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
国学研究
《国学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有关国文研究、文献学与语言学、经学研究、国史研究、学术评论等文章。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国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332

《国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 浅论易学风水的基础知识及相关应用 下载:136 浏览:1247
  • 林胜策1 徐永勤2 黄金辉2 《国学研究》 2023年5期
  • 摘要: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哲学典籍,作为“六经”之一,被尊为“群经之首”。《周易》原只有“经”的部分,后来出现了解释古经的《易传》十篇,汉儒将之连经并行,所以《周易》兼指经与传两部分。
    “经”部分的内容为八卦和六十四卦符号以及卦辞六十四则、交辞三百八十四则。
    “传”部分包括《文言传》、《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种,共十篇,又称为“十翼”,其中,“《彖传》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象传》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文言》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系上下《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系辞传》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辩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着展示读《易》之要例;《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
    关于《周易》的性质,学者或认为是专门占筮之书,或认为是阐论哲理之作。《周易》的经文是当时的筮官或圣人根据占筮的原始记录,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的,其作用好比后世的工具书,占得某卦,一查《周易》中该卦的卦爻辞,就可以知道吉凶了。但《周易》的创制虽是以卜筮为用,实质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无不和《周易》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什么说《周易》是风水文化的源头?从本质上说,周易是对天、地、人关系的探究.汉代易学家京房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千变万化,新新不停,生生相续,水无止境,这就叫作“易”。有阴阳势力的交感,就有了人事吉凶的变易,而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万事万物的荣辱兴衰都是互相联系的,由此而发展出来的易象风水术,易象预测学、易象算命术等,就成为占人改善和把握人生命运的圭臬,古代风水典籍《黄帝宅经》有云:“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道天地。”其观点即自易学中的天人感应思想。
    《周易》也是风水术中“象天法地”理论原则源头。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兴盛发展;违背天理人情,违背自然法则就会失败遗殃。所以风水家们在选择与布建生活环境时,总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与天象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地,源自《周易)的这种文化观念深深地融入我国古代社会之中,在包括住选址和大规模居住环境没计等各个方面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如江西庐陵的钓源古村,由渭溪和庄山两个自然村组成,呈东西走向,长安岭有如道家太极图的“S”形中分线,为钓源村南向的自然屏障,依东高西低地势一字形跌宕相连的十余口池塘贯穿全村,以二山夹一水,布成了传统八卦中象征美好古祥的“离”卦,村中古建筑的布局,往往也依八卦成形,处处可见周易文化的痕迹。
    《周易》对风水的影响还在于由其所衍生出的一套符号系统,如河图、洛书、八卦、九宫等,为风水术提供了一套推衍、运算的依据。

  • 关于中国国画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载:122 浏览:1354
  • 周秀珍 《国学研究》 2023年5期
  • 摘要: 中国国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对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国画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能以简练的方式欣赏中国国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小学美术教育中国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中国国画教学的对策,以期为学生中国国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 《工程伦理》教学模式的探讨 下载:127 浏览:1394
  • 孙金凤1 梁龙伟2 刘洋1 《国学研究》 2023年5期
  • 摘要: 当今社会,工程往往呈现出大规模、综合性、复杂化的特征,对人类社会、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因此也对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掌握行业相关的工程知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工程伦理素养也是工程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工程伦理》立足于具有工程专业背景的学生培养其工程伦理素养。本文结合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体实际,对《工程伦理》课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和探讨。

  • 开展国画教学培养聋哑学生的自信心 下载:125 浏览:1242
  • 林雪明 《国学研究》 2023年5期
  • 摘要: 为弥补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我们在各省份设立了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以帮助残疾儿童提高自己的能力。其中,在聋人的艺术教学中,艺术教学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聋人的艺术教学才能填补他们先天的缺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掌握一门以适应新时代的职业技术。国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逐步走进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提升其审美水平与素质修养。

  • 传统建筑与风水 下载:143 浏览:1373
  • ​罗文端1 童娅明2 陈龙3 《国学研究》 2023年4期
  • 摘要: 当代爆发的环境危机提醒人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学说, 吸收传统建筑风水理论的精华从而促进现代景观设计学说的发展, 要探讨两者的相互映照就要对比两者起源的时代思潮及其理论成果, 并思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博弈。

  •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国画教学策略浅谈 下载:135 浏览:1260
  • 侯晓春 《国学研究》 2023年4期
  • 摘要: 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具有其特有而丰富的精神和文化意蕴。将中国画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经验、培养其欣赏、创新的能力、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美术课上进行国画教学,能为学生们的生活增加一种活灵活现、生动的中国色彩。文章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 基于专业认证的工程伦理教学设计 下载:121 浏览:1335
  • ​孙金凤 刘洋 梁龙伟 《国学研究》 2023年4期
  • 摘要: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理念,毕业生需要具备相应的工程伦理素养。结合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实际,对工程伦理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对工程伦理相关规范的认知以及工程决策能力。希望能够对其它院校材料专业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 儿童国画的创新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137 浏览:1528
  • ​蒋相江 《国学研究》 2023年4期
  • 摘要: 儿童国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其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国画的特点,掌握儿童国画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能以简练的方式欣赏中国国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小学美术教育儿童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儿童国画创新教学的对策,以期为学生儿童国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 研究生在线课程《工程伦理》中工程师职业伦理教学实践 下载:124 浏览:1392
  • 刘鹏 傅婷婷 《国学研究》 2023年3期
  • 摘要: 工程师是工程活动的主体,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伦理问题。研究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通过《工程伦理》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价值观将在思想政治、职业素养、伦理精神三个方面得到深刻塑造。其中,工程师的职业伦理事关公众的利益,工程师要对工程活动的长远社会影响建立自觉的伦理意识,承担起全部的社会责任。本文论述了通过在线课程建设加强理工科高校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具体实践。首先给出了教学建设的切入点,然后设计了一个具体案例。

