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青豆在狭缝型分布板流化床中的干燥特性 下载:40 浏览:417

徐庆 赵彤 刘品达 史亚彭 《装备技术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针对Geldart D类颗粒,以青豆为实验物料,研究了在狭缝型分布板流化床干燥装置(300 mm×200 mm)中的干燥特性。通过与烘箱以及传统多孔型分布板流化床的比较,表明狭缝型分布板特殊的瓦楞结构更有利于提高物料的干燥速率。应用红-黄-蓝(RYB)颜色模型,研究了干燥过程中青豆的色泽变化和体积收缩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温度由60℃升高到80℃和100℃时,物料色泽值由27.9升高到29.8和34.9,收缩率由70.5%降低到55.1%和45.6%,为后续建立青豆的干燥简化(REA)模型提供依据。

和面过程面团水分分布变化与馒头品质的关系 下载:76 浏览:444

刘长虹1 王录通1 杜云豪1 张煌2 王远辉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6期

摘要:
以小型立式和面机搅拌调制馒头面团,测定和面过程的面团水分活度、NMR水分分布、面团硬度,以及和面不同阶段的面团制作馒头的比容、白度和感官评分。结果证明:和面过程中,面团有一个软硬转折点[搅拌(6~8)min],此点之前面团水分活度和自由水逐步减少,面团逐步变硬,制作的馒头不合格(评分低于60);此点之后面团的水分活度和自由水逐步增加,面团变软,达到一定程度趋于稳定;面团变软到一定程度后,在一定时间范围(12 min16 min)内制作的馒头品质最好;深度紧密结合水与馒头感官评分呈高度正相关。

葡萄糖氧化酶对模拟热加工食品中呋喃生成量的抑制作用研究 下载:31 浏览:324

毕可海1,2 张伶俐1,2 张玉莹1,2 孙玉奉3 张玉清1,2 张佳雪2 申裕荣2 石佳乐2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5期

摘要:
呋喃是食品热加工的产物之一,会损伤肝肾,并且已经被列为Ⅱ类致癌物,因此探究呋喃在食品热加工过程中的生成规律并且研究调控其生成量具有重要意义。以葡萄糖与丙氨酸、甘氨酸模拟体系研究食品热加工过程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通过向模拟体系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呋喃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酶解温度为50℃,时间为40 min,葡萄糖-丙氨酸模拟体系和葡萄糖-甘氨酸模拟体系中酶的添加量分别为3000、4000 U/mg时,对呋喃的抑制率分别为80.79%和78.68%。通过响应面优化,在葡萄糖-丙氨酸模拟体系中,酶解温度为57.8℃,时间为45.6 min,酶添加量为3254 U/mg时,对呋喃的抑制可达83.63%。而在葡萄糖-甘氨酸模拟体系中,酶解温度为57.9℃,时间为45.7 min,酶添加量为4252 U/mg时,对呋喃的抑制率可达81.02%。研究为日后调控呋喃在食品热加工过程中的生成量提供基础。

番茄红素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下载:24 浏览:257

修伟业 黎晨晨 王艺錡 陈俊杰 马永强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4期

摘要:
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其纯品在自然界略带金属光泽,为深红色针状晶体,是一种具有营养和着色作用的功能性天然食用色素。番茄红素在动物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通过食物摄取,是目前自然界中已发现的抗氧化能力最强的类胡萝卜素,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通过总结整理近期关于番茄红素功能及其作用相关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析番茄红素保护肝脏、缓解糖尿病并发症、保护心血管系统、防癌、缓解神经退行性病变可能作用的机制,旨在为番茄红素食品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性指导。

改性蒙脱土/PVA/淀粉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下载:36 浏览:399

余明 龙涛 张仁波 董增 曹稳根 陈红玲 张磊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11期

摘要:
采用高温灼烧法制备纳米氧化铜蒙脱土(MMT-CuO),然后用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427)进行蒙脱土的阳离子改性。以聚乙烯醇(PVA)、红薯淀粉为基材,甘油为塑化剂,蒙脱土为抑菌剂和强化剂,制备改性蒙脱土/PVA/淀粉复合膜。结果表明,随着未改性蒙脱土的含量增加,复合膜的抗拉强度也逐渐增加,添加量为8%时,膜的抗拉强度为(7.132±0.201)MPa,断裂伸长率为(145.747±5.039)%;季铵盐改性MMT-CuO的添加量的增大,膜的拉伸强度变化不显著,但是断裂伸长率、水溶性和水蒸气透过性均降低,改善了膜的水溶性和水蒸气透过性;改性蒙脱土可以提高膜的抗菌性,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复合改性蒙脱土在抗菌包装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苯酚-硫酸法与蒽酮-硫酸法测定地参多糖的比较研究 下载:24 浏览:248

