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20例PICC相关接触性皮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下载:54 浏览:487

马静 刘发侠 贾晓颖 《护理研究杂志》 2020年7期

摘要:
通过对20例PICC相关接触性皮炎的原因及处置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PICC相关接触性皮炎与易敏体质、环境炎热、透明贴膜粘胶刺激相关。通过规范换药流程,专科护士考核上岗;优化消毒方法,减少消毒液局部刺激;选择新型敷料,根据患者局部情况选择水胶体敷料或泡沫敷料,改善局部温湿度,促进愈合;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等措施,使患者过敏反应得到有效缓解和痊愈。

FMEA护理管理模式下新生儿经腋静脉、肘静脉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 下载:81 浏览:411

尤雅华 冯永娟 《医学研究前沿》 2019年6期

摘要:
目的:观察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护理管理模式下新生儿经腋静脉、肘静脉进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1-12月收治的经腋静脉、肘静脉PICC置管的35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以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经腋静脉、肘静脉PICC置管的31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风险管理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给予FMEA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值及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与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无菌操作不规范、操作规程欠缺、置管技术不熟练、导管维护技术不规范等4项失效模式PRN值由对照组的336、240、392、378分别降低至观察组的96、75、100和36。观察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ICC相关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1.25±4.72)分,高于对照组的(78.67±7.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护理管理模式能够针对新生儿经腋静脉、肘静脉PICC置管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改进,显著降低PICC相关感染发生率,提高输液安全。

以问题为基础的护理协作会诊模式在PICC护理中的应用 下载:54 浏览:371

陈晓燕 陈碧香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护理协作会诊模式在PICC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94例PICC置管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护理协作会诊模式,对比两组PICC MDT会诊效果、各科室护理人员PICC相关知识掌握能力、突发状况处理能力、对患者病情了解程度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并发症解决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ICC相关知识掌握能力、突发状况处理能力、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护理协作会诊模式在PICC护理切实可行,不仅增加了医务人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在处理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效果 下载:74 浏览:476

林丽娟 郭诗音 《医学研究前沿》 2018年6期

摘要: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情况进行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将厦门市某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37例患者随机分入尿激酶肝素混合液组(18例)和常规肝素组(19例),并对其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护理。对治疗后的透析血流量、静脉压、导管堵塞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尿激酶肝素混合液组患者的血流量显著高于常规肝素组,尿激酶肝素混合液组患者的静脉压和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常规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肝素混合液封管对改善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有临床意义。

优化护理活动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控效果 下载:85 浏览:529

杨玲 邢倩倩 刘建利 《中国护理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探讨优化护理活动用于乳腺癌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防控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入住本院的106例应用PICC置管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手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PICC置管优化护理活动,对照组应用常规PICC护理,比较两组患者CRBSI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359);观察组穿刺成功时间、技术认可度评分及PICC管理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PICC置管优化护理活动用于乳腺癌手术后化疗患者能够降低CRBSI的发生风险,护士穿刺成功时间、技术认可度及护理质量更高。

优化护理活动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控效果 下载:22 浏览:396

杨玲 邢倩倩 刘建利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活动用于乳腺癌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防控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入住本院的106例应用PICC置管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手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PICC置管优化护理活动,对照组应用常规PICC护理,比较两组患者CRBSI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359);观察组穿刺成功时间、技术认可度评分及PICC管理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PICC置管优化护理活动用于乳腺癌手术后化疗患者能够降低CRBSI的发生风险,护士穿刺成功时间、技术认可度及护理质量更高。

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的最佳证据应用 下载:14 浏览:371

虞露艳1 应燕2 王秋月3 陈朔晖4 徐红贞4 诸纪华4 胡雁5 2019年8期

摘要:
将基于循证的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规范儿科护士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操作,提升静脉治疗专科护理质量。方法检索静脉输液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原始研究等循证资源。通过文献质量评价,纳入2篇指南和1篇系统评价作为证据资源的参考文献。总结12条证据,通过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进行评价,产生7条最佳证据,并转化为4条临床审查指标。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进行证据的临床应用,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访谈、查阅护理记录收集数据。以护士每条审查指标执行率、静脉炎和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及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评价证据应用的效果。结果基线审查中外周静脉敷料出现潮湿、松脱和(或)明显污染时护士应更换敷料等3条依从性差的执行项目,在证据应用后执行率显著提高(P<0.001)。证据应用后禁食和非禁食患儿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证据应用前后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外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基于循证的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的最佳证据,可规范护士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操作的护理行为,延长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降低意外拔管发生率,提高儿科静脉治疗专科护理质量。

