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研究进展
水产研究进展
《水产研究进展》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渔业资源、海淡水捕捞、水产养殖与增殖、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水产饲料与营养、水产品保鲜与加工综合利用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等。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464

《水产研究进展》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 坛紫菜与长紫菜种间杂交后代的细胞崩溃现象与成活后代的表现型观察比较 下载:88 浏览:448
  • 谷灵芝1 丁洪昌2 严兴洪3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2期
  • 摘要: 坛紫菜壳孢子萌发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为减数分裂,结束后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不同的四分体,随后由这个四分体发育成一个基因型嵌合的叶状体。由坛紫菜与长紫菜种间杂交所产生的杂合丝状体成熟后释放出壳孢子,后者在分裂初期出现了大量的细胞崩溃死亡,通过对单个的壳孢子萌发体进行定点跟踪观察后发现,细胞崩溃死亡不仅会发生在减数分裂的直接产物即处于二细胞期、三细胞期、四细胞期的萌发体,当细胞数大于4个的萌发体在进行有丝分裂时也会出现细胞崩溃死亡。绝大部分的壳孢子能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处于二细胞期的萌发体,随后进行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处于三细胞期或四细胞期的萌发体。培养4 d,78.6%的壳孢子已发育成含2~4个细胞的萌发体,其余为未分裂的壳孢子萌发体;在含2~4个细胞的萌发体中未出现细胞崩溃死亡的萌发体的百分率为99.7%,0.3%的个体出现了细胞崩溃死亡。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大多数处于二细胞期的萌发体发育成处于三细胞期和四细胞期的萌发体,而大规模的细胞崩溃死亡也出现在处于三细胞期和四细胞期的萌发体中。培养14 d,处于三细胞期和四细胞期的萌发体的百分率分别为38.6%和37.2%,它们当中含有崩溃死亡细胞的个体百分率分别为99.5%和99.2%。此外,8.9%的萌发体能够发育成含4个以上细胞的个体,但在随后的有丝分裂中也出现了细胞崩溃死亡现象。培养35 d,大部分的萌发体其体细胞已全部崩溃死亡,但仍有约1%的萌发体能成活下来,可它们并非是由一个完整的四分体发育而来,而是由四分体中的1~2个成活细胞发育而来。培养45 d,可把成活体的形态和颜色分成类亲本型和重组型两大类。研究表明,利用紫菜种间杂交的后代在壳孢子萌发初期会出现细胞崩溃死亡的现象,不仅可以用于辅助更精确地鉴别物种,而且可以从其成活后代中筛选出具有重组优势的新品系。

  • 温度对马来西亚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488
  • 王兰梅1 宋飞彪2 朱文彬1 董娟娟2 傅建军1 董在杰2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2期
  • 摘要: 为了解马来西亚红罗非鱼体色分化变异的遗传分子机制,以期解决其越冬期的体色变异问题,本研究比较了越冬期不同温度处理(16、20、25和30°C)对其表观体色、酪氨酸酶活性以及皮肤色素带和黑色素细胞的影响。实验50 d后发现,16°C组大部分鱼体较实验开始时变黑,整个鱼体呈现青灰色,20°C组多数鱼体腹部也变为青灰色。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罗非鱼背部皮肤、腹部皮肤和血清中酪氨酸酶的活性逐渐升高,25°C时达到最高值,而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30°C组鱼的酪氨酸酶活性反而降低。血液中tyr m RNA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25和30°C组红罗非鱼肌肉中的tyr m RNA表达量也显著高于16和20°C组。切片显微结构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罗非鱼背部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减少。研究表明,马来西亚红罗非鱼越冬期的体色变异可能是其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和体内酪氨酸酶活性改变的结果,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有助于了解鱼类体色遗传机理并进行体色性状的改良。

