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应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效能 下载:65 浏览:7298

张羡 《诊断医学》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应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76例最终均经过手术检查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展开研究;在此之前全部病人均分别接受CT、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分别给予CT、MRI以及二者联合的方式对患者予以诊断,并以手术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其诊断效能。结果:CT、MRI以及联合诊断的检出率分别为92.89%、92.10%和9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征象方面CT对于积气、钙化的诊出率明显高于MRI;MRI则对于脊髓变形、椎间盘变性以及硬膜囊受压的诊出率更高,P<0.05。联合诊断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MRI;特异性显著低于CT、MRI。结论: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过程中,运用CT与MRI联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诊断符合率,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CT影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评估分析 下载:362 浏览:3527

曹伟伟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分析CT影像在腰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60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的实验对象,患者治疗时间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所有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均采用CT影像检查方式进行手术前后的评估,术前对于患者的椎间盘髓核突出影CT值进行测量,术后对于患者椎管内软组织影CT值进行测量。结果:通过术前CT影响检查能够有效检出患者的椎间盘突出影与神经根水肿等情况,术后CT对于患者的椎管内软组织影分辨率相对较低,在本次研究的560例患者中其术前椎管突出影CT值为(58.45±12.45)HU,而术后的椎管突出影CT值为(25.78±5.35)HU,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CT 影像在腰间盘突出症的术前术后判断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在术后早期的该症状鉴别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在不同的临床应用环境下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评价儿童心肌炎心肌损伤临床效果研究 下载:175 浏览:1872

王思林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2期

摘要:
目的 观察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评价儿童心肌炎心肌损伤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接治的儿童心肌炎心肌损伤患者资料抽取46份进行分析,所选患儿均接受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 在所选46例患者中症状包括胸闷、憋气、胸痛、心悸、乏力等症状,患者出现CK及cTnl升高几率更高。心电图检出窦性心律患者35例,窦性心律不齐患者7例,占比15.22%;其中4例伴ST-T改变,占比57.14%;2例伴Ⅱ、Ⅲ导联T波倒置,占比28.57%。所选患者接受X线检查,可以发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外形增大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未出现LVEF的明显降低,LVED与同年龄范围对比相对扩大。患者心脏核磁共振可见心脏出现增大情况,且不同患者增大程度不同,无异常出现于LVEF,所得结果与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出较高的相符性。所检患者心肌组织均有心肌损害表现,检测所得敏感率为100%,均未见渗出及纤维化等病理变化出现。结论 心脏磁共振成像能够对心肌情况进行动态化的监测,直观的显示在心肌组织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帮助医生的诊断,尤其对于严重的心肌炎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判断患者的病情程度,为后续的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有应用价值。

动态对比增强MRI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患者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336 浏览:3084

张文静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动态对比增强MRI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作者选择我院在2019年9月至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5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MRI检出淋巴结89枚,通过T1WI平扫,均为等信号或者低信号,T2WI平扫后均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DWI均为高信号,淋巴结转移率为40.4%(36/89),淋巴结非转移率为59.6%(53/89),转移淋巴结患者和非转移淋巴结患者的ADC值分别为:(0.84±0.21)×10-3mm2/s、(1.29±0.30)×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MRI平扫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得到的宫颈癌分期结果为:ⅠB期有20例、ⅡA期有18例,ⅡB期为12例,病理检查后,宫颈癌分期结果为:ⅠB期有21例、ⅡA期有18例,ⅡB期为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磁共振平扫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检查,可以有效确认宫颈癌分期结果,临床诊断价值高,值得推广。

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下载:229 浏览:2291

赵美芝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应用效果以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的患者72例为观察的对象,确定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结果:两组患者均对韧带损伤、关节腔积液、骨质改变以及半月板损伤方面进行检测,观察组的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中的检查属于一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对于患者的诊断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清楚的显示出膝关节以及其相关组织的病理变化,明确的判断其病情的变化以及其病变的程度,可以为医生更好的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一定 的基础以及借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研究 下载:50 浏览:543

宋倩 包银龙 《肿瘤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MR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方面的优势。通过综合分析,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MSCT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子宫底部至耻骨联合上缘。扫描参数:120kV,200mAs,层厚5mm,重建间隔1.5mm。MRI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3.0T超导型核磁共振仪,患者取仰卧位,采用标准 线圈。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DWI,冠状位T2WI。扫描参数:T1WI:TR 500ms,TE 10ms;T2WI:TR 4000ms,TE 80ms;DWI:b值0和1000s/mm²,TR 4000ms,TE 68ms。图像分析: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 进行双盲法阅片,重点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点以及侵犯范围等。对于MSCT和MRI的图像,分别记录阳性发现数。结果:MSCT与MRI在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肿瘤大小的准确率方面,MRI优于MSCT(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MSCT和MRI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但MRI在显示肿瘤大小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需求,结合MSCT和MRI检查结果,制定更为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研究 下载:68 浏览:626