  • 互联网时代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伦理困境与秩序改革路径探究 下载:102 浏览:1283
  • 黄世磊 《国学研究》 2023年3期
  • 摘要: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互联网不断普及下的产物。在互联网中,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随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也会对社会舆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亟需把握当前突发舆论舆情面临的伦理困境,如网络自由性与网民期待网络秩序之间;网络开放性与个人信息隐私性;网络负面信息与网络媒体担当意识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影响着网络秩序的稳定发展。对此,应该加强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强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良信息的搜集和阻滞,强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良信息的搜集和阻滞、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等方面采取对策进行改革,优化网络秩序,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 中国书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下载:121 浏览:1286
  • ​许璐 《国学研究》 2023年3期
  •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课标的不断改革,美术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提升同学们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而中国书画中包含着极其强烈的民族气息和文化气息。从现阶段的美术教育来看,尚存在许多的问题:美术老师思想较为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等方面。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出现的问题提高重视,加强解决,来更好地发挥中国书画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儒家德育思想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渗透 下载:137 浏览:1283
  • 王青娜 《国学研究》 2023年3期
  • 摘要: 儒家德育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思政教育中也有着很高的地位。尽管时过境迁,但是优秀的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依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将儒家德育思想运用到小学思政教育中,能够改善思政教学的品质,强化学生的信息辨识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文章着重探讨了儒家德育思想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渗透,以期促进小学思政教育的发展,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 工程伦理案例教学方法探究 下载:129 浏览:1289
  • 刘洋 刘训道 李加杰 《国学研究》 2023年3期
  • 摘要: 工程伦理是面对工科类学生普及工程伦理问题、伦理规范及责任的一门学科。案例教学以其独特优势,可有效破解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枯燥、逻辑顺序不清、代入感差等问题。然而案例的选取与分析是关乎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提出问题化筛选、情景融入、底层伦理问题剖析及多样考核等手段建立创新性案例教学模式,结合课堂授课、课下学习及相关考察方式的革新入手,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期为破解工程伦理课程授课瓶颈提供新的思路。

  • 社会工作介入被迫生育弱势女性的伦理困境分析 下载:131 浏览:1380
  • 程子悦 《国学研究》 2023年2期
  • 摘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道德实践,受专业伦理和职业规范指导,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类福祉,特别是帮助困难群体化解危机,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成长与改变。由于社会工作实践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常常面临多元价值冲突的伦理困境。本文以患有精神障碍、智力缺陷或丧失感知能力且被迫生育的弱势女性为例,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时的伦理困境,分析抉择的正确伦理方向,力求对改善女性生存环境、促进女性发展作出反思。

  • 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写意国画教学实践的意义 下载:128 浏览:1231
  • 马穗英 《国学研究》 2023年2期
  • 摘要: 蒲鲁东说过艺术的目的在于解释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隐性思想,从而使人类能够更加清晰地进行我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就能够开展自我反思,通过反思不断进行自我优化,进而获得多元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艺术对人的作用。落实到美术上来说,就是美育就是对中学生思想、品质的升华。

  • 教育伦理视域下思政教育目的反思 下载:135 浏览:1367
  • 周彦 《国学研究》 2023年2期
  • 摘要: 思政教育目的是思政教育理论研究的第一课题。对思政教育目的的伦理反思,实际上是对其存在依据即逻辑起点的思考,其关键在于把握思政教育对象——人,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从而为思政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给出合理解答。

  • 关于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的研究 下载:126 浏览:1439
  • 孙世昆 《国学研究》 2023年1期
  • 摘要: 分析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之前需要对意境有初步的认识。所谓的意境指的是一种意蕴和境界,当事人能够在欣赏过程中有所领悟、体会,但是又无法通过语言去阐述。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工作经验以及国内同行的一些学术研究,对国画艺术意境表现手法的有关问题加以分析,旨在为国画艺术意境表现手法的合理使用,提升国画创作质量提供参考。

  • 《面纱》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下载:128 浏览:1243
  • 彭娟 《国学研究》 2023年1期
  • 摘要: 《面纱》(The Painted Veil)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5年。故事主要发生在中国香港和发生霍乱的地方湄潭府小镇。女主人公凯蒂和情夫查理·唐生私通被丈夫沃尔特发现之后,出于报复,沃尔特胁迫凯蒂与其前往霍乱肆虐的地方—湄潭府小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考验之后,夫妻二人最终解开心结,互相救赎,但沃尔特却不幸染上霍乱身亡。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切入,分析《面纱》中主人公当时所处的伦理环境,主人公伦理身份混乱导致的伦理困境,以及主人公如何摆脱伦理困境,实现伦理意识觉醒的过程,展现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之路和作者毛姆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国学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发文量
访问量
下载量
总被引次数
影响因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