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李秀亮教授治疗小儿癫痫经验 下载:36 浏览:375

杨翠玲 张晶金 李秀亮 《中国儿科杂志》 2019年3期

摘要:
介绍了李秀亮教授治疗小儿癫痫的经验,李教授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指出痰为癫痫发作的主要因素,标实多为痰邪,本虚则为脾肾不足,故在治疗上实证多从痰论治,虚证多从脾肾论治,治疗以豁痰息风、健脾补肾为主。附典型案例2则,以资验证。

星形胶质细胞膜电位门控钙离子通道调控神经元癫痫放电 下载:88 浏览:476

独盟盟1 袁治轩1 李佳佳1 吴莹1,2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细胞外空间钾离子的大量积累会导致星形胶质细胞膜去极化,星形胶质细胞膜电位变化引起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GCCs)电流内流会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振荡幅值,从而增强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正反馈作用.考虑星形胶质细胞VGCCs的钙离子内流,本文构建了一种包含多种离子浓度动力学行为的神经元-胶质细胞耦合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发现,VGCCs的钙离子内流是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内Ca2+浓度升高的一个主要因素;VGCCs电流增强会诱发神经元产生自发性癫痫放电活动实验现象的内在机理.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星形胶质细胞钙离子代谢紊乱诱发神经系统自发性癫痫放电提供一种解释.

护理干预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影响效果 下载:48 浏览:346

黄丽娜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12月本院接收的接受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后早期癫痫发作患者71例,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组35例和护理干预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护理干预组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护理干预组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后早期癫痫发作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水平的提高,对于帮助患者减少受到术后不良事件的影响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护理效果显著。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不同术式对颞叶癫痫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 下载:115 浏览:1185

廖莎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2期

摘要:
目的:探究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不同术式对颞叶癫痫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录2021.7——2023.7期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颞叶癫痫患者,合计收录样本量为60例,将其应用摸球法进行分组并开展不同手术方案,比较组间效果差异。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样本量均有30例,所对应的手术方案为单侧前颞叶切除术、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结果:于手术前后评价两组认知功能,术前组间差异较小,术后两组总智商、语言之上均有所改善,且FIQ、VIQ评分均以观察组更高,P<0.05。评价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对照组评价值86.67%、83.33%差异较小,两组疗效相当,P>0.05。于手术前后评价两组生活质量,术前组间差异较小,术后两组均有所改善,P<0.05;且QOLIE-31评分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侧前颞叶切除术、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在治疗颞叶癫痫患者时均具有较为显著的价值,而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加持下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更有利于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

症状性颞叶癫痫与颞叶外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电生理特征的对比研究 下载:83 浏览:489

​张斌1 张桂莲2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分析结构影像显示有局部病变的症状性颞叶癫痫(TLE)及颞叶外癫痫(ETLE)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EDs)的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结构影像显示有单一局部病变的257例癫痫患者的电生理及临床资料。根据病变分布的位置分为TLE和ETLE两组,另根据IEDs的分布与病变位置关系将TLE及ETLE又各分为3个亚组:TLE-1/ETLE-1:间期EEG正常;TLE-2/ETLE-2:IEDs与病变定位一致;TLE-3/ETLE-3:IEDs与病变定位不一致。结果 TLE-1所占比例明显低于ETLE-1(P<0.01)而TLE-2所占比例明显高于ETLE-2(P<0.01)。TLE-3亚组所占比例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增高,而ETLE-3亚组所占比例随发作频率的下降及首发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结论症状性TLE患者间期EEG监测的阳性率及痫样放电的定位准确率均明显高于ETLE患者。TLE患者中IEDs的分布更易受癫痫病程影响,而ETLE患者IEDs的分布更易受发作频率及首发年龄的影响。

