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网络的振荡动力学分析 下载:76 浏览:512

刘楠1 毕远宏2,3 杨红丽1 刘全生1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探究大脑基底神经节中丘脑底核和苍白球神经核团振荡动力学的起源对理解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关于帕金森病的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含有兴奋和抑制神经元的大脑皮质、由纹状体、丘脑底核、苍白球内侧和外侧构成的基底神经节以及丘脑.首先,通过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所得的动力学结果与丘脑底核和苍白球振荡相关的生物实验结果一致.其次,探讨了与丘脑底核和苍白球神经核团相关的突触连接强度对他们振荡动力学的影响.我们的结果显示,丘脑底核同时受到纹状体较强的促进作用和苍白球外侧较弱的抑制作用时它的振荡消失.而当苍白球同时受到丘脑底核较强的促进作用和纹状体对它的抑制作用时,苍白球的振荡增强.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出院准备计划在帕金森病患者用药护理中的应用 下载:56 浏览:513

季亚芹 顾志娥 胡娅莉 《护理研究杂志》 2020年2期

摘要:
观察出院准备计划对帕金森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入院的帕金森病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1月至12月入院的帕金森病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的用药护理则在入院后进行出院准备计划。观察两组患者对帕金森病用药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对帕金森病用药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入院24 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住院期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院准备计划利于患者掌握帕金森病用药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乌灵胶囊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效果研究 下载:64 浏览:442

杨东琴 林昆明 《医学研究前沿》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乌灵胶囊联合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1月-2019年11月100例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乌灵胶囊治疗,观察组在乌灵胶囊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然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1个月、2个月后HAMD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1个月末及2个月末,观察组HAMD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是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的又一个有效手段,为进一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症状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10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护理 下载:61 浏览:523

郭连梅 《护理研究杂志》 2018年1期

摘要:
<正>帕金森病(Par 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变性疾病,以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为主要特征。该病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我国患病人群约250多万[1]。目前治疗帕金森病主要是左旋多巴类药物为首的内科替代治疗。对于顽固性帕金森病内科治疗存在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特点。

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 下载:60 浏览:405

刘兴洲 《医学研究前沿》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对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医院确诊收治的78例帕金森病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分为对照组37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单纯应用左旋多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UPDRS评分、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应用于帕金森病治疗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应激反应,且联合用药安全可靠。

渐进式康复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下载:119 浏览:1238

杨丽娜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1期

摘要: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的特点,评价渐进式康复护理的价值。方法:观察对象为60例帕金森病患者,于2022年9月-2023年9月在我院进行临床研究,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渐进式康复护理,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根据两组护理结果,比较两组认知功能与心理状况,包括认知功能、焦虑、抑郁;比较两组肢体功能与生活能力;对比两组护理有效率,效果显著、效果一般、无效,效果显著 + 效果一般 = 总有效率。结果:根据两组患者数据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组的认知功能、心理状况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为(P<0.05);观察组的肢体功能与生活能力数据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为(P<0.05);观察组护理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改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下载:79 浏览:539

​杨洋1 拱忠影1 姚扬1 汪志云1 周红平2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5例原发PD患者为PD组,其中35例PD认知功能正常(PDN)患者,38例P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MCI)患者,32例PD痴呆(PDD)患者;选取11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25-(OH)D水平,采用CL-1200i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Hcy水平。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PD患者认知功能情况。结果 PD组血清25-(OH)D水平及MoC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25-(OH)D水平及MoCA评分高低依次为PDN组、PD-MCI组、PDD组,血清Hcy水平高低依次为PDD组、PD-MCI组、PDN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组血清25-(OH)D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Hcy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25-(OH)D、Hcy水平预测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0.910,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9.58 nmol/L、17.04μmol/L;两者联合预测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敏感度为93.00%,特异性为91.00%。结论血清25-(OH)D、Hcy水平可预测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血清25-(OH)D水平越低、Hcy水平越高,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可能越高。

