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11例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下载:56 浏览:505

王翠娴 《护理研究杂志》 2019年12期

摘要:
总结11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做好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指导以及出院指导,严防并发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后遗症。

高龄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 下载:59 浏览:367

李春艳 《医学研究前沿》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高龄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本次试验对象均选自2018年4月-2019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2例高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基于此,试验组进行优质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案的成效。结果:在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上,试验组的94.44%和对照组的77.7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SF-36评分和住院时间对比,试验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高龄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加速其康复速度。

协同护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运动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载:68 浏览:412

刘丽华 《医学研究前沿》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研究协同护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运动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诊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运动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协同护理干预。干预3个月后,采用Lovett肌力评定量表评价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并运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及步行能力,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肌力等级≤2级的病例数均有所减少,肌力等级≥3级的病例数均有所增多(P<0.05),且观察组减少或增多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FMA、FAC和SS-QOL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同护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运动可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情绪改善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载:70 浏览:405

叶洁晶 《医学研究前沿》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应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情绪及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CSS评分、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应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使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有推广应用价值。

穴位贴敷对脑梗死患者恢复的护理效果观察 下载:53 浏览:364

常青 冯美平 赖清清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穴位贴敷应用在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脑梗死护理的98例患者,并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以及试验组(49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加用穴位贴敷,比较两组康复效果、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均较护理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护理后的Barthel指数、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当脑梗死患者处于恢复期时,此时在护理过程中纳入穴位贴敷,可以增强患者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使其恢复应有的日常生活能力,所以可以推广此方法。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下载:101 浏览:963

苏建军 李帅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10期

摘要: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从2022年1月到2023年6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的7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在神经内科常规用药的同时给予康复护理,观察组于入院第一天进行康复护理,对照组于发病14天开始进行康复护理,并应用改进的 Barthel指数对病人的日常生活(ADL)能力进行评估。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康复护理前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康复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疗效。

探讨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产生的影响 下载:133 浏览:1763

戴竟怡 李丽琼 陈文君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11期

摘要: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50例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与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比肢体运动功能状况。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高(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凸显其价值,可推行使用。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下载:122 浏览:1532

李建云 丁冬红 寇宣莉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4期

摘要: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96例老年脑梗死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的设计分成两组,分别给予48例,对照组给予一般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的康复护理,6周后评价疗效。结果:6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抑郁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对老年脑梗死病人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减轻病人的抑郁情绪,提高病人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应用的方法。

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分析 下载:125 浏览:1574

杨玉芳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8期

摘要: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应用系统化康复护理后对肢体运动功能、自理能力恢复状况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因急性脑梗死就诊的120例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抽样法,各有60例患者被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为两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与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比两组自理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在干预前后的变化。结果:干预前,研究组的自理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自理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脑梗死患者应用系统化康复护理可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自理能力。

早期康复锻炼的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效果观察 下载:185 浏览:1683

潘文颖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7期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当中采取早期康复锻炼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本医院当中选取老年脑梗死患者70例,抽签法分组分为考察组、参比组,考察组采取早期康复锻炼的社区护理干预,参比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患者认知功能及自理能力评分。结果:考察组护理满意度相比于参比组更高,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自理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性小(P>0.05),护理后,考察组认知功能及自理能力评分对比参比组更高,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锻炼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特征分析 下载:61 浏览:507

