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愉悦因子输入式心理护理联合中医技术在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7 浏览:84
摘要:
目的:总结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病情护理中,开展愉悦因子输入式心理护理联合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调研时间起于2022年12月,终于2024年12月,筛选符合症状要求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完成联合护理干预方案的护理价值分析。结果:干预组负性情绪分值干预后更低(P<0.05);干预组GQOL-74量表评分更高(P<0.05)。结论:研究证实愉悦因子输入式心理护理联合中医技术可显著改善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的身心症状,通过正向情绪引导,不仅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影响,同时还可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整合护理方案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为眩晕管理提供了心身同治的新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个体化前庭康复训练在中老年眩晕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94 浏览:1220
人文护理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前庭功能康复及护理
下载:240 浏览:2548
中医辨证治疗在急诊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应分析
下载:36 浏览:453
摘要:
目的 探究中医辨证治疗在急诊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纳入本院接受治疗的急诊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在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之间,总人数为70例,通过治疗方式差异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分别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和西医常规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前的眩晕发作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对比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发作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更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对急诊眩晕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不但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眩晕发作频率,同时还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及可行性研究
下载:22 浏览:1215
摘要:
目的:探究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一年中收治的共80例眩晕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在西医护理的基础之上加之中药护理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眩晕病的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头晕消心悸、不寐消失时间以及护理后基底动脉峰流速、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头晕、心悸、不寐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基底动脉峰流速,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例为18例,有效例为17例,治疗有效率为87.5%,而对照组显例为15例,有效例为13例,治疗有效率为7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中医神经内科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
下载:213 浏览:2333
摘要:
目的:比较清肝明目汤和扶正固本汤治疗不同病因导致的眩晕的效果,为眩晕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肝阳上亢证和脾肾阳虚证的眩晕患者各50例,随机分为肝阳上亢组给予清肝明目汤治疗和脾肾阳虚组给予扶正固本汤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症状评分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眩晕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肝阳上亢组总有效率96%,脾肾阳虚组总有效率9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阳上亢型眩晕与肝火旺、肝风内动等病机相关,应清肝明目;脾肾阳虚型眩晕与脾肾功能减退、气血生化无源等病机相关,应扶正固本。清肝明目汤和扶正固本汤可显著改善相应肝阳上亢或脾肾阳虚之眩晕症状,证实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疗效确切。
中医内科眩晕患者临床病因调查及治疗体会
下载:196 浏览:2286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内科眩晕患者的临床病因,并通过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总结治疗眩晕的体会。方法:随机遴选200例眩晕患者(研究时间范围:2023年5月~2024年5月),对200例眩晕患者的临床病因进行分析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临床疗效、复发率。结果:分析眩晕病因包括以下几点:良性阵发性眩晕、高血压、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精神障碍等。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眩晕患者中显示出显著优势,不仅在短期内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在长期疗效和降低复发率方面也表现出更好的效果。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康复护理效果研究
下载:51 浏览:618
摘要:
目的: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护理中,探究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筛选2021.02~2023.01年间就诊的112位患者,按照护理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康复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患者的眩晕障碍程度、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护理满意率等指标。结果:在不同护理干预下,各项参数差异p小于0.05,观察组SAS、SDS评分为(18.73±1.06)、(19.62±2.13)。对照组为(25.92±2.01)、(28.81±1.56)。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观察组为52(92.85%),对照组为39(69.64%),差异P<0.05。结论:对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残余持续时间,让病情得到控制,临床护理效果更为优异。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眩晕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
下载:106 浏览:1215
护理干预对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下载:170 浏览:2057
神经内科急诊室急性头晕/眩晕临床特征及病因探讨
下载:168 浏览:1315
摘要:
目的:分析与研讨神经内科急诊室急性头晕/眩晕临床特征及病因。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集中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期间来我院神经内科急诊室就诊的182例患者;对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对比,开展床旁检查,应用头颈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开展分析。结果:182例患者中眩晕症状占比最多共134例,占73.63%,且男性患者的眩晕数量大于女性患者;此外,行走不稳、不典型头晕问题分别占总数的28.57%和26.92%;50~59岁、60~69岁的患者发病几率更高。患者头晕眩晕病因主要体现为BPPV、前庭性偏头痛、神经症、PCI等多种症状。结论:神经内科急诊中,急性头晕/眩晕症状尤为常见,医生需详细询问病人既往病史、伴随症状,开展全面检查和辅助检查,减少疾病误诊、漏诊因素,提高对头晕/眩晕患者病因及疾病特点的深入化分析与专题研究。
探讨中医护理方案在眩晕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98 浏览:1523
摘要:
目的:探究在眩晕病患者中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我院收治眩晕病患者60例,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人数相等的2组,一组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另一组则为中医护理方案的研究组,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评估患者的眩晕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中医证候积分(4.36±0.72)分,较对照组的低(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67%、73.33%,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眩晕病患者中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症状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针灸联合推拿疗法对颈椎病颈性眩晕患者的影响
下载:179 浏览:1943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在进行颈椎病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时,将推拿配合针灸应用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0月--2023年3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该时段我院数据库资料登记有效的60名颈椎病颈性眩晕的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并在每组中设置30名样本。对照组内患者接受常规推拿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接受针灸治疗,治疗完成后研究人员评价疗效。结果:在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6.67%,相较于对照组的73.33%来说明显更高,组内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疗法在颈椎病颈性眩晕患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实验组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接受常规推拿治疗的患者。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颈椎病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包括眩晕症状的缓解和颈椎功能的改善。
中医辨证治疗急诊眩晕的临床观察
下载:194 浏览:1867
急性中风患者眩晕中医护理干预效果分析与探究
下载:184 浏览:831
中医辨证治疗急诊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162 浏览:1698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纯音测听与前庭功能检查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137 浏览:1561
摘要:
目的重点研究并深入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在纯音测听和前庭功能检查的特点,进一步了解BPPV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耳鼻喉科良性阵发性眩晕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包括后半规管管石症(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ithasis, PSC-Can )95例,水平半规管管石症 (horizontalsemicirculacanalcanalithasis,HSC—Can)53例,平半规管嵴顶结石(horizontalsemicircularcanalcupulolithiasis.HSC—Cup)64例,三组患者均完成纯音测听、高频视频头脉冲(videoheadimpulsetest,vHIT)及低频冷热水试验三项试验,以气导听阈的损失分级分为正常、轻、中、重度,视频头脉冲以vHIT增益值、扫视波,冷热试验单侧半规管反应非对称值为指标,分析三组不同半规管BPPV患者的三项试验结果及相互关系。结果:良性阵发性眩晕患者210例中,听力组间比较,正常者占83例(40%),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者占127例(60%),听力正常者后管耳石症占38例(41%)水平管耳石占22例(42%),重嵴帽耳石占21例(33%),听力异常患者后管耳石占55例(59%),水平管耳石占31例(58%),重嵴帽耳石占41例(67%),在听力下降患者中,三组耳石症侧别与听力下降同侧别者占107例(51%),耳石症侧别与听力下降不同侧别者占103例(49%),经 x 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 均 <0.05)。三组 BPPV患者均完成纯音测听、vHIT、冷热试验 ,结果进行组间比较 ,耳石症纯音听阈、视频头脉冲视频头脉冲vHIT的水平增益、代偿性扫视正常、双温试验正常例数(74),占35%,异常例数136(65%)。结论:BPPV患者存在一定程度听力、半规管损失,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听力损失加重,耳石器功能逐渐退化,导致耳石症的发生率增高。
中医内科对眩晕患者病因分析的研究
下载:206 浏览: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