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在肿瘤血管生成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38 浏览:397

李立文 卜晓敏 夏亮 孙才兴 《肿瘤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研究发现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并通过氧化应激、HO-1通路、缺氧及炎症介质等多种途径参与调控肿瘤血管生成过程。对Nrf2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进行探究,有助于发现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新靶点。全文就近年来肿瘤血管生成与Nrf2信号通路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缓激肽生物合成及其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保护作用 下载:84 浏览:490

张美娴1,2 张梦3 方佳炜2 戴毅2 陈淑漫2 杨静2 朱焘2 王中山1,2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获得有活性的缓激肽药物,探讨缓激肽在心肌细胞缺氧复氧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PCR方法构建p Waldo-BK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菌株,优化诱导剂IPTG浓度和表达温度;利用镍柱亲和层析和分子筛纯化缓激肽融合蛋白质,利用GFP荧光In-gel检测蛋白质的表达情况;构建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检测缓激肽对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成功构建p Waldo-BK表达载体,0. 2 mmol/L IPTG于25℃诱导培养20 h,能够获得高表达的目标蛋白质; In-gel荧光检测证实,融合蛋白GFP能够发出绿色荧光;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证实缓激肽能够有效保护心肌细胞。[结论]0. 2 mmol/L IPTG、25℃诱导表达20 h,得到散发绿色荧光的融合蛋白,每1L BL21(DE3)细胞培养基能够获得缓激肽约0. 55 mg,且最终获得的缓激肽能够有效保护心肌细胞对抗缺氧复氧刺激。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早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下载:84 浏览:435

韩俊娅1 张晓丽2 《诊断医学》 2018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早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早期HIE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基础治疗以及胞二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接受GM1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儿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脑白质区低密度病灶CT值、血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ABA评分、脑白质区低密度病灶C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MMP-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愈10例、显效27例、有效7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9例,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M1治疗早期HIE患儿的疗效确切,其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神经功能缺损。

绿色植物无氧呼吸实验探究 下载:86 浏览:510

​戚智河 《生物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不仅可以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会释放热量、释放CO2和消耗O2,还能够探究植物在O2不足或者没有O2的情况下,进行了无氧呼吸释放热量,产生CO2和酒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循证护理的价值 下载:60 浏览:371

张小翼 《医学研究前沿》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接诊的70例新生儿HIE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PDI评分、M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两组患儿PDI、MD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HIE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新生儿智力发展和运动发育水平,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循证护理的价值 下载:65 浏览:375

张小翼 《医学研究前沿》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接诊的70例新生儿HIE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PDI评分、M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两组患儿PDI、MD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HIE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新生儿智力发展和运动发育水平,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水平的改善效果 下载:70 浏览:417

蔡颖莉 《医学研究前沿》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水平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HIE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n=40),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及各项发育商变化。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两组干预后12个月的PDI、MDI值均明显提高,并且观察组干预后12个月的PDI、MD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个月,观察组患儿适应能力、精细运动能力、大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及社交能力DQ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总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HIE患儿的运动功能,促进智力发育,改善患儿预后。

三七总皂苷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 下载:76 浏览:517

崔宏 李静 王磊 王慧 毕迎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缺氧复氧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PC12细胞,造成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三七总皂苷低浓度组及三七总皂苷高浓度组,MTT法观察细胞增殖率,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及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变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C12细胞内活性氧簇(ROS)表达,Hoechst33258染色检测凋亡细胞比例,Western blot分析Bcl-2及Bax的变化。结果低、高浓度三七总皂苷处理后,PC12细胞增殖率逐渐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七总皂苷低、高浓度组细胞外上清液中LDH水平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七总皂苷低、高浓度组细胞内SOD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七总皂苷低、高浓度组细胞内MDA水平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组比较,三七总皂苷低、高浓度组细胞凋亡率下降(P <0.05)。三七总皂苷低、高浓度组Bcl-2蛋白表达逐渐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七总皂苷低、高浓度组B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以抑制缺氧复氧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及凋亡的发生,在预防和治疗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葛氏鲈塘鳢耐受完全结冰缺氧环境的能力及生理生化响应 下载:60 浏览:366

柴龙会 黄璞祎 暴旭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为研究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对完全结冰缺氧环境的耐受能力和生理生化响应,试验测定了体质量为(30.0±2.7)g的葛氏鲈塘鳢在不同水体结冰温度下的存活率,以及水体结冰前(0℃)、水体完全结冰(-2℃持续24h)、鱼体复苏(4℃,1、24、72h)各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葛氏鲈塘鳢在-2℃冰中持续24h的存活率为100%,随着温度降低存活率明显下降,-5℃下持续24h时的存活率为0;与水体结冰前的各指标相比,葛氏鲈塘鳢在水体完全结冰和鱼体复苏阶段的肝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肌糖原变化趋势与肝糖原相似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心脏、脑、鳃和肌肉中的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P<0.05),鳃、脑和心脏中的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各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葛氏鲈塘鳢可以短时间耐受较温和的水体完全结冰缺氧环境,通过分解肝糖原在组织中积累葡萄糖作为主要的抗冻保护剂,增强无氧糖酵解代谢来应对结冰缺氧环境。

