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血标本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60 浏览:364

文佩佩 郭小兵 李爽 曹在秋 代志峰 《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标本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的分子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预防此类菌株感染及明确菌株耐药机制提供实验室资料。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某医院血标本中鉴定为肺炎克雷伯菌的菌株共903株,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测序技术检测CRKP菌株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携带blaKPC-2的CRKP菌株的同源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标本中分离出CRKP菌株的危险因素。结果 CRKP菌株检出率为46.84%,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为主要来源。CRKP菌株对三代头孢及加酶抑制剂类耐药率大于90%,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超过60%。对替加环素及多粘菌素耐药分别为1.15%、1.22%。菌株携带主要携带blaKPC-2耐药基因,ST11型为本地区流行型别。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高血压(OR=4.375,95%CI:2.399~7.979)、感染前入住ICU(OR=4.639,95%CI:1.839~11.707)、联合使用抗菌药物(OR=3.548,95%CI:1.838~9.412)是血标本分离出CRKP菌株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院CRKP菌株检出率高,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ICU入住指征,控制ICU入住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感染学特点及预后转归分析 下载:70 浏览:442

李爽 郭小兵 刘娜 饶玉婷 文佩佩 苟建军 《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究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腹膜透析液中病原菌分布、耐药特征及预后转归,为临床防治PDAP提供合理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收治的243例PDAP患者腹腔透析液330份,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腹透液培养阳性217例次,检出230株细菌,阳性率为65.76%。其中革兰阳性菌132株(57.39%)、革兰阴性杆菌68株(29.56%)、真菌30株(13.04%);主要分离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5.65%)、大肠埃希菌(19.57%)。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77.32%),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2.16%),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均敏感。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组的治愈率与真菌组及混合感染组相比、真菌感染组的退出率与其余三组相比、混合感染组的病死率与培养阴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我院PDAP患者疗效及转归存在病原体差异;合理选择抗生素对PDAP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河南省护士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的现状调查 下载:2 浏览:459

马珂珂1 郭园丽1 董小方1 杨彩侠1 张盼1 王敏2 高欢欢2 2020年12期

摘要:
调查河南省护士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的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抽取河南省55所医院的965名脑卒中相关科室的护士,调查问卷通过专家咨询法制订,Cronbach'sα系数为0.832,内容效度为0.751,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来自29所三级医院、26所二级医院脑卒中相关科室的965名护士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7.62%;知识部分,10个专业相关判断题中,护士正确回答的题目数为(8.36±1.46)个;态度部分,93.71%的护士认为自身专业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其吞咽障碍情况,98.34%的护士认为有必要组建多学科团队进行吞咽障碍管理;实践部分,仅36.52%的护士按照最新指南推荐,在患者进食第一口食物、水或药物之前进行早期吞咽功能筛查;64.97%入院后早期吞咽功能筛查由责任护士执行。结论河南省护士对吞咽障碍的基础知识水平及态度尚可,但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护士未采用指南推荐的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提示护理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积极推行循证转化,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多学科协作干预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4 浏览:133

蔡立柏1 刘延锦2 李英3 崔妙然1 徐园4 底瑞青2 孟吉平1 刘阳阳5 2020年6期

摘要:
探讨多学科协作干预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0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0月—2019年3月的53例为试验组,2018年2月—8月的53例为对照组,分别给予多学科协作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并在出院日比较两组恐动症评估简表中文版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疼痛数字评分表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实施多学科协作干预方案后,试验组恐动症评估简表中文版评分、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疼痛数字评分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干预方案科学、可靠,能有效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恐动症,缓解术后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52 浏览:384

杨振华 《中国护理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探讨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七步法康复训练。分别于介入治疗后1,9 d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7 d、介入治疗后30 d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介入治疗后1 d两组患者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介入治疗后9 d试验组LVEF≥50%的患者多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介入治疗后7,30 d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用七步法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提高预后生活能力。