研究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肿瘤患者自护能力,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下载:152 浏览:1454

刘庆敏 闫乐媛 《心理学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肿瘤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 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者60例,以颜色球随机抽取法分为2组。传统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经比较实验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运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肿瘤患者中的价值较高,推荐应用。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与新生儿脐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的研究进展 下载:125 浏览:1562

何蓉 李丽萍 赵崇秀 黄莹莹 张祥清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11期

摘要: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可以留置较长时间且可在急救时快速建立静脉,但近年针对新生儿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许多研究发现导管尖端位置至关重要,而导管异位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可利用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脐静脉导管尖端,该技术是模仿心房内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尖端的技术,该方法具有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节省导管定位时间成本,可作为X线胸片的替代方法运用于临床。为了帮助临床医护人员更好地认识及使用此方法,就脐静脉尖端位置及其定位方法,心房内心电图定位原理,有效性、局限性等方面,对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新生儿脐静脉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综述。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下载:84 浏览:923

王海燕 《肿瘤研究》 2024年7期

摘要:
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4例,按护理模式不同分组为参照组(n=32)、研究组(n=32),分别接受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比较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各指标分值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 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用于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中,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升护理满意度。

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病人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下载:108 浏览:930

涂红玲 《肿瘤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目的 探究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病人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 对50例患者进行PICC,穿刺部位包括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对患者置管前后以及化疗期间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结果 置管成功49例,未成功1例,未出现不良情况,化疗顺利完成。结论 对肿瘤病人应用PICC效果显著,不仅方便,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推广价值较高。

集束护理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作用 下载:51 浏览:589

李首程 韦健芳 《预防医学杂志》 2025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集束护理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作用。方法: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本文选取入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75例患者,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与集束化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感染率、ICU住院时间与导管留置时间。结果:在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之后,观察组患者感染率1.33为%,对照组感染率为4%,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在给予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之后,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与导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采取集束化护理给予ICU患者,能够有效降低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且缩短ICU住院时间与导管留置时间。

探究集束化护理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护理质量、感染预防的影响 下载:57 浏览:578

王佩 《预防医学杂志》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探究集束化护理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护理质量、感染预防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间收治的64名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分为常规、集束两组,比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与感染发生率。结果:集束护理小组患者护理质量各项参数均高于常规组,其患者感染发生率6.25%远低于常规组25.00%,P<0.05。结论:通过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与导管留置时间,对感染预防工作的推动产生积极影响,有临床研究意义。

静脉导管多普勒血流检测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价值 下载:88 浏览:972

韩昆 《诊断医学》 2024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静 脉导管多普勒血流检测对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 2010年9月至2014年8月接诊的3 600例孕11~14周的单胎孕妇行静脉导管血流频谱(DV)及颈项透明层(NT)检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NT增厚及DV异常的胎儿,行超声心动图系统筛查孕18--20周和中孕期的胎儿,系统筛查所有NT及DV正常的孕22~24周胎儿,并进--步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疑为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胎儿,对所有胎儿(出生后1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引产者进行尸解,对数据进行评价。结果3 600例胎儿中,与NT正常的胎儿比较,NT增厚胎儿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阳性预测值为32.73%、敏感性为53.73%、特异性为98.87%;与DV正常的胎儿比较,DV异常的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阳性预测值为25.81%、敏感性为57.14%、特异性为96.74%;与NT及DV均正常的胎儿比较,NT异常合并DV异常的胎儿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阳性预测值为62.00%、敏感性为46.27%、特异性为99.84%。结论胎儿静脉导管多普勒血流检测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可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做出有效的产前诊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胎儿静脉导管异常的产前超声诊断 下载:267 浏览:2911

赵炜娟 《诊断医学》 2023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异常的声像图特点,分析产前超声的临床检查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2月~2019年6月确诊为胎儿静脉导管异常(缺失或行走异常)11例进行研究分析,分析产前超声图像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产前超声检查结果提示8例诊断为胎儿静脉导管缺失;3例诊断为胎儿静脉导管走行异常,其中2例汇入肝静脉,1例汇入冠状静脉窦。结论:采用产前超声检查可诊断胎儿静脉导管异常,根据其畸形严重程度和染色体等相关检查可评估胎儿预后,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