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GDF-15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价值 下载:37 浏览:392

慕军平 《中国医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目的研究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AMI患者184例为观察组,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16例记为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68例记为NSTEMI组;另外选择63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受试者血清GDF-15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观察组中,STEMI组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NSTEMI组(P<0.05)。观察组GDF-15阳性表达率、预后不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观察组中,STEMI组GDF-15阳性表达率、预后不良率均明显高于NSTEMI组(P<0.05)。结论 GDF-15阳性表达率与AM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情况均存在一定的联系,其可作为心肌梗死的标志物,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诊护理研究 下载:235 浏览:2546

段远敏 《老龄研究进展》 2023年11期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诊护理效果。方法: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40例,院前急诊护理)。结果:观察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运成功率、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急救时间、出诊时间、入院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肌酸激酶同工酶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院前急诊护理更具推广价值。

研究全局式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方法及价值 下载:341 浏览:3548

苏雪瑞 王珺 林莹 《老龄研究进展》 2022年9期

摘要:
在老年AMI患者急诊护理中应用全局式护理模式,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72例老年AMI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入院后给予常规急诊科护理;观察组3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全局式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球囊扩张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AMI患者急诊护理中应用全局式护理模式可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推广。

1例右冠开口左主干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溶栓的病例报告 下载:104 浏览:1247

吴霞 杨博 许春华 刘庆梅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3年8期

摘要:
加一段引文、综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目前仍是全球范围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由于坏死心肌不可再生,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极大的负担,也加大了医疗资源的花费。因此,目前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血运重建术)至关重要。其中PPCI已成为STEMI标准的血运重建策略[1]。PPCI过程中对于梗死相关血管的预处理尤为关键,冠脉内溶栓就是其中一种。冠脉内溶栓改善了STEMI患者的CTFC(校正的TIMI帖数)[2]

中医特色护理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作用分析 下载:41 浏览:505

刘江玲 李仪 李丽妮 《当代中医药》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中医特色护理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2)与观察组(n=42),对42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对42例观察组患者实行中医特色护理干预、临床护理配合,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心功能评级、住院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为(65.53±3.28)、(42.71±3.42),对照组患者为(78.85±3.06)、(55.67±3.76),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功能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分数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40(95.24%),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32(76.19%),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1(2.38%)、(15.25±1.78)、(6259.11±3.89),对照组患者为9(21.43%)、(21.19±2.45)、(8526.66±3.47),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实行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病症,减轻患者的疼痛,消除负面情绪,促进心功能指标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用冠脉介入对心功能及血浆B型钠利尿肽的影响探究 下载:140 浏览:1569

刘成萍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目的 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冠脉介入治疗对患者心功能、血浆B型钠利尿肽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参照组与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冠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LEDV、LESV、血浆B型钠利尿肽水平均低于参照组且LVEF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介入治疗改善患者心脏功能,降低血浆B型钠利尿肽水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术中并发电风暴的抢救与护理观察 下载:213 浏览:1914

陈思洁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目的:探究将优化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术中并发电风暴患者抢救与护理中的效果,评价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造成的影响。方法:在我院数据库中调取时间段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开展实验,纳入其中60例患者作为实验样本进行随机两组均分,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30。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优化护理,记录所有患者的电风暴,持续时间和24小时抢救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电风暴持续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短,而实验组中24小时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时,选择优化护理方案,能够有助于缩短患者的电风暴持续时间,对提高患者24小时抢救成功率来说有积极意义,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护理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静脉泵入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研究 下载:215 浏览:2684

周康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2年12期

摘要: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采取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静脉泵入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后的疗效展开分析。方法 此次研究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月本院6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性质随机分组,对照组32例(硝酸异山梨酯),研究组32例(对照组+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比两种治疗模式下的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指标改善效果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采取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静脉泵入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后拥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下载:168 浏览:1881

石海涵 《心理学研究》 2022年10期

摘要:
目的:观察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我院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支持性心理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与实验组(40例:常规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心理状态以及心功能、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00%)、满意度(92.50%)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持性心理治疗可显著改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提升,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血浆ox-HDL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中的预测价值 下载:305 浏览:3145

马丽萍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2年6期

摘要:
目的:探究血浆ox-HDL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干预组。及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干预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剂测量所有研究对象血浆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 ox-HDL与CRP、BNP、cTnI的相关性。结果:干预组患者ox-HDL水平高于健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浆HDL、LD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是密切相关的,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检验栏目血清肌红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下载:399 浏览:4017