宋倩 包银川 《肿瘤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MR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方面的优势。通过综合分析,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MSCT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子宫底部至耻骨联合上缘。扫描参数:120kV,200mAs,层厚5mm,重建间隔1.5mm。MRI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3.0T超导型核磁共振仪,患者取仰卧位,采用标准 线圈。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DWI,冠状位T2WI。扫描参数:T1WI:TR 500ms,TE 10ms;T2WI:TR 4000ms,TE 80ms;DWI:b值0和1000s/mm²,TR 4000ms,TE 68ms。图像分析: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 进行双盲法阅片,重点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点以及侵犯范围等。对于MSCT和MRI的图像,分别记录阳性发现数。结果:MSCT与MRI在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肿瘤大小的准确率方面,MRI优于MSCT(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MSCT和MRI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但MRI在显示肿瘤大小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需求,结合MSCT和MRI检查结果,制定更为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神经影像学临床分析 下载:16 浏览:177

彭炳南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神经影像学的临床特征及分析;方法:研究选取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以1998年世界神经病学联盟(WFN)的修订诊断标准,32例患者均被确诊或拟诊为ALS。对颅脑MRI的CST判定为异常的定位MRI阳性组,其余为阴性组。并对1例患者的DTI及DTT结果进行单独分析,以此判定MRI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效果;结果:对患者进行MRI检查结果显示,T2W1双侧CST对称性呈现出高信号的患者6(18.75)例,没有改变的患者26(81.25)例,对其中1例确诊为ALS的MRI阳性患者进行了颅脑DTI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CST、内囊膝部、穹隆等白质纤维束的FA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CST的FA降低幅度最大,通过运用DTT对患者的内囊后肢水平纤维束进行追踪,结果显示出患者的CST呈现出严重损伤。通过对患者的颅脑MRT2W1的CST表现进行分组,CST高信号者为MRI阳性组,否则即为MRI阴性组,在对2组的起病年龄、平均病程及椎体束征等级的比较中发现,阳性组的起病年龄要明显小于阴性组(P<0.05),而阳性组的椎体束征等级则要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颅脑MRI对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具有一定效果,根据MRI结果的异常改变能够对ALS的临床表现进行判断,但整体ALS患者在MRI中的阳性率有待提高,需要探索更多的MRI指标进行判定,从而提高MRI对于ALS诊断的准确性。

磁共振波谱与MRI检查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95 浏览:870

程程 《肿瘤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目的:研究磁共振波谱与MRI检查在脑肿瘤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01月-2024年01月期间收治100例疑似脑肿瘤疾病的病人,以手术诊断作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效能。结果:磁共振波谱诊断的效能高于MRI检查,P<0.05。其中磁共振波谱诊断敏感度0.9756、特异度0.8333、准确性0.95。结论:脑肿瘤疾病诊断中运用磁共振波谱诊断效能高,推荐进一步运用。

MRI与CT诊断及鉴别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的价值 下载:150 浏览:1525

刘佳思 《肿瘤研究》 2023年7期

摘要:
目的:对比MRI与CT诊断在鉴别脊柱结核与肿瘤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9例脊柱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和CT诊断,基于病理金标准,评估两种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MRI与CT检查在鉴别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方面准确性无差异,P>0.05。结论:MRI与CT检查在脊柱结核、脊柱肿瘤方面的诊断效能相当,建议临床应用时将二者有效联合,以获取更加准确的判断。

石脑油输送泵振动故障分析及解决措施 下载:25 浏览:1055

于英 高谦 张艳全 王彦江 刘伟 朱永华 《动力技术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针对石脑油泵运行过程中振动值偏大的状况,应用BH550测振仪对其进行振动监测和频谱分析,找到泵共振引起轴承运行不好振动异常的原因,制定了解决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MRI弥散加权成像对中央带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239 浏览:2350

张秀茹 《肿瘤研究》 2022年10期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应用于中央带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两种疾病鉴别诊断时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20年8月~2021年7月收治的5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依次接受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测以及病理检测,将病理检测结果视为“金标准”,对比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50例患者的病理检测结果显示,中央带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数量分别是23例和27例,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测确定的两种疾病患者数量分别是22例和25例,P>0.05。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测方式应用于中央带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疾病鉴别诊断时,相关结果准确性较高,具备较强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不同镇静方法在婴幼儿磁共振检查中的效果评价 下载:241 浏览:2654

