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下载:36 浏览:223

樊济峰 郭宗仁 《诊断医学》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研究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9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行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监测患者的颅内压,观察组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监测患者的颅内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昏迷程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昏迷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有效把控患者术前术后的颅内压变化情况,给治疗提供一定依据,从而起到快速恢复术后颅内压、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改善预后的效果。

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比较 下载:74 浏览:309

梁建立 《诊断医学》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与CT用于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26例,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检查与CT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 CT诊断符合率为86.51%(109/126)明显低于核磁共振的诊断符合率98.41%(124/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在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检出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核磁共振与CT在诊断脑深部挫伤、脑叶挫裂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检出率更高,特别是对脑深部挫伤、脑叶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明显,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WHIM量表的简介及临床应用进展 下载:63 浏览:378

徐梅 王娟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1期

摘要:
判断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主要通过行为量表进行评估,进而作出推断和解释。WHIM量表是通过观察和测试严重脑外伤患者从昏迷到意识恢复过程中行为的先后变化而开发的一种行为量表,可以由患者家庭成员参与的以不定期和快速的方式记录系统观察,用于探测颅脑损伤患者各阶段的意识恢复变化。

护理干预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影响效果 下载:48 浏览:345

黄丽娜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12月本院接收的接受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后早期癫痫发作患者71例,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组35例和护理干预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护理干预组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护理干预组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后早期癫痫发作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水平的提高,对于帮助患者减少受到术后不良事件的影响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护理效果显著。

术后心理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下载:55 浏览:388

缪艳 朱红芬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观察术后心理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82例颅脑损伤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术后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及焦虑、抑郁评分。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心理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和改善焦虑、抑郁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CD、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预后评价的临床研究 下载:58 浏览:448

许晖 董江涛 王惠 王世龙 王刚刚 焦曦 于春玲 《预防医学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174例,预后不良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174例,采用经颅多普勒的诊断技术(TCD)、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和疾病资料对患者进行监测和评测。结果 348例重型脑损伤患者GCS得分为(9.34±3.25)分,预后不良组年龄≥60者占66.7%,低血压者占74.1%,瞳孔散大者占57.5%,对光反射消失者占70.7%,有心脑血管病者占70.7%,肺部感染者占55.2%、经颅多普勒检查血管重度痉挛者占32.8%,脑电图重度异常者占35.1%,体感诱发电位阳性者占58.0%,运动诱发电位阳性者占66.7%,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异常、神经电生理检测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内的紊乱程度,临床评价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可根据患者经颅多普勒异常、神经电生理检测异常结果及疾病状况等综合进行分析,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重症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下载:81 浏览:504

黄金治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颅脑损伤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护理研究 下载:119 浏览:1511

陕小华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对颅脑损伤认知障碍护理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护理的效果,分析此种干预方法对患者偏瘫肢体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在2022年6月-2023年5月期间诊治的60例颅脑损伤认知障碍患者为探究主体,经信封法分成对照组、实验组,分别纳入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实验组接受康复治疗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相关功能。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LOTCA、MMSE、MBI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予以颅脑损伤认知障碍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护理具有重要价值,可促进认知功能与精神状态改善,可为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创造理想条件,应用价值理想。

家庭远程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77 浏览:327

潘圆圆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家庭远程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庭远程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试验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家庭远程康复护理能有效提高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破窗效应”在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 下载:20 浏览:194

闫珊珊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引入"破窗效应"理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180例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破窗效应"前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引入"破窗效应"后的9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中引入"破窗效应"理论能够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强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颅脑损伤出院患者微信随访管理的实施效果分析 下载:58 浏览:441

陈哲子 邓蕴怡 林悦平 《中国护理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探讨微信随访管理在颅脑损伤出院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治疗后出院的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先后顺序排号,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微信随访管理,对照组采取电话随访,为期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ADL)、自我护理能力(ESCA)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居家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ADL评分、ESCA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ESCA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干预后ADL评分、ESCA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微信随访管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ADL和ESCA评分,降低患者康复期间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颅脑损伤出院患者微信随访管理的实施效果分析 下载:83 浏览:475

陈哲子 邓蕴怡 林悦平 《临床医学杂志》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微信随访管理在颅脑损伤出院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治疗后出院的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先后顺序排号,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微信随访管理,对照组采取电话随访,为期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ADL)、自我护理能力(ESCA)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居家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ADL评分、ESCA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ESCA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干预后ADL评分、ESCA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微信随访管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ADL和ESCA评分,降低患者康复期间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一体式骨瓣双侧额颞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下载:78 浏览:500

