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现代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下载:56 浏览:428

包大为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在前现代与启蒙政治哲学中,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或是被视为"他者"造成的道德危机,或是成为浪漫主义思乡愁绪和拒斥现代性的主题。在资本主义治理技艺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中频发的流行病成为了规训机制获得合理性的契机,并且塑造了当代自由主义阐释权力与自由、主体与公共之矛盾的基本范式。作为一种历史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试图揭开笼罩在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之上的意识形态,从而将人与自然界共同定义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对象。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的本质是阶级社会及其生产过剩"社会瘟疫"在健康维度的必然结果。在世界性交往的当代,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出现的身份政治、"他者"机制和舆论乱象再一次证明,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是人与自然和解的生命共同体,其根本前提是对新自由主义话语下的治理技艺的扬弃,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建构。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规范正义——一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 下载:75 浏览:410

林育川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立足于历史相对主义的立场反对一切规范正义,而是反对那些自称普适的和永恒的规范正义;他们所认同的规范正义同样不是某种非历史的价值悬设,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历史地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规范正义。我们可以通过澄清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正义的确切态度来挖掘他们文本中的规范性价值观,并借鉴当代西方左翼正义理论的有益思想资源来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这种正义理论契合于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是适用于后资本主义时代的正义理论,是从克服资本主义结构性缺陷的社会主义因素的现实化进程中产生出来的正义理论;同时它也是规范的而非描述性的正义理论,是能够从狭隘的分配领域之调解延伸至社会经济制度之改革的规范性正义理论。

论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研究理路:回到马克思“资本批判”原初语境 下载:53 浏览:375

刘晓薇1 胡刘1,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城市问题随着时代转换而日益凸显,现代社会不断推进的城市化浪潮使城市问题的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紧迫性。马克思将城市作为考察现代社会的重要场域,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现代城市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研究。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解与诠释,必须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回到其"资本批判"的原初语境当中,沿着从"本质抽象"到"现象具体"的逻辑理路来深入探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这种研究理路的寻绎和发挥,将助深化、拓展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研究,彰显其对新时代城市发展问题转换的回应。

《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历史唯物主义内在矛盾观的深化 下载:74 浏览:488

唐正东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中所阐明的是历史观层面的内在矛盾观,主要说明的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形式。而他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所阐明的是资本逻辑这种具体问题分析层面的内在矛盾观,主要说明的是资本关系本身的发展过程是如何把内在矛盾不断地生产与再生产出来的。强调马克思的内在矛盾观在后一层面的转化或深化,不仅对于我们在学术辨析的维度上正确认识国外学者在《资本论》解读上的相关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自觉地把握当下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性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对现代文学研究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 下载:64 浏览:455

杨庆祥 《文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讨论的是宽泛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点:第一,现代文学研究是否已经变成了一种静态化的"学问"?第二,如何理解整体性和当下性;第三,现代文学研究的根本性观念论是什么?笔者通过对199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研究脉络的梳理,认为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重建消失的整体性,站在"世界史的中国时刻"这一高度来理解上述问题,才有可能激活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拓展其历史生命。

意识内在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破镜——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批判性解读 下载:20 浏览:406

李弦 王让新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索恩–雷特尔对于传统认识论的基本诊断就是"意识的内在性","黑格尔框架中的康德知识论问题"是一种"镜式本质"的知识论,无法阐释清楚自身综合能力的真实起源,归根结底是虚假的"镜像",不能走出意识的内在性,索恩–雷特尔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破镜方案,主张商品交换规律的社会综合对于思维抽象的奠基性作用,进而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黑格尔框架中的康德知识论问题之间"建立起了批判性的联结,这种联结是索恩–雷特尔独特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发现,但也有其自身的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指导终身学习——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历史道德滑坡现象的论述 下载:69 浏览:502

刘伯奎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中,由于缺乏相对应的社会转型的现实材料作为印证,实际上长期存在着"生吞活剥"——以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文化理念为指导硬性解读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文化理念现象,以致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客观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和认知错误。本文结合自己的创新读书研究,以实例证明,即使在一般的社会理解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对于我们研究认知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其价值所在就是他们在著作阐释中自然显现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与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儒家文化的会通 下载:173 浏览:1877

​孙媛 《国学研究》 2022年11期

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应用于中国实际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并审视中国的特殊国情,那就是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所以,我们应当以历史的眼光和角度来对待我们今天的事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同时,也需要继承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来创造更大辉煌,在二者之间架起桥梁通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预防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扩散的哲学思考 下载:112 浏览:1221

方静1 姚晓东2 李红玉3 《哲学研究进展》 2024年1期

摘要:
曼氏血吸虫病是一种由曼氏血吸虫引起的严重寄生虫病,主要影响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其传播途径与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分布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藁杆双脐螺在非洲、阿拉伯半岛、加勒比海群岛及南美部分地区的扩散风险显著上升。这一现象不仅威胁公共卫生,也影响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探讨预防曼氏血吸虫病传播的哲学思考,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分析自然和人类活动对藁杆双脐螺扩散的影响。文章提出了环境治理、科技应用、社会管理和公众教育四个方面的综合预防策略,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控制藁杆双脐螺的扩散,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健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浅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下载:141 浏览:1608

高昌平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11期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具体彰显为对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同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对历史主义的批判与发展 下载:150 浏览:1871

吴巧珊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6期

摘要:
把握马克思与历史主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马克思对历史主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如忽略历史的现实基础、割断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和带有唯心主义的性质,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继承历史主义中的合理性思想,实现了对历史主义的超越和发展,如提出了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基础,辩证看待自然与历史的关系和注重历史研究中物质实践与历史的内在统一性,从而解决了历史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批判探析——基于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论 下载:176 浏览:1762

杨梦婷 《中国经济》 2023年8期

摘要:
罗宾斯是新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写作的《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是学习经济学中一本不可不读经典著作,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运用马克思文本解读中得到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来分析罗宾斯在文本中存在的逻辑问题及理论悖论,以批判西方主流经典著作为视角,进一步论证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性。

“精准扶贫”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因密码探析 下载:177 浏览:2300

仉慧卿 《哲学研究进展》 2021年11期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一套哲学意蕴丰富、逻辑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精准扶贫”理论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实践升华,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本文旨在探析“精准扶贫”方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因密码,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理论意义。

利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当代历史虚无主义 下载:187 浏览:2302

金梦阳 《哲学研究进展》 2021年4期

摘要:
在当代社会,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明显政治诉求的社会思潮,试图通过否定和歪曲历史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共识,进而对现实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当代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通过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现实危害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对立,本文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上的荒谬性和实践上的危害性,提出了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坚定历史自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之变迁 下载:234 浏览:2450

魏明扬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1期

摘要:
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整个社会充满了矛盾和差距,表现为一个巨大的混合物。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还是五四运动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社会结构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而变化。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的运动变化。本文从经济形态的转变、政治制度的转变以及文化结构的转变浅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之变迁。

论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下载:164 浏览:1884

迪丽拜尔·图尔贡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3年2期

摘要: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科学技术,一方面是人类用以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物质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感性需求。最早人类只有技艺,没有科学技术,因此技术的产生与人类的生存需求密切相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深刻的揭示了人类生存需要与技术产生的关系。那么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在医疗领域、农业发展领域和电声转换领域有对人类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浅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路径——基于成都市的经验 下载:186 浏览:1919

兰京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2年2期

摘要:
本文基于成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思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本文认为要解决欠发达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就必须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以人为本的城乡融合,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均等化的发展机会。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