冯英华 《国际检验医学》 2021年9期

摘要:
探讨血清肌红蛋白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52例进行研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等例数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检者的血清肌红蛋白检测情况。结果:研究组各项指标数据和对照组相比,差距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一天后的各项指标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肌红蛋白检验可以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诊断和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借鉴。

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下载:229 浏览:2705

安娅玲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2年2期

摘要:
目的:对比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的价值。方法:研究选取时间段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抽取在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各61例。参照组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行瑞舒伐他汀治疗。计算2组血脂指标、心功能指标、NO和ET水平。结果:实验组NO水平高于参照组,ET水平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将实验组数据作参考,参照组TC、TG、LDL-C水平均较高,HDL-C水平较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的LVESD、LVEDD低于参照组,LVEF相比于参照组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其血脂和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

脑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复苏后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下载:398 浏览:3860

李蓓蓓 蒋华龙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1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脑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复苏后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复苏后早期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脑钠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力衰竭指标值以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心力衰竭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复苏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征分析 下载:368 浏览:4003

杨宝强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1年1期

摘要: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征。方法:将我院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侧支循环分级为2、3级患者分成良好组,侧支循环分级为0、1级患者分成不良组,将两组患者冠脉造影情况比较。结果:不良组病变血管LAD、LCX、RCA情况明显高于良好组,病变血管支数大于良好组,均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患者梗死前心绞痛病程以及冠脉病变支数有着显著关系。

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临床随访研究 下载:326 浏览:3461

冯群 贾德梅 谢文江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1年1期

摘要:
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使用不同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效果进行近期随访研究。方法:将进行住院医治的40名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照随机分类的方法,产生两个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将两组治疗结果以及血脂相关指标、左室功能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病人,观察组病人血脂相关指标、左室功能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变化幅度较大。结论: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瑞托伐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更好,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中起显著作用。

心电图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下载:96 浏览:1003

赵瑞琴 《国际护理学》 2024年11期

摘要:
目的:研究以心电图监测为导向的综合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方法:纳入2021.06~2023.06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分别行常规护理、以心电图监测为导向的综合性护理。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ST段完全回落组的TMI血流≤2级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低于ST段部分回落组、ST段未回落组(p<0.05)。ST段部分回落组的TMI血流≤2级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低于ST段未回落组(p<0.05)。心电图ST段回落≥50%组的LVEF水平,高于心电图ST段回落<50%组(p<0.05)。心电图ST段回落≥50%组的LVEDD、LVESD水平,低于心电图ST段回落<50%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以心电图监测为导向的综合性护理,效果更佳。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护理 下载:84 浏览:974

马思齐 马小琴 刘莉 《国际护理学》 2024年10期

摘要: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入心室性休克病患开展积极主动的紧急救护介入及功效。方式:挑选本院2019年-2021年12月份的78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入心室性休克患者,随机性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紧急护理评估医治,仔细观察2组病人的护理功效和品质。结果:通过护理评估,观察组舒张压力及收缩压的优化水平均更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手术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提升(P<0.05)。结果: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入心室性休克患者具体实施紧急救护,可以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提升患者应急满意率,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应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的效果 下载:164 浏览:1702

​胡江红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2期

摘要: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治疗的患者开展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调查。方法:以我院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开展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为调查样本,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人数相等。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比较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统计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标无统计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标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统计有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程度高于对照组,统计有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统计有差异(P<0.05)。结论: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 下载:99 浏览:1047

宋庆华 许伟 季永霞 《预防医学杂志》 2024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结合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院前急救护理+常规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9例,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反应时间[(5.34±1.15)min<(6.79±1.22)min,t=5.401]、急诊等待时间[(29.12±5.43)min<(40.07±5.51)min,t=8.840]、急救时间[(31.54±3.58)min<(38.70±4.41)min,t=7.872]、ICU监护时间[(3.05±0.82)d<(4.17±1.26)d,t=4.653]及住院时间[(8.32±1.58)d<(10.67±2.06)d,t=5.653]比对照组更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13%<23.08%,χ2=5.186)、复发率(0<15.38%,χ2=4.514)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92.31%>74.36%,χ2=4.52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能够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进展,为临床急救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对冠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改善评价 下载:99 浏览:1047

王立会 《预防医学杂志》 2024年4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冠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改善。方法 研究对象为96例冠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48)、观察组(n=48)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早期康复护理,并对比护理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04月-2022年10月。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术后自理能力评分提高;心功能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低;护理满意度高,上述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对冠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预后效果明显,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评分均有所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不仅降低了术后的并发症,还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