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玉米秸秆添加对土壤碳氮周转相关酶活性动态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97

钱瑞雪1,2 刘岩2 陈智文1 何红波2 张清1 《中国土壤》 2020年12期

摘要:
玉米秸秆是旱地农田重要的可利用资源,归还的秸秆通过不断分解可维持或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了解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土壤碳氮周转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阐明外源碳输入对土壤碳氮周转及有机质形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360天),研究添加量分别为0(CK)、5 mg g-1(T1)、10 mg g-1(T2)的玉米秸秆对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和微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酶(CB)、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分解及其对土壤酶和物质转化的调控分为特征各异的三个阶段。土壤中易分解组分的分解主要发生在培养前90天(第一阶段),此阶段内各处理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均显著降低,6种土壤酶活性均较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土壤βG和CB活性无显著变化,而木质素酶活性缓慢升高,表明木质素与活性较高的组分分解可能存在共代谢作用。各处理中LAP活性在30天时升高而后降低,表明当氮需求量增加时,可通过蛋白质的分解提供可利用氮。在第二阶段(90~240天),6种土壤酶活性均显著升高且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水解酶和氧化酶通过协同作用维持土壤碳氮供需平衡。在培养的第三阶段(240~360天),除PPO外其它5种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说明微生物可能主要依靠分解酚类物质维持自身的代谢。在整个培养期间,与对照处理相比,秸秆添加后可利用底物增多,土壤微生物量提高3~57%(T1)和3~146%(T2)。秸秆添加使水解酶(βG,CB,NAG,LAP)活性升高,但使氧化酶(PPO,PER)活性降低,表明秸秆添加可能减少了微生物对稳定性底物的利用,促进了木质素等难分解组分积累、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本研究为深入理解秸秆生物降解、提高土壤有机碳积累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煤矸山复垦林地、草地土壤生态肥力差异分析 下载:67 浏览:475

张浩 张宇婕 于亚军 《中国土壤》 2020年5期

摘要:
土壤生态肥力不仅能反映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肥、气、热的能力,还可反映土壤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利用的能力,故能够用于煤矸山复垦地土壤质量评价。以山西省长治市潞安矿区植被复垦后8年的煤矸山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复垦为林地和复垦为草地的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生态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1)复垦林地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群落PLFA总浓度和细菌、真菌、放线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群落PLFA浓度均明显高于复垦草地,而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低于复垦草地。(2)土壤生态肥力评价结果表明,复垦林地土壤生态肥力水平优于复垦草地,这主要缘于复垦林地中较强的根系作用和较多的根系分泌物形成了有利于营养物质迁移转化以及微生物和酶生长的土壤微环境。本研究可为煤矸山复垦植被的选择和复垦地后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垄膜集雨种植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80 浏览:483

张剑1,2,3 高宇2,3,4 任永峰2,3,4 赵沛义2,3,4 任冬生5 刁生鹏1,2,3,4 聂晶2,3,4 骆洪2,3,4 《中国土壤》 2018年9期

摘要: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全覆膜垄膜沟播、半覆膜垄膜沟播和不覆膜平作三种不同种植方式对旱作向日葵农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补充完善垄膜集雨和旱作农业丰产栽培理论。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有效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全覆膜垄膜沟播>半覆膜垄膜沟播>不覆膜平作,其数量各处理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各处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降低趋势。试验认为全覆膜垄膜沟播可增加向日葵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并提升土壤养分,可以为植株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创造良好微环境。

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构建及聚酮合酶基因的筛选 下载:97 浏览:501

杨雨蒙 徐敬国 胡伊旻 史雅凝 辛志宏 《中国土壤》 2018年6期

摘要:
土壤中包含丰富的聚酮合酶(PKS)生物合成基因簇,其编码合成的聚酮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发现新型PKS基因,本研究采用宏基因组技术,以采自大连地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壤宏基因文库,分别根据Ⅰ型PKS和Ⅱ型PKS结构域保守序列设计探针,PCR靶向筛选到4个含有PKS基因的单克隆,经测序与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这4个单克隆的PKS基因分别单独聚为一支,与已知菌株编码的聚酮化合物亲缘关系较远,提示这些单克隆具有合成结构新颖聚酮化合物的潜力。本研究结果拓展了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途径,为新型聚酮化合物的发掘以及新药的获得提供了新思路。

