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被遗忘权:传统元素、新语境与利益衡量 下载:86 浏览:479

刘文杰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以同意权开始,以删除权("被遗忘权")收尾的一整套个人数据权利建立在"个人信息自治"的理念之上,体现了更高水平的个体权利保护,是对新媒介技术及其催生的互联网社会的法律应对。一方面,这些权利具有绝对权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们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其最佳适用场合为当事人为平等主体的民事交易交往语境,包括21世纪新兴的社交网络。于此,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决定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当被遗忘权指向对互联网上旧闻及其搜索链接的删除时,则进入了新的语境,即新闻报道和信息自由对人格利益的侵入。此时,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披露个人信息,决定于公共利益的需要,须考虑所报道事件的公共属性、信息的时效性和报道对当事人将会造成的影响。将旧报道置于互联网存档具有重大公共价值,且不属于对当事人进行新闻聚焦,故个体人格保护原则上应让位于信息自由。基于类似的利益衡量,应当认为,如源网址的公开不构成侵权,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移除姓名搜索链接的后果。

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大陆摇滚乐演唱 下载:97 浏览:498

王韡1,2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崔健创作并演唱的歌曲《一无所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大陆摇滚乐的诞生。大陆摇滚乐的诞生是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充分突显出当时社会亚文化的文化表征。歌曲《一无所有》属于中西融合的创作方式,崔健的呼喊式演唱也体现了摇滚乐的表现特点。另外,摇滚乐的出现与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

广播与国家声音的历史传递(1949-1978) 下载:69 浏览:395

郑媛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声音,如同文字和图像一样是文化现代性的表征。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往往是一个社会声音景观的记录者,以声音的方式记录着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现代性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没能从古典帝国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而是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党—国家形态,并模仿苏联以集体化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本文便以1949—1978年为研究时间,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历史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广播史料,描绘这一时期中国广播中的声音景观特点,以"声音"为切入口探究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特征,并揭示媒介技术、声音、国家权威与民众听觉现代性的勾连关系。

中国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构建:基于命题的视角 下载:31 浏览:328

陈仕国1,2 王廷信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中国古代艺术接受理论存在大量的命题,因而可以对其建构起以命题进行理论阐释的模式。命题对于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构建举足轻重,具有独特的阐释功能。因此,将方法论切入命题层面的思考,针对"夫乐有适""心亦有适"的接受心理命题、"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接受方法命题、"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接受思维命题、"澄怀味象""神与物游"的接受境界命题予以梳理与阐释,不仅可以呈现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一些新概念,而且体现了对古代艺术接受理论批评方法的某种新思考。这些命题的内涵与功能虽各存差异,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即均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心"相关。因此,这项居于命题视角的研究,对构建古代艺术接受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中华传统艺术的组织传承生态建构 下载:31 浏览:314

吴衍发1 王廷信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中华传统艺术的组织传承就是从组织层面来考察其当代传承的基本问题。新时期文化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但传承生态欠佳的问题现状又使其面临许多传承危机。传统艺术的传承生态问题系统全面解决的关键在于为其创设与国家关键领域相关联的共生机制,使其在相互关联和支撑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共生理论立足系统论,揭示一种非均衡、多样态的资源依赖、生存依靠和结构依存的共生进化规则和发展机制,为传统艺术的传承生态建构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围绕传统艺术传承实践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联性,从教育、保护、产业、传播、消费等领域探寻其组织传承问题,可为传统艺术融入当代社会国民生活体系找到可靠路径。

情境抑或意象:戏剧艺术的本体之辨——从谭霈生《论戏剧性》及《戏剧本体论》谈起 下载:27 浏览:306

徐晨1 施旭升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20世纪80年代谭霈生先生戏剧"情境本体论"的提出成为当代中国戏剧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情境本体论"固然有其独到的艺术分析与缜密的学理逻辑,但由于时代与视野的局限,其理论内涵及阐释空间难免都略显局促。从中外戏剧艺术审美的基本经验出发,通过关于戏剧形态的讨论,探究戏剧艺术文化差异背后的本体特质,可以"意象"观来弥补"情境"论之不足,揭示作为戏剧艺术生成土壤精神传统的根基,考察情境与意象之于戏剧理论建设的当代价值以及戏剧文化的历史意义。