杨勤1 谷文超2 周浓3 张兰胜2 杨德全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4期

摘要:
苯酚-硫酸法和蒽酮-硫酸法是测定多糖含量的常用方法,运用这2种方法测定地参中多糖的含量,比较2种方法的优劣,发现苯酚-硫酸法较优,并对苯酚-硫酸法做更深入的优化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选取苯酚用量、硫酸用量、加热时间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最佳试验条件为苯酚用量0.8 mL、硫酸用量3.5 mL、加热时间9 min。利用该条件对地参多糖进行测定,得出地参多糖含量的平均值为14.41%,相对标准偏差为2.76%,表明苯酚-硫酸法稳定可靠,更能准确测定地参中多糖的含量。

冠突散囊菌对夏秋绿茶发酵的影响 下载:74 浏览:468

龚受基1 滕翠琴2 曹惠怡1 张均伟3 谢加仕3 蒙彦妃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9期

摘要:
通过培养法、感官评定和GC-MS法评估冠突散囊菌发酵夏秋绿茶前后菌落、感官和挥发性香气成分。轻度发酵后茶样中繁殖大量菌落,数量与陈化六堡茶相当,少于接种茯砖茶。接种能够增加菌香,但滋味以轻度发酵评价较高。经轻度发酵后,茶多酚含量减少量不大。GC-MS法共检测出40种香气成分,碳氢化合物23种、酯类6种、醇类4种、酚类和酸类各2种、烯类和酮类与醛类各1种。原料绿茶和发酵茶样检出6种共同成分,发酵茶样检出2种共同成分,3种发酵茶样中新检出化合物5种,但与接种茯砖茶相比,检出香气成分较少。接种冠突散囊菌能够加速茶叶化学物质代谢,可以作为夏秋绿茶制作轻度发酵黑茶的方法。

魔芋精粉添加量对碱面条品质的影响 下载:24 浏览:252

汪师帅 邹慧 郑芃园 曾诚 胡必荣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1期

摘要:
向碱面条中添加魔芋精粉,从流变性质、拉伸性质、硬度和溶胀性等方面探究魔芋精粉添加量对碱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魔芋精粉添加量增大,碱面团的弹性增加,魔芋碱面条的溶胀性上升。碱面条的拉伸性质和硬度随着魔芋精粉添加量增大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魔芋精粉添加量为1%时,碱面条的最大拉伸力、拉伸距离、硬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3 g、65mm、630 g。适量魔芋精粉的加入可改善碱面条的品质与营养特性。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活性肽富集中的应用 下载:33 浏览:307

宁鹏 程云辉 许宙 丁利 陈茂龙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生物活性肽在整个生理系统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生物活性肽的精确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其功效,然而当前对复杂生物系统中肽的分析依然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这是由于肽通常与高浓度蛋白质共存这一特质所造成的,严重降低了色谱中肽的分离效率,并在质谱中抑制肽的峰信号。鉴于此,人们引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活性肽进行富集分析。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由金属离子或团簇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行组装形成的具有多孔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由于它们具有框架结构可调、高孔隙率、化学稳定性良好、可再生性、合成过程简单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活性肽富集、气体吸附与分离、传感器、药物缓释与催化反应等领域。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MOFs材料用于磷酸肽、糖肽和内源肽等活性肽富集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MOFs材料在该领域中存在的局限,并对研究新趋向提出了展望。

紫粒小麦核型及45S rDNA位点分析 下载:67 浏览:490

王妍君1 秦文艳2 郝柳岸1 王秀元1 马有虎1 刘玉玲1 《生物技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建立紫粒小麦的染色体核型,明确紫粒小麦45S rDNA位点的数量与染色体分布,为育种应用提供细胞遗传学资料。[方法]制备紫粒小麦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制片,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软件进行图像采集、染色体长度测量分析,获得紫粒小麦的核型;以45S rDNA为探针,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其在紫粒小麦染色体上的数量和分布特点。[结果]紫粒小麦的核型特征为2n=6x=42=34m(2SAT)+8sm(2B),染色体上具有3对位于较长染色体臂的近端部45S rDNA杂交位点。[结论]紫粒小麦为六倍体(2n=6x=42),具有不对称的进化属性2B型;在染色体组上有3对45S rDNA位点分布在3对不同染色体,为深入研究紫粒小麦的系统分类提供了细胞学资料。

