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互联网+”时代下秦淮灯彩文创产品定制化服务设计 下载:41 浏览:399

王倩1 刘俊哲2 刘彦1 《设计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文章选定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为研究对象,以秦淮灯彩文创产品的定制化服务设计创新为研究目的。以国内外文献与案例调查、传统秦淮灯彩工艺与产品的调查研究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文创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环节,将虚拟现实、3D交互界面、3D打印、数控加工等技术与文创产品结合,开发出文创产品定制化服务平台为研究结果,并验证其用户可行性。总结用户行为特点归纳为研究结果,为其他题材的创新文创产品的定制化服务设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依据。

几款主流弦乐采样音源在音乐制作中的对比与选择——基于KONTAKT平台 下载:91 浏览:520

王艺峰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弦乐组凭借音域宽广、演奏技法多样、音乐语言丰富等特点在各式各样的音乐风格中发挥着作用。在音乐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弦乐采样音源一直都是各大音源厂商的重点研发对象,因其使用灵活、制作快捷方便、制作成本低廉,已成为我们当今在音乐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制作工具。笔者将选择几款当下主流的弦乐采样音源,从其的音色质感、操控响应、性能消耗等多方面进行比对,以供关注弦乐音色的朋友们参考。

几款主流弦乐采样音源在音乐制作中的对比与选择——基于KONTAKT平台 下载:91 浏览:516

王艺峰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弦乐组凭借音域宽广、演奏技法多样、音乐语言丰富等特点在各式各样的音乐风格中发挥着作用。在音乐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弦乐采样音源一直都是各大音源厂商的重点研发对象,因其使用灵活、制作快捷方便、制作成本低廉,已成为我们当今在音乐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制作工具。笔者将选择几款当下主流的弦乐采样音源,从其的音色质感、操控响应、性能消耗等多方面进行比对,以供关注弦乐音色的朋友们参考。

苏联时期舞剧学理的探索与建构(上)——从乔治·诺维尔到维克多·万斯洛夫 下载:31 浏览:317

于平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苏联时期"指的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联盟共和国"成立至1991年"苏联解体"这一个时期。这一时期舞剧学理的探索与建构,要从"前苏联时期"的米哈伊尔·福金以及对其产生积极影响的法国舞剧革新家乔治·诺维尔入手。作为"情节芭蕾"的创始人,乔治·诺维尔所主张的"现实主义舞蹈"理论,对"芭蕾"作为"舞剧艺术"具有奠基的作用;而"前苏联时期"的俄罗斯芭蕾,可以说正是诺维尔奠基的法国芭蕾的继承与发展。诺维尔为推动舞剧革新而申说舞剧"现实性""真实性""诗实性"的特征。米哈伊尔·福金提出"新舞剧"的五项原则对舞剧艺术继续"革新",本质上追求的就是"自然性、表情性和真正的纯朴性"。罗·扎哈洛夫梳理"苏维埃舞剧的历史经验"是重大主题思想与鲜明民族形式的有机统一以及先进的思想艺术原则应坚持诺维尔的主张。而苏维埃共和国对"新舞剧"的诉求则与福金的革新主张相通,苏维埃舞剧已成为芭蕾舞戏剧,其中"情节舞"是内容表现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传达者。

中国语境下乡村公共文化领域的变迁与重构 下载:31 浏览:319

王智洋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中国语境下的乡村公共文化领域,有着基于自身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的特殊性。其文化生态结构根据主导功能的不同呈现为神俗性、日常性和政治性等空间层次性,并在静态模型、动态模式和本质内核上体现出独特的结构特征。但在城市化扩张、社会运动、科学理性和现代传媒的冲击下,中国乡村的公共文化领域正不断萎缩而面临着诸多危机。因此,乡村公共文化领域的当代重构需要在辩证性扬弃、利益诉求的平衡与治理性逻辑等前提下,重塑个体文化关联互动、拓展作品的社会话题性、发挥不同媒体的传播优势,并以此实现公共文化领域中空间结构布局的整合再建与大众文化秩序的恢复更新。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下的供应链生态模式及评价 下载:74 浏览:284

林子青 《中国经济》 2020年9期

摘要:
本文分析了生态学理论下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认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化的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基于三种作用机制来实现:一是物种协同机制,二是供应链协同机制,三是环境协同机制。根据这三种机制,构建了物种协同、供应链协同和环境协同三个子系统,选取我国沿海作为跨境电商代表的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4个省份,评价了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协同发展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浙江省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程度处于很好水平,山东省和江苏省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程度都处于较好水平,福建省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程度处于一般水平。最后,文章就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从开放格局到开创新域——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舞剧 下载:65 浏览:417