颞叶癫痫认知功能的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研究 下载:87 浏览:487

​郭莉莉 单文莉 张建东 孔丹 柏根基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分析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与颞叶癫痫(TLE)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语言功能、执行功能和记忆功能)的联系,探索患者脑组织功能机制原理。方法选取25例TLE患者为试验组及25名正常人为对照组,均给与神经心理学测试以及记忆功能评估,比较两组在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以及记忆智商(MQ)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功能MRI的数据。结果对照组的神经心理学测试、记忆功能评估以及VIQ、PIQ、FIQ和MQ的评分均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脑部组织的正性激活均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在进行语言测试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间的正性激活部位不同表现在右侧额前叶、颞外侧回和左侧小脑、角回边缘侧、楔前叶及中央后回,而负性激活区域为左侧额前叶皮质和右侧小脑、角回边缘侧及扣带前回;在进行执行功能测试时,正性激活部位不同表现在右侧额前叶、颞叶、小脑前叶及左侧颞上回,脑组织负性激活区没有明显差别;在进行记忆功能测试时,正性差异位于双侧扣带前回及楔前叶,而负性激活差异位于左侧额下回及中央后回。结论认知功能与皮质下的连接功能相关,TLE和非TLE人群在进行不同的任务测试时,被激活的脑组织区域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72例癫痫合并妊娠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下载:81 浏览:497

​冯红选1 桂千1 奚晓雪2 吴冠会1 朱伟1 董晓峰1 程庆璋1 沈明强1赵 慧敏1 侯晓夏1 徐勤荣1 王薇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探讨癫痫合并妊娠患者妊娠期间癫痫发作、抗癫痫药物使用情况、妊娠结局、分娩方式以及分娩后喂养情况,为癫痫合并妊娠患者的优生优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7月至2019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癫痫合并妊娠患者,分析患者妊娠期间癫痫发作、服用药物情况、妊娠结局、分娩方式以及喂养情况。结果共纳入72例患者,Ⅰ级38例(52.8%),Ⅱ级13例(18.1%),Ⅲ级15例(20.8%),Ⅳ级6例(8.3%)。60例(83.3%)妊娠期间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12例(16.7%)未服用药物。其中54例(90%)患者采取单药治疗,6例(10%)采取联合用药治疗。65例(90.2%)孕早期服用叶酸。妊娠早期流产8例(11.1%)。64例正常妊娠中,子代畸形率1.5%(1/64)。剖宫产率57.1%(36/63),自然分娩42.9(27/63)。母乳喂养率46%(29/63)。结论癫痫合并妊娠患者妊娠期抗癫痫药物、分娩及喂养方式等管理有待进步一提高。

在中国使用左乙拉西坦和卡马西平单药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的比较:一项开放性、非劣效性试验的主要结果 下载:87 浏览:513

​廖卫平1 周东2 Toru Osakabe3 Christian Loesch4 杜新鲁5 Frank Tennigkeit4 王学峰6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针对≥16岁、新诊断或最近诊断为部分性癫痫发作的中国患者,比较左乙拉西坦和速释卡马西平(CBZ-IR)单药治疗的疗效。方法在Ⅲ期、随机分配、开放性试验N01364(NCT01954121)中,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左乙拉西坦1 000 mg/d或CBZ-IR 400 mg/d,记录6个月无癫痫发作的患者比例及患者保留率、首次癫痫发作的时间、因不良事件或缺乏疗效导致首次癫痫发作/中止试验的时间、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在对符合方案集进行的分析中,接受左乙拉西坦治疗的186例患者中有88例(47.3%),接受CBZ-IR治疗的171例患者中有117例(68.4%)达到6个月无癫痫发作;校正后绝对差值为-22.9%(95%CI:-33.1%,-12.6%),其下限低于非劣效性界值-20%。左乙拉西坦组的患者保留率为48.4%,CBZ-IR组为70.2%。对于评估期首次癫痫发作时间,左乙拉西坦与CBZ-IR的风险比为2.686(95%CI:1.838,3.927);对于因不良事件或缺乏疗效导致首次癫痫发作/中止试验的时间,风险比为2.338(95%CI:1.629, 3.356)。使用左乙拉西坦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61.9%)略低于CBZ-IR(67.9%)。结论在低剂量单药治疗下,无法确定左乙拉西坦的疗效不低于CBZ-IR。左乙拉西坦的安全性/耐受性情况优于CBZ-IR。