全真一气汤及多糖对小鼠缺氧模型的氧化应激干预作用研究 下载:75 浏览:474

张大鹏1 任培华1 黎宛妍1 张志敏1 林勇平1 梁金宇1 韩福国2 刘清飞2 《中国中医药》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全真一气汤多糖对小鼠缺氧模型的氧化应激干预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全真一气汤浸膏高剂量组、全真一气汤浸膏低剂量组、全真一气汤多糖高剂量组、全真一气汤多糖低剂量组,每组小鼠连续灌胃8 d,末次灌胃2 h后,采用常压密闭缺氧实验、亚硝酸钠中毒实验、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记录小鼠存活时间。对于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受试小鼠,检测氧化应激指标如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一氧化氮合酶(TNOS、iNOS)活力、羟脯氨酸(Hyp)含量等,并结合肺脏的病理切片进行抗氧化作用研究。结果:全真一气汤组及多糖组小鼠耐缺氧能力和耐急性脑缺血性缺氧能力均比正常对照组强。全真一气汤的多糖对于T-AOC、GSH、TNOS活力和iNOS活力均有显著作用,浸膏对T-AOC和Hyp有显著作用(P<0.05或P<0.01)。结论:全真一气汤组及多糖组小鼠在常压密闭缺氧实验、亚硝酸钠中毒实验、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的存活时间均比正常对照组强及对肺部的显著保护作用,表明全真一气汤及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干预作用。

Hif-1α在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86 浏览:517

石秀娟 魏易洪 唐靖一 沈琳 邓兵 周忠焱 李翠 周端 《中国中医药》 2020年3期

摘要:
HIF-1α是重要的缺氧调控因子,能够调控缺氧转录反应,在心力衰竭中有重要作用。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心力衰竭时心肌处于缺血缺氧状态。HIF-1α有促进血管新生、抗缺氧、改善代谢等功能,有利于缓解心力衰竭心肌的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控制心力衰竭的进程,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靶点之一。随着中医药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渐深,很多中医药被发现可通过调节HIF-1α发挥抗心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血管新生、抗心肌缺氧、改善心肌代谢等方面。

亚低温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下载:31 浏览:338

付新成 吴阳坤 《中国医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HIE患儿分为观察组(42例,亚低温+m NGF疗法)和对照组(42例,亚低温疗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PT、NBNA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ESR、FIB、S100B、NSE、MB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和mNGF联合治疗能改善HIE患儿的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促进患儿预后恢复。

蛋白质组学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诊断作用 下载:65 浏览:777

蓝锦云 《诊断医学》 2025年3期

摘要:
围生期窒息和新生儿脑损伤仍然是影响新生儿生存质量的原因之一,其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和死亡。目前主要结合临床数据、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的方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诊断和预测预后。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在多因素疾病中运用受限。基于生物学的“组学”方法--蛋白质组学技术可能有助于识别脑损伤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预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本文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生理病理过程、蛋白质组学技术及生物标志物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探讨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45 浏览:2393

宋晓洁 唐溶 《中国儿科杂志》 2022年5期

摘要:
探讨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将12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方式以及循证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脑水肿消失、肌张力恢复以及意识状态恢复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且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77.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相较于传统护理方式,能够有效缩短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神经节苷脂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价值体会 下载:285 浏览:2396

张立格 《中国儿科杂志》 2022年2期

摘要:
本次实验将采用神经节苷脂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措施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进行临床诊断分析,提升治疗疗效。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检查后均已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而符合实验要求的人数有98例,根据患者治疗的顺序,以单双数的形式分别进行不同方案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神经节苷脂以及胞二磷胆碱水解物作为方案,观察组则为神经节苷脂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并分析治疗的效果。结果:从治疗结果中看,观察组患者在NBNA评分上为(39.2±2.8),对照组则为(37.1±2.4)分;此外,脑白质区域低密度病灶CT评分上,观察组患者的CT值为(19.8±1.6)Hu,对照组则为(18.0±1.5)Hu,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IL-6以及TNF-α的对比上,也以观察组结果更具优势,效果显著。结论:采用神经节苷脂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措施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观察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55 浏览:2661

汤佳品 《中国儿科杂志》 2021年12期

摘要:
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对于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均是于我院2018年2月-2019年8月收治的6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采用循证护理,对两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护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护理,实验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03±0.87)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8.21±1.32),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3.1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18.75%),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实验组患儿的智能发育指数(106.41±9.74)明显优于对照组(93.46±7.63),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的恢复效率,使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儿能够健康的发育,具有临床意义。

早期干预型护理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体格发育的影响分析 下载:247 浏览:2606

黄容 《中国儿科杂志》 2021年7期

摘要:
观察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实施早期干预型护理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新生儿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共40例,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常规组(各2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干预型护理,观察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护理12个月后,护理组体格发育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早期干预型护理可显著促进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体格发育,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指导。

妊娠高血压疾病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关系研究 下载:296 浏览:2895

陈丽静 《中国儿科杂志》 2021年7期

摘要:
影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因素较多,如母亲高血压疾病、宫内窘迫、胎盘因素、分娩因素、巨大儿等,均是该病目前妇产科和新生儿科临床上公认的危险因素。由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危害较大,死亡风险较高,临床上多主张在发病前实施具有针对性地预防措施、发病时及时给予高效治疗方案,以保障妇幼安全。基于此,本研究特采用对照方法对比疾病组和健康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及血压数据,并明确不同亚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及血压数据差异,旨在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有效性 下载:289 浏览:3008

许红岩 《中国儿科杂志》 2021年5期

摘要:
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实施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疗法,分析有效性。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中,抽取60例入组研究,随机数表法分常规和实验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常规组高压氧治疗,基于此,联合神经节苷脂干预实验组。分析治疗有效性。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症状改善时间短(P<0.05)。结论:高压氧干预下,联合神经节苷脂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确切。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体会 下载:298 浏览:3032

何思如 《中国儿科杂志》 2021年5期

摘要:
探讨循证护理对促进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康复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行循证护理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45例纳入观察组,另取同期收治的行常规护理的患儿4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干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予以循证护理,可消除治疗期间安全隐患,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