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不同麻醉方法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皮质醇,IL-6影响程度分析 下载:322 浏览:3776

乔建军 窦雪艳 吴星明 马伟强 王艳玲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12期

摘要:
目的:分析在宫颈癌根治术中采用不同麻醉方法对于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以及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情况。方法:病例抽取时间为2012年1月~2021年12月,地点为我院,诊断结果均为宫颈癌,术式均为择期宫颈癌根治术,病例数量60例,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为30例,观察组患者术中麻醉方式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术中麻醉方式为靶控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对于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苏醒情况以及围手术期的血清COR、IL-6水平等进行对比。结果:手术后1h、1d以及3d的VAS评分2组相比均差异甚微P>0.05;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呼吸恢复、拔管、呼之睁眼以及定向力恢复等各项时间均为观察组较短P<0.05;T0时2组血清COR、IL-6水平相比差异甚微P>0.05,与对照组相比T1、T2以及T3时血清COR、IL-6水平均为观察组较低P<0.05。结论:在宫颈癌根治手术中给予患者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更有利于提升整体麻醉质量,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加快患者术后苏醒,且能够降低对血清COR、IL-6水平的不良影响。

不同给药方式对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麻醉效果的影响 下载:332 浏览:3378

乔建军 窦雪艳 吴星明 马伟强 王艳玲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12期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给药方式对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3月-2022年5月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共102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两组均给予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其中,对照组51例的产妇给予单向注射,观察组51例给予双向注射。比较两组麻醉前、麻醉后即刻、麻醉后5 min、麻醉后15 min、手术结束五个时间点中的心室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镇痛效果评分、新生儿1分钟和5分钟阿氏评分、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麻醉前、麻醉后即刻、麻醉后5 min、麻醉后15 min、手术结束五个时间点中的心室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补液量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镇痛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1分钟和5分钟阿氏评分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给药方式对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麻醉效果的影响大,其中,双向注射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相对于单向注射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牵拉痛等不良反应。

不同保温措施对宫颈癌患者麻醉恢复期体温变化的效果分析 下载:327 浏览:3678

乔建军 窦雪艳 吴星明 马伟强 王艳玲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保温措施对宫颈癌患者麻醉恢复期体温变化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2021年12月80例宫颈癌手术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棉被保温措施,观察组实施全方位保温措施。比较两组术中应激、术中平均体温、清醒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干预满意度、麻醉恢复期体温。结果:观察组术中应激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低体温、躁动、寒颤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干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麻醉恢复期体温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宫颈癌手术患者实施全方位保温措施效果确切,做好保温措施,有利于减少术中的不良应激,减少低体温的发生,提高麻醉恢复期体温,缩短清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输液港与PICC置管的效果对比 下载:28 浏览:342

宋玉姣 朱熙昀 《肿瘤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输液港与PICC置管的效果对比,望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撑。方法:针对研究内容纳入女性乳腺肿瘤患者化疗患者共74例,病例的收治时间从2022年2月开始计算到2023年2月结束,历时12个月,将这74例患者随机均等的纳入两个小组中,两个小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相差不大,实验组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治疗,对照组应用 PICC 治疗,将两组有效的治疗评价指标详细记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社会方面、精神及心理方面、生理方面、其他方面评分以及生命质量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实验组的管路维护时间短于对照组,而实验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通过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照组相对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介素6、降钙素原、白介素8等血清炎性因子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结论:对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输液港治疗,效果好于PICC置管治疗,患者的炎性反应更为轻微,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研究 下载:254 浏览:2908

韩磊 《国际检验医学》 2022年11期

摘要:
研究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于本院2022.4~2023.4收治的2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获取其血液、尿液、痰液、引流液等标本并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回顾性分析其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样本中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这240例送检样本中共检出196株病原菌,其中有56株为革兰阳性菌,占比28.57%,127株为革兰阴性菌,占比64.80%,还有13株为真菌;不同细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结论 在临床治疗期间,强化对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检验尤为关键,而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及时了解不同细菌对相关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科学指导。

