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山东武河人工湿地对磷净化的长效性及其内源磷分布与释放 下载:76 浏览:504

李肖正 李宝 屈杰 林政全 李凯旋 王凤良 《中国土壤》 2019年9期

摘要:
人工湿地运行的长效性值得关注,以山东省武河人工湿地为例,2017年10月选取10个和4个代表性采样点分别采集原位水样和柱状沉积物样,对该湿地正常运行10年后,其对水体磷的净化效果和沉积物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内源释放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河人工湿地运行10年后,对水体磷仍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净化效率在50%左右,出水口总磷(TP)浓度为0.29 mg L-1,符合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4个沉积物柱样均显示,沉积物各磷形态含量大小顺序为:无机磷(IP)>钙磷(Ca-P)>铁铝结合态磷(Fe/(Al-P)>不稳定态磷(LP)>有机磷(OP),IP含量最高,约占总磷的69%~95%,OP含量极低,与湿地来水息息相关;在IP中,沉积物Ca-P含量最高,表现为较为稳定的特性;空间分布上,不同点位各磷形态含量差异显著,进水口较近区域含量较高,垂向上,除Ca-P外,其他磷形态含量总体呈现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湿地来水影响明显。静态释放实验表明,湿地不同点位沉积物磷的内源释放速率差异明显,4个点位总磷的沉积物-水界面释放速率分别为-1.98、-9.32、-11.99和-8.65 mg m-2d-1,均以吸附为主,距离进水口较近区域,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有所降低,这对人工湿地的长期运行具有指导意义。相关性分析表明,除Ca-P外,沉积物其他磷形态同有机质(LOI)表现出较好相关性,沉积物磷形态和LOI来源相对一致,主要为临沂城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尾水,受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较小。

《荆棘鸟》的伦理困境分析 下载:67 浏览:411

李凯贤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9期

摘要:
由考琳·麦卡洛所创作的代表作《荆棘鸟》不仅是现代文坛中的经典之作,而且也是风靡全球的畅销小说。本文在对《荆棘鸟》中主要人物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作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荆棘鸟》中的自我救赎与宗教内涵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贫困大学生个人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下载:51 浏览:305

陈么元1 李凯2 黄蕾3 郭永玉2 《心理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考察贫困大学生个人目标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1以130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相关研究法探讨个人目标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2通过提供目标榜样,检验提升个人目标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目标的各维度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提升个体个人目标,能够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体外模拟消化对萌发红小豆的抗氧化活性的分析 下载:86 浏览:497

唐琦 胡广林 刘金芳 余赛西 李凯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3期

摘要:
通过体外模拟消化不同萌发时间的红小豆测定其萌发前后总多酚、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并通过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探讨萌发对红小豆活性物质生物有效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未经体外模拟消化的萌发红小豆中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FRAP)也降低。体外模拟消化后,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比有机溶剂提取物中活性物质含量和总抗氧化活性降低,比未经消化提取物中偏高,生物有效性增加。模拟胃消化后总多酚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总黄酮含量变化不大,模拟肠消化后总多酚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呈逐渐增加趋势,总黄酮含量先降低后增加,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变化较大。萌发能增加红小豆中总多酚、总黄酮的生物有效性,增大抗氧化活性,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能促进萌发的红小豆中活性物质的释放。

水泥掺量对不同压实度下水泥改良铁尾矿干缩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下载:64 浏览:459

赵飞 张会芳 李凯 白启敬 张海东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铁尾矿是一种固体工业废弃物,由于产量巨大,处理不易,现已对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如何有效的回收利用铁尾矿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试验,来探究铁尾矿路用的可行性,通过在成型试件时压力荷载的变化,考查水泥改良铁尾矿干缩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压实度下,水泥掺量为10%时的干缩值普遍为最小,而水泥掺量为6%时,在不同龄期下相较于其他水泥掺量比较稳定。