  • 冬夏两季五种经济鱼类组织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分析 下载:89 浏览:495
  • 乔芳 李欢 李东亮 张美玲 杜震宇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2期
  • 摘要: 为了解不同季节不同鱼类不同组织中的不同脂肪酸含量,科学地指导鱼类膳食消费,本实验研究了冬夏两季,采集自上海市场常见的5种经济鱼类:大黄鱼(海洋肉食性),银鲳(海洋杂食性),日本鳗鲡(淡水肉食性),莫桑比克罗非鱼(淡水杂食性),草鱼(淡水草食性),分别检测鱼背部肌肉、腹部肌肉、尾部肌肉、肝脏和腹腔脂肪组织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绝对含量。结果显示,5种鱼肌肉脂肪酸谱存在显著差异,并与各自的生活环境及食性均有关系;在鱼的腹腔脂肪或肝脏中,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含量较高,且与组织脂肪含量密切相关;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和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s)含量较低,且与组织脂肪含量关系不大;大黄鱼和银鲳各肌肉组织中的n-3 PUFAs、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以及n-3/n-6值高于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草鱼,并与组织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冬季草鱼腹部肌肉、莫桑比克罗非鱼尾部肌肉以及日本鳗鲡和银鲳的肝脏中的n-3 PUFAs含量较夏季高。研究表明,脂肪酸组成与物种、食性、水域环境以及季节温度和组织部位均有关系。从补充n-3 PUFAs摄入的角度分析,日本鳗鲡、大黄鱼和银鲳营养价值高于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草鱼,冬季鱼类的营养价值高于夏季。

  • L-色氨酸和褪黑激素对中华绒螯蟹血清血糖水平及肝胰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下载:88 浏览:435
  • 徐敏杰 张佳鑫 黄根勇 张聪 成永旭 杨筱珍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 摘要: 为探究L-色氨酸和褪黑激素(MT)对中华绒螯蟹血糖水平及肝胰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6.58±2.20)g的雌性中华绒螯蟹,随机分成8组(L-色氨酸和MT处理各4组),实验周期均为30 d。(1)L-色氨酸饲料投喂实验4组:L-色氨酸所占饲料比重分别为0.36%(基础饲料即对照组)、0.47%、0.73%和1.05%(分别记为1、2、3和4组),30 d后分别测定各组蟹的血糖水平及肝胰腺的T-AOC和SOD活性;(2)MT注射实验4组:每组分别在第1天和15天时注射生理盐水(即对照组,C组)和不同剂量的MT 10–6 mol/只(μM组)、10–9 mol/只(n M组)和10–12 mol/只(p M组)。分别于第1天和15天时,收集血淋巴和肝胰腺,分别测定血糖水平、T-AOC和SOD活性。于第30天时,再次收集血淋巴以测定血糖水平。结果显示:不同含量L-色氨酸对中华绒螯蟹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其血糖含量约为(4.62±0.20)mmol/L。此外,0.73%L-色氨酸的饲料能显著提高肝胰腺SOD活性(82.86±1.07)U/m L;注射MT仅在第1天时对中华绒螯蟹的血糖水平有促进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升高,其中μM组蟹血糖水平高达(7.56±0.36)mmol/L,其值显著高于C、p M和n M组。此外注射MT在第1天时,对肝胰腺T-AOC和SOD活性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μM组蟹肝胰腺T-AOC和SOD活性均显著高于C、p M和n M组。研究表明,饲喂0.73%L-色氨酸的饲料能够提高中华绒螯蟹的抗氧化能力,但对血糖水平的影响不明显;注射10–6 mol/只MT可以在短时间内(1 d)提高中华绒螯蟹的血糖水平和抗氧化能力。

  • 氧化鱼油对黄颡鱼幼鱼肠道健康的影响及精氨酸的干预作用 下载:89 浏览:464
  • 卓丽欣1 赵红霞1 黄燕华1 曹俊明1 王国霞1 陈冰1 孙育平1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 摘要: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对黄颡鱼幼鱼肠道免疫、抗氧化和其他功能指标、组织结构的影响及添加精氨酸对其的干预作用,采用2×3设计方式,在饲料中分别添加新鲜鱼油(FF)∶氧化鱼油(OF)按照(m/m)2.5∶0、1.5∶1.0和0.5∶2.0的比例配制3种基础饲料(FF,OF1,OF2),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48%精氨酸(Arg)盐酸盐配制3种精氨酸饲料(FFA,OFA1,OFA2),选取初始体质量为(4.41±0.05)g的黄颡鱼6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投喂6种实验饲料,饲养56 d。结果显示,在OF2组中,黄颡鱼肠道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升高;与OF2组相比,OFA2组AKP活性和IL-6含量均显著下降。在FF、OF1、OF2三组中,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下降趋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上升趋势,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在OF2组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添加精氨酸后,除SOD活性有显著升高外,其他抗氧化指标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精氨酸对黄颡鱼肠道CAT活性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饲料中氧化鱼油和精氨酸对黄颡鱼肠道GSH-PX活性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在FF、OF1、OF2三组中,肠道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呈现下降趋势,一氧化氮合酶(i NOS)活性呈现上升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与OF2组相比,OFA2组的DAO和i NOS活性分别显著升高和下降;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精氨酸(Arg)对黄颡鱼肠道DAO、i NOS活性的影响分别达到显著水平。在OF1组中,肠道皱壁高度、肌层厚度和杯状细胞数量均明显升高;与OF2组相比,OFA2组皱壁高度和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升高;与FF组相比,FFA组肌层厚度明显增加。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氧化鱼油对黄颡鱼肠道皱壁高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氧化鱼油会抑制黄颡鱼幼鱼肠道免疫及抗氧化指标,损伤肠道组织结构,但添加一定量的精氨酸可以缓解氧化鱼油对黄颡鱼幼鱼肠道免疫、抗氧化和组织结构的抑制作用。

