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法治社会新秩序的责任思维及其体系建构 下载:42 浏览:437

宋云博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社会都存在"零和博弈"与"互害现象"。这与本国优先主义、民粹主义和社会组织或个体的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思维不强、责任定位不准及责任功能错位等问题紧密关联,因而应系统强化责任思维及其体系建构,明确法学教研的引领责任、立法规则的衡平责任、行政执法的管控服务责任、司法公正裁判责任、企业组织的社会发展责任和公民的社会主体责任等,才能协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下法治社会新秩序的建构及其善治。

超越风险: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风险及其治理 下载:57 浏览:438

戚学祥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区块链是一种新兴的数字技术组合,也是一种新型的协同治理模式,具有去中心化、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透明安全等特性优势,已在政务服务、经济改革、民生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广泛运用。区块链在促进产业变革、增强社会信任、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信任风险、隐私风险、安全风险、存储风险、算力风险以及认知风险、监管风险、伦理风险。今后,政府要从理念认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法治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引导、规范和监管,实现区块链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计算批评”的“远读”——以网络小说“升级文”中的节奏与情绪为例 下载:42 浏览:350

吉云飞 《文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依靠当代技术的强大能力,文学研究者在内的人文学者已经可以使用数字技术完成对超大规模文本的解读。作为"数字人文起始点"的"远读",是以牺牲细节为代价,实现对宏观体系和长期结构的把握。不过在文学领域,"远读"仍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少有具体而微的运用,且从诞生之初就不断遭受背离"人文之道"的质疑。本文将以类型化、模式化的男频"升级文"为对象,在"远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文本远读方法,同时探讨这一定量与计算方法的适合对象、使用难点及其可能与限度。

行政机关拒绝行为法律属性之辨析——以司法审查为视角 下载:68 浏览:430

张松波1,2 周佑勇1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学界对行政机关拒绝行为的法律属性主要存在程序说和内容说两种观点。程序说主张拒绝行为是行政作为行为,内容说则认为拒绝行为属于行政不作为。然而,从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分析,拒绝行为符合行政作为行为的构成要件。实践中,将拒绝行为视为行政不作为,法院则会在审理思路、起诉期限、裁判方式选择等方面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一旦将其视为作为行为,上述障碍即可避免。故行政机关拒绝行为的法律属性系行政作为,而非行政不作为。

作为数字人文思维的“网文算法”——以“明穿”小说为例 下载:49 浏览:387

李强 《文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网文算法"是从技术层面理解网络小说的视角,它包含设定、类型与数据库三个层次。就"明穿"小说而言,"穿越"设定改变了传统历史小说的想象方式,让历史呈现了更多可能性。网络作者们在"崛起"的语境中弥补晚明历史的遗憾,"救亡"逐渐激进化。网站的数据库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类型的发展。伴随着"明穿"小说的类型化,一种"利害算计"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也逐渐被合理化,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从方法论角度看,"网文算法"可以作为数字人文思维,为相关的工具开发与运用提供某些启示。

交汇点或分水岭:传播研究的文化观念 下载:42 浏览:469

吴予敏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认为深层的文化观念决定了传播研究范式的选择。文化观念主要是指社会文化制度的实践原则、文化价值体系中选择的道德标准,以及解释或分析文化传播现象意义的话语形式。需要对西方传播研究的文化观念进行"文化还原",深入了解传播研究的各种动因,以利于中国传播研究的再出发。

人工智能的刑事风险及刑法应对 下载:71 浏览:454

陈文1 姜督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弱人工智能技术尚未摆脱其工具化的实践属性,有关人工智能风险的刑法学论证应充分考量研究的现实语境。在此技术有待推广的背景下,亟需正确评估人工智能技术认知风险与应用风险,理清智能风险与刑事规范博弈的内在法治路径,为有关人工智能之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提供路径支持。对此,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的应对研究应以明确的问题与合理的目标为导向,以刑法释义学为基本方法,实现技术价值向法律价值的回归,为涉及人工智能刑事责任的准确落位提供理论依据与规范支撑。