赵中顺 《中国儿科杂志》 2022年1期

摘要:
针对儿童在进行磁共振检查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镇静方法镇静后进行检查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按照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展开本次研究,所选入病例200例,为我科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所接诊患儿,其中100例按照常规方式进行镇静,即对照组;余下100例以吸入麻醉进行镇静,即观察组。对比效果。结果 对比可知观察组在检查过程中一次检查成功率及扫描图像质量均存在优势,P<0.05。结论 儿童在进行磁共振检查的过程中以吸入麻醉方法进行镇静,可以有效提升婴幼儿磁共振检查的工作效率及扫描图像质量。

1.5T磁共振对乳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下载:290 浏览:2921

高岩 《肿瘤研究》 2021年6期

摘要:
目的:评估1.5T磁共振诊断和鉴别乳腺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总计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随机分组,观察组(n=15)予以1.5T磁共振诊断,对照组实施常规磁共振诊断,对比经不同诊断方式后两组乳腺肿瘤患者的磁共振作用下的表现(IH-MRS指标),确诊率及敏感度。结果:观察组的各项IH-MRS指标较比对照组明显更低,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确诊率及敏感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磁共振可更好的提高乳腺肿瘤确诊率,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磁共振对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169 浏览:2051

刘京京 《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2期

摘要:
目的探究膝关节半月板撕裂采用磁共振诊断作用。方法选择在本院实施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治疗的30例病患为研究群体,其研究时间均在2018.07至2019.07之间。全部病患入院后,均实施磁共振检查,并对疾病作出诊断。回顾并分析30例病患临床资料,了解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时实施磁共振诊断效果。结果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30例病患中,有24例为内侧半月板撕裂、6例为外侧半月板撕裂,并且有5例属于盘状半月板。T1加权成像技术上显示半月板内存在不同形态高信号影,其中有部分与关节腔连接,部分半月板形态发生改变。结论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时实施磁共振检查可达到较高诊断效果,并且对病患机体无创伤,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如何同频共振 下载:198 浏览:2153

林铭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4年6期

摘要:
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企业文化的良好创建,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的科学合理发展。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深度挖掘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使其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促进工作效率全面提升,真正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功能作用,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低频磁共振治疗仪联合心理应激护理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作用探讨 下载:177 浏览:2029

韩莎莎 《护理研究杂志》 2021年8期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低频磁共振治疗仪与心理应激护理的效果;方法:时间:2018年1月-2020年11月,研究对象:6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两组对比临床治疗效果与负面情绪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且干预后HAMA与HAMD评分明显更低(p<0.05);结论:频磁共振治疗仪与心理应激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负面情绪。

基于随机共振与自适应滤波的机车信号降噪算法研究 下载:28 浏览:664

师淅雨1 张驰沣2 刘一帆3 《电气学报》 2024年11期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车系统的复杂性与运载能力日益增强,所产生的信号数据量也随之显著增加。机车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噪声、电气干扰以及机械振动等,这些因素导致信号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机车的运行安全及性能,有效地从噪声中提取有用的信号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探讨核磁共振(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价值 下载:88 浏览:1007

张兴 《诊断医学》 2024年12期

摘要:
目的 针对膝关节损伤患者临床中采用核磁共振(MRI)诊断后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病例数选取我院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62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11月至2020 年11月;给予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分别采用核磁共振和CT进行诊断,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62例膝关节损伤患者,MRI组的总检出率为100.00%(62/62),CT组的总检出率为93.55%(58/62),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影像表现为内部有球状、线条状、裂隙状阴影,边缘模糊及增粗且T1WI 低信号显示。结论 核磁共振的应用对于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总检出率,同时还可以为临床医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分析核磁共振(MRI)与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胰腺囊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下载:89 浏览:1046

何爱斌 《诊断医学》 2024年12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与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本院接收的62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时间选自2019年1月-2019年12月,病理学确诊前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与MSCT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胰腺囊性病变检出率方面,多层螺旋CT是83.87%,核磁共振是98.39%,核磁共振更高,与多层螺旋CT存在明显差异(P<0.05);检查所需时间方面,核磁共振比螺旋CT长,差异显著(P<0.05)。结论 胰腺囊性病变诊断过程中,核磁共振检查方法比多层螺旋CT优,其能够将患者病变状况清楚的显示出来,从而更好的判断疾病,值得采纳、推广。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