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MRI分型的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影像学分析及临床意义 下载:301 浏览:3117

杨玉丽 《神经科学研究》 2021年10期

摘要:
目的:分析基于MRI分型的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影像学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患者10例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表现。结果:观全部患者发病原因均为癫痫病引起,且均为单发,病灶分别位于颞叶3例、额叶4例及顶叶3例;MRI分型为Ⅰ型泪囊性6例、Ⅱ型结状型2例、Ⅲ型发育异常2例。术后病理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术后无病灶扩大现象。结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MRI分型具有特异性,通过MRI分型有助于外科手术制定方案。

优质护理对降低放射科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效果观察 下载:147 浏览:1922

施秀琴 张惠霞 《国际护理学》 2022年5期

摘要:
目的:研究高质量的护理措施对减少放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220例放射造影剂的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0名,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造影前、中、后全程进行高质量的护理,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4%,与对照组18.18%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护理可以减少放疗并发症,获得病人的认同,值得临床推广。

HsCRP及WBC水平检验在小儿发热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下载:115 浏览:1004

谭茂华 《诊断医学》 2024年12期

摘要:
目的:小儿发热诊断中,通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白细胞(WBC)水平进行检验,分析检验价值。方法:抽取本次研究病例的周期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共随机抽取了40例小儿发热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将其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时期来我院检查的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均通过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和血细胞五分类技术分别对HsCRP以及WBC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HsCRP水平以及WBC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sCRP水平为(26.03±1.32)mg/L,WBC指标水平为(14.82±6.16)×109,对照组患者的HsCRP水平为(2.05±0.34)mg/L,WBC指标水平为(5.26±2.46)×10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统计学软件计算,得出P<0.05的结论,证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HsCRP和WBC指标联合检测应用,可以对小儿发热的疾病类型进行明确鉴别,从而为临床中小儿发热疾病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CT检测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下载:135 浏览:1244

丁文通 《诊断医学》 2024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CT与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入院收治,选取同期到我院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相关测定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例NSE、CEA 、CYFRA21-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SE、CEA 、CYFRA21-1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其敏感性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三种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P<0.05)。结论:CT与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提高诊断敏感性。

血液检验各参数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下载:161 浏览:1506

曹梦涵 《诊断医学》 2024年2期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液检验各参数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18例巨幼细胞贫血患者、1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及20例体检健康者,分别将其列为巨幼细胞组、缺铁组和普通组,观察三组血液检验各参数。 结果 巨幼细胞组MCV(60.31±5.49)、MCH(23.78±2.63)RDW(12.53±2.49)低于普通组,P<0.05。缺铁组MCV(71.56±5.38)、MCH(18.74±2.69)低于普通组,RDW(22.61±3.42)高于普通组,P<0.05。 结论 血液检验各参数可有效区分贫血患者,且准确率较高,在贫血鉴别诊断中价值显著。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 下载:263 浏览:2202

徐益利 《诊断医学》 2023年11期

摘要:
目的:对颈部血管彩超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2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视为A组,另取同一时间72例健康人群视为B组,均予以颈部血管彩超进行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A组受检者狭窄及闭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增厚例数均高于B组,出具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效果较好,可作为诊断首选方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青年早期复极的临床意义 下载:255 浏览:2361

迪丽努尔·买买提江 《诊断医学》 2023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青年早期复极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例纳入时间范围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均为因复极综合征到我院接受治疗青年患者,共计58例,所有患者分别行常规心电图诊断(对照组)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观察组),对比两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早期复极检出率分别为96.55%、77.59%,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58例患者中有31例检出ST-T差异,其中肢体导联占比最高,为74.19%(23/31);患者心率越快,ST段等电位线与T波降低越明显(P<0.05)。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青年早期复极检出率高,能够反映出患者ST-T段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基于新冠病毒感染特异度抗体IgM,IgG的临床意义分析 下载:138 浏览:1112

