了粒度配比和绝缘剂对非晶磁粉芯性能的影响。改变非晶粉末的粒度配比,研究了非晶磁粉芯的压制密度、磁导率、损耗以及直流偏置能力等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粒度配比为-140至+170目占10%,-170至+200目占30%;-200至+350目占30%,-350至+1000目占30%能提高非晶磁粉芯的压制密度,从而提高直流偏置能力和降低磁损耗;使用不同的绝缘剂封装非晶磁粉芯时,使用磷酸溶液比使用水玻璃溶液能更有效地降低磁损耗和提高直流偏置能力;低熔点玻璃粉在非晶磁粉芯中不仅起绝缘剂作用,还起粘结剂作用。使用废旧非晶铁芯制备的非晶磁粉芯与使用新铁硅硼合金制备的非晶磁粉芯,其磁性能没有明显的不同。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马钱子碱-士的宁(B-S)双载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下载:84 浏览:509

​史磊1曹思思2吕邵娃1孙爽1赵程程1李永吉1 《中医研究杂志》 2018年8期

摘要: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马钱子碱-士的宁双载药脂质体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脂质体,用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药物的含量,以总包封率及总载药量为指标。结果:单硬脂酸甘油酯与大豆卵磷脂比例为2:3,单硬脂酸甘油酯用量选择60 mg,B:S选择2.62,F-68用量0.31%。在此优化条件下,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05 nm,平均总包封率为(48.57±1.21)%,平均总载药量(1.02±0.32)%。结论:该工艺方法简便、稳定可行,适用于马钱子碱-士的宁纳米粒的制备。

萘普生缓释片制备工艺的研究 下载:76 浏览:1355

唐晓文 《中国科学研究》 2023年7期

摘要:
文章主要围绕萘普生缓释片制备工艺进行探讨。首先,概述萘普生缓释片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不得长时间服用药物,肝脏功能受损者不得服用药物,服药过程中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品。其次,分析药物相互作用。最后,通过专项实验得出结果,包括基于药物绘制标准曲线,进行回收率实验,测定药物释放度等。希望以下论述能起到借鉴作用,为药物制备提供参考资料。

注射用阿奇霉素冻干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研究 下载:352 浏览:3746

翟影 《国际科技论坛》 2021年12期

摘要:
对用于制备注射用阿奇霉素冻干剂的处方和工艺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奇霉素在注射用阿奇霉素冻干剂中占据的比例以及其他物质含量;结果:测定结果表明注射用阿奇霉素冻干剂中阿奇霉素浓度处于0.5-1.5 mg/ml这一范围时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结论:此次实验设计的处方科学合理,制备工艺简单便捷容易操作,药品质量达到既定标准,药性安全稳定,可用于临床治疗。

普伐他汀钠肠溶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下载:346 浏览:3703

景凤云 《国际科技论坛》 2021年7期

摘要:
本文以10mg规格的普伐他汀钠肠溶片为例,探讨了其具体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了正交试验技术,以休止角、崩解时限、稳定性实验为重要参考指标,分析了普伐他汀钠肠溶片的临床处方和制备工艺优化措施。结果:确定了普伐他汀钠肠溶片10mg规格的处方,即:普伐他汀钠10g、预胶化淀粉30g、乳糖35g、羟丙纤维素20g、交联羧甲基纤维钠6g、硬脂酸镁1g,在药物制备的时候将这些材料粉碎成末之后用压片法制备成普伐他汀钠肠溶片。结论:这种普伐他汀钠肠溶片制备方法是一种制备工艺简单、速度快、效果好的制药工艺,制备的药物存在片剂稳定性良好的优势。

化学原料药制备工艺研究 下载:89 浏览:1812

王艳 《中国科学研究》 2022年1期

摘要:
化学原料药主要是指在各类药物当中起着关键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原料药对药品成品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基于当前医药领域技术水平,已经有很多原料药成分可以经过人工与其他辅料合成,而制备成各类针对性药物。因此,研究原料药制备工艺是十分有必要的。以下本文主要就原料药的制备研究过程以及工艺技术要点进行了简要阐述和说明,以期为相关行业工作人员提供些许参考。

生物沥青研究进展 下载:103 浏览:1663

王珠 《生物学报》 2023年7期

摘要:
生物沥青是生物质快速热解制备生物油的一种相对于石油沥青的新型材料。
生物油是生物沥青的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生物油的制备机理、组成和性质。介绍了用于不同生物质的生物油和生物粘结剂的制备方法。并对生物沥青混合料的传统工程特性及其实际应用进行了介绍和讨论。今后的研究重点是生物质重油与基质沥青的微观相互作用机理。

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发展及应用 下载:122 浏览:1258

李洪毓 《材料科学研究》 2023年7期

摘要:
一代装备、一代材料,随着航空、航天发动机的发展传统金属材料已经难以满足耐高温、耐腐蚀等严苛的服役要求。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CMC)具有耐高温、高强高韧、耐氧化、高比强、高比模等优点,近年来逐渐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热端部件的理想材料。目前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达到工程应用水平,国内对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还局限在实验室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其进展及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在国内外应用情况。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技术制备可生物降解聚乳酸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下载:142 浏览:1492

闫俊典1 刘亚娟2 《材料科学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可生物降解泡沫塑料的发展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聚乳酸发泡材料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良好的耐热性、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可成功应用于缓冲包装、隔热、降噪、过滤吸附、组织工程等领域。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物理发泡剂在塑料基体中溶解度大,同时具有无毒环保、价廉易得等优势,使得超临界流体发泡技术在制备发泡材料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并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技术,然后,对聚乳酸发泡行为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今后聚乳酸发泡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最后,对目前制备高性能聚乳酸微孔发泡材料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浅议中药现代制备工艺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下载:68 浏览:1119

马玮 张珊珊 郑莲 陈露露 王凤利 《当代中医药》 2023年4期

摘要:
中药成分复杂难以确定引起不良反应的具体成因,常见因素包括药材自身含有毒性成分、制备方式缺乏合理性、药物应用方式之间的差异等。基于此,文章围绕中药现代制备工艺对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探讨。首先对现代制备工艺引起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归纳总结提出把控生产工艺、加强剂量控制等针对性策略加以解决。希望通过下述论述内容,能够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发展。

浅议中药现代制备工艺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下载:211 浏览:2564

马玮 张珊珊 郑莲 陈露露 王凤利 《当代中医药》 2022年12期

摘要:
中药成分复杂难以确定引起不良反应的具体成因,常见因素包括药材自身含有毒性成分、制备方式缺乏合理性、药物应用方式之间的差异等。基于此,文章围绕中药现代制备工艺对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探讨。首先对现代制备工艺引起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归纳总结提出把控生产工艺、加强剂量控制等针对性策略加以解决。希望通过下述论述内容,能够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发展。

中药提取物及其栓剂的制备 下载:297 浏览:2688

李维 《当代中医药》 2022年5期

摘要:
中医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在世界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突出和病情变化的复杂,中医中药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已成为各种中老年疾病治疗的最佳手段,特别是在血栓类疾病治疗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先分析了中药栓剂的特点和吸收途径,深入阐述了中药提取物及栓剂的制备方法,以供同行今后工作参考和借鉴。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