激振频率对矩形沟槽隔振效果的影响研究 下载:69 浏览:506

刘晶磊1,2,3 李凯1,2,3 张国朋1,2,3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频率条件下矩形沟槽对沟槽附近区域隔振效果的影响,通过现场试验测试矩形沟槽附近区域的加速度幅值,以振幅降低比为隔振效果的评价指标,并绘制了振幅降低比的二维平面等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振动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矩形沟槽时,在沟槽前后的振动强度会产生变化,沟前区域的振动强度显著增大,而沟后区域的振动强度明显降低;与低频振动相比,矩形沟槽对于高频振动的隔振效果更加显著;在沟后区域,矩形沟槽对于近距离区域的隔振效果较好,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隔振效果越来越差。

土凝岩改良盐渍土干湿循环试验研究 下载:81 浏览:460

刘晶磊 李凯 薛晓峰 温孟瑶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盐渍土是广泛存在于我西北地区的一种工程性质较差的路基填土,通过采用土凝岩进行盐渍土的改良研究,通过对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不同含盐量和不同掺量的土凝岩改良盐渍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土凝岩改良盐渍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整体呈减小的趋势,经过四次干湿循环后强度趋于稳定,衰减幅度为29%左右,在干湿循环条件下,土凝岩改良盐渍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含盐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随土凝岩的掺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含盐量和土凝岩掺量分别增加到3.9%和12%左右强度基本趋于稳定.

砂土中空沟、排桩隔振效果对比试验研究 下载:76 浏览:441

刘航 刘晶磊 薛晓峰 李凯 温孟瑶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为了研究砂性土中相同条件下设置空沟、排桩时隔振效果的优劣对比,以室外试验的方法对设置屏障时相同振源距、深度下两种隔振措施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设置空沟时的隔振效果要明显优于排桩的隔振效果,当屏障深度、激振频率一定时,随着振源距离的增加,设置空沟时振幅降低比降低了0.069左右,排桩时振幅降低比降低了0.032左右.当屏障振源距、频率一定时,随着屏障深度增加,设置空沟时振幅降低比Ar值降低了0.069左右,排桩时,Ar值约降低了0.032.当振源距、屏障深度一定时,随着激振频率的增加,两种隔振措施的隔振效果都有所增强.

轨道交通桩板结构隔振效果有限元分析研究 下载:89 浏览:526

刘晶磊1 赵倩1 李凯1 刘航1 刘杰1 郭淑磊2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为了研究轨道交通荷载作用下桩板结构主动隔振措施的隔振效果,在路基模型中设置桩板结构,为了模拟振动波传播于无穷远处,通过无限元边界与有限元边界相结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模型,把桩长、填充率及埋深因素考虑在内,研究各因素对隔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桩长增加,隔振效果越显著,处于45度角方向存在明显的振动加强区,随着距离振源增加,振动加强区均在减小;埋深对隔振效果影响显著,随着埋深的增加隔振效果加强,隔振效果增强趋势是由45度中线区域逐步向俩侧增强,埋深小会引起隔振板对波反射,影响隔振效果;填充率因素在主动隔振桩板结构中有隔振效果,但效果不明显,随着填充率的增加其隔振效果在缓慢增长.

张家口市某基坑边坡沉降及水平位移与数值模拟比较研究 下载:90 浏览:479

薛晓峰 刘晶磊 刘航 李凯 温孟瑶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以利用全站仪及水准仪测量得到的基坑沉降量及水平位移为条件,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在建场地基坑整体三维模型,分析地基沉降后基坑边坡变形情况,通过与现场实测的应力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采用ABAQUS软件分析开挖后基坑边坡变形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整体基坑稳定性分析及后续建设过程中的沉降隐患消除提供理论据.

LIN28A在GT1-7细胞中过表达对性发育相关基因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498

范雅婷 王欣 孙贤丽 肖君华 李凯 周宇荀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在GT1-7细胞过表达LIN28A,研究其与性发育相关基因表达是否存在调控关系; RNA-seq发现LIN28A参与调控性发育的信号通路和基因。[方法]构建LIN28A慢病毒过表达载体,转染GT1-7细胞,Real-Time PCR检测LIN28A和性发育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表达变化;将过表达LIN28A的GT1-7细胞进行RNA-seq、生物信息学分析、Real-Time PCR验证,找到影响性发育的信号通路和基因。[结果]与对照相比,LIN28A在GT1-7细胞过表达18倍(P <0. 001),KISS1在mRNA水平显著升高(P <0. 01); KEGG分析,LIN28A相关的差异基因在MAPK信号通路差异显著,MAPK通路筛选到多个性发育相关基因(Fgf21、JUN、Cyp1a1、Rasgrp2),Real-Time PCR验证它们在mRNA水平差异显著(P <0. 05)。[结论]成功构建LIN28A慢病毒过表达载体,LIN28A在GT1-7细胞中过表达会促进KISS1的表达,并且LIN28A可能通过MAPK通路调控性发育。