心肌梗死患者重返工作后生活质量的现状调查 下载:2 浏览:357

杜若飞1 王盼盼2 陈长英3 王涛4 2020年5期

摘要:
对心肌梗死患者重返工作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的二级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借鉴。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医学结局研究简短量表-8、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Ⅱ、医学应对方式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郑州市3所医院326例已重返工作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心肌梗死患者重返工作后生活质量总分为(28.03±2.55),在社会功能(2.48±1.09)、情感角色(2.22±0.87)和精神健康(2.38±0.88)方面得分较低,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为面对应对维度得分、屈服应对维度得分、年龄、重返工作时间、支架植入个数、家庭月收入、合并症、是否参与及完成心脏康复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重返工作后的生活质量水平有待提高,应根据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提高心肌梗死患者重返工作后的生活质量,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帕金森病剂末现象的危险因素 下载:84 浏览:503

​张敏 朱红灿 刘金玲 祝清勇 王天舒 高萌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探讨帕金森病剂末现象(WO)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剂末现象-9项问卷(WOQ-9)评价149例PD患者有无WO。根据临床WO定义将WOQ-9(+)患者分为临床WO(+)组和临床WO(-)组。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发病年龄)、疾病概况(评估时疾病持续时间、疾病严重程度)及药物治疗概况[发病至启动左旋多巴(LD)的时间、LD治疗时间、LD起初剂量、LD终末剂量、是否联合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结果与临床WO(-)组相比,临床WO(+)组发病年龄显著降低,疾病持续时间、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LD治疗时间、LD初始剂量及终末剂量均显著升高(均P<0.01)。两组患者性别、发病至启动LD的时间、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LD终末剂量、UPDRSⅢ评分为WO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UPDRSⅢ评分、LD终末剂量可较好预测WO的发生。UPDRSⅢ评分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0.913)及灵敏性(85.5%)最高,起病年龄的特异最高(97.7%)。随着LD治疗时间的延长,WO发生的风险随之增加(P=0.008)。发病年龄的早晚(分为早发型<50岁、晚发型≥50岁)与WO关联不大(P=0.565),而每日接受LD治疗剂量超过400 mg的PD患者WO发生风险显著增加(P<0.001)。结论在临床中应警惕发病年龄较低、UPDRSⅢ分值及LD终末剂量偏高的患者发生WO,根据个体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则是降低运动并发症的最佳选择。

家庭远程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77 浏览:326

潘圆圆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家庭远程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庭远程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试验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家庭远程康复护理能有效提高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全切加尿流改道术后尿路造口授权管理的效果分析 下载:75 浏览:365

王淑娟 张琳 张颖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究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全切加尿流改道术后尿路造口授权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尿路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授权管理,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疾病知识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疾病知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尿路造口护理过程中应用授权管理,能够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与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9 浏览:181

杨振华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七步法康复训练。分别于介入治疗后1,9 d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7 d、介入治疗后30 d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介入治疗后1 d两组患者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介入治疗后9 d试验组LVEF≥50%的患者多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介入治疗后7,30 d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用七步法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提高预后生活能力。

基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下载:84 浏览:499

​张军艳1 樊玉香2 栗延伟1 朱红灿3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基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通路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GLP-1组和p38MAPK抑制剂组,每组12只。模型组、GLP-1组和p38MAPK抑制剂组通过大脑中动脉栓塞及再灌注建立脑I/R损伤模型,GLP-1组给予利拉鲁肽(70μg/kg)、p38MAPK抑制剂组给予p38MAPK抑制剂SB202190(10μmol/L、5μl)干预。比较四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水迷宫行为参数及梗死脑组织细胞凋亡率、氧化应激指标、炎症细胞因子、p38MAPK通路分子的差异。结果与模型组比较,GLP-1组和p38MAPK抑制剂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明显降低,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梗死脑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率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TNF-α、IL-1β、IL-6、p-p38水平显著减少,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水平明显增加(均P <0. 05),p-ERK1/2、p-JNK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梗死脑组织的细胞凋亡率及MDA、ROS、TNF-α、IL-1β、IL-6、p-p38水平明显增高,SOD、GPx水平明显减少(均P <0. 05),p-ERK1/2、p-JNK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GLP-1能够通过抑制p38介导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减轻大鼠脑I/R损伤。