甘蔗水肥一体化种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99

杨雪艳1 蒋代华1 杨钙仁1 黄智刚1 黄凯2 《中国土壤》 2018年5期

摘要:
水肥一体化是当前蔗糖产业化过程中实现糖料蔗高效节水灌溉、施肥,提高产量与品质,达到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生态有效保护的新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探讨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甘蔗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变化规律,可为糖料蔗生产的水肥一体化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试验设计如下:常规种植(CK),处理编号为W0F0;水肥一体化设四个处理,灌溉量设4个水平,分别是50%、80%、100%、150%;施肥量设4个水平,分别为50%、80%、100%、120%,处理编号为W0.5F0.5、W0.8F0.8、W1F1、W1.5F1.2。结果:(1)适宜的水肥配比可以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最佳水肥配比处理是W0.5F0.5。(2)适量水肥配比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苗期和成熟期微生物量碳氮均在处理W1F1含量最高,分蘖期和伸长期,微生物量碳含量是在处理W1.5F1.2最高,微生物量氮是在处理W0.8F0.8最高,且较W0.5F0.5差异不显著。(3)水肥配比可以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处理W0.5F0.5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变化显著;适量的水肥配比可显著提高土壤转化酶和脲酶活性,过高的配比则会使酶活性降低;磷酸酶酶活性随着水肥配比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水肥一体化技术下,水肥配比为50%时,可以提高甘蔗产量及品质且为最佳水肥配比,适量的水肥配比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达到节水节肥保护土壤环境生态的效果。

休耕轮作对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496

徐光辉 王洋 王继红 于锐 崔政 武杨阳 《中国土壤》 2018年4期

摘要:
以休耕轮作13年黑土农田为研究对象,探讨耕层土壤中微生物量碳(MBC)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层土壤中,休耕轮作下覆盖带、休闲带MBC平均含量分别比常规耕作高17.27%、8.92%(P<0.05);覆盖带MBC含量比种植带和休闲带高17.64%、7.66%(P<0.05)。MBC含量土层差异极显著(P<0.01),休耕轮作和常规耕作处理下表层土壤MBC含量明显高于下层土壤,休耕轮作的三个条带及常规耕作下的MBC均随土壤深度降低而降低;0~10 cm土层MBC含量显著高于10~20 cm、20~40 cm土层。休耕轮作及常规耕作条件下MBC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土壤MBC的变化主要受到土壤活性组分与水热状况的影响,土壤MBC与易氧化态碳(EOC)、水溶性碳(DO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休耕轮作有利于耕层中水分与温度的保持,为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促进MBC含量高于常规耕作处理。

水田改果园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演变 下载:76 浏览:480

杨东伟1,2,3 章明奎1 张鹏启2 杨永德3 《中国土壤》 2018年1期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干扰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在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土壤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浙江省杭嘉湖平原相同类型的土壤中选择18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田和果园表层土壤样品,研究水田改果园后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田改果园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商平均降幅分别达44.1%、59.9%和34.0%,并与果园年龄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明显下降,降幅达58.1%;养分胁迫显著增强(p<0.01)。冗余分析表明,在水田和果园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等因子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最重要环境因子(p<0.01)。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要大于土地利用年限的影响。水田是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长期种植果树易引起土壤养分和菌群失衡,并对土壤的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

微生物型育苗垫片对水稻根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下载:83 浏览:487

李晶1 胡基华1 王峥鉴2 陈静宇1 刘宇帅1 姜威1 曹旭1 孟利强1 张淑梅1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分析微生物型育苗垫片对水稻根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为微生物型育苗垫片的示范应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水稻秧盘育苗试验,基于常规微生物培养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微生物型垫片育苗对水稻根围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变化。[结果]与普通壮秧剂育苗相比,微生物型垫片育苗的水稻根围土壤细菌数量在出苗后第7 d增加了36. 59%,第14 d和第21 d时降低但差异不显著;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71. 11%、702. 48%和100%;真菌数量在第7 d和第14 d分别降低了127. 05%和740%,第21 d时明显增加了160. 98%。在水稻幼苗根围微生物群落组成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螺旋体菌门为优势细菌,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和壶菌门为优势真菌;与对照相比,微生物型育苗垫片组中变形菌门增加,螺旋体菌门和酸杆菌门减少,其中高丰度的假单胞菌属、根瘤菌属、节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等根围促生菌均为水稻幼苗根围优势菌;真菌的子囊菌门增加,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和壶菌门减少,后期子囊菌门成为单一优势菌,该门的腐质霉属、假裸囊菌属和接合菌门的被孢霉属菌为优势菌。[结论]微生物型垫片育苗在水稻幼苗前期可提高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后期降低土壤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具有改善水稻幼苗根围微生态环境的作用。