石墨烯在水环境中的转化和降解行为研究进展 下载:86 浏览:475

马李璇1 李凯1 宁平1 梅毅2 王驰2 孙鑫1 《新材料》 2019年5期

摘要:
随着石墨烯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向水环境中释放的石墨烯类垃圾和副产物与日俱增,从而带来不良的生态效应,极大地增加了石墨烯在环境和人体中的暴露概率。与此同时,石墨烯的生态毒性和环境效应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石墨烯可以进入藻类、鼠内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可以进入细胞与DNA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相互作用,对生物体产生一定的毒性。此外,石墨烯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强烈的π电子活性,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进而对水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富集作用,改变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生态风险。研究发现,石墨烯在水环境中主要以团聚的形态存在,具有生物难降解性和强烈的疏水性。其衍生物氧化石墨烯在水体中能形成稳定的悬浮物,具有长期迁移性和亲水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不同形态的石墨烯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发生相互转化,甚至降解,导致它的理化性质、迁移性、吸附能力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石墨烯的其他环境行为如迁移归趋、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性能以及生态毒性等,因此研究水环境中石墨烯的转化和降解对评价其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外界环境如水体理化性质,化学、光热、生物介质与石墨烯的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通过研究环境介质对石墨烯的结构性能和活性的改变,可以为分析石墨烯在水体中的生态效应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水环境中的pH值、盐溶液类型、离子强度、溶解性有机质等因素对石墨烯的聚合状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溶解性有机质,它既可以通过空间位阻效应促进石墨烯的分散,又可以通过缠绕、交联促进石墨烯的团聚,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石墨烯的转化和降解机制的难度。石墨烯在光照作用下产生的活性自由基是其结构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石墨烯与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酶促氧化。本文就石墨烯的光转化、热转化、化学转化及生物降解的过程和原理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影响石墨烯在水环境中转化和降解的因素及转化前后的环境效应。

基于替代资源变异度的增量缓冲设定方法研究 下载:13 浏览:123

张俊光 李凯 《当代管理》 2019年8期

摘要:
针对项目计划阶段资源约束影响项目进度和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资源短缺导致工期延误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替代资源变异度的增量缓冲设定方法。首先,基于关键链项目各项工序的资源供应风险确定是否使用替代资源;其次,根据资源供应风险和替代资源变异度计算缓冲大小,确定最优工期,改进项目进度网络;最后,通过案例模拟仿真证明了本文所提方法在改善项目进度计划,降低执行过程中的资源风险对项目工期的影响及提高按时完工率等方面的有效性。

CEO权力的调节作用下董事会资本对公司创新的内在机制影响研究 下载:29 浏览:259

张维今1,2 李凯1 王淑梅2 《当代管理》 2018年10期

摘要:
董事会成员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可以直接影响董事会会议决策、资源管理等,但需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鼓励他们。CEO负责公司的资源配置及战略决策,且强势CEO与董事会之间的互动可能对公司战略决策质量造成重大影响。由于CEO权力与董事会资本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不同的资源供应模式,继而影响研发投资决策,因此,董事会资本对公司创新的影响必须考虑到CEO权力这一因素。针对已有研究仅关注董事会资本与公司创新之间的关系,却忽视了CEO权力与董事会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论现实,本文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董事会资本影响研发投入的内在机制,深入探讨CEO权力对董事会资本与公司创新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人力资本和董事会社会资本对公司创新具有显著影响,CEO权力具有调节作用。上述研究对资源依赖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改进,提供了对董事会资本和公司创新之间关系更为全面的理解。