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 下载:64 浏览:404

施旭升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亚里士多德曾以"动作"来概括戏剧的本质,其实,动作只有在"仪式"中才更具规范化、程序化,充满神秘的摹仿和象征意味,体现娱神娱人的精神价值,显示出某戏剧的精神品味;"节日"乃是一种神圣化了的"时间",它具有某种重复的、庄严的、神圣的、令人激动的性质,维系着所有参与者的"在场"形态,成为戏剧精神的实现方式;"狂欢"则是一种维系着人类广泛的自由且自适的放纵和颠覆的体验,它充满着讽刺、戏谑,狂欢和笑,体现出戏剧艺术所特有的精神品格。从而,"仪式""节日""狂欢",构成了戏剧艺术真正的精神原型。

关于中国乐文化传统视域下的《牡丹亭》评价问题——兼与朱恒夫等商榷 下载:89 浏览:508

施旭升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作为一部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有关《牡丹亭》的思想及艺术审美的价值,其实历来是评判不一的。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对《牡丹亭》虽仍不免有着或贬或褒的评价,但是其经典的地位却从未被撼动过。朱恒夫教授等曾发表署名文章在肯定《牡丹亭》经典地位的同时,却以"现实主义"之名对《牡丹亭》提出所谓"真实性"要求,并以近代西方式戏剧观为尺度来批评《牡丹亭》的芜杂过长,这些显然都值得商榷的。因为,从根本上来看,《牡丹亭》还是深植于中国乐文化的传统当中,从而,《牡丹亭》之评价也就离不开中国乐文化的传统视域。

何谓中国故事: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观念辨析 下载:95 浏览:504

杨乘虎1 高云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情状,是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战略需求,更是彰显大国文化责任、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际话语权、重构世界文化版图、提升文化引领力的国家使命。中国故事由中国面貌、中国气质、中国价值三层内涵构成,外化为特色性、积极性、共享性的国家形象,体现为中国面貌在面孔展示与身体表演中的文化意涵,中国气质之于地域情境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呈现,中国价值在价值底线控制与价值空间拓展中的文化共识。

走向传播深处:“后真相时代”思潮的哲学检讨 下载:41 浏览:425

荆学民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学术理论界新近对"后真相时代"的种种隐晦的、暧昧的赞许、宽容和追捧令人不安。从哲学深度剖析其可能性后果,多少能遏制以新闻传播学领域为甚的非理性的狂奔。"后真相时代"思潮是非理性要素的沉渣泛起、政治"异象"的兴风作浪、媒介传播的推波助澜。推动"后真相时代"思潮中"政治"不断偏离本性而沦落为"私域"和"私利"的权力工具的,是政治上的种种类型的民粹主义力量。新闻传播领域对"后真相时代"思潮的推波助澜,其思想深处是相对主义、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我们需要把"后真相时代"思潮区分为"经验呈现"和"价值观作祟"两个层面。"经验呈现"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可以理解,但"价值观作祟"层面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则不可放纵。我们必须清醒,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所以,要不断澄明"经验呈现"层面,狙击其长期积淀而进入"价值观作祟"层面。

论程砚秋艺术实践与民国报刊的互动关系——以1922年至1937年上海《申报》为研究中心 下载:57 浏览:381

刘洋 《当代艺术》 2019年9期

摘要:
民国报刊在近代戏曲的演出与传播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1922年至1937年以《申报》为主的报纸不仅用跟踪式、连续性的报道记录了程砚秋在上海的演出情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促进了程砚秋的成名以及程派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程砚秋善于主动利用《申报》的平台与观众互动,进而根据观众的反馈来思考、调整创作思路和表演方式。通过"孤岛时期"之前《申报》等报刊媒体与程砚秋艺术实践的互动关系,既可还原戏曲艺术传承者在近代媒体环境、文化风潮中努力拓宽传播渠道的多种尝试,也可一窥程砚秋的戏曲理想与文化关怀。

《牡丹亭》的空间叙事及其文本建构意义 下载:65 浏览:357

刁生虎 白昊旭 《当代艺术》 2020年7期

摘要:
《牡丹亭》戏曲文本具有明显的叙事空间化倾向,其空间呈现丰富多样,包括涵盖闺阁、花园、社会的现实空间与涵盖梦境、冥界、心理的超现实空间两大类别。其借助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实现空间转换,推动叙事进程。其空间呈现与转换不仅使《牡丹亭》故事情节紧张跳跃、人物性格丰满厚重、作品主题升华突出,而且以直接与间接两种建构方式为明清戏曲、小说创作树立了空间叙事的典范,因而具有突出的文本建构意义。

丝绸之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流变——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研究个案 下载:58 浏览:377