  • 一种佐剂新材料在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异育银鲫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93 浏览:462
  • 任燕1 时云朵1 石存斌1 吴淑勤1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 摘要: 为研究蓖麻油聚乙二醇单酯葡萄糖苷(CPMG)在细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中的佐剂作用,将CPMG和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联合施用,二次浸泡免疫异育银鲫后饲养在室内玻璃缸中,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加强免疫后2、4、7、11、14和21 d脾脏中Ig M、IL-1β、C3、C-凝集素和溶菌酶的m RNA表达量,首次免疫30 d后用同源菌株活菌攻击实验鱼;同时,用含CPMG、山莨菪碱复合佐剂的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异育银鲫一次后饲养在池塘网箱中,定期抽取血液检测血清抗体效价并用同源菌株人工感染实验鱼。结果显示,CPMG佐剂组和无佐剂组的5个免疫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PMG组Ig M基因较无佐剂组更早表达,补体C3、C-凝集素以及溶菌酶的基因表达量更高或表达持续时间更长。血清抗体效价在免疫后2周达到160,6周达到峰值640,12周降低为40。室内玻璃缸中二次免疫30 d后,CPMG组的平均相对保护率达到70.6%,复合佐剂组达到88.2%,均显著高于无佐剂组的56.0%。池塘网箱中一次浸泡免疫30、60和120 d后,平均相对保护率分别为54.6%、44.0%和12.5%。研究表明,CPMG与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共同浸泡免疫异育银鲫,增强了脾脏中Ig M、IL-1β、C3、C-凝集素以及溶菌酶基因表达,提高了异育银鲫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

  • 中华鲟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下载:88 浏览:462
  • 邸军1 张书环2 黄君2 杜浩2 周勇2 危起伟1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 摘要: 为了确定中华鲟养殖基地一尾死亡子二代中华鲟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濒死的中华鲟肝脏、脾脏和腹水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EM,采用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确定菌株EM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进一步对健康子二代达氏鲟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同时通过观察患病子二代中华鲟组织切片分析其病理特征;并对菌株EM进行药敏特性研究以期指导临床用药。结果显示,被感染子二代中华鲟肝脏、脾脏及肾脏组织中铁血黄素沉积、实质性细胞空泡变性,溶血严重。菌株EM人工感染健康子二代达氏鲟,发现其对达氏鲟具有致病性,且从人工感染患病的达氏鲟肝脏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中华鲟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米诺环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和麦迪霉素4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头孢噻肟和头孢西叮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其余28种药物不敏感,呈多重耐药性。本研究首次发现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可感染中华鲟,并对达氏鲟也具有致病性,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湖北省潜江地区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PCR诊断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下载:92 浏览:470
  • 何琦瑶1 汪开毓1 刘韬1 刘绍春2 贺扬1 叶彩燕1 何晟毓1 秦振阳1 谢恒1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 摘要: 近年来在湖北省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已成为危害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染病虾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对病料进行PCR检测、系统发育树分析、人工感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克氏原螯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反应迟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变化,与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出现的病变相似;PCR检测患病克氏原螯虾样品,结果显示WSSV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5.56%(15/27),未检测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WSSV的EG3株(KR083866.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病虾的肝胰腺、肠和肌肉组织投喂健康克氏原螯虾,投喂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同的症状。WSSV的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病虾为WSSV阳性。根据以上显示,本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WSSV。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10种氨基糖苷类药物残留 下载:46 浏览:508
  • 岳丽娜 曾令丹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 摘要: 氨基糖苷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养殖业和水产品防治疾病的药物,但其残留在水产品中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水产品中氨基糖苷类药物残留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务。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作为一种高效、灵敏的分析技术,具有在复杂样品中定量和鉴定目标分析物的优势。本综述旨在总结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水产品中检测10种氨基糖苷类药物残留的具体情况,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 探讨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中的问题与对策 下载:50 浏览:526
  • 陈琼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让水产业面临较大的挑战,水产业对原有的结构进行更改,符合新时代对水产业的实际需求,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水产业长久稳定的发展,需要对基层水产技术积极推广和宣传,让更多渔民知道水产技术,为更多从事水产业的人们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在这一背景下,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工作,针对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制定相应的措施,有效解决推广当中的问题,不断完善与优化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可以跟紧时代的脚步,使用丰富多样的宣传渠道,全面扩大水产养殖业的规模,为相关渔民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措施进行全面阐述,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 我国水产养殖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下载:55 浏览:537
  • 宁红立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 摘要: 本论文旨在全面探讨我国水产养殖工程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从养殖规模与结构、养殖环境状况、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可持续发展以及市场需求与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本文旨在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 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技术 下载:53 浏览:514
  • 阮奕恕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广东地区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本文介绍对虾养殖的背景与现状;同时还分析传统养殖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接着,详细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原理与优势;然后,探讨广东地区应用该技术的可行性与潜在效益;最后,总结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技术的前景和意义。