回授法饮食管理对腹膜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下载:12 浏览:270

陈婕 娄小平 申红霞 赵贝贝 康晶晶 杜文婷 郑晓 王文娟 王文娇 王澍晨 2019年9期

摘要:
探讨回授法饮食管理对改善腹膜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及营养状况的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将新院区腹膜透析患者纳入试验组,老院区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便利抽取40例,试验组在常规饮食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回授法饮食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饮食管理。结果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饮食依从态度总分、饮食依从行为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日饮食日记结果中蛋白质、饮食热量、总热量、钠、钾、液体摄入量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营养不良发生率降低(χ2=6.646,P=0.010),血红蛋白(t=2.247,P=0.036)、白蛋白水平(t=2.547,P=0.017)有所改善。结论将回授法应用到腹膜透析患者的饮食管理中可提高患者的饮食依从性,督促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烟雾病患者大脑中动脉始端血管壁MRI表现的随访研究 下载:81 浏览:502

王可颜1 程敬亮1 韩晶1 李舒曼1 管生2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探讨烟雾病患者自然病程中大脑中动脉始端血管壁MRI表现及其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9例烟雾病患者, 随访观察每例患者单侧大脑中动脉始端血管壁MRI表现及其临床症状。结果收治时, 19例患者中铃木分期Ⅱ期2例, Ⅲ期9例, Ⅳ期8例;血管最大横截面积为(5.7±1.4) mm2, 血管壁最大厚度为(0.9±0.2) mm;血管壁无强化15例, 轻度强化2例, 明显强化2例;血管壁向心性增厚17例, 偏心性增厚2例;2例Ⅲ期患者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轻度强化, 2例Ⅲ期患者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显著强化, 1例Ⅱ期患者及1例Ⅳ期患者呈偏心性增厚、血管壁无强化, 1例Ⅱ期患者、5例Ⅲ期患者及7例Ⅳ例患者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无强化。平均随访38.7个月后, 19例患者的血管最大横截面积为(5.5±1.2) mm2, 血管壁最大厚度为(1.0±0.3) mm, 与之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Ⅱ期患者进展成Ⅲ期(血管壁分别从无强化发展成显著强化或轻度强化), 余患者的铃木分期、血管壁强化程度及增厚方式未见明显变化。6例患者在随访期间脑缺血症状再次发作, 其中血管壁强化者4例, 无强化者2例。结论Ⅱ~Ⅳ期烟雾病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始端多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无强化。烟雾病进展缓慢, 少数患者的血管壁可从无强化发展到强化, 且血管壁强化者脑缺血症状再次发作的可能性更高。

癌症终末期患者谵妄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20 浏览:425

冯勤1 李玲2 马望3 王鹏1 李思思1 刘梦月1区 2019年5期

摘要:
调查癌症终末期患者发生谵妄的现状,探讨其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为谵妄的早期评估和筛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3月入住安宁病房的癌症终末期患者资料,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癌症终末期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31例癌症终末期患者,发生谵妄139例,发生率6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织体力状态评分、姑息预后指数评分、药物类型(阿片类、苯二氮类、皮质类固醇类)、多药合用(使用药物≥3种)、症状(感染、睡眠障碍、便秘、缺氧、癌性恶病质)、肝或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脑转移、活动受限等与癌症终末期患者发生谵妄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阿片类药物(OR=1.477)、感染(OR=3.782)、睡眠障碍(OR=4.209)和姑息预后指数评分(OR=6.285)是癌症终末期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癌症终末期患者谵妄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使用阿片类药物、感染、睡眠障碍、姑息预后指数评分增高可诱发谵妄,临床医护人员应早期评估和筛查这些影响因素,以降低谵妄的发生率。

河南省三级甲等医院男护士逆境商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21 浏览:420

李博1 张倩倩1 张利1 范超林1 闫文润1 张真真1 金婉婉1 刘延锦2 2019年4期

摘要:
了解河南省三级甲等医院男护士逆境商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逆境商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河南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52名男护士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并通过单因素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男护士逆境商得分为(134.59±10.97)分,控制维度、归因维度得分较高,分别为(35.13±4.23)分、(34.11±3.48)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科室、是否为独生子女、用工性质是男护士逆境商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护士逆境商得分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P<0.001)。结论河南省三级甲等医院男护士逆境商处于中等水平,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非独生子女、ICU、正式编制的男护士逆境商较高,且男护士逆境商水平越高,其应对越积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41 浏览:360

