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预见性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 下载:58 浏览:407

朱瑢瑢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持续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50%(P<0.05);观察组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缩短痉挛持续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浅析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下载:46 浏览:468

付洪娟 李飞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根据疗法分组,A组(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41例,B组(开颅夹闭手术)41例,比较手术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功能状态、预后情况。结果:手术治疗情况比较,A组手术较快、住院较短、切口较小,但是治疗费用较高(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A组发生率,B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功能状态比较,A组生活自理能力较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预后情况比较,A组短期内预后较好,B组较差(P<0.05)。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栓塞具有显著效果,可加速治疗和康复,手术切口较小,术后患者功能状态和预后恢复情况较好,但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6例报道) 下载:81 浏览:516

​唐晓平 段军伟 赵龙 彭华 张涛 杨彬彬 印晓鸿 李舜 孙浩耕 王远传 罗仁国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探讨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6例小脑上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诊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果 16例患者中11例因动脉瘤破裂出血而发病,其中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室积血3例,CT及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诊8例为小脑上动脉动脉瘤、2例考虑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诊断不清;另5例因眼睑下垂3例、外展神经麻痹2例平诊就医,CT及CTA或MRI检查示2例考虑为脑干腹侧占位病变、3例诊断不清;最后所有患者行三维DSA检查明确诊断为小脑上动脉动脉瘤。5例首先选择介入栓塞治疗,其中1例因椎动脉狭窄迂曲置管困难改为开颅夹闭治疗;2例院外行介入栓塞治疗后因再次动脉瘤破裂出血转入我科行开颅夹闭治疗;9例直接选择开颅夹闭治疗。术后1例因小脑梗死及全身并发症长期卧床,余15例恢复良好,其中2例因脑积水加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 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也可以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和脑干旁占位表现发病;对于诊断不明或诊断部位不清又高度怀疑后循环动脉瘤的患者,应及早行三维DSA检查明确诊断;一旦明确诊断,应尽快采取干预措施,介入栓塞治疗可作为首选。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下载:81 浏览:499

​曾文贤 李振均 张剑波蒙 宏亮 段传志 李西锋 张炘 何旭英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8年5月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160例(共160个破裂动脉瘤)。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60枚支架均释放成功。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127个(79.4%)动脉瘤达到完全栓塞,17个(10.6%)动脉瘤瘤颈残留,16个(10.0%)动脉瘤瘤体残留。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7例(10.6%),其中出血相关并发症6例(3.8%),缺血相关并发症11例(6.9%)。有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和无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动脉瘤部位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15%)患者预后不良,136例(85%)患者预后良好。预后良好患者和预后不良患者入院mRS评分、术前Hunt-Hess分级、支架类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mRS评分≥4分、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Solitaire支架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入院时mRS评分≥4分、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使用Solitaire支架的患者易发生预后不良。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84 浏览:511

​李淦诚 张炘 范海燕 李西锋 何旭英 段传志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395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术后缺血性和出血性事件及其他无法分类的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对术前动脉瘤状态进行Hunt-Hess分级及行趋势性检验。结果 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28%(9/395)和1.01%(4/395),术后缺血性和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54%(14/395)和1.27%(5/395),另有1例患者同时发生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术后缺血性事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动脉瘤破裂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2.466,95%CI:1.267~4.797,P=0.0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4.275,95%CI:1.260~14.508,P=0.020)和术前动脉瘤破裂(OR=2.442,95%CI:1.182~5.043,P= 0.016)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趋势性检验显示,与低Hunt-Hess分级相比,较高的Hunt-Hess分级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OR=1.514,95%CI:1.144~2.004,P=0.004)。结论 糖尿病或术前动脉瘤破裂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概率较高。Hunt-Hess分级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中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桥血管的选择研究 下载:84 浏览:504

​林锦胡 王君宇 陈风华 唐云红 陈远兵 李健 黄军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探讨中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以及桥血管在该治疗方式中的选择心得。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17年10月行中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的79例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桥血管分别为桡动脉(21例)、小腿段大隐静脉(29例)或大腿段大隐静脉(29例)。以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依据评价疗效,并分析不同类型桥血管的闭塞情况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CT血管成像(CTA)均显示桥血管通畅。6例患者桥血管发生闭塞,其中2例(桥血管为小腿段大隐静脉)分别在术后第3、4天闭塞,无症状;2例(桥血管为桡动脉)分别在术后第5、25天闭塞,出现肢体肌力下降;2例(桥血管为小腿段大隐静脉)在术后6个月闭塞,但无症状。4例患者术后因脑梗死(1例)或脑血管痉挛(3例)出现脑缺血症状。出院时GOS评分及随访mRS评分显示78例患者症状改善、预后良好,1例患者症状无改善、植物生存。结论 中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有效,而桥血管应根据术前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选择。