  • 浅谈渔业养殖领域的水产技术推广 下载:48 浏览:500
  • 陈琼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渔业养殖领域的水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渔业养殖领域的水产技术推广的完善措施进行详细论述,主要包括加强专业技术知识培训、采用多元化销售方式、构建完善的推广制度,以此来进一步推广和宣传好水产技术,同时促进渔业养殖领域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的现实困境与规范进路 下载:50 浏览:516
  • 梁洪发 卢锡辉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 摘要: 水产养殖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并且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强度的增加,也在给环境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特别是养殖废水、残余饲料、死亡水生动物以及各种药物和化学物质的排放,已经对水质、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此找寻有效的规范进路,是解决水产养殖污染问题的关键。

  • 渔船结构完整性评估方法与应用 下载:53 浏览:532
  • 林剑斌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 摘要: 本文探讨了渔船结构完整性评估的方法及其应用,以确保渔船的结构安全和可靠性。评估方法包括材料强度评估、结构设计评估以及老化和损伤评估,这些方法在定期检查和维护、事故调查以及新建渔船设计中都具有重要应用。本文强调了结构完整性对于渔船运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评估方法,以提高渔船的结构完整性和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 浅谈特色渔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载:49 浏览:515
  • 郑睿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 摘要: 从现有的资源和市场环境入手,尤其是注重发展一些特色鱼类品种,通过合理的管理以及运作,能够呈现出渔业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一般来,水域资源较为丰富,会对渔业生产具有较大的支撑,再加上水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了多种方向的渔业发展情况。

  • 淡水养殖鱼病监测与防治技术 下载:51 浏览:506
  • 刘爱宏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 摘要: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于海水养殖的产品来说,淡水养殖的环境更易于控制和监管,能够更好地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淡水产品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对市场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同时,我国淡水养殖产业在自身技术和管理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培养本土的养殖专业人才,我国淡水养殖从传统的小规模养殖逐渐转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改变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也加大了产量和总产值。

  • 关于加强渔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下载:54 浏览:530
  • 石锦阳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 摘要: 伴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普及,信息化正从多个维度融入各个行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新形势下,渔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必须深入分析渔政执法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化渔政执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研究,做好宏观把握和顶层设计,把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化前沿科技引入渔政执法管理之中,尽快形成具有行业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渔政执法管理基本框架。

  • 基于ArcGIS 在深水网箱养殖项目选址中的应用 下载:50 浏览:520
  • 邢增帅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3期
  • 摘要: 渔业是关系我国农业经济和民生的重要问题,传统养殖由于缺乏规划,过分追求产量等原因,导致养殖区域环境污染,降低养殖效益和成活率等问题逐渐退出渔业舞台。深水网箱养殖作为渔业的核心部分,近年来规模和技术不断提高,与传统养殖相比,深水网箱是一种高效益、集约化程度高、污染程度小的新型养殖模式,越来越受到青睐。
    本文立足深水网箱养殖、ArcGIS技术手段的实际情况,基于深水网箱养殖选址过程中的限制性、自然、社会区位等各方面因素,以三亚市农渔业区养殖为具体案例,利用ArcGIS技术对网箱养殖选址过程中的各种因子进行分析与评价, 科学、合理的选择最适宜网箱养殖的区域,为促进深水网箱养殖高效益、可持续化发展打好基础。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水产研究进展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发文量
访问量
下载量
被引量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