连作年限对设施百合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下载:53 浏览:88

李晶晶1 续勇波2 《土壤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为探究不同年限连续栽培百合的设施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采用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连作4年(C4)、连作5年(C5)和连作7年(C7)设施百合红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样品测序后获得细菌和真菌有效序列分别是249003和451044个,细菌和真菌OTUs总数分别是906和298个。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随连作年限延长设施百合红壤中细菌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显著升高,真菌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显著下降。在物种组成分析中,属于细菌优势菌种的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myc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且C4、C5和C7处理土壤中优势菌种占细菌总数比例分别是85.17%、81.04%和81.64%;而真菌菌门中,只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一个优势菌种,并且C4、C5和C7处理土壤中优势菌种占真菌总数比例分别93.69%、92.20%、84.31%。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中,子囊菌门镰刀菌属(Fusarium)丰度比例达44.02%~58.83%。相关性分析显示,p H值、有机碳、总氮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丰度显著相关;p H与青霉属(Penicillium)显著正相关,与镰刀菌属显著负相关。由此可以认为,连作后土壤细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上升,真菌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同时土壤中细菌的优势菌种有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在真菌群落组成中子囊菌门占主导,连作后子囊菌门中占主导地位的镰刀菌属数量的增长可能是引起设施百合红壤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翻耕和不同泡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23 浏览:460

周枫1 罗佳琳1,2 赵亚慧1 张炎3 王宁1 焦加国2 于建光1,2,3 《土壤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为了解秸秆还田与翻耕和不同泡田方式配合对耕层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与翻耕和不同泡田方式措施配合对水稻收获期0~10 cm和10~20 cm耕层土壤基础呼吸、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时,翻耕和以不同方式泡田均能提高0~10 cm土层土壤基础呼吸,特别是泡田2天换水处理(FS+WR)较施麦秸施化肥处理(FS)提高102.2%;微生物量碳氮分别以翻耕(FS+PT)和FS+WR处理效果最好;与不同泡田方式比较,翻耕措施均能明显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其中,泡田7天并推迟施肥处理(FS+IP+FP)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较FS处理提高25.9%,是不施秸秆不施化肥处理(CK)的1.3倍。多酚氧化酶活性以泡田7天处理(FS+IP)最高,较FS处理提高25.4%。不同土壤耕层中各处理间脲酶活性无显著差异。翻耕和不同泡田方式能提高土壤全氮含量,不同泡田方式中以泡田7天FS+IP处理提高幅度最大。翻耕处理(FS+PT)的水稻有效穗数比秸秆还田FS处理提高13.9%,其次为FS+WR处理,比FS处理提高9.3%。总之,泡田7天能提高土壤酶活性,翻耕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加水稻有效穗数。

稻秸还田方式对酸性和碱性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油菜生长的影响 下载:41 浏览:298

梅沛沛1 余常兵2 吴言凤2 李银水2 胡喜巧1 黄玲1 《土壤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网室,以油菜为供试作物,用土培盆栽的方法,设秸秆不还田(对照)、秸秆焚烧后灰烬与土壤混匀还田、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秸秆粉碎覆盖还田4个处理,研究稻秸还田方式对酸、碱性土壤养分形态与含量、微生物数量和油菜生长的影响,以期选出适合酸、碱性土壤的稻秸还田方式。结果表明:(1)稻秸还田方式对油菜各生育时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影响显著。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以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处理增加最多,该处理成熟期在酸性土壤上比对照、秸秆焚烧后灰烬与土壤混匀还田和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处理各养分平均分别增加48%、10%和47%。(2)4种稻秸还田方式对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均产生影响,但是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在酸性土壤上促进真菌数量的增加,该还田方式在碱性土壤上对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效果显著。(3)各生育时期油菜生物量以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方式为最高,且酸性土壤高于碱性土壤。总之,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在酸性土壤上效果最好,更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油菜生物量;而在碱性土壤上则以秸秆覆盖还田方式最好。可见根据土壤酸碱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是必要的。