一个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的家系调查及致病基因研究 下载:87 浏览:515

​高晨雨 黄婷 陈睿 刘春梅 张颖冬 田有勇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初步分析一个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家系的可能致病基因。方法对一个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的家系进行家系调查。在收集先证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超声波、MRI影像学和PET核医学检查等临床资料基础上,对先证者及其家系三代共8人先后进行了目标基因以及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加可疑位点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眼睑、口面、下肢肌张力异常,伴动作慢、肌张力高和震颤等典型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症状,多巴胺能药物不敏感及服药后罕见的阴道出血不良反应。血生化、铜蓝蛋白、肝脏超声及角膜裂隙灯照相、头颈及腰段脊髓MRI扫描均正常,头颅18F-dopa PET/MRI显像提示双侧豆状核多巴胺神经元受损。该家系三代共9人中出现症状2例(1例已死亡),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及另外3人携带父源的RYR1基因36号外显子c.5972C>T (p.T1911I)杂合突变;另有SETX基因外显子10的c.2439A>C (p.E813D)杂合突变;GCDH基因外显子10的c.1060G>A (p.G354S)杂合突变;ATP7B基因外显子18的c.3792G>C (p.M1264I)杂合突变;上述突变致病意义均未明确。结论本研究未找到已报道的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家系相关基因突变,其致病基因需进一步探讨。

微小RNA-7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91 浏览:522

​杜煜 马宇 卢柳西 黄巧 展群岭 李兴贵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探讨微小RNA-7(miR-7)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D患者58例作为PD组,根据Hoehn-Yahr分级进行分组,其中<Ⅲ期的患者纳入到轻度PD组(25例),≥Ⅲ期的患者纳入到重度PD组(33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7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统计PD患者的UPDRSⅠ评分、UPDRSⅡ评分、UPDRSⅢ评分。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miR-7对PD的诊断价值。结果 PD组的血清miR-7相对表达量(0.77±0.28)明显低于对照组(1.04±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PD组的血清miR-7相对表达量(0.88±0.31)明显高于重度PD组(0.69±0.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显示, PD患者血清miR-7与病程、UPDRSⅠ评分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均P>0.05),但与UPDRSⅡ评分、UPDRSⅢ评分、Hoehn-Yahr分级均呈负相关(均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miR-7对PD的诊断价值一般,曲线下面积为0.698(95%CI:0.573~0.822),其最佳诊断阈值为0.95,敏感度为53.45%,特异性为86.67%。结论 miR-7在PD患者血清中呈异常低表达,且其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严重程度,但对PD的诊断价值一般。

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患者流涎的治疗效果 下载:78 浏览:499

​张璇 伊新艳 乔迪 张林亭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帕金森病患者流涎症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伴有流涎且达到DBS手术标准的帕金森病(PD)患者22例,首先给予丘脑底核(STN)DBS(STN-DBS)治疗。然后采用唾液分泌临床分级(SCS-PD)、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分别在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1)STN-DBS术后6个月,22例患者SCS-PD评分在关期和开期均明显低于术前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01)。(2)22例患者术后6个月其UPDRSⅡ及Ⅲ评分在关期和开期均分别低于术前组(均P<0.001),差异具有显著意义。(3)随访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DBS在改善临床运动功能的同时,也能显著改善PD患者的流涎症状。

帕金森病伴发睡眠障碍的脑结构形态学分析 下载:84 浏览:505

​李晓昶 杨改清 祁萌萌 徐志强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睡眠障碍的脑结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30例PD患者(PD组)进行睡眠障碍的PD睡眠量表评估和头颅MRI检查。以30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利用FreeSurfer软件实现了基于体素的图像自动分析。结果 PD组两侧扣带回后部及左侧中央前回皮质厚度较对照组减小,右侧侧脑室较对照组增大,两侧海马体积较对照组减小,两侧额极皮质表面积较对照组减少(均P<0.05)。PD组中睡眠障碍者(PDSD组)左额中回后部、两侧扣带回后部、两侧中央前回及右侧颞叶内侧皮质厚度均较无睡眠障碍者(PDnSD组)减小,两侧海马体积较PDnSD组减小,两侧额及皮质表面积较PDnSD组减少(均P<0.05)。结论 PD睡眠障碍可能与认知及躯体运动相关脑区(左侧额中回后部、中央前回,右侧颞叶内侧区)体积减小有关,PD认知及运动障碍与睡眠障碍有一定解剖联系。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影像学脑白质病变及“燕尾征”改变的差异 下载:84 浏览:495