孙杰 吴悠悠 《临床医学杂志》 2023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新冠病毒感染特异度抗体IgM,IgG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机构当中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样本当中共计1500份,另并选取100份阴性对照。对于全部成员均进行特异度抗体IgM,IgG检测,对比临床确诊结果,分析特异度抗体IgM、IgG检测的准确率、特异度及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特异度抗体IgM、IgG检测阳性的准确率、特异度及敏感度对比临床确诊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IgM、IgG诊断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相比与确诊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特异度抗体IgM,IgG检测可促进患者新冠病毒感染诊断敏感度提高,使患者疾病诊断明确。

腹部创伤的CT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下载:276 浏览:2221

闫福明 《临床医学杂志》 2021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究腹部创伤的CT诊断价值。方法: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选取本院收诊的85例疑似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自愿原则,确定患者参与研究,指导患者分别进行X线片、CT以及手术病理学诊断,以手术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探究CT诊断价值。结果:手术病理学诊出80例腹部创伤患者,皮下气肿24例、肺不张16例、气胸10例、纵膈血肿17例、胸腔积液13例。CT的诊断准确度97.65%、灵敏度97.50%、特异度100.00%均大于X线片82.35%、83.75%、60.00%,显示有差异(P<0.05)。CT的皮下气肿、肺不张诊出率95.83%、100.00%大于X线片79.17%、75.00%,显示有差异(P<0.05)。结论:腹部创伤采用CT诊断,诊断准确度、灵敏度与特异度高,疾病征象诊断符合率好,值得推广。

凝血四项与血常规检测对临产孕妇健康状况的临床意义 下载:233 浏览:2215

范智利 《临床医学杂志》 2021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究凝血四项与血常规检测对临产孕妇健康状况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20年2月~2021年1月接收的临产孕妇41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非妊娠女性41例作为参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凝血四项与血常规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低于参照组,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计数(WBC)高于参照组,差距确切(P<0.05)。结论:临产孕妇凝血四项与血常规指标水平与常人有较大差距,利于医生了解孕妇身体特征,给予孕妇个体化干预,帮助临床预防母婴疾病。

肺癌患者弥散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探讨 下载:295 浏览:2003

冯丹 《临床医学杂志》 2021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弥散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入选的6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62例无性别和年龄差异的正常人进行研究,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人员进行进行肺及弥散功能检测。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肺功能及弥散功能差异。结果:对照组组FEV1、PEF、MMEF、RV、TLC分别为(93.25±7.15)%、(81.25±14.63)%、(39.24±3.47)%、(116.35±25.84)%、(98.23±10.25)%,观察组分别为(43.25±6.98)%、(38.13±11.21)%、(16.25±4.22)%、(216.32±11.25)%、(118.36±12.36)%,观察组患者肺容量和弥散功能指标比对照组差,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临床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功能及弥散功能指标可以用来诊断肺癌疾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G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下载:115 浏览:1162

杨文萍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3期

摘要:
目的 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糖化白蛋白(G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ACS患者165例,根据疾病类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n=68)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97),另选取同期因胸痛住院治疗经冠脉造影排除ACS患者为对照组(n=45),检测对照组入院即刻(T0),UAP组和AMI组T0、入院6h(T1)、24h(T2)和72h(T3)外周血GA水平;所有患者出院后接受6个月随访,评估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比较MACE组和非MACE组一般临床资料及不同时间点外周血GA水平;Cox回归分析评价外周血GA水平与ACS患者MACE发生的关系。结果 UAP组和AMI组患者的外周血GA水平随着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均于T2时达到最大值(P<0.05);T0时,三组患者的外周血GA水平比较,AMI组>UAP组>对照组(P<0.05);T1、T2、T3时,AMI组患者的外周血GA水平均明显高于UAP组(P<0.05)。出院后6个月内,ACS患者的MACE发生率为23.64%(39/165);MACE组和非MACE组患者的ACS类型、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外周血GA水平随着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均于T2时达到最大值(P<0.05);T0、T1、T2、T3时,MACE组患者的外周血GA水平均明显大于非MACE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ensini积分、T1、T2时外周血GA水平是影响ACS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外周血GA水平在ACS患者中升高,在不同类型ACS患者中差异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临床可通过监测外周血GA水平,对ACS患者MACE发生情况进行评估。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