儿童血液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下载:185 浏览:1555

郭静 陈慧瑜 吴艳玲 张双 李晶晶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11期

摘要:
分析儿童血液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样本为银川市妇幼保健院(为儿童专科性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病房化疗期间病人,对其2023.3-12月197例PICC维护患儿的置管部位皮肤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血液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部位发生MASRI 1-3岁高达32.1%,皮肤过敏高达31%,在皮肤潮湿状况下MARSI发生率高达24.1%,潮湿环境可使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以及接触性皮炎发生率增加,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5.86%,而接触性皮炎发生率0.3%。结论:关于PICC置管部位MARSII的相关研究还较少,临床医务工作者较少关注此类皮肤损伤。本研究基于对儿童血液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部位MARSI的发生率进行研究,并发现其相关危险因素,可提高血液病患儿生存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治疗费用。

中医综合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体会 下载:216 浏览:2221

张琪1 叶妮妮2 《中医研究杂志》 2021年2期

摘要:
目的:总结妇科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在银川市中医院妇科进行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患者88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要点及护理要点。结果:通过严密细致的护理,88例异位妊娠患者中,80例经药物保守治疗。耐心护理后获得痊愈,8例因包块增大,腹痛加剧而施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治愈率为92%。结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乳腺肿瘤患者经病理诊断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的效果评价 下载:84 浏览:788

王娟 《肿瘤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
目的:评估乳腺肿瘤患者经病理诊断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开展乳腺穿刺活检5例左右,收集患者的乳组病理组织标本,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标本,观察、记录收集到的病灶组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分析肿瘤的类型、分子分型,研究免疫组化项目的特异性、敏感度。结果:以病理种类分类,乳腺肿瘤患者130例患者中出现浸润性导管癌92例,占比达到70.77%;出现浸润性小叶癌4例,占比达到3.08%;出现特殊性乳腺癌34例,占比达到26.15%。免疫组化技术检查灵敏度分别为80.00%、68.06%、71.79%、89.74%、78.26%、67.14%。结论:在乳腺肿瘤患者经诊断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提升诊断效果,减少漏诊、误诊率,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为临床诊治方案提供有效依据,值得推广。

乳腺肿瘤术中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的临床价值比较 下载:120 浏览:1132

陈龙 王佳陪 张宏亮 王敏 王娟 《肿瘤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目的 分析乳腺肿瘤(Breast tumor,BT)患者使用术中冰冻切片诊断(Intraoperative frozen section diagnosis,IFSD)、石蜡切片病理诊断(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paraffin section,PDPS)的价值。方法 从2021年3月-2022年3月的BT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均接受IFSD、PDPS,对比诊断结果。结果 IFSD和PDPS诊断结果完全符合率92.00%、基本符合率5.00%、延期诊断率2.00%、假阴性率1.00%。结论 BT患者使用IFSD、PDPS的诊断价值均较高,IFSD能快速出具诊断结果、操作简单;如果BT患者病情复杂,需使用PDPS诊断,其结果更加准确。

肺部超声联合血清PCT、CRP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下载:259 浏览:3593

王赟 赵海兵 柳晶晶 《中国儿科杂志》 2022年7期

摘要:
分析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中采取肺部超声联合血清PCT、CRP检查方法的价值与作用。方法:将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接受的110例疑似社区获得性肺炎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儿童均接受肺部超声检查、血清PCT检测、CRP检测,以胸部CT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测方法以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均明显优于单项检查,P<0.05。结论:肺部超声联合血清PCT、CRP检查有着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其诊断价值显著,可以考虑积极推广。

急诊高热患儿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临床效果探讨 下载:85 浏览:720

赵海兵 马立彪 《临床医学杂志》 2024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降温措施对高热患儿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21年10月-2023年2月接收的急诊高热患儿(300例)作为主要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药物降温),另一组为观察组(物理降温),每组的例数均等(150例),将两组的降温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94.67%)的降温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P<0.05)。结论:相较于药物降温,予以高热患儿物理降温的效果较好。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围术期护理效果观察 下载:93 浏览:788

江永林 徐瑞 《中国护理学报》 2024年1期

摘要:
探讨整体护理对患儿腹股沟斜疝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2月—9月采用腹腔镜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00例,按1:1比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整体护理,观察组在护理效果、临床指标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为98.00%,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为84.00%。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初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整体护理是腹腔镜患儿腹股沟斜疝围手术期护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它可以让患儿的消极情绪得到缓解,让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树立起康复的信心,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出现,让患儿更快地恢复过来,让他们更快地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从而提升他们的生存品质,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使用和推广的方法。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