迷走神经刺激术对儿童癫痫性脑病癫痫发作的疗效分析 下载:87 浏览:493

​张桐1,2 汤继宏1 李岩1 张兵兵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治疗儿童癫痫性脑病癫痫发作的疗效。方法在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完成了VNS的患儿中,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15例癫痫性脑病患儿。收集该15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并进行1~2年随访。VNS开机后2周时首次随访,开机后3个月随访第2次,之后每间隔3个月随访1次,1年后每间隔6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1~2年。随访内容包括VNS治疗后癫痫发作频率等。督促患儿家长详细记录癫痫日记。对比分析不同随访时间的发作频率减少率、有效率。结果本研究共有15个病例入组,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7.3±1.76)岁;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8例,Dravet综合征4例,Doose综合征3例;癫痫病程1~9年,平均(5.46±2.19)年。主要的发作形式包括不典型失神发作、失张力发作、肌阵挛发作、强直发作、局灶性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等。抗癫痫药物保留种类2~4种,平均(3±0.6)种。VNS治疗2周的平均发作减少率为7.80%,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分别为31.81%、42.78%、50.58%、59.39%、63.89%、62.55%。LGS患儿的发作减少率在治疗2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分别为6.77%、34.58%、43.54%、50.56%、60.83%、63.44%、61.53%;Dravet综合征的分别为11.56%、25.14%、39.31%、51.77%、59.38%、63.70%、64.58%;Doose综合征的分别为5.93%、33.33%、45.37%、49.07%、55.56%、66.67%(Doose综合征的随访时间未达24个月)。癫痫发作频率减少最多的主要发作形式为肌阵挛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强直发作。在治疗2周时未见发作减少率≥50%的患儿,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发作减少率≥50%的患儿占全部患儿的比例分别为20.00%、46.67%、53.33%、66.67%、77.78%、66.67%。随访时间12个月时三种癫痫性脑病的有效率分别为LGS 62.50%、Dravet综合征75.00%、Doose综合征66.67%。结论 VNS是治疗儿童癫痫性脑病安全有效的手段,可减少癫痫性脑病患儿癫痫发作频率,对不同癫痫发作类型改善最显著的为不典型失神发作和跌倒发作(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强直发作),有时间积累效应,即治疗时间越长,癫痫发作控制效果越好。

14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分析 下载:87 浏览:494

​张欣 赵丹阳 李光健 林卫红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ADNFLE)的临床特征和EEG特点。方法收集14个ADNFLE家系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个家系共157名成员,现存49例患者,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其中9个家系每代均有患者。男23例,女26例;发病年龄4~25岁,平均14.6岁。临床表现为偏转强直发作19例(38.78%),姿势性强直发作16例(32.65%),局灶自主神经发作7例(14.29%),过度运动4例(8.16%),一侧阵挛性运动8例(16.33%),全面性失神发作7例(14.29%),发声发作15例(30.61%),惊恐发作3例(6.12%),局灶扩展至双侧强直-阵挛发作(FBTCS)22例(44.90%)。有发作先兆27例(55.10%),发作时伴知觉损害者22例(44.90%)。夜间发作为主48例(97.96%),白天发作为主1例(2.04%)。12例先证者行24 h长程EEG监测显示,发作间期异常11例,双侧放电1例,单侧放电10例(额区6例,颞区4例);癫痫样放电10例,慢波3例。1例先证者监测到发作期EEG表现为突出背景的额区尖波、尖慢波及棘慢波。34例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中,32例(94.12%)疗效良好,2例(5.89%)调整多种抗癫痫药物后疗效仍不佳;15例患者未用药,均随年龄增长逐渐好转。结论 ADNFLE起病年龄小,有家族史,发作特点多表现为夜间成串、刻板且短暂发生的运动发作,神经系统查体及影像学表现多无异常,睡眠期EEG有时可见额区的癫痫样放电,卡马西平治疗多有效,预后良好。

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研究 下载:87 浏览:482

​渠蕊 戴园园 李蕊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探讨我国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BFIE)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谱。方法收集10例BFIE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发现可疑致病性突变基因,并经Sanger测序验证基因突变来源。结果 10例患儿起病年龄2~14月龄(中位年龄为5月龄),表现为部分性发作或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6例患儿起病初期呈丛集性发作。9例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服药后发作易控制,1例未用抗癫痫药未再发作。随访8~18个月,均于2岁以内停止。10例患儿均有基因突变,9例为家族遗传性突变,1例为新生突变。6例PRRT2基因突变、2例SCN2A基因突变和2例KCNQ2基因突变。除1例PRRT2基因突变位点(c.439G>C)已报道,余9例为未报道的新突变。结论婴儿起病的BFIE多表现为部分性发作或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抗癫痫药物治疗多可短期控制;PRRT2、SCN2A、KCNQ2基因为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和方式多样。

