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无痛舒适技术在儿童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下载:201 浏览:2136

范春梅 耿建伟(通讯作者)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5期

摘要:
探究在儿童静脉采血护理中使用无痛舒适技术所取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医院中接受静脉采血的儿童共500例,随机分组法,每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无痛舒适技术。观察2组静脉采血配合度、穿刺成功率、疼痛评分及哭闹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配合度高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及哭闹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采血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静脉采血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及疼痛程度,有效提高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采血依从率。

不同检验方法用于梅毒不同时期的临床检验效果研究 下载:387 浏览:3820

胡辉1 刘晓倩2 谢金花1 刘云珍1 敖丽3 《国际检验医学》 2021年9期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检验方法用于梅毒不同时期的临床检验效果,为梅毒患者的有效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2018年至2020年广昌县中医院和广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梅毒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3种不同检验方法进行检测,观察比较三种检验方法对梅毒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梅毒不同时期临床检验中TPHA 检测敏感性较差,而 ELISA 与TPPA 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梅毒不同时期临床检验中TPHA检测敏感性较差,ELISA 与TPPA 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可广泛应用。

肝素抗凝血浆用于急诊生化检验研究 下载:387 浏览:4033

张婷婷 彭丽君 许赛华 《国际检验医学》 2021年6期

摘要:
我国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医学事业也有了较大的突破。通过各项医学技术的发展,对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解决,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整体医学水平的提升。而具体到肝素抗凝血浆以及急诊生化检验分析中来,积极加强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并对仪器检测准确性的数据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加强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融合,对于急诊自身确诊速度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和推动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载:385 浏览:4135

皇国荣 《国际检验医学》 2021年6期

摘要:
分析研究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4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220例。其中实行S指数模型进行诊断的为参照组,实行APAG指数模型进行诊断的为观察组,对两组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显著性纤维化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并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的生化检验项目诊断结果之间的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指数模型和APAG指数模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其诊断率相对较高,有着推广价值。

血脂生化检验中采用分级检验的结果研究 下载:396 浏览:4043

刘明 《国际检验医学》 2021年5期

摘要:
本次研究旨在对血脂生化检验之中分级检验的实用性及其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血脂生化检验的80例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拉网式检验,试验组则实施分级检验,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检验结果以及漏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数据结果可知,试验组研究对象的LDL-C水平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TG、TC以及HDL-C数据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漏检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脂生化检验之中应用分级检验,能够显著提升检验的精准性,控制漏检发生的可能,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分析与研究 下载:398 浏览:3906

葛素霞 《国际检验医学》 2021年5期

摘要:
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乙肝五项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方法:本研究选择了2018年1月-2019年3月内我院收治的212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液检查,对乙肝患者的年龄分布和患者的乙肝五项指标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31-40岁这一年龄阶段感染乙肝的概率最高,60岁以上和15-20岁之间感染乙肝的概率最小。此外,212例患者的表面抗原的阳性率最高,e 抗原的阳性率最低。结论: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检查能够帮助主治医生的判断和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有临床推广价值。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及对策研究 下载:402 浏览:3880

王清云 《国际检验医学》 2021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并总结相关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检验科采集的1000份血液样本展开回顾性分析,针对其中的不合格样本展开原因分析,并以此总结防范血液样本不合格的相关对策。结果:全部1000例血液标本中,共有54例不合格样本,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率为5.40%。其中,血凝、样本量不足、容器选择有误是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前三大原因,分别有23例、16例和10例,所占比重分别为42.6%、29.6%和18.5%。结论:在采集血液样本的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容易发生血液样本不合格的现象;因此检验相关人员务必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做好相关因素防范,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及其价值研究 下载:402 浏览:4154

张书芬 郭李娜 刘金霞 《国际检验医学》 2021年2期

摘要:
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进行阳性率分析,探讨检验价值。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微生物检验标本数10124份进行临床探究,以16年1月到17年6月的数据为对照组,17年7月到18年12月的数据为观察组,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分析两组标本的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从检验的结果上看,观察组在痰液、尿液以及分泌物的检出上其阳性率为20.9%、22.9%、26.6%,然而对照组则为23.9%、26.0%、30.3%,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血液以及脑脊液的微生物检测中其差异不存在显著性。结论:针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的检验,其阳性率存在差异,能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325 浏览:4022

梁任1 李静2 梁旭玲3 《国际检验医学》 2021年2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150例行血液细胞检查患者的血液样本。观察不同稀释比例(1:10000、1:5000)、不同放置时间(30min、3h、6h)下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结果 1:10000组WBC、Hb、RBC、PLT水平高于1:500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3h、6h组WBC、Hb、RBC、PLT水平高于30min组,且6h组高于3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的配置比例差异及室温时间的差异可影响细胞检测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检验时,需把握每一个的检测环节,从而对检验结果进行保证。

肿瘤药物治疗中发生的肝损伤一例 下载:90 浏览:919

王燕1 雷美丽1 王丽华2 《肿瘤研究》 2024年2期

摘要: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等以及中药材、天然药物、膳食补充剂等产品,或其代谢产物乃至其辅料、污染物、杂质等所导致的肝损伤[1]。我国估算的药物性肝损伤年发生率高于其他国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DILI正成为全球急性肝衰竭的主要病因[2]。随着新药研发的进展,特别是近年肿瘤领域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成功上市,DILI 领域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免疫介导的 ICIs 相关肝损伤。目前,DILI 的诊断仍是排他性的策略,临床对于免疫介导的ICIs相关肝损伤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在鉴别诊断上相对困难,因此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诊断依据支撑。