饮酒与颅内动脉瘤关联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下载:64 浏览:393

刘新志1 吴新龙2 许敏华1 赵恒1 方加胜3 黄昕4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探讨饮酒与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接诊的421例未破裂IA(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患者为观察组和425例非IA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情况、病史、行为因素和体格检查,并采集外周血3ml进行遗传易感性检测。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以乙醇脱氢酶-1B基因(alcohol dehydrogenase-1B,ADH1B)的功能性突变点rs1229984作为工具变量,分析饮酒与UIA的关系。结果 ADH1B(rs1229984)的基因型在不同的年龄、性别、体型、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变异与UIA的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饮酒、不同饮酒量人群中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rs1229984符合作为工具变量的条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是否饮酒、适量饮酒及过度饮酒与UIA无相关关系(OR=0.95~1.18,P>0.05);MR法分析结果显示与不饮酒相比,饮酒、适度饮酒、过度饮酒与IA也无相关关系(OR=0.26~4.01,P>0.05)。结论饮酒与IA的发生之间不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

颅内动脉瘤35例诊治分析 下载:88 浏览:522

乐海伟 胡均安 徐维华 沈伟 陆一高 虞伟俞 王芳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开颅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预后。结果 35例颅内动脉瘤中,手术夹闭12例,介入栓塞治疗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比较,手术组著均高于介入组(χ2=6.134、3.080,P <0.05),但是手术组住院平均费用较介入组低(t=4.644,P <0.05)。经过早期治疗,两组患者的预后均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在基层医院适宜开展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可吸收聚乙醇酸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兔宽颈动脉瘤的实验研究 下载:84 浏览:514

​王奎重 刘强燕 鲁滨 袁绍纪 郝振强 王天助 卢培刚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探讨可吸收聚乙醇酸血流导向支架(PGA-FD)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弹性蛋白酶诱导制作颅内宽颈动脉瘤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第1组大白兔7只,将PGA-FD置入载瘤动脉内并覆盖瘤颈,观察期为3个月;第2组大白兔7只,将裸金属支架置入载瘤动脉内并覆盖瘤颈,观察期为3个月;第3组大白兔6只,将PGA-FD置入载瘤动脉内并覆盖瘤颈,观察期为6周。观察期结束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3组大白兔动脉瘤的闭塞及分支通畅情况,HE染色观察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弹力纤维染色检测载瘤动脉内新生内膜厚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载瘤动脉CD34、CD68和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第1组、第2组和第3组大白兔动脉瘤完全闭塞(4级)率分别是83.3%(5/6)、0%(0/6)、66.7%(4/6)。均未见支架所覆盖的分支狭窄或闭塞;3组大白兔载瘤动脉内新生内膜厚度分别是(111±69)μm、(70±48)μm和(190±52)μm;第3组大白兔载瘤动脉内新生内膜厚度明显高于第1组和第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组载瘤动脉内新生内膜主要由αSMA阳性的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第1、2组部分大白兔载瘤动脉新生内膜表面偶见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结论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PGA-FD可有效闭塞颅内动脉瘤,且未引起载瘤动脉明显内膜增厚或分支狭窄。

血管构筑异常所致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颅内单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影响 下载:73 浏览:501

​张炘 姚智强 段传志 李西锋 何旭英 郭慎全 陈运昌 刘文超 李然 范海燕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从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角度分析血管构筑异常所致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IA患者223例,按有无破裂出血分为破裂组(182例)和未破裂组(41例)。通过DSA检查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IA位置、大小、形态,判断Willis环变异类型,测量瘤体大小、载瘤动脉直径、瘤颈部横截面积、IA倾斜角以及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计算IA颈部横截面积与载瘤动脉直径比(AD)、瘤体与瘤颈比(AR);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监测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WSS)、环壁张力(CWT)大小;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内单发IA破裂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IA患者左侧A1优势征(即Willis前环变异)的发生率均高于右侧,Willis前环变异的发生率略高于Willis后环变异;与未破裂组比较,破裂组患者年龄较大,动脉瘤倾斜角较大、AD较小,WSS降低、CWT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A倾斜角、AD、WSS、CWT对评估IA破裂出血的风险均有意义(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6、0.618、0.396、0.63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Ⅲ级、IA倾斜角、AD和CWT是IA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A1优势征、小动脉瘤(2~5mm)和WSS是IA破裂出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IA患者存在明显的Willis环变异。年龄、高血压Ⅲ级、IA倾斜角、AD和CWT、A1优势征、小动脉瘤(2~5 mm)和WSS与IA破裂出血密切相关。准确评估这些因素对于IA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D-DSA三维重建联合TCCD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 下载:94 浏览:509

