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白假丝酵母菌毒力相关的RAPD条带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74 浏览:486

魏雪玲 尚方建 石哲芳 刘奇 《生物技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研究与白假丝念珠菌毒力相关的RAPD电泳条带的基因信息,明确这些条带是否来源于已知的毒力调控基因。[方法]通过对相关的白假丝酵母菌重新进行RAPD-PCR,切胶回收,以回收的DNA作为模板进行大量扩增,构建TA克隆,送测序。将获得的DNA信息登录Gen 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寻找与包含这些条带信息的蛋白质。查阅文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条带的基因信息与已发现的白假丝酵母菌调控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白假丝酵母菌RAPD的450 bp条带为Abp1p(ABP1)蛋白的基因片段。[结论]Abp1p(ABP1)基因的过表达可能与下调磷脂酶表达有关,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株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德国小蠊的毒力测定 下载:74 浏览:498

刘九榕1 邵博文1 周宇石1 刘慧敏2 阚硕2 薄鹏飞1 张凡2 《生物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从自然染病死亡的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虫尸中分离到一株产紫红色色素的昆虫病原菌EB0732,经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EB0732)。为探究该菌株对德国小蠊的毒杀效果,选取5个浓度(1×10~5CFU/mL、1×10~6CFU/mL、1×10~7CFU/mL、1×10~8CFU/mL、1×10~9CFU/mL)对不同龄期的德国小蠊(1~3龄若虫,4~5龄若虫,6~7龄雌、雄若虫,雌、雄成虫)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对不同龄期德国小蠊均具有较强毒力,1×10~9 CFU/mL悬液对德国小蠊1~3龄若虫20 d累计杀灭率高达87.50%,雌、雄成虫分别达到31.67%、33.33%,对德国小蠊的防治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广州市58株单增李斯特菌菌株特征分析 下载:43 浏览:376

张晶 白志军 和鹏 陶霞 吴新伟 《预防医学杂志》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了解广州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菌株优势血清型、携带毒力基因和分子分型情况。方法对广州地区365份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分离鉴定,并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鉴定和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扩增(ERIC-PCR)。结果单增李斯特菌阳性率为15.89%(58/365),其中生畜肉类检出率最高,为25.38%(33/130);血清型分析将58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4种血清型,分别为1/2b、1/2a、1/2c和4b,优势的血清型为1/2b(44.80%)和1/2a(32.80%);10株缺失毒力基因actA;ERIC-PCR扩增出9~18条100~8 000 bp之间的条带,将58株单增李斯特菌在相似系数为0.8处分为6个群19个类型。结论广州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菌株污染严重,优势血清型是与人或动物感染有关的致病血清型(1/2b和1/2a),大部分毒力基因均存在,ERIC-PCR结果显示分子型别呈多样性,应加强防控。

6种杀菌剂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毒力测定 下载:41 浏览:347

王绎1 赵玲玲1 杨雪峰1 陈海军1 邵科1 刘洪林2 侯亚光1 《农业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为筛选有效控制番茄枯萎病的化学制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99%噁霉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甲霜噁霉灵水剂、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种杀菌剂对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的毒力,结果显示:70%甲基托布津的毒力最高,其EC50为1.10 mg/L。因此,几种药剂比较,筛选出70%甲基托布津可以作为防治番茄枯萎病的药剂。

杀菌剂对马铃薯枯萎病菌的毒力测定 下载:87 浏览:514

徐利敏1 侯亚光2 贾瑞芳1 张俊3 郭景山4 高润蕾5 《农业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为生产中筛选化学制剂有效控制马铃薯枯萎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99%噁霉灵原药、80%噁霉·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30%甲霜噁霉灵水剂等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毒力,结果显示:氰烯菌酯和甲基托布津的毒力最高,其EC50分别为0.044 1,0.112 7 mg/L。