杨红 付茜 《当代艺术》 2020年4期

摘要:
非遗在当代的生存状态研究主要包括历时性的传承状况和共时性的流变状况两个方面,共时性流变研究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自古以来便是多种文明、多个民族交汇融合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呈现明显的多元民族文化特性,同时也受到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对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尼勒克县、特克斯县等地多个门类非遗项目的实地走访,以期概括这些非遗项目的当代流变特征,同时观察其对非遗资源的存续及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谈中国网络流行歌曲的兴起及演唱 下载:78 浏览:461

王韡1,2,3 《当代音乐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到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入世贸后的中国更加国际化、开放化,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网络歌手开始出现,网络流行歌曲也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阐述了中国大陆网络流行歌曲兴起的社会背景,中国网络流行歌曲的兴起、发展状况以及以雪村为代表的音乐评书网络流行歌曲演唱风格。

浅析跨文化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下载:201 浏览:2130

冯诗豪 《中国新闻传播》 2023年1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而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在国际舞台上,许多国外媒体故意抹黑中国形象,所以将真正的中国形象带到全球人面前正是跨文化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体现文化自信的一方面,而如何去做正是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方式,也是提高语言素养的途径。

网络音乐传播的传播特性与现状研究 下载:321 浏览:3990

郑琪芮 《中国新闻传播》 2021年10期

摘要:
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其重要性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体,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宽度和广度是其他任何媒体介质都无法比拟的,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明显优势。而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完美地适配了互联网传媒的传播特点与传播方式,可以说在当今社会,网络传播已经成为音乐的最主流的传播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与完善,音乐的传统传播方式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音乐传播变得更加公平化、扁平化、亲民化和精细化。网络传播减少了很多环节上的成本,例如流通、制作、发行等等,通过互联网,每一位爱好音乐的人士都可以自由的创作与发表自己的音乐作品,这也催生出了一个全新的音乐领域--网络音乐。互联网媒体的飞速发展为音乐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角度,注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与弊病,这些弊端对网络音乐的良性发展和健康传播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因此,要根据网络音乐传播的优势与劣势,正视其发展规律,通过对网络音乐传播的特性与现状进行的研究,来找寻解决问题的对策。

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音乐观的探究 下载:408 浏览:4036

郑琪芮 《中国新闻传播》 2021年8期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当今社会的形势与形态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今社会的芸芸众生无不在找寻着各种各样的解压方式,而音乐作为传播最广泛、获取最容易的娱乐资源,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在工作和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里首选的解压方式。也是因为需求量的巨大,就造成了音乐传播方式的更新换代不断的加快,传播方式的发展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到了现代社会,网络传播已经成为音乐传播的主流途径。而传播方式的变更也同样影响着大众对于音乐的品味与观念的改变,可以说大众的音乐观与传播方式息息相关,而如今的网络传播方式更加是对当代受众的音乐观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一带一路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路径探析 下载:369 浏览:3238

胡亚楠 《中国新闻传播》 2021年4期

摘要: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自此“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契机,五年来,中国不断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文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东盟地区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已有15年之久,近来因南海问题等争端以及西方主流媒体强势话语的传播,一些东盟国家媒体出现了对于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本文基于对东盟地区三个国家主流媒体的负面报道进行分析,探究一带一路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与路径。

乡村振兴视域下村级党组织实现政治传播路径探究 下载:198 浏览:1987

乔爽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2年10期

摘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进一 步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成果,党中央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落实,党的有效政治传播功用愈发凸显,立足乡村治理 角度研究村级党组织在农村有效政治传播实践,发挥有效政治传播功用,对巩固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实现乡村振 兴,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汉语人称代词背后的性别与文化历史研究 下载:165 浏览:2001

​谢佳明 《历史研究进展》 2022年4期

摘要:
“单数的they”作为一种新式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被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字典Merriam Webster评为2019年年度词汇,这可以看作是包括英语在内诸多欧美语言的“性别中立”运动的缩影。本文回顾总结了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历程,从唐代开始“他”作为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出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她”的出现,都是汉语自我发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过程。而当下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仍然存在着一些缺憾,比如男性的“他”经常越俎代庖地占据了女性的“她”的部分使用范围,以及在一些特殊情况和特殊人群的需要新的代词来作为一种非二元性别身份的自我表达。本文认为当下的汉语在“她”字之后,仍然有继续创新的必要性——从语言开始,从一个新的代词用法开始,或许就能使整个社会文化与个体思维更加性别平等。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