​王浩1 胡深2 陈东1 胡继良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探讨一体式骨瓣双侧额颞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采用一体式骨瓣双侧额颞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9例,本文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2例单侧病变患者术中发现脑组织膨出,行对侧脑组织探查,发现迟发性血肿并手术清除。余病例均无因恶性脑膨出行内减压。术后10d内患者颅内压波动在20mmHg左右。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显示19例患者中恢复良好10例(52.6%),轻残4例(21.0%),重残2例(10.5%),植物生存2例(10.5%),死亡1例(5.26%)。4例患者出现轻度硬膜下积液,其中3例行颅骨修补术后积液基本消失。术后并发癫痫5例、脑脊液漏2例、颅内感染3例。结论对于需要去大骨瓣减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一体式骨瓣双侧额颞部去骨瓣减压术可有效减压,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神经功能损害轻。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对脐静脉内皮细胞游离钙离子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515

​王计伟 李奇峰 武银刚 孙东东 周帅 杨梦晨 周源 张建宁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微粒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4 h内SD大鼠,体外原代培养脑星形胶质细胞,加入钙离子超载剂A23187处理后分步离心法提取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并鉴定;将体外常规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尼膜同组及低、中、高浓度微粒处理组,尼膜同组细胞加入10μL尼膜同(0.2mg/mL)预处理10min,后4组细胞分别加入1×10~8、0.5×10~8、1×10~8、2×10~8个/mL微粒,对照组加入等量培养基,继续孵育10min后负载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分别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观察脐静脉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强度。结果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稳定可靠,分步离心法可提取其来源微粒;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对照组细胞内荧光强度最低,微粒刺激后细胞内荧光强度升高,且随着微粒浓度的升高,细胞内荧光强度也逐渐升高,加入尼膜同提前孵育可适度降低细胞内荧光强度,但仍高于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对照组、尼膜同组比较,中、高浓度微粒处理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强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微粒可促进脐静脉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尼膜同可阻断其钙内流作用。

益生菌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516

包红梅 伍小芝 王秀华 李红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益生菌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留置胃管鼻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添加益生菌。干预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血红蛋白(hemoglobin,Hb)、T淋巴细胞(CD3+、CD4+、CD4+/CD8+)、免疫球蛋白A (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 (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 (immunoglobulin M,IgM)、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4+/CD8+,营养指标ALB、PA、TRF和H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821~13.829,P<0.05)。观察组GCS评分、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89~4.041,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14.58%(7例),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37%(1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41,P=0.01)。结论益生菌早期肠内营养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亲环素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下载:74 浏览:499

赵辉1 董晓巧1 杜权1 郑永科2 胡炜2 王昊1 杨定博1 俞文华1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揭示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亲环素A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亲环素A、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B)、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水平,采用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评估患者伤情严重度,统计分析血清亲环素A水平与伤情严重度、上述指标血清水平、30天死亡、急性肺损伤、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和急性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亲环素A、S100B、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血清亲环素A水平与入院时GCS评分和上述指标血清水平显著相关性(均P<0.01)。血清亲环素A是颅脑损伤患者30天死亡、急性肺损伤、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和急性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血清亲环素A水平的预测价值超过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水平(均P<0.05),而与入院时GCS评分和血清S100B水平相似(均P>0.05)。结论亲环素A参与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炎性损伤过程,其升高的水平与脑损伤严重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颅内压监测在30例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5 浏览:281

刘礼锋 田传勇 李明升 黄蔚文 郭有伟 刘阳 《中国医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在我院行颅内压监测的重型颅脑损伤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持续颅内压监测,依据颅内压监测数值指导脱水及是否行手术治疗。结果 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肺部感染7例,消化道出血3例,肾功能损害2例,电解质紊乱5例。根据治疗3个月后的GOS评分,恢复良好12例,中残9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预后。

心理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有效性分析 下载:268 浏览:3060

更登格玛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采取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抽选76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两组,每组有患者38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心理护理。结果:焦虑、抑郁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采取心理护理的患者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人际关系,调节患者情绪状态,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重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使用镇静治疗后的护理体会及进展 下载:335 浏览:2794

刘启贤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分析对重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实施镇静治疗后的护理体会及进展。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使用镇静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55例分成两组,针对A组27例患者实施基础性护理,针对B组28例患者实施镇静护理配合,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后对比的疼痛评分、躁动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及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接受镇静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开展镇静护理干预的效果较为显著,降低护理中不良事件和躁动事件的发生,提高治疗护理有效性,促进患者预后。

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下载:145 浏览:1798

杨帆 《心理学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颅脑损伤属于神经外科的高发疾病,该疾病的病情通常十分复杂且危重,且并发症相对较多,往往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颅脑损伤患者处于康复期时,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对其功能训练效果造成直接影响。本文通过介绍颅脑损伤患者在康复期间可能会产生的常见性心理问题,并总结对应的心理护理对策,这些对策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康复依从性,为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的护理干预方案制定提供有力依据以及新方向。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