网络文学研究中的数字人文视野——以晋江文学城积分榜单及“清穿文”为例 下载:47 浏览:338

高寒凝 《文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论文以"清穿文"这一网络文学类型及其主要发表平台晋江文学城为例,讨论了从数字人文的理论视野出发开展网络文学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了包括文学网站积分榜单计算公式在内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与数字人文思维之间缠绕共生的关系,由此指出相关研究工具的匮乏和数据资料库的缺失。为了加强理论自觉,推进学科建设,当前最迫切的工作,就是尽快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工具,以及建设完善一个学术向的网络文学资料数据库,抓紧搜集、保存现有的各种研究资料。

传播学与公共政策分析:学科融合的历史渊源、前沿进展与未来潜能 下载:25 浏览:505

胡菡菡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新技术带来的一个新传播图景是,传播过程与公共政策过程间的相互嵌入越发复杂深入,不断催生出新的问题。传播与公共政策分析领域的融合就因此具有了现实意义。通过学术史梳理的方法,本文研究发现,传播学与公共政策分析的学科融合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维系了对共同问题的研究传统,并在当下面临着新的融合契机,这包括学科细分化带来的细分领域融合契机,以及新的学术路径带来的融合契机。针对中国传播学而言,论文提出借鉴融合公共政策分析的学术成果与学术好奇,不仅有利于知识生产层面的开疆拓土,更有利于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重新审视和强调新闻媒体以及其他各类传播主体的存在意义及其未来定位,并最终贡献于社会理性的建构。

媒介社会学中的“把关”:一个经典理论的形成、演化与再造 下载:49 浏览:448

白红义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以"重访"怀特的把关人研究为起点,考察70年来把关理论的形成、演化和再造过程。经由这一过程,它从一个引介的社会心理学概念逐渐拓展为一套在新闻研究中颇具解释力的中层理论。在数字媒体时代,把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知识传统依然影响着后续的发展。对经典研究的"重访"不是为了单纯地返回过去,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线索的发掘和延伸,为当下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和分析视角。

“草木虫鱼之学”视野下的梭罗与怀特——一场围绕自然书写的论争 下载:48 浏览:341

邓小燕 《文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以1997年前后围绕梭罗"隐士"身份的论争为起点,在爬梳苇岸和止庵间潜在交锋的基础上,讨论不同谱系自然书写间的论争,即由周作人所整合的"草木虫鱼之学"一脉与具有生态主义价值诉求的自然写作一脉间的分歧。两派的分歧不仅关涉田野和书斋间的对立、"自然的伦理化"问题,以及传统"自然"与现代"自然"的概念歧义,还集中体现在对梭罗、怀特以及"隐士"陶渊明的评价上。

重建民间审美文化的理论逻辑 下载:25 浏览:421

徐国源​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论及民间审美文化,有几个基础性问题始终未见"学术的追问":如何看待民众审美能力?如何评价民间文艺的审美价值?应该用怎样的知识视野来重构民间审美理论?这些问题是认识民间审美文化的"逻辑起点",也是建构民间审美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民间审美文化主要体现在百姓的"民俗生活"之中,所以唯有"到民间去",通过对"场域化"的民众生活的研究,才能对民间审美问题做出"学术的解释"。

公益影像、倡导传播与中国社会纪录片的当下进路——基于2008-2018年中国公益影像的调查 下载:48 浏览:435

韩鸿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公益影像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纪录影像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本文在梳理2008-2018年以来中国公益影像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发现国内公益影像有四大行动主体,形成四个热点地区,主要关注十二个行动领域,基于主体差异形成不同关注重心,成为中国社会纪录影像的重要形态和共意动员的重要方式。本文认为,从影视社会学、传播动力学的角度看,公益影像的迅猛发展系社会需求、转型期中国公益事业的行动逻辑、中国纪录片的发展逻辑和纪录片自身媒介逻辑的多重推动。在当下中国社会治理体制转向政府与各类社会主体多元化协同治理的背景下,中国公益影像的价值实现方式和效果模式开始发生转型,以公益影像为代表的"非政治的公共领域"将是中国社会纪录片的主要发展方向。