皮肤电导作为癫痫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报警指标的可行性研究 下载:82 浏览:484

​尚丽 王开颜 余爽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观察癫痫发作时皮肤电导(EDA)的变化与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的匹配性。方法采用Empatica E4传感器收集EDA、肢体运动等多项外周参数,选取每周均有GTCs发作的成年癫痫患者手腕佩戴E4腕表设备时同步进行24 h视频EEG(VEEG)监测。结果 61例成年癫痫患者接受24 h VEEG检查,共监测到9次GTCs发作,均有EDA升高。与无GTCs发作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监测到30次部分性发作,EDA无明显变化。肢体运动增快可见于多种发作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DA与GTCs发作有高度一致性,可作为对GTCs发作报警的可穿戴设备重要参数之一。

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脑炎6例临床特点分析 下载:81 浏览:503

​李奕 辛子 凯范佳惠 海霞 卜晖 何俊瑛 张文琳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报道6例抗GABA B型(GABAB)受体脑炎,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例诊断为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结果 6例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为4例男性,2例女性,中位年龄64岁。6例患者均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其他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高级智能下降。头颅MRI可见边缘叶异常信号。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钠异常及自身抗体阳性。CSF可见白细胞计数及蛋白计数轻或中度升高,所有患者均在血液及CSF中检测到抗GABAB受体抗体。1例患者合并CSF抗HU抗体阳性;2例患者在病情加重时再次进行了血及CSF抗GABAB受体抗体检测,其中1例抗体滴度升高,另1例较前降低。6例患者均接受了免疫治疗,其中5例病情好转。结论抗GABAB受体脑炎以耐药性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EEG和头颅MRI对其诊断有指导意义。其中部分患者可合并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对于可能患有此类疾病患者,必须进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查。一旦确诊抗GABAB受体脑炎,应立即启动免疫治疗。抗体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肽Y及神经节苷脂抗体对小儿难治性癫痫的鉴别价值 下载:84 浏览:481

​陈钰湘1 张芾2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肽Y(NPY)及神经节苷脂抗体(GM1-A)检测对小儿难治性癫痫(RE)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45例RE患儿为RE组,50例可控性癫痫(CE)患儿为CE组。检测两组血清NSE、NPY及GM1-A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NSE、NPY及GM1-A水平与RE的相关性,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RE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RE组患儿血清NSE、GM1-A水平均显著高于CE组,而RE组血清NPY水平则明显低于CE组(均P<0.05)。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NSE、NPY及GM1-A水平与RE存在密切相关性(均P<0.05)。血清NSE、NPY及GM1-A检测对RE的鉴别诊断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801、0.853、0.812。RE患儿血清NSE、GM1-A与NPY的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而血清NSE与GM1-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不同发作频率患儿血清NSE、NPY及GM1-A水平也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NSE、NPY及GM1-A表达情况与RE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血清NSE、NPY及GM1-A水平有助于RE的鉴别。

鞘氨醇激酶1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载:84 浏览:497

​董媛媛1 褚旭2 崔帅3 王艳丽2 吴兴饶2 孔庆霞2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观察鞘氨醇激酶1(SphK1)在难治性颞叶癫痫(TLE)患者及匹罗卡品诱导的TLE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探讨其在TLE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TLE患者手术切除的皮质标本,纳入癫痫组(n=16)。收集脑外伤患者切除的颞叶皮质标本,纳入对照组(n=10)。将7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MC组,n=32)和匹罗卡品组(PILO组,n=40),PILO组根据匹罗卡品诱导癫痫持续状态(SE)后的观察时间随机分为4个亚组:E6h组、E1d组、E3d组和E7d组(n=8)。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SphK1在TLE患者颞叶皮质中的表达变化;运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phK1在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在人颞叶皮质和大鼠海马中星形胶质细胞(AST)活化增生情况和SphK1在AST中的表达。结果癫痫组人颞叶皮质中SphK1的阳性细胞数及AST细胞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5)。E6h组、E1d组、E3d组和E7d组大鼠海马SphK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MC组(均P<0.05);PILO组AST细胞数明显多于MC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癫痫组患者颞叶皮质中,SphK1主要在活化的AST的胞质中表达;而在PILO组大鼠海马中,SphK1主要在活化的AST的胞核中表达。结论 SphK1在TLE患者颞叶皮质和TLE大鼠海马中的表达明显增加,SphK1参与了TLE的发病。