李慧川 《中国护理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郑州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病区就诊的43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复发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男性、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高血压、白细胞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复发率。

抑制JAK2/STAT3下调HMGB1表达及核转位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 下载:86 浏览:491

​安吉洋1 庞宏刚2 宋锦宁2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探讨JAK2/STAT3信号通路在调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及核转位中的机制。方法 SD大鼠9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5只)、SAH组(共45只,6 h、1 d、3 d各15只)、SAH+AG490(JAK2/STAT3抑制剂)组(15只)、KSAH+二甲基亚砜(DMSO)组(15只)。后3组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穿破血管,其他操作与造模组相同。(1)采用Wea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假手术组及不同时间点SAH组大鼠HMGB1、磷酸化JAK2/STAT3(p-JAK2/p-STAT3)表达;以及AG490干预后4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改变情况。(2)采用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检测4组大鼠HMGB1核转位。(3)采用TUNEL染色检测4组大鼠细胞凋亡情况。(4)测定4组大鼠脑含水量及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 (1)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大鼠p-JAK2和p-STAT3表达水平在SAH后6h、1d、3d均显著增加,HMGB1总蛋白、胞浆HMGB1、胞核HMGB1亦于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G490干预后,与SAH组及SAH+DMSO组比较,SAH+AG490组大鼠p-JAK2/p-STAT3、HMGB1总蛋白及胞浆、胞核HMGB1表达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AH组胞核外周HMGB1荧光染色阳性,假手术组、SAH+AG490组HMGB1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胞核,无胞浆染色。提示AG490抑制了HMGB1核转位。(3)与SAH组、SAH+DMSO组比较,SAH+AG490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SAH组、SAH+DMSO组比较,SAH+AG490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AK2/STAT3信号通路参与了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其机制可能与调控HMGB1表达及核转位有关,调控JAK2/STAT3可以发挥与HMGB1相关的神经保护作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82 浏览:408

李慧川 《临床医学杂志》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郑州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病区就诊的43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复发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男性、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高血压、白细胞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复发率。

铅防护用具的设计及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复合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14 浏览:347

白冰 张增梅 赵海运 孙立群 魏薇 2018年4期

摘要:
探讨铅防护系列用具在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合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计铅防护系列用具,收集64例行复合手术使用的照射剂量参数,采用热释光元件测定患者非投照部位(甲状腺、乳腺)的防护效果。结果 64例平均照射时间为6.4 s,受照部位皮肤表面累积剂量面积乘积平均值为12.7 Gycm2,介入参考点处的皮肤表面入射剂量值为37.47 mGy,其中有12例(18.75%)的受照部位皮肤表面累积剂量面积乘积超过1 Gycm2。乳腺、左侧甲状腺、右侧甲状腺皮肤表面接受散射剂量平均值分别为1.954 mSV、0.418 mSV、1.235 mSV。结论遵循防护最优化原则,使用铅防护系列用具对患者进行有效防护,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尽可能低的照射参数。

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脑炎12例临床特点 下载:94 浏览:507

​孙桂芳1 胡文涛1 袁志浩2 李京红3 刘希1 王梦涵1 张博爱1 卢宏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总结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随访观察其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抗LGI1受体脑炎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随访,并观察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治疗前后评估。结果 12例患者中表现为近记忆力下降者10例,定向力下降7例,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9例,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7例,低钠血症5例,精神行为异常1例,易惊醒1例,睡眠增多3例,语言障碍4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例,头痛1例,头昏沉感2例,乏力2例,共济失调2例,合并心动过缓3例,小便障碍2例,肠梗阻1例,腹泻1例。入院mRS评分3分者8例,4分者4例。脑电图异常者6例,多为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可伴异常癫痫波发放。头颅MRI异常者4例,主要累及海马、颞叶内侧、基底节区,1例患者因植入心脏起搏器不能做MRI检查。2例患者合并肺部结节,1例合并甲状腺抗体阳性和类风湿因子增高。治疗后6~2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无1例死亡,mRS评分2分者2例,1分9例,0分1例,遗留症状为记忆力障碍、睡眠增多、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结论抗LGI1脑炎是可治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高级智能下降、低钠血症等,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预后相对较好。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