接种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471

刘智炫1 胡瑞文1 刘卉1,2 向德明3 周清明1 黎娟1 《土壤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为了探讨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以湘西定位试验田烤烟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接种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后对不同时期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及三相比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主要对烤烟生育中后期时土壤物理特性影响较大,能降低土壤容重和固相比,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接种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有利于烤烟生育后期时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提高,当土壤田间持水量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时(19%~20%),接种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田间持水量影响较小,而当土壤田间持水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时(14%~18%),接种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后能缓解土壤田间持水量降低的趋势;另外,接种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液相及气相比影响较小。

季节性冻融对2种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下载:27 浏览:281

李龙1 辛贵民1 杜彦梅1 朱国君1 尹航2 高珊1 傅民杰1 《土壤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为研究长白山森林土壤微生物量对季节性冻融变化的响应,利用原位培养连续取样法测定了长白山地区2种典型森林土壤在春季和秋季冻融期间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种林型各层次土壤微生物量随冻融格局变化而变化。在春季冻融前期,2种林型各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皆表现出升高趋势,而在秋季冻融前期表现出降低现象,在春季和秋季土壤冻融期具有多次爆发式增长而又迅速下降特征,且存在一个或多个微生物量峰值。2种林型上层土壤微生物量多高于下层土壤,且上层土壤在冻融期间变化更加剧烈,而下层土壤各时期微生物量碳、氮比波动情况高于上层土壤。相比长白松林,硬阔叶林各层次土壤微生物量在各冻融时期含量更高。

东北苏打盐碱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植被进展演替的响应 下载:58 浏览:393

杨赛1 俞冰倩1 胡信玉1 王凯莉1 朱琳2 柳参奎3 魏巍1 《土壤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研究基于Illumina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度解析东北苏打盐碱土植被进展演替下的3种土壤和羊草根系内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碱斑土壤(C)、碱蓬根际土壤(S)、羊草根际土壤(A)以及羊草根系(AE)分别得到1864、1693、1793、730个细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分别得到432、316、502、143个真核微生物OTU。在门分类水平上,苏打盐碱土壤以及羊草根系内生的细菌类群主要分布于9个门,其中变形菌门为主要菌门;苏打盐碱土壤以及羊草根系内生的真核微生物类群主要分布于9个门,其中子囊菌门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表明:苏打盐碱土壤植被进展演替使得土壤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性逐渐增大,使得苏打盐碱土壤质量和功能更加稳固,生态系统更加稳定;Halomonas、Nitrincola和Wellemia与东北苏打盐碱土壤植被进展演替相关性较大,Pseudomonas和Paenibacillus与以羊草为主的顶级群落形成相关性较大。

复垦类型对煤矸山土壤微生物功能菌的影响 下载:83 浏览:207

张蓉 于亚军 《土壤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土壤微生物功能菌的数量变化关系到土壤生态系统的维持与改善,因此研究其数量特征对查明复垦煤矸山土壤质量恢复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霍州市煤矸山复垦农田、果园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复垦类型土壤微生物功能菌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种复垦样地农田土壤含水量、速效钾含量较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最高;林地p H值较低,但碱解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2)3种复垦样地功能菌总量表现为林地>农田>果园,其中好氧固氮细菌表现为农田>林地>果园;氨化细菌为林地>果园>农田;好气纤维素分解菌林地>农田>果园;有机磷、无机磷细菌为果园>林地>农田。(3)相关分析表明,氨化细菌和好气纤维素分解菌受土壤性质的影响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pH值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对功能菌数量影响的贡献率最大。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高速公路边坡土壤质量的影响 下载:43 浏览:305