改良阿特金斯氏饮食治疗成人耐药性癫痫的系统综述 下载:84 浏览:491

​侯锦 邓一伦 吴雪瑞 邹晓毅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探讨改良阿特金斯氏饮食(MAD)治疗成人耐药性癫痫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全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18年11月3日前的文献,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非随机研究方法学指标,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结果最终纳入9篇文献,包括7项非随机对照研究及2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357例患者。在治疗成人耐药性癫痫第1个月时,MAD已显效且有效率较高,各研究间有效率为17.6%~63%不等。在整个治疗期间,几乎所有研究均显示出MAD治疗有效率随时间推移逐次减低,治疗初期最高。在完成治疗的患者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体质量减轻或体质量指数(BMI)下降,血脂异常也较为常见。结论对于不能接受手术或神经调控治疗的成人耐药性癫痫患者,MAD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使部分患者从中获得癫痫发作减少甚至无癫痫发作。该治疗方法可能导致的体质量减轻或BMI下降的不良反应使其更适用于伴有超重或肥胖的癫痫患者。

卒中后癫痫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81 浏览:509

​张燕芳 余年 梁雪 马海燕 狄晴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探索卒中后癫痫(PSE)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PSE患者,至少随访2年,以是否达至少1年无发作作为判断预后的标准,将PSE患者分为预后好和预后差两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PSE预后差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02例PSE患者,其中59例(57.8%)预后好。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部位累及皮质的患者在预后差组中明显增多,与预后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部位累及皮质是PSE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OR=7.72, 95%CI:3.11~19.13,P<0.001)。结论 PSE预后较好,卒中部位累及皮质的PSE患者癫痫控制不佳。

外伤性癫痫的法医学鉴定要点分析 下载:59 浏览:696

蒋阳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11期

摘要:
外伤性癫痫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致病原因为头部外伤。法医学鉴定在外伤性癫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外伤性癫痫不仅应该具有完整的医疗记录、详尽的个案调查及严格的诊断标准,同时还应该对专业的法律知识及法规进行科学准确的理解及应用。本文先对外伤性癫痫的定义、分类及临床特点进行概述,后文又对法医学鉴定外伤性癫痫的步骤进行详细分析,包含初步评估、证据收集、病因鉴定及因果判定等。旨在为法医学鉴定工作者提供工作思想及操作指导,以便能够更好的精准、高效的进行外伤性癫痫的鉴定工作。

慢性肾衰竭患者合并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76 浏览:485

​臧丽 王少清 谷卉 李根 傅小娟 江莉萍 罗丽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癫痫发作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自2014年3月至2018年10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癫痫分为癫痫组(n=40)及非癫痫组(n=3653)。比较2组患者住院天数、透析情况、是否有感染、感染部位、抗生素使用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以及血常规、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等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慢性肾衰竭患者合并癫痫发作的独立因素。结果 癫痫组患者透析时间、住院天数长于非癫痫组,感染发生率、透析比例高于非癫痫组,预后明显差于非癫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患者白细胞数明显高于非癫痫组,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非癫痫组,尿素氮、肌酐、血钾含量明显高于非癫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钾、透析、肌酐、尿素氮是慢性肾衰竭合并癫痫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合并癫痫发作的病因复杂,与透析、毒素水平、电解质紊乱有关,且患者预后较差。

粘着斑激酶与整合素β1基因多态性与癫痫的关联研究 下载:86 浏览:504

​连霞 石鹤坤 陈沭 曾莉莉 费燕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和整合素β1(ITG β1)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在癫痫发病中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进行体检的167例健康人员(正常组)及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163例癫痫患者(癫痫组)进入研究。采集2组受试者外周血,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法对其FAK基因rs7460、rs10100025、rs7843014、rs306954位点及ITG β1基因rs2230395、rs2298141、rs2230394、rs35016806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及统计学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各位点基因型对癫痫发病的影响。结果 8个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FAK基因rs7843014位点在正常组和癫痫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AK基因rs7843014位点有致癫痫作用(OR= 1.676,L95= 1.100,P=0.012)。结论 FAK基因rs7843014位点突变是癫痫致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