超高温空气预处理对苹果片护色效果影响及其响应面优化 下载:64 浏览:401

王子宇 石天琪 龙昌洲 田学智 陈厚荣 张甫生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9期

摘要:
超高温空气烫漂苹果片可抑制其酶促褐变,达到干制护色目的;为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以陕西红富士苹果为原料,研究超高温空气处理条件对苹果片色泽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苹果片的烫漂温度、烫漂时间、厚度为自变量,色泽亮度L值为响应值,建立苹果片L值的二次回归方程,并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优化护色条件为:苹果片厚度1.5 mm、烫漂温度120℃、烫漂时间4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制得苹果片L值验证值为81.12,与预测值81.20相近,优化结果可靠。经酶活测定,此处理能基本使得苹果片中的多酚氧化酶灭活。且此方式与直接烘干、沸水烫漂处理相比,能较好地保持苹果片中的营养物质。

海洋活性芽胞杆菌MD-5发酵时间优化及抑菌性质研究 下载:73 浏览:475

吴雅萍1 郭文斌2 汤海泩3 陈新华2 《生物技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探究海洋活性芽孢杆菌MD-5抑菌活性及性质。[方法]采用测定抑菌半径结合OD600及pH确定最佳发酵时间;通过平板琼脂扩散法、平板对峙法测定其抑菌谱;通过测量抑菌圈面积探究加热时间、pH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在既定培养条件下,该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最优的发酵时间为34 h,对多种指示菌具有抑制作用;其发酵上清在100℃下加热2、5、10 min活性保留分别为88.9%、60.4%、38.9%,加热15 min完全失活;当pH 5.0~7.0活性基本不变,pH为酸性活性有所降低,为碱性活性下降明显,pH≥11完全失活。[结论]该菌株具有广谱的抑菌作用,可有效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阴性菌及真菌;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对温度及pH敏感,高温或碱性环境易于降解失活。

不同分子量11S酶解蛋白在猪肉肠中的应用 下载:93 浏览:494

段春红 胡秀钏 赖成德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1期

摘要:
试验以大豆为原料,提取11S球蛋白,采用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进行酶解,用截留分子量分别为30、5 ku的超滤膜将其分离成3个分子量段,对不同分子量段11S酶解蛋白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和持水性进行研究。将最优分子量段加入猪肉肠中,探究11S酶解蛋白添加量、脂肪添加量、玉米淀粉添加量及食盐添加量对猪肉肠品质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对单因素结果进行回归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1S酶解蛋白添加量为2.3%、脂肪添加量为26.4%、淀粉添加量为20.4%和食盐添加量为3.6%可以获得感官评分为86,得率为94.6%的猪肉肠。

拟南芥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与棉子糖合成酶的体外催化活性比较 下载:82 浏览:13

郑小芬 李晓霞 黄金兰 余方回 刘妙玲 范芳 黄迎娣 张玲 周英彪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纯化后比较拟南芥的2个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及2个棉子糖合成酶的体外催化活性,为微生物法或酶法合成棉子糖尊定基础。[方法]RT-PCR克隆拟南芥的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1及GolS3)与棉子糖合成酶(RafS1及RafS5)的基因,分别构建原核表达菌株,诱导表达纯化获得酶,电泳检测及蛋白定量后进行体外酶催化反应,HPLC分析产物。[结果]克隆到GolS1与GolS3及RafS1与RafS5的基因,原核表纯化获得纯酶,以反应体系中目标产物生成速率衡量,GolS1与GolS3催化速率分别为0.51和0.28mmol/(mg·min),RafS1与RafS5的催化速率分别为0.45和0.21mmol/(mg·min)。[结论]拟南芥的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1及GolS3)与棉子糖合成酶(RafS1及RafS5)基因经异源表达后具有良好酶活,其中GolS1酶活是GolS3的1.82倍,RafS1酶活是RafS5的2.14倍。