高密度电法立体显示技术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下载:55 浏览:248

陈亚乾 李天 普新凯 李凯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9期

摘要:
岩溶给建筑物的施工和使用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为直观分析岩溶分布规律,引入基于Matlab三维可视化功能的高密度电法立体成图流程,并将该方法应用在某高速路和建筑物场地的岩溶探测项目中,获得了电阻率剖面的立体成果。同时通过对立体成果中视电阻率的异常形态、数值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该区域的岩溶分布规律和范围。对比地质资料和现场情况,此次应用研究表明,高密度电法剖面的立体显示能够准确地反映岩溶等地质情况。

贵州省盘县地区龙潭组沉积特征及展布规律 下载:45 浏览:471

李凯 易旺 《天然气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为了明确刻画贵州省盘县地区的沉积相展布规律,以上二叠统龙潭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露头、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电性特征及沉积构造等研究要素分析了该地区龙潭组沉积相纵横向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龙潭组主要发育三角洲—潮坪和潮坪—潟湖沉积体系,上段沉积相为三角洲相,下段沉积相主要为潮坪—潟湖相;②研究区晚二叠世受河流和潮汐双重作用控制,即在靠陆一侧发育河流控制的三角洲平原,中间发育河流和潮汐双重作用控制的过渡带三角洲平原,靠海一侧发育潮汐作用为主的潮控三角洲平原以及潮坪—潟湖;③龙潭早期基本为海侵期,研究区以潮坪—潟湖沉积环境为主,由于海水频繁动荡,煤层发育不稳定,可见多层煤线。龙潭晚期基本处于海退期,三角洲沉积体系在研究区广泛发育,在三角洲平原环境的泥炭沼泽局部可见厚煤层。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

湾区明珠——中山南朗温泉度假城规划与城市设计 下载:56 浏览:480

李凯 《中国建筑》 2018年10期

摘要:
中山翠亨新区是港珠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南朗温泉度假城是其生态旅游核心。该文以温泉度假城为例,从城市设计、建筑形式、地域文化、自然景观几方面详述了其设计策略和方法,基于对珠三角滨海湿地生态和河网水系景观的形成和形态特征的分析研究,提炼原生态的湿地、红树林、河网水系为主要设计元素,探索以景观城市主义的理念和方法实现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和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结合。创造城市和大地景观浑然一体的特色旅游新地标,对于港珠澳湾区的开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城市更新——绿色主题的中山电子商务产业园设计 下载:65 浏览:487

李凯 《中国建筑》 2018年8期

摘要:
绿色生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以此作为城市更新的理念和策略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许多城市问题。该文以中山电子商务产业园改造设计为例,提出基于亚热带地理气候条件,以立体绿化技术为主要手段,采取建筑和绿化景观相结合的旧工业区改造策略和方法。实现了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完美结合,创新具有岭南地域特征的城市更新模式。探索了现代景观都市主义理念及其实践意义,体现了绿色生态发展理念。

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应用MRI与CT影像检查价值对比 下载:144 浏览:1368

窦晓梅 李凯凯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6期

摘要:
分析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应用MRI与CT检查的有效作用机制。方法:抽取2021.05-2022.05于本院行多发性脑梗死诊断的老年患者共计100例。纳入患者均是同时应用CT与MRI方式接受检查的;比较不同检测方式检测结果、病灶检出情况及检测相关指标。结果:MRI总检出率(96例,占比96.00%)显著高于CT检测方式(74例,占比74.00%),数据比较有意义(t=18.980,P=0.000);MRI检测方式在≤2mm及>2mm的病灶方面检出率更高,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MRI检查方式相较于CT检测方式对多发性脑梗死的病灶大小的检出数值更大,病灶检出数量更多,消耗时间及确诊时间较CT方式短,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在疾病诊断中应用MRI诊断方式及CT诊断方式检查准确率更高,检查指标更佳,可推广。

矿产地质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策略 下载:159 浏览:2065

李凯 庞文龙 吴金锁 苏军顺 刘春霖 《冶金技术》 2022年6期

摘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重视,对此我国全面实施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在进行矿产地质勘察的过程中,需积极的落实国家的政策,尽可能的提高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绿色性,实现其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本文针对矿产地质勘查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希望本次研究对矿产地质勘查绿色化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