​张绿明1 万志荣1 韩旭2 李继来1 王培福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与帕金森病(PD)影像学脑白质病变(WML)及"燕尾征"改变的差异。方法纳入53例PD、16例VP,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评价二组影像学WML特点及SWI序列"燕尾征"征象,计算两组WML程度的差异及黑质致密部背外侧区"燕尾征"的出现率和消失率。结果 VP组多合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常合并认知障碍、球麻痹症状,但静止性震颤少见(P=0.000)。VP组Fazekas分级标准评分深部WML得分高于PD组(P<0.05);但脑室旁W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有84.9%的患者出现单侧或双侧"燕尾征"消失,而VP组仅有25.0%(P<0.05),且PD组"燕尾征"平均得分高于VP组(P<0.05)。结论通过计算头颅影像学WML程度及SWI序列"燕尾征"征象消失程度,有助于VP和PD的临床鉴别。

帕金森病剂末现象的危险因素 下载:84 浏览:508

​张敏 朱红灿 刘金玲 祝清勇 王天舒 高萌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探讨帕金森病剂末现象(WO)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剂末现象-9项问卷(WOQ-9)评价149例PD患者有无WO。根据临床WO定义将WOQ-9(+)患者分为临床WO(+)组和临床WO(-)组。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发病年龄)、疾病概况(评估时疾病持续时间、疾病严重程度)及药物治疗概况[发病至启动左旋多巴(LD)的时间、LD治疗时间、LD起初剂量、LD终末剂量、是否联合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结果与临床WO(-)组相比,临床WO(+)组发病年龄显著降低,疾病持续时间、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LD治疗时间、LD初始剂量及终末剂量均显著升高(均P<0.01)。两组患者性别、发病至启动LD的时间、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LD终末剂量、UPDRSⅢ评分为WO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UPDRSⅢ评分、LD终末剂量可较好预测WO的发生。UPDRSⅢ评分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0.913)及灵敏性(85.5%)最高,起病年龄的特异最高(97.7%)。随着LD治疗时间的延长,WO发生的风险随之增加(P=0.008)。发病年龄的早晚(分为早发型<50岁、晚发型≥50岁)与WO关联不大(P=0.565),而每日接受LD治疗剂量超过400 mg的PD患者WO发生风险显著增加(P<0.001)。结论在临床中应警惕发病年龄较低、UPDRSⅢ分值及LD终末剂量偏高的患者发生WO,根据个体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则是降低运动并发症的最佳选择。

3 T MR的T2WI和磁敏感成像序列对帕金森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帕金森型及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的鉴别价值 下载:81 浏览:532