血清肿瘤标志物单项及联合检测对卵巢肿瘤的临床诊断意义研究 下载:164 浏览:1544

卢揌鑫 《肿瘤研究》 2023年7期

摘要:
目的:本文探析血清肿瘤标志物单项及联合检测对卵巢肿瘤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此次研究对象均是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卵巢肿瘤患者,对比受检者肿瘤标志物检出情况。结果:恶性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组和健康组,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均优于单项检查(P<0.05)。结论:对卵巢肿瘤患者进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避免漏诊。

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炎症因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158 浏览:1630

李亚娥 王晓娜 周松 《肿瘤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炎症因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本次所选取的研究样本来自于到我院接受诊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一共抽取样本量34例并作为疾病组,之后选出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设为健康组,样本量同样为34例;分组完成之后便对两组研究对象分别检测血清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CA19-9(糖蛋白抗原19-9)、CEA(癌胚抗原)、CRP(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6)及IL-8(白介素-8)水平,分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意义。结果:针对实验研究期间所得数据进行评比,可以掌握到经过检测后,组间炎性因子水平对比,疾病组炎性因子水平更高(P<0.05);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对比,疾病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更多(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炎症因子对直肠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提供有利的依据,值得临床应用与推行。

消化道疾病血清CRP与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意义 下载:189 浏览:1804

李亚娥 周松 王晓娜 《肿瘤研究》 2023年2期

摘要:
目的 分析诊治消化道疾病中,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及血清CRP的价值意义。方法 共筛选院内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204位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探究治疗前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结果 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肿瘤标志物、血清CRP等指标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消化道疾病予以诊治期间,采取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及血清CRP方式,可协助医生对患者病情做出精确评估,具备推广应用的价值。

基于光电倍增管的核电子学前端系统噪声研究 下载:602 浏览:3637

杨忠 《光电子进展》 2021年3期

摘要:
核电子学前端系统设计中需要重视噪声问题,本文研究了在光电倍增管下计算核电子学前端系统噪声,并确定噪声界限,构建了光电倍增管的噪声计算模型,对模型进行分析并提出进行核电子学前端系统的噪声统计,为核电子学前端系统噪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血型的那些事儿 下载:285 浏览:2712

刘小容 《中国儿科杂志》 2021年5期

摘要:
作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血型指的是血液表面的抗原类型,其与人们关系密切,在很多临床医疗活动中,都必须准确了解患者的血型。那么对于血型,我们都应该了解哪些知识呢。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联合检测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效果分析 下载:166 浏览:1281

胡清 《诊断医学》 2024年4期

摘要:
目的:研究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联合检测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在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于我院接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均进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的检测,对比检测结果,分析三种物质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诊断的特异性、敏感度、准确率。结果:研究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低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单独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较联合诊断更低(P<0.0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单独诊断的特异性与联合诊断无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来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更高,可作为早期疾病诊断的临床依据。

研究CRP联合白细胞计数检测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价值 下载:165 浏览:1852

朱海燕 郑雨薇 《诊断医学》 2024年3期

摘要:
目的:对小儿呼吸道感染诊断中CRP联合白细胞计数检测的运用价值进行探究分析。方法:以我院2019.05-2019.11期间所接纳治疗的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8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感染类型分为细菌感染组(400例)以及病毒感染组(400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儿童200例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三组对象CRP、白细胞计数。结果:3组CRP、白细胞计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联合白细胞计数检测对于小儿呼吸道感染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运用。

输血对首次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探究 下载:211 浏览:2143

王清云 《诊断医学》 2024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输血对首次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的76例首次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将接受输血的3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将未接受输血的38例患者设为参考组;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状况。结果:患者是否输血与患者的OS、PFS均无显著关系,不是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使用沙利度胺是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首次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来说,输血对于患者的预后影响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沙利度胺药物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尿微量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验在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中的效果评价 下载:226 浏览:2259

张鹏 《诊断医学》 2023年12期

摘要:
目的:评价在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中尿微量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验效果。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60例、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30例的临床资料,2018年4月-2019年8月为研究时段,依次将其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中尿微量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验。对比两组中尿微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水平,同时评价中尿微量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验用于早期肾功能损害中的阳性检出率与诊断符合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尿微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水平实验组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检验诊断阳性率、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独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中,尿微量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验,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提高检出率,还能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贫血患者开展血液检验的临床诊断鉴别价值 下载:239 浏览:2483

张燕伟 《诊断医学》 2023年12期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贫血患者开展血液检验的临床诊断鉴别价值。方法:病例样本为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时间段我院收治的96例贫血患者,依据血液检验结果将其划分为地中海贫血组(n=45)及缺铁性贫血组(n=51),对比组间血液检查结果各项指标。结果:评估组间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0.05)。评估组间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评估组间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贫血患者开展血压检验临床诊断鉴别价值突出,可将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指标贫血分型的主要指标。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