​张炘 段传志 何旭英 李西锋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三维重建联合经颅彩色双功超声(TCCD)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为颅内动脉瘤高危人群的筛查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经DSA检查证实的81例颅内单发AcoA动脉瘤患者(AcoA动脉瘤组),采用3D-DSA检查及三维重建图像分析患者的血管构筑特征,判断A1优势征及Willis环变异情况;同时采用TCCD检查获取患者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环壁张力大小。选取同期DSA检查结果阴性的11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血管构筑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结果AcoA动脉瘤组和对照组在A1优势征分布、双侧大脑前动脉(ACA)-A2段起始部夹角及切应力大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切应力用于判断AcoA动脉瘤的形成有显著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Ⅱ级、Willis环变异(OR=14.152,95%CI:1.006~199.012,P=0.049)和A1优势征(OR=25.048,95%CI:1.438~436.337,P=0.027)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切应力(OR=0.053,95%CI:0.011~0.249,P=0.000)和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OR=0.037,95%CI:0.007~0.211,P=0.000)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Willis环变异、A1优势征、切应力和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影响着AcoA动脉瘤的形成,准确评估这些因素对于今后AcoA动脉瘤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整体护理效果 下载:13 浏览:178

陈晨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探究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整体护理效果。方法:选取从为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差异不大;观察组护理后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整体护理效果显著,有效治疗颅内动脉瘤,减少患者的身体和心理负担,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整体护理探讨 下载:86 浏览:896

卢雪敏 马倩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7期

摘要:
目地:讨论神经科颅内动脉瘤介入疗法的全流程护理管理策略。具体方法:回顾性研究50例经介入疗法的神经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显示:50例患者经治疗后病症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做到100%。在拔掉动脉血管鞘管后,有7位患者展现出了迷走神经反射,包含2位迟发;在其中顽固血压过低7位,皮下组织发红4位,在对患者进行相对应的病症处理之后详细情况均消退。结论:护理人员要对病人术后的各种状况进行严密的观察,并及时与医师进行交流,以确保病人的康复。

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169 浏览:2254

唐朝辉 《神经科学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目的:观察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应用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0年10月-2022年10月选取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组,分别为对照组(神经外科夹闭治疗)和研究组(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各20例。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的对比无差异,为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改善;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40%,对比后的差异性符合P<0.05。结论: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提供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能使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逐渐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下载:293 浏览:3023

​王俊义 孙利娜 张保丰 祁锐 史立洋 晋景超 张杰 《神经科学研究》 2022年1期

摘要:
目的:浅析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1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设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占51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夹闭治疗,而研究采用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统计并发症。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通过不同方式治疗后,研究组治疗1个月、2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都比对照组低(19.74±4.51vs27.35±6.79;10.27±3.48vs15.69±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通过不同方式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2例出现并发症,而对照组有7例,比较发生率(3.9%vs13.7%),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不仅可改善神经功能,而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和手术治疗后血管痉挛的护理观察 下载:90 浏览:1033

卢雪敏 马倩 《护理研究杂志》 2024年10期

摘要:
目的:观察和探讨介入性栓塞术后颅内动脉瘤术血管痉挛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住院的60例颅内动脉瘤病人,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综合护理,然后对两组病人的血管痉挛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4例出现动脉痉挛,占13.33%(4/30);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动脉痉挛,发生率3.33%(1/30)。两组之间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t=3.857, P<0.05)。护理满意度调查: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介入性颅内动脉瘤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可以减少术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不同时机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下载:131 浏览:1201

杨永旭 《临床医学杂志》 2023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对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不同时机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研究时间:2019.05~2020.05;研究例数:60例,按照介入治疗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30名人员为一组。结果:并发症发生率比对,早期治疗组显著低于晚期治疗组(P<0.05)。同时早期治疗组的生活质量指标(DLQI)评分明显低于晚期治疗组(P<0.05)。结论:通过对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实施不同时机介入治疗,发现早期介入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得价值。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比较 下载:260 浏览:2274

黄亚平 《医学研究前沿》 2021年8期

摘要:
通过血管内介入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两种方法来对比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以及治疗的效果。方法: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选取在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期间被我院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的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患者),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显微神经的手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采用血管内介入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45例患者的术后恢复良好为90.00%,对照组仅只有33例恢复良好为66.00%,两组的统计结果具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无论是使用血管内介入的治疗方法,还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都有着独属于自身的优点,血管内介入的手术的创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术后恢复效果较好、大大降低术后患者的残疾概率,所以在实际临床过程中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人文关怀护理结合健康教育手册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效果研究 下载:301 浏览:3033

李莎 《中国护理学报》 2021年7期

摘要:
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与健康教育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19年4月-2020年6月在某院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疾病的80名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仅使用普通护理融合健康教育手册)和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人文关怀护理),每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护理干预后的护理满意率并利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打分,研究其护理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满意率对比对照组患者得分更高,且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打分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文关怀护理与健康教育手册融合的护理干预技术相较于仅仅使用普通护理融合健康教育手册护理方法在患有颅内动脉瘤疾病的患者临床护理上更有效果,还能够提升临床护理满意率,减轻患者焦虑心情的影响,可以在临床护理中进行使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