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关于农村闲置土地的调查与研究 下载:294 浏览:3138

董晨 《土壤研究》 2022年11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和农村产业的日益调整,一些村庄出现土地闲置,人去房空现象,“空心村”“住宅闲置”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闲置土地不但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村容村貌,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农村闲置土地,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思考——以双牌县五里牌镇为例 下载:228 浏览:2254

张淑华 《交叉科学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加速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0年永州市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批试点城市。近年来按照市县统一部署,双牌县五里牌镇因地制宜、抓住重点、突出特点,以全新的理念、思路、方法抓好各项试点任务落实,在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110 浏览:1149

郭美辰 《哲学研究进展》 2024年9期

摘要:
本文从党校老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及其在党建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概述,针对教育培训与实践相结合、榜样引领与典型推广、社会实践与服务群众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建工作中,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说明,进而在党建工作中更为高效的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

招远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社会安全问题研究 下载:237 浏览:2460

王岩梅 《交叉科学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加快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坚强保障。要提高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加基层维护安全的资源,充分发挥民间救援组织的力量,不断维护好社会安全,进而保障国家安全。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下载:233 浏览:2440

杨婧瑜 《交叉科学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一直都坚持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们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蓝图,并特别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0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1.0版,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能更好的有利于我们搞好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助推民族复兴,建设和平美好的世界。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下载:236 浏览:2342

林连祥 《交叉科学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市域社会治理是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的中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层级中宏观和微观的转承点,关系着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着国家长治久安。本文通过梳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特征,分析国际国内大环境下治理单位、治理主体、治理内容等制约因素,从总体思路、工作部署、共治机制、治理方式等方面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做了一些探讨。

毛泽东的读书观及现实启示 下载:83 浏览:876

李婷 《哲学研究进展》 2024年7期

摘要:
毛泽东是我们党内善于读书学习的典范,本文解析了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生活、理念,梳理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源泉和发展轨迹,呈现了不同历史阶段毛泽东如何将书本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党和国家的决策及治理上。毛泽东的读书方法论对我们党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读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哲学蕴含 下载:91 浏览:947

王建华 《哲学研究进展》 2024年5期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必须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把人民永远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崭新视野 下载:140 浏览:1526

公秀丽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12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要充分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大思想实践问题的探讨,要用哲学的眼光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问题和实践课题;要在历史实践中,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普遍有益的思想内涵,特别要注意对相应思想当代意义崭新的思想阐述。

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下载:47 浏览:506

肖建义 《中国经济》 2025年2期

摘要:
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概念。此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创新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从理论角度考察了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基本含义及其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为了充分发挥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而通过市场机制引导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形成“市场—研发—生产—消费”的循环链条,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组织企业的研发活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完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总之,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推进创新发展,让创新成为驱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数字经济背景下提升小微企业生存能力研究 下载:59 浏览:598

吴求实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5年1期

摘要:
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飞速的发展,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小微企业生存能力面临技术创新水平较低、融资能力不足、运营管理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困境。依据小微企业生存能力面临的困境,围绕数字经济提出科技创新驱动机制、融资约束破解机、市场范围扩大机制路径提升小微企业生存能力,以此来助力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 下载:350 浏览:3542

王思武 《交叉科学研究》 2021年11期

摘要: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思想理论指导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四个视角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相关研究与思考 下载:90 浏览:925

禚蕾云 《中国经济》 2024年12期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聚焦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守正与创新紧密结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又根据新的历史方位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原创性历史贡献。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其创立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把党校建成党员干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平台 下载:131 浏览:1337

王首伟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8期

摘要:
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党和国家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党校建成党员干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平台,是各级党校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三个着力”,即着力解决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问题,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问题,在深入研究和把握党校职责定位的基础上,从如何提升学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角度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党校进一步做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探析 下载:112 浏览:1291

康金明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8期

摘要:
在我国,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属于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传统文化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属于较为宏大的课题内容。对此类型课题的分析过程中,人们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从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传统的文化在我国拥有牢固的地位,扎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融合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可以实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好“两个结合” 下载:131 浏览:1454

王建华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7期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在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必须做好“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下载:124 浏览:1361

王建华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7期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共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教条,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于它的真理性,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于它的人民性,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于它的时代性,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于它的实践性。

基于“两个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问题探究 下载:126 浏览:1336

吕晓晨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6期

摘要:
学习和解释“两个结合”,既可为我们在新时期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可为我们党在实践上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下载:132 浏览:1333

杨恒梅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5期

摘要:
作为表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论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的生成有外在的和内在的双重逻辑,其科学内涵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根本遵循是“六个必须坚持”。

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哲学意蕴及现实意义 下载:118 浏览:1296

张峥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4期

摘要: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地伟大征程中,形成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三个历史决议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耦合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