​薛晶 陈洪苹 钟镝 李国忠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探讨不同Org10172治疗急性卒中试验分型(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急性脑梗死为根本死亡原因的7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TOAST分型方法进行亚组分类: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型)、心源性栓塞型(CE型)、小动脉闭塞型(SVD型)、其他原因型(ODC型)及不明原因型(UND型)。比较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特征。结果 (1)LAA型死亡构成比(55.1%)最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LAA型住院病程最长(4.55±4.34)d,高血糖、高血脂、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病率及胆固醇水平高于其他卒中亚型;CE型以女性为主,死亡年龄最高(73.68±9.82)岁,主要分布于75~84岁,D-二聚体升高、既往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及心衰患病率高于其他卒中亚型,且心房纤颤在心血管危险因素中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亚型相比,SVD型男性、入院时高血压、吸烟史所占比例最高。(3)住院期间并发症在不同病因分型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梗死部位方面,CE型以前循环为主,LAA型及SVD型则以后循环为主(均P<0.01);LAA型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脑疝和脑干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型主要死于脑疝,SVD型主要死于脑干梗死(P<0.01)。结论不同TOAST分型死亡患者在基线特征、梗死部位、直接死亡原因方面均存在差异,临床中需加强对患者病因分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对高危患者进行管理。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及血清神经递质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502

​祝善尧1 葛伟1 张欢1 葛义俊2 陈贵海2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探讨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及血清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0. 1 g/d)口服治疗,联合用药组给予血栓通(450 mg/d)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凝血纤溶功能、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均P <0. 01)。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显著升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显著降低(均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治疗前t-PA、PAI-1、GMP-140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t-PA水平显著降低,PAI-1及GMP-140水平显著升高(均P <0. 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治疗后5-羟色胺(5-HT)及多巴胺(DA)水平显著升高,血清谷氨酸(Glu)及天冬氨酸(Asp)水平显著降低(均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治疗前5-HT、DA、Glu、As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治疗后5-HT及DA水平显著升高,Glu及Asp水平显著降低(均P <0. 05)。结论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调节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和血清神经递质等因素有关。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性别、高血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关系 下载:81 浏览:485

​孔涛 蒋华 信秀娟 薛寿儒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性别、高血压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关系。方法检测229例脑梗死患者和111例非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和MTHFR基因型,比较血清Hcy在不同性别、高血压及MTHFR基因型患者之间的差别。结果脑梗死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χ2=4. 98,P=0. 026)。脑梗死组中,TT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患者(P <0. 05~0. 01)。非脑梗死组中,TT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的患者(均P <0. 01)。脑梗死组CC、CT、TT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脑梗组(t=4. 21,P <0. 01; t=4. 20,P <0. 01; t=2. 20,P=0. 033)。两组间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患者(均P <0. 01),男性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女性(均P <0. 01)。结论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T等位基因频率。TT基因型、男性、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Hcy水平。

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症状反复波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82 浏览:505

​王飞 高丽 沈沸 李焰生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探讨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24 h内症状反复波动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在发病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1例,分为波动组与无波动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波动组与无波动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溶栓前血压、溶栓前INR、发病-溶栓时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高血压病、糖尿病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6%、吸烟史、TOAST分型、溶栓后24 h内颅内出血的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波动组溶栓前NIHSS>3分及前循环梗死的比率显著高于无波动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3分(OR=2.953,95%CI:1.044~8.354,P=0.041)和梗死部位(OR=4.020,95%CI:1.067~15.140,P=0.040)是症状波动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静脉溶栓24 h内的症状反复波动与卒中严重程度及梗死部位相关。

老年脑梗死患者社会化住院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14 浏览:434

古楚儿1 彭刚艺2 应文娟3 苏静1 2019年7期

摘要:
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社会化住院"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420例汕头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老年脑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化住院"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65岁的脑梗死患者中,"社会化住院"患者达21.80%,其医疗费用占总费用的39.64%,住院天数占总住院天数的39.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获得性感染和达出院标准时ADL水平是"社会化住院"的影响因素。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ADL水平与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有关(P<0.001)。结论 "社会化住院"占用大量医疗资源。减少医院获得性感染,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提高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的ADL水平有利于减少"社会化住院"的发生。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五聚素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下载:95 浏览:508