​方星1 张帆1 杨晶晶1 宋金辉1 高平2 王普清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评估脑部壳核、齿状核、红核、苍白球在磁敏感成像(SWI)的低信号强度与低信号层数,黑质燕尾征的消失及额颞叶萎缩程度对帕金森病(P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帕金森型(PSP-P)及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MSA-P)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MRI的T2WI和SWI序列对30名健康对照、80例PD患者、22例PSP-P患者及17例MSA-P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患者脑部壳核、齿状核、红核、苍白球在SWI的低信号强度与低信号层数,黑质燕尾征的消失及额颞叶萎缩程度。采用ROC曲线评价其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与PD组比较,PSP-P组壳核低信号强度分级显著升高(P=0. 007),PSP-P组和MSA-P组红核低信号强度分级显著降低(P=0. 000,P=0. 000)。与PSP-P组比较,PD组齿状核、苍白球及MSA-P组苍白球低信号层数显著增加(P=0. 002,P=0. 000,P=0. 00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组、PSP-P组和MSA-P组燕尾征消失比率均显著升高(均P <0. 008),但PD、PSP-P、MSA-P三组间燕尾征消失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SP-P组比较,PD组和MSA-P组额颞叶萎缩较轻(P=0. 000,P=0. 001)。壳核低信号强度鉴别PSP-P与PD的最佳截点为0. 5,此时敏感度为88. 2%,特异性为66. 4%,曲线下面积(AUC)为0. 70;额颞叶萎缩程度鉴别PD与PSP-P的最佳截点为0. 5,在调整为轻度萎缩后,敏感度为88. 2%,特异性为45. 1%,AUC为0. 74。壳核及红核信号强度、齿状核及苍白球层数、额颞叶萎缩程度联合鉴别PSP-P和PD的AUC为0. 939,标准误为0. 026,P值为0. 000。利用燕尾征消失鉴别健康者和PD、PSP-P时,AUC为95. 5。结论壳核和红核信号强度分级、齿状核和苍白球层数、额颞叶萎缩程度对PD、PSP-P、MSA-P的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

首诊帕金森病患者血清miR-128的水平测定及其相关研究 下载:84 浏览:493

​葛建英1 朱文利2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研究首诊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miR-128治疗前后的变化,及血清miR-128与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和炎性因子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讨miR-128在PD中的诊断价值和发病机制提供帮助。方法检测54例首诊PD患者(首诊PD组)治疗前后的血清miR-128水平,并与50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比较。评定患者的UPDRS评分,检测血清IL-1β、TNF-α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首诊PD组患者血清miR-128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8.87,P<0.01)。首诊PD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血清miR-128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治疗前(t=-5.13,P<0.01);UPDR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t=9.67,P<0.01)。首诊PD组患者血清miR-128水平分别与UPDRS评分、IL-1β和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763,r=-0.656,r=-0.674;均P<0.01)。血清miR-128相对表达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2(95%CI:0.776~0.952,P<0.01),其诊断PD的灵敏度72.0%,特异度88.9%。结论首发PD患者血清miR-128水平表达异常,可作为评估PD病情和辅助诊断的较优的外周血指标,在PD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帕金森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情况及相关性研究 下载:82 浏览:499

​麻红梅1 麻守花2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探讨帕金森病(PD)合并体位性低血压(OH)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方法选取PD患者76例,经卧立位血压测量后分为PD-OH组(n=40)和非OH组(n=36),对该两组患者进行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估。结果两组间年龄、病程及Hoehn-Yahr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OH组SCOPA-AUT总分明显高于非OH组(P<0.05);PD-OH组SCOPA-AUT量表6个系统评估中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交感/副交感系统、性功能系统的评分均明显高于非OH组(均P<0.05)。结论 PD合并OH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较非OH患者严重,临床应加强对PD合并OH患者的诊断及管理。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效果分析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效果分析 下载:78 浏览:511

李潇啸 刘阳 宋子木 孙涛 张莲香 王峰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观察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至2018年行双侧STN-DBS治疗的PD患者17例。术前1周及术后1年分别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及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评估患者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分析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与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17例患者术前1周UPDRSⅢ总分值为(33.48±10.00)分,术后1年为(10.59±6.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术前1周NMSS总评分为(144.47±51.31)分,术后1年NMSS总评分为(86.35±4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睡眠与疲劳、精神及行为异常、感觉异常、认知障碍和便秘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结果显示,非运动症状(NMSS评分)与性别无相关性,与年龄、病程、Hoehn&Yahr分级呈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 双侧STN-DBS能够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非运动症状。

早期与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比较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512

