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体育德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探析 下载:39 浏览:280

张锡娟 《体育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体育课程本身是一项集体行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性集体教育,带有丰厚的德育属性。本文立足于教学实际,从体育德育运动教育与集体教育属性出发,结合思政教育的工作方式,探索二者相互契合的新型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通过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渠道来向学生展开思想教育,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与思政体育相融合,全面推动体育课程内涵的革新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消解与提升 下载:52 浏览:463

梁海娜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意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大学生全面发展引导权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控制权,是话语权力、话语权利、话语能力三者的辩证统一。新媒体时代,话语传播呈现模式"双向化"、方式"解构化"、内容"叙事化"、手段"网络化"等新特征,导致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面临从"权力"到"权利"再到"能力"的全方位消解。亟须采取学生为主、理论为先、内容为王、技术赋能等措施,创新话语模式、改革话语方式、充实话语内容、丰富话语手段,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问题意识”及其培育探究 下载:49 浏览:458

余思新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问题意识"是对棘手问题的敏感性、感知力,并积极探究解决路径的一种自觉意识和积极态度。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一定程度"问题意识"淡薄现象。"问题意识"的培育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长期探索、坚持和努力,自觉将其融入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和逻辑体系,融入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

地方师范高校思政课慕课的“挂课”现象及其启示——一个基于“毛概”课教学实践的分析 下载:35 浏览:287

李俊丰1 何婉文2 《国际教育论坛》 2018年8期

摘要:
基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毛概课"慕课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在慕课学习中存在严重的"挂课"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教学目的之达成,也消解了思政课本身所应具有的严肃性、正当性,甚至对意识形态教育及师范生的教育和培养也具有颠覆作用。对此问题的解决,是当前的"思政课慕课化"改革所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在当前条件下,则可考虑改进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将慕课内容定性为辅助性质等具体方法。

马克思主义思维指导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探究 下载:135 浏览:1366

周佳 董唯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3期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课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学校教育者在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有必要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对实践的一种科学解释。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实践教学属于人类实践活动范畴,在该教学中了实践是其最大的特色。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指导来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

浅议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思维融入高校思政课程 下载:116 浏览:1239

周佳 董唯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3期

摘要:
高校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起到了思政政治教育的作用,该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二者形成了“全课程育人”的教育格局,通过高校思政课来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进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时将马克思主义思维融入进来,在各种课程中深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最大程度的体现出课程育人价值。制定联系发展、对立统一的教学目标;从整体出发对思政教学进行设计,不断总结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规律。下面文章将会就马克思主义思维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展开相应探讨。

高校思政课教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逻辑理路 下载:118 浏览:1438

毛婷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2期

摘要: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发挥党史立德树人作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一以贯之的重大时代课题。这不仅有利于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并持续推进,有利于深入开发地方党史资源,而且有利于启智润心、激扬学生斗志。从内在机理看,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建设具备自身优势,在师资队伍、专业背景、教授课程等方面为其提供可行性保障。反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建设亦对高校教师提出高要求,教师需从理想信念、教学供给、形式载体等方面入手,提高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建设的实效性。

浅析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途径 下载:158 浏览:1953

李旋飞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4期

摘要: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提高对于高校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合理运用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高校思政课进行探讨,先简单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的地位,再分析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的方法,通过改变大学生思想观念、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教学网络平台的利用等,达到预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水平。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创新与发展——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为例 下载:150 浏览:1774

李益顺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1期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高校校园泛滥。为了抵制这些思潮对学生们的消极影响,必须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并加以创新与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培养红色传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国家政治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路径分析 下载:276 浏览:1856

​郝景磊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摘要:
高校开展国家政治安全教育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途径,事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的安全稳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稳致远。当前高校国家政治安全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与思政课程体系脱节、开展方式难以把控、受网上不良信息误导等诸多挑战,加强高校国家政治安全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和课程改革,发挥主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作用,探索相应教育基地和平台的建设,推动高校国家政治安全教育走向规范、深入,对于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互动式教学法在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 下载:217 浏览:2175

张串串 《交通技术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公路路线设计中的交通安全影响因素,接着分析了提高公路路线设计交通安全的优化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互动式教学法在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 下载:218 浏览:2172

刘琼 《交通技术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本文探讨了互动式教学法在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及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文章分析了两个具体案例:网络安全教育和反恐防暴教育,展示了互动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此外,本文还讨论了互动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教师素质、教学资源和学生参与等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研究表明,互动式教学法为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微分方程在交通规划与管理中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讨 下载:217 浏览:2191

刘琼 《交通技术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本文探讨了互动式教学法在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及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文章分析了两个具体案例:网络安全教育和反恐防暴教育,展示了互动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此外,本文还讨论了互动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教师素质、教学资源和学生参与等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研究表明,互动式教学法为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探索 下载:180 浏览:1783

侯辰龙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22年8期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发展,使高校思政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深刻把握思政课本质,善用大思政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入发展。

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下载:745 浏览:3628

李美佳 《法学学报》 2021年9期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生动诠释伟大抗疫精神,用最鲜活的事例讲好思政课。本文在充分阐释抗疫精神的实质内涵基础上,立足于抗疫实践,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进一步系统地分析了抗疫精神与本门课程的结合点,并探讨了抗疫精神与课程有机融合的路径。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下载:76 浏览:950

董丽娟 刘景涛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4年2期

摘要: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遵循学生中心、素质教育和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原则,旨在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路径包括增强互动性、强化实践性、提升思辨性和拓展开放性。互动性通过课堂互动和网络平台支持实现;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加强;思辨性通过辩论式和问题导向教学提升;开放性则通过跨学科综合教学和国际视野下的思政课教学拓展。这些创新举措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育人工作的路径研究 下载:46 浏览:1371

​刘伯承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3年2期

摘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如何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前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就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时代课题。为此,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认识和了解这些特殊性,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师按照习近平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强调的“六要”要求,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带入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研讨式教学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下载:86 浏览:1290

向馥君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2年5期

摘要: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作为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渠道,要利用好“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性,充分释放高校思政课的内在价值。研究发现,“互联网+”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创新带来新机遇,要抓住“互联网+”带给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策略,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创新提供新思路,打造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立体化育人模式。

医学类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探究 下载:364 浏览:2921

姚娜 陈有华 李训 《中国医学研究》 2021年10期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特别是对于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医学高等学校而言,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根据医学生特点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协同育人体系是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挖掘,探索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体系。培养出具备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医学生需要在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作用,各取所长、互补所短,逐步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建设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才能在医学教育过程儿中培养专业技能拔尖人才的同时,塑造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