番茄灰霉病发生特点及室内毒力测定 下载:89 浏览:534

张庆萍1 王燕春2 王秀琴3 田晓燕1 赵伟强2 徐佳2 邱廷艳4 龚静5 《农业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为了明确温室温度、湿度与番茄灰霉病的发病关系及不同药剂对灰霉病菌的敏感程度,通过温室温度、湿度与发病关系的观察及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温室4月底发病达到高峰,此时温度17.3℃,相对湿度达75%90%。低温、高湿是番茄灰霉病发病的必要条件。灰霉病病原菌对4种常用药剂的毒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菌落直径计算EC50,结果显示培养10 d各药剂抑菌效果依次为:70%嘧霉胺99.97%>60%噻菌灵83.43%>80%甲基硫菌77.65%>50%异菌脲75.81%。

对虾养殖场底泥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接合型质粒多样性及其与毒力之间的关系 下载:69 浏览:496

郝婧薇1,2 华昕彤1,2 傅松哲1,2 周灿1,2 刘鹰1,2 胡惠秩3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5期

摘要:
为了阐明引起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副溶血性弧菌的接合型质粒在对虾养殖环境中的遗传多样性,实验从中国5个沿海省份的虾场收集了100个底泥样品,以质粒上编码接合转移蛋白的保守基因为目标,利用PCR法检测相关质粒的存在情况,并对质粒进行测序。结果显示,100个样品中有39个样品含有质粒的接合转移蛋白片段。从100个底泥样品中分离出15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13株含有1~2个质粒。质粒序列测序结果显示,这些质粒可分为8种类型/谱型,其中7种不携带pirAB,但均含有编码接合转移的基因簇。根据分离副溶血性弧菌携带质粒的8种谱型,分别选择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凡纳滨对虾攻毒实验,发现这些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有显著差异,实验虾死亡率为15%~100%。只有pirAB阳性菌株会对实验虾产生AHPND症状,死亡率为100%。对质粒组成进行分析表明,质粒之间遗传物质交换频繁,大部分质粒的遗传组成都来自一个183 kb的超大质粒pVP2HP。综上,本实验通过探究对虾养殖场底泥中结合性质粒的多样性,增强了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质粒遗传多样性及其与AHPND关系的理解,为AHPND的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持。

体外传代对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毒株毒力的影响 下载:30 浏览:265

王丛旭1,2 潘晓艺2 周可欣2 穆雪娇2 姚嘉赟2 蔺凌云2 赵建华1 沈锦玉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6期

摘要:
为研究不同代次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 LMBV)的病毒特性变化及毒力差异,采用攻毒试验、qPCR、TCID50及二代测序的方法,对LMBV分离株(LMBV-ZJDSS)F5、F35和F65进行致病性、组织中病毒载量变化、病毒滴度和不同代次病毒基因组测序,在LMBV全基组中筛选出4个毒力基因,并对不同地区毒株的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攻毒浓度为108.5 TCID50/mL时,F5、F35和F65代毒株15d内引起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死亡率分别为60%、25%和5%;F65代毒株最早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大口黑鲈肝脏、脾脏和肠的病毒载量较高,不同代次毒株在各组织中均有分布,96h内F65代毒株在各器官组织的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48h内F5代毒株在各器官组织的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对F5和F65代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E3、TNFR和ICP18基因编码区未发生突变,遗传稳定性较高,ICP46基因编码区有一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酪氨酸。研究表明,通过病毒的连续传代,病毒致细胞病变的速度加快,病毒对大口黑鲈的致病性减弱,病毒的毒力有所下降,毒力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编码ICP46蛋白的氨基酸发生突变,且不同地区LMBV毒株毒力基因差异主要集中在TNFR上。

QseB在嗜水气单胞菌响应去甲肾上腺素中的作用 下载:73 浏览:444

秦婷1,2 习丙文1,2,3 谢骏1,2,3 潘良坤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3期

摘要:
为探明嗜水气单胞菌QseB在病原菌对鱼体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识别和响应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嗜水气单胞菌NJ-35的qseB缺失突变株(ΔqseB),比较分析了NE诱导后,野生株和突变株之间其生物膜形成能力、溶血活性和运动能力等与细菌毒力有关的生物学功能的变化,以及对鱼体致病力的变化。结果显示,qseB的缺失显著降低了NE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生物膜形成、溶血活性的促进作用,减弱了嗜水气单胞菌对奥利亚罗非鱼的致死率,而对细菌运动能力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NE对嗜水气单胞菌NJ-35生物膜形成和溶血活性的增强作用可能依赖于QseB,表明QseB在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并为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鱼源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检测、分型及致病力 下载:75 浏览:465