碱改性对沸石交换性能的影响 下载:66 浏览:237

李知蔓 《能源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为考察温度、加热时间、改性操作次数等因素对沸石碱改性后交换性能的影响,采用NaOH、KOH和饱和Ca(OH)2三种不同的碱液对沸石进行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碱改性沸石交换容量提升较快,改性效果好,加热的最佳温度为80~100℃。加热时间为0~60 min时,碱改性后沸石交换容量的增幅较大,当加热时间90 min以后,沸石交换容量上升幅度比较平缓,加热时间选择60~90 min较为合适。适当增加改性的操作次数(1~8次),可以提高碱改性沸石的交换容量,有利于沸石的改性,但改性次数增加过多(8~10次),会导致沸石的结构部分损坏,从而不利于沸石的交换容量的提升。最佳的改性操作次数为8次

沸石处理模拟生活污水中氨氮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77 浏览:276

郑函 《能源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为考察投加量、吸附时间、氨氮初始浓度和pH值等因素对污水中氨氮的处理效果影响,采用天然沸石对模拟生活污水中氨氮去除效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模拟生活污水的氨氮浓度条件下,适宜的沸石投加量为4 g/200mL,吸附时间选择3 h较适宜,不同氨氮初始浓度(30~200 mg/L)下,去除率达到了56%~95. 2%。2 h后速率逐渐降低并达到吸附平衡,氨氮的去除率趋于稳定。吸附达到平衡后,随着氨氮初始浓度增加至,去除率呈下降趋势。p H值范围在5~8时,沸石吸附氨氮效果较好。

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调味品废水的研究 下载:66 浏览:255

景健峰 《能源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通过考察水解酸化-SBR工艺对调味品废水处理效果,同时对处理后的调味品废水进行脱色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进水COD为580 mg/L左右,反应时间为3 h,出水COD低于100 mg/L。出水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均低于10 mg/L,出水的磷酸盐低于1 mg/L。SBR出水采投加用聚合氯化铝20 mg/L,粉末活性炭投加2 g进行脱色处理,色度的去除效果最好。

SBR工艺中pH及DO变化规律对工艺反应时间控制的影响 下载:66 浏览:281

邵芃泠 陈莹 陈晓欣 叶炜翌 左金龙 《能源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为实现对污泥微膨胀SBR工艺进一步地节能控制,缩短曝气时间,采用对工艺过程进行pH值及DO值的监测以寻求关键特征点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pH值在过程进行至70 min左右时上升至峰值,再在140 min左右时降低至最低点,最后继续回升; DO值在过程变化中大部分情况始终维持在0. 1 mg/L以下,仅出现两个突跃点,第一个突跃至0. 3 mg/L左右,第二个突跃至0. 6 mg/L左右。通过对控制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可取DO值第二个突跃点作为控制过程的时间点,从而达到缩短反应时间,减少能耗的作用。

洋葱细胞骨架的制作技术研究 下载:69 浏览:473

曹小汉 任莉萍 舒玉 张金波 《生物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以洋葱鳞茎为实验材料,采用适当浓度的TritonX-100处理洋葱细胞,经戊二醛固定和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清晰的网状细胞骨架结构。通过对实验材料新鲜程度、TritonX-100处理时间及染色时间等条件的摸索,建立了较完整且成熟的洋葱细胞骨架的制作技术。

超声功率对石灰乳活性影响研究 下载:43 浏览:453

陆海勤1 骆文静1 杨华2 宫晓丽1 李冬梅1 郭丽云1 李文3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期

摘要:
为获得高活性度的石灰乳,在石灰乳化过程引入超声作用,分别采用沉降实验、粒度分析和表观形态观察、中和反应活性实验对超声作用后石灰乳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比较机械搅拌和不同超声功率作用下石灰乳的分散稳定性、中和反应活性及粒度分布情况,以考察超声作用对石灰乳化过程和石灰乳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机械搅拌相比,在一定功率范围内,超声作用可降低石灰乳的沉降速率,提高其分散稳定性;减小石灰乳体系中未溶解Ca(OH)2乳颗粒的粒径,并缩小其粒径的分布范围,抑制石灰乳结块的产生;超声作用还增加了Ca(OH)2颗粒的比表面积和溶解速度,进而提高石灰乳的中和反应活性。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