郜俊峰 曹建 秦延昆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血清五聚素3(PTX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海安县人民医院11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55例健康体检对象作为对照组,分析不同颈部斑块特征及狭窄程度患者的Lp-PLA2、PTX3及MMP9水平差异。结果病例组患者的Lp-PLA2、PTX3及MMP9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443、9.293、18.339,P <0.05);不稳定型斑块的病例组患者的Lp-PLA2、PTX3及MMP9测定值均高于稳定型斑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05、5.364、11.707,P <0.05);轻度、中度及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的Lp-PLA2、PTX3及MMP9测定值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38、16.854、20.641,P <0.05);脑梗死患者的Lp-PLA2、PTX3及MMP9测定值与患者IMT测定值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581、0.556、0.602,P <0.05)。结论脑梗死患者Lp-PLA2、PTX3及MMP9水平较健康人群升高,且与颈动脉斑块特征及狭窄程度有关。

血栓弹力图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价值 下载:43 浏览:466

张超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价值。方法采用TEG5000血栓弹力图仪对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EG检测,分别测定凝血反应时间(RT)、凝血形成时间(KT)、凝固角(ɑ-Angle)、最大振幅(MA)、凝血块强度(G)和凝血指数(CI),并对上述参数与是否发生END现象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检查后72h内有无出现END现象,将患者分为END组和无END组。结果 200例患者中,62例出现了END,约占31. 00%。END组RT和KT明显少于无EN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END组患者RT、KT缩短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EN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在校正糖尿病、吸烟、P选择素水平、hsCRP水平、NIHSS评分和载脂蛋白B水平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T缩短与发生END独立相关(OR=1. 60,P <0. 05)。结论 TEG中RT缩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END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下载:88 浏览:476

刘玲 陶瑞明 杨亚东 张志新 张良洪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分析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双抗治疗组、替罗非班组,每组各30例,对比三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方法后3个月内的病情转归、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变。结果双抗治疗组与替罗非班组分别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再次梗死率、脑出血率、其他部分出血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率及死亡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14d后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NHISS评分降低,三组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14d后比较NHISS评分均降低,双抗治疗组治疗14d后、治疗3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NHISS评分降低更加显著,替罗非班组治疗14d后、治疗3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NHISS评分降低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降低,替罗非班组、双抗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间比较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促进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 下载:82 浏览:508

陈娟 谢军 孙媛媛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性,分析影响PS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55例,根据发病后6个月内是否出现PSD分为PSD组(39例)和非PSD组(116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胱抑素-C(Cys-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MRI影像学资料;多因素回归分析引起PSD的危险因素。结果 (1)155例患者中共出现39例PSD,发生率为25.16%;PSD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非PSD组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618,P<0.05);(2)PSD组丘脑卒中、额叶卒中总负荷方面高于非PSD组(χ2=23.018,P <0.05);(3)炎症因子方面,PSD组Cys-C水平高于非PSD组(t=10.808,P <0.05);(4)多因素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显示,丘脑卒中、额叶卒中(β=0.205,0.200,P <0.05)、Cys-C高表达(β=0.484,P <0.05)是导致P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后通过早期发现丘脑卒中、额叶卒中、Cys-C高表达能够预测PSD的发生,做到早期干预可能会减少PSD的发生。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94 浏览:512

​王飞1 杨卓璇2 费敏1 乔彦生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探讨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周围间隙(VRS)扩大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运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38例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急性单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基底节区梗死患者131例,半卵圆中心梗死患者107例)的临床资料,使用MRI对患者VRS扩大程度进行评价,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BG-VRS)、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CSO-VRS)扩大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基底节区梗死患者与半卵圆中心梗死患者BG-VRS、CSO-VRS分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BG-VRS轻度扩大组与BG-VRS重度扩大组在性别分布、高血压比例、收缩压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O-VRS轻度扩大组与CSO-VRS重度扩大组在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BMI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BMI对BG-VRS扩大程度有显著影响(OR=6.272.95%CI:1.931~20.365,P=0.002;OR=0.757,95%CI:0.619~0.927,P=0.007),而BMI对CSO-VRS扩大程度有显著影响(OR=0.775,95%CI:0.655~0.918,P=0.004)。结论 高血压是BG-VRS扩大程度的危险因素,BMI是BG-VRS、CSO-VRS扩大程度的保护因素。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