刘小芳1,2 任燕1 张德锋1 巩华1 石存斌1 常藕琴1 潘厚军1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5期

摘要:
为调查鱼源气单胞菌毒力基因与其致病力的相关性,以2009—2018年从不同患病鱼分离的173株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毒力相关基因、测定溶血活性、腹腔注射感染异育银鲫等方法开展评价。通过管家基因gyrB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73株气单胞菌中维氏气单胞菌(119/173,68.9%)和嗜水气单胞菌(50/173,28.9%)是主要流行的菌株。10个毒力基因aer(162/173,93.64%)、act(131/173,75.72%)、ast(55/173,31.79%)、alt(58/173,33.53%)、lip(152/173,87.86%)、exu(154/173,89.02%)、fla(143/173,82.66%)、gcaT(148/173,85.55%)、 eprCAI(41/173,23.70%)和ahyB(51/173,29.48%)普遍存在于173株气单胞菌中。依据检测到的毒力基因数量从多到少分布情况,这些菌株可分为7大类(Ⅰ~Ⅶ)53个毒力基因型。大部分嗜水气单胞菌检测到8~10个毒力基因,主要分布于Ⅰ、Ⅱ和Ⅲ类基因型;维氏气单胞菌的eprCAI、ahyB、ast和alt等4个毒力基因检测率低,主要分布于Ⅳ、Ⅴ和Ⅵ类基因型。大部分气单胞菌(94.22%,163/173)具有溶血活性。代表性毒力基因型的38株维氏气单胞菌和20株嗜水气单胞菌腹腔注射异育银鲫攻毒结果显示,3.0×106 CFU/尾的剂量下,3株维氏气单胞菌使鲫死亡率达80%~100%,16株嗜水气单胞菌使鲫死亡率达90%~100%。研究表明,维氏气单胞菌是目前最主要流行的气单胞菌,但其检测到的毒力基因普遍少于嗜水气单胞菌,且对异育银鲫的致病力普遍弱于嗜水气单胞菌。本研究能够为气单胞菌败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宁波地区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 下载:87 浏览:497

谢红意 叶鸿雁 周方满 施露梅 葛婷婷 乐旭波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宁波地区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Ⅲ型分泌系统(T3SS)及其耐药情况。方法收集分离自腹泻患者粪便样本的副溶血弧菌49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毒力基因tdh、trh和T3SS1、T3SS2,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的菌株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49株副溶血弧菌中有48株tdh阳性,1株trh阳性,47株tdh(+)trh(-),1株tdh(+)trh(+),1株tdh(-)trh(-);49株副溶血弧菌均携带T3SS1基因,47株携带T3SS2α基因,1株携带T3SS2β基因。副溶血弧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75.5%),对三代头孢、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对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和碳氢酶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敏感性为100%。结论宁波地区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携带率高,对常见抗菌药物较敏感,应及时监测其耐药率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养殖大菱鲆感染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毒力基因及ERIC-PCR分析 下载:55 浏览:532

于新然1 姚洪1 叶仕根1 黎睿君1 李华1 李强2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为了调查辽宁省葫芦岛市养殖患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病原菌感染情况,选用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特异性引物对分离菌株进行PCR鉴定,共分离得到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结果表明:迟缓爱德华氏菌毒力基因的PCR扩增显示,22株菌均含有kat B、fim A、gad B、esa V等基因;人工感染试验表明,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并致大菱鲆累积死亡率均为100%;ERIC-PCR结果显示,迟缓爱德华氏菌模式菌株(ATCC15947)与分离株可分为2个基因型,分别标记为Ⅰ和Ⅱ型,其中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均为Ⅱ型,与ATCC15947菌株为Ⅰ型明显不同。本研究结果为养殖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