​桂小红 王黎萍 吴承龙 孙新芳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比较早期与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151例,根据Hoehn-Yahr(H&Y)病情分级将其分为早期患者(1~2级,n=82)及中晚期患者(2.5~5级,n=69)。分别采取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哈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哈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H&Y分级、非运动并发症30题问卷(PDNMS)及帕金森病睡眠评分量表(PDSS)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等进行评定。采用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调查表(PDQ39)评价PD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 中晚期PD患者PDSS总分明显低于早期PD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及中晚期PD患者睡眠障碍主要类型均以睡眠破碎(31.7%,47.8%)及日间过度嗜睡(38.7%,43.5%)为主。2组患者睡眠障碍与病程、HAMA、HAMD、UPDRSⅢ评分及H&Y分级呈负相关关系,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中晚期PD患者睡眠障碍与PDNMS评分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呈负相关关系(P< 0.05)。中晚期PD患者PDSS总分与PDQ39总分及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社会交往及躯体不适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中晚期PD患者睡眠障碍明显重于早期PD患者,生活质量较早期PD患者进一步降低;病程对PD患者睡眠障碍影响较大。

心肺耦合分析用于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下载:89 浏览:508

​叶指南 陈瑛 徐浩 许杭雨 何迎晔 李海军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明确心肺耦合(CPC)分析在评估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质量中的作用,探讨CPC分析结果与主观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台州市立医院神经内一科收治的PD患者60例为PD组,同期该院体检的健康人员45例为对照组。采用CPC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2组成员进行睡眠质量评估,比较其CPC变量及PSQI分数的差异,以及PD组CPC各变量与PSQI分数的相关性。结果 (1)PD组的高频耦合(HFC)、睡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D组的极低频耦合、睡眠潜伏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D组的PSQ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的PSQI评分与HFC比例呈负相关关系(r=-0.391,P=0.002)。结论 CPC能客观反映PD患者的睡眠质量,可作为一种评价PD患者睡眠质量的新技术。

长链非编码RNA SNHG1调控帕金森病细胞模型SH-SY5Y自噬及生长的研究 下载:87 浏览:495

​何骁征 叶勇义 钱晨 孙翔 张世忠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SNHG1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SH-SY5Y细胞自噬及生长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1)体外培养SH-SY5Y细胞,采用不同浓度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作用不同时间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p62的表达;四唑盐(MTT)法检测SH-SY5Y的存活率。(2)用不同浓度MPP+作用SH-SY5Y不同时间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NHG1的表达。(3)利用特异性siRNA下调SHSY5Y内源性SNHG1的表达,经MPP+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LC3-Ⅱ/LC3-Ⅰ、p62的表达,MTT法检测SH-SY5Y的生存率,同时结合自噬晚期抑制剂巴弗洛霉素A1(Baf A1)以及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进一步明确SNHG1的作用途径。(4)用不同浓度MPP+作用SH-SY5Y不同时间后采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27的表达,同时特异性下调SHSY5Y内源性SNHG1的表达,经MPP+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27的表达。结果 (1)MPP+作用于SH-SY5Y后LC3-Ⅱ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同时自噬底物p62表达下降;提示细胞自噬水平升高。MTT结果显示2.50 mmol/L MPP+干预时可明显降低SH-SY5Y的存活率,与其他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PP+作用SH-SY5Y细胞后SNHG1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3)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后MPP+诱导的LC3-Ⅱ表达受抑制,同时p62表达升高;而下调SNHG1的同时联合BafA1处理SH-SY5Y可促进LC3-Ⅱ的表达;提示SNHG1主要影响SH-SY5Y的自噬小体形成阶段。MTT结果显示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后SH-SY5Y细胞的存活率明显升高,而联合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同时处理SH-SY5Y则可进一步抑制其细胞活性;提示SNHG1通过促进SH-SY5Y细胞自噬形成继而抑制其生长。(4)信号通路研究提示,p27在MPP+处理的SH-SY5Y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而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可抑制p27的表达;提示SNHG1可能通过p27信号通路介导SH-SY5Y细胞的自噬及生长调控。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SNHG1可诱导SH-SY5Y细胞自噬的发生,促进细胞的死亡,其机制可能与p27的表达调控有关。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