八九十年代“转折”视野中的文学性问题再考察 下载:23 浏览:471

杨晓帆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新世纪以来的"纯文学"论争,将"文学性"问题置入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转折"视野中来考察。但仅仅批判20世纪80年代的纯文学想象如何在90年代暴露其狭隘与危机,并不足以为当下如何在文学与现实、历史间建立有效关联提供借鉴。本文以新时期重要批评家、作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精神变迁为例:从易被忽视的"两个李陀"间的连续性,指出反思纯文学的动力如何积蓄于80年代思想变革中;从吴亮转折期的经验表达,说明如何在极端美学主义之外理解"先锋性"内涵;从50后、60后代表性作家的创作转型,探讨继承与转化20世纪80年代遗产的不同路径。本文尝试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问题与思想困境早已生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展开过程中,而能否自觉超越新时期意识并把握住这一时代趋势的主要矛盾,才是影响其文学实践品格的关键。

对新时代文艺和市场关系的新认识 下载:73 浏览:450

丁国旗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文艺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有机结合,因此,探讨我国文艺和市场的关系,需要立足于我国市场经济鲜明的特殊性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文艺与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融通融合的关系中实现其协调发展,要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助力文艺和市场的繁荣发展营造新环境,创造新条件。

文化取向与“五四”新文学译者“直译”主张的形成 下载:49 浏览:350

陶磊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晚清至"五四"时期经历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文学翻译高潮,翻译手法大体经历了意译为主到直译为主的变化。以思想史的视角观察,这一变化主要由两方面促成:首先,新文学译者对中西文化的价值判断,形成了一套西优中劣、二元对立的论述模式。其次,新文学译者显示出一种"文化整体意识",即认为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两种对立的文化无法兼容。基于"西"优"中"劣和文化整体不可拆分的判断,新文学译者显示出全面西化的文化取向;反映到翻译上,就是注重与原文对等的"直译"。将"直译"树立为翻译基本规范的同时,新文学译者还使用"意译"来指称严复、林纾等晚清译者调和中西的翻译,并在"直译"和"意译"之间也建构了具有伦理色彩的价值对立。

重审艺术史及其方法论——论达弥施“云的理论”及其艺术史学意义 下载:61 浏览:493

柴冬冬 金元浦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20世纪后期以来,重新反思传统的艺术史书写成为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达弥施"云的理论"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意在从方法论和观念两个层面去寻找一种新的艺术史阐释范式。就方法论层面而言,它以福柯的新历史观为依据,对传统的形式分析与图像学研究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将艺术史的潜力归结为符号学。就观念层面而言,它重新强调了物质性对绘画的重要性,进而打通了形而上的绘画性与形而下的绘画史,为打破艺术史书写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提供了契机。

IT之外:文化科技分野与融合的实践与想象 下载:35 浏览:411

张铮1,2 吴福仲1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文化科技融合"的提出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融合什么、怎么融合等关键问题亟须厘清和阐明。本文通过对2012年以来我国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相关国家政策进行语义网络分析,以探究国家顶层设计如何对其融合的对象与机制进行呈现与阐释。结果表明,信息技术这一技术门类在政策中得到了凸显,而其他技术类型处于相对弱势和缺席的状态;同时,科技扮演着支撑和驱动的角色,而文化扮演着引导和制约的角色;除此之外,政策还强调了文化与科技之间的双向融合的互动关系。鉴于此,笔者结合"文化科技融合"的前沿实践,对政策的局限和启示进行评价,并为进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建议。

新文化运动中的汉字横排问题——以《新青年》同人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48 浏览:333

张勇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汉字横排最早偶见于数学教科书和自然科学类杂志,关于此问题的广泛讨论和实践则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是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产物。它时常又与采用新式标点符号、西文译名、汉字拼音化等文学革命议题联系在一起。《新青年》同人大多主张和赞成汉字横排,然而在实践中却受到了印刷成本、排字工人的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直到《新青年》停刊也未能将此变成现实。汉字横排问题从一个小的侧面,反映了思想革命是如何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勾连在一起的。

新型业态视域下的文化跨界融合发展研究——以江苏为例 下载:12 浏览:404

刘永春1 付启元2,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新型文化业态是跨界融合下文化产业裂变扩张的结果,建立在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力、价值引领力、质效提升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近年来,江苏省新型文化业态的总体发展保持向好态势,政策扶持体系不断完善,发展主体持续壮大,本土海外双线需求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质效的压力,存在科技、金融、旅游资源向新型文化业态转化不够充分、融合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在新型文化业态视域下,江苏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的融合发展应精准把握突破点、着力构建话语权、全面激活动力源、有效提升保障力,以此催生一批优质新型文化业态,高端介入全球文化价值网链。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