郭爽 牛小云 吴桐 黄大庄 高卓田 池铭炎 《土壤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为探讨种植杠柳(Periploca sepium)与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对高速公路边坡土壤质量恢复效果,对其下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与传统护坡植被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进行比较,通过主成分分析,对3种植被恢复下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基本表现为鸡矢藤植被下最高,微生物数量为紫穗槐植被下最高;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均表现出随着土层加深不断递减,土壤容重和pH则相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呈现季节变化;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鸡矢藤(0.33)>紫穗槐(-0.11)>杠柳(-0.21),鸡矢藤对土壤质量恢复效果最好,优于传统护坡植被紫穗槐,杠柳对土壤的恢复能力与紫穗槐相差不大,因此鸡矢藤与杠柳均可作为优良的高速公路护坡植被进行推广应用。

近自然杉木林经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特征的影响 下载:63 浏览:347

石丽娜 林开敏 陈梦瑶 许诺 吴培培 刘圣恩 《土壤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在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比较不同近自然杉木林经营模式(老龄林、萌芽林)与对照(91年二代杉木人工林(炼山)、93年二代杉木人工林(不炼山)、天然林)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近自然杉木林经营模式(老龄林、萌芽林)和天然林的各层次土壤MBC、MBN含量及其占土壤全碳(TC)和全氮(TN)的比例均高于91年二代杉木人工林和93年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MBC含量与土壤MB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MBC/MBN除在0~10 cm土层,91年二代杉木人工林略高于老龄林外,其它土层均以老龄林最高;从土壤的垂直分布特征来看,5种模式的各层次土壤MBC、MBN含量大小依次均为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即呈现出土壤MBC、MBN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的趋势。说明近自然杉木林经营模式(老龄林、萌芽林)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与生长,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

轮作与连作对烟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多样性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344

张笑宇1 段宏群2 王闷灵2 李红丽1 芦阿虔1 王岩1 《土壤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为探讨轮作与连作对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实验室微生物培养联合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玉米-烤烟轮作和烟叶连作对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轮作烟田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连作烟田根际土壤,但真菌数量低于连作烟田。土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轮作烟田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均高于连作烟田;在烟株的生长过程中,轮作和连作烟田在旺长期和成熟期微生物群落相似度降低。相较于黑胫病/根腐病/根结线虫发病率较高(36. 67%)的连作烟田来说,轮作烟田发病率较低(0%),进一步分析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发现,轮作烟田根际土壤中拮抗菌如Sphingomonas (鞘脂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假单胞菌属)、Aspergillus (曲霉属)等相对丰度均高于连作烟田,而连作烟田根腐病病菌Pythium (腐霉属)丰度较高。

不同土壤土质代谢产气研究 下载:97 浏览:496

​陈孟林 陈帮强 梁碧波 《生物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在塑料瓶中加入不同农田土壤100 g,用气球封住瓶口进行自然发酵。发酵结论是:在土壤有机质缺乏时,土壤微生物代谢产气慢,土壤空气压强保持稳定。在不同农田土壤中添加蔗糖,利用蔗糖的土壤微生物会快速繁殖,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显著增加,发酵前期,微生物代谢产气大于耗气,土壤空气为正压,发酵中后期因代谢废物的积累和蔗糖的减少,土壤微生物类别和代谢发生改变,代谢产气少于耗气,土壤空气为负压。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宽了高中生物学教材土壤微生物的知识内容,同时该实验方案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效果显著,是学生从事探究性学习非常理想的生物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包。

间套作大蒜对大棚连作西瓜生长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520

​吴绍军 孟佳丽 沈虹张 黎杰 周玲玲 田福发 余翔 《农业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以西瓜"迁丽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单作西瓜(CK)、西瓜间套作大蒜(T1)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蒜间套作对西瓜叶片抗氧化酶、生长、产量和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蒜后,植株的蔓长和叶片数略有减少,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西瓜枯萎病发病率显著减少;西瓜的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增加(P<0.05),膜氧化产物MDA减少;植株的单瓜重和亩产量增加;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含量显著增加,真菌和尖孢镰刀菌显著减少(P<0.05);土壤转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因此,间套作大蒜,改善了土壤微生态,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提高了植株抗氧化酶活性,最终促进西瓜生长,减少了植株枯萎病发病率,在西瓜绿色优质可持续栽培方面有一定指导意义。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