于平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舞剧,首个焦点出现在1979年"新古典舞派"舞剧一马当先,在讴歌民族和睦和畅想文化融通的同时,创新着民族舞剧的表意语言和表意方式,体现出民族舞剧"开放格局"的全新气象。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歌剧院舞剧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共襄"新古典舞派"舞剧盛举;中国芭蕾舞剧"告别样板",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聚焦"精神创伤""芭蕾民族化"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一种更接近现代人的情愫;而"少数民族舞剧"运用各少数民族舞蹈语言,主要表现"民间传说",后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向两个方面深化,发挥了"舞蹈本体的优势";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舞剧的"新古典舞派"出现了"新新古典舞派"或"后新古典舞派",并且这类舞剧创作强化"地域色彩"和"交响构成"。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强化"地域色彩"的"在地化"追求和认同"交响构成"的"本体化"探索,成为中国舞剧创作题材选择和形态构建的总体趋向。跨入新世纪,中国芭蕾舞剧对题材"现实性"的开掘回到"反抗",而中国民族舞剧的"在地化"追求成为"新常态"。自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实施以来,中国当代舞剧更是实现了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中国舞剧发展格局正步入充满"新想象"的"新时代"。

中国美术史中的疑年考证研究 下载:91 浏览:521

华强1 叶康宁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中国美术史中的疑年研究名著,前有汪宗衍的《岭南画人疑年录》,后有汪世清的《艺苑疑年丛谈》。疑年问题最主要的是生卒年问题,"年代的记载是历史记载的一个基本条件,年代不明,就弄不清历史的进程。年代错乱,就会造成历史研究上的混乱。"疑年考证可以更好地解决我们对艺术家的作品界定,有助于我们了解艺术家的社会关系与交游以及便于了解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求索的过程。

艺术学理论框架中艺术史研究的立场与目标 下载:95 浏览:519

胡新群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作为艺术学理论整体中的一部分或一个视角,艺术史研究必须围绕艺术学的根本问题而展开,必须为解决艺术学的根本问题而服务,因而必须以艺术创造为研究的核心。古今艺术史研究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之中,无论传统的门类艺术史还是目前的艺术社会史研究,各有其片面性,都属于片面的真实;基于艺术学立场将艺术史区分为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也只是相对而言的。直接考察人类艺术创造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艺术史内部研究,应充分考虑其与人类社会生活及自然生活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从人类社会生活及自然生活诸方面来考察艺术的艺术史外部研究,应自觉为全面、深入理解人类艺术创造活动及其规律做贡献。唯其如此,艺术史研究才能够成长为整体研究,成为对人类艺术创造整体而全面的把握。

体察心性,生意盎然——明代中期画论中的意象创构 下载:67 浏览:365

田婧媛 《当代艺术》 2020年11期

摘要:
明中期画论家主张从体察心性和感通自然的角度创构绘画意象,为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和批评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例证。在意象本源论中,画论家既主张实现自然的理想化,又重视主体心性的呈现,重树自然与心性的互通与和谐共生,明确了绘画艺术的创作主旨。在意象创构中,强调将师法自然、体会古画和自得心源相结合,实现了形而上的哲思与绘画实践的互通,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与成熟。在意象批评中,强调绘画意象将自然意趣与主体体验相联结,呈现出双向并行的批评观,促进了绘画批评的多元发展。由此,明代中期画论将天理与心性相贯通的绘画实践,一改明代初期重笔墨形式的创作方式,实现了文人画的中兴以及绘画理论的成熟,为明代后期绘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动力。

数字艺术中的人机交互模型结构与交互控制行为设计研讨 下载:32 浏览:413

潘溯源 《当代艺术》 2018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数字影像艺术、电子音乐、虚拟现实艺术等数字艺术形式中都开始广泛应用各类交互技术来增强对艺术作品内容的控制与呈现。文章以人的交互行为为出发点,对数字艺术中常见的区域定点式交互模型、携带使用式交互模型和穿戴动作式交互模型的结构特征与控制行为设计进行探讨,并针对不同交互模型中的交互控制确定基础的模型结构,以实现对多样的交互形式进行定位、使用,在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为数字艺术作品增强艺术表现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研究 下载:45 浏览:711

龚旋 《中国音乐学报》 2024年10期

摘要:
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其中包括选择适合的民族音乐作品、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多样化的评价和反馈方式等方式。通过以上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以此来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以期为音乐教师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与借鉴。

论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下载:72 浏览:480

谢丹1,2 《当代音乐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随着教育教学体系的逐渐完善,教育界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今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而音乐教学是文化传承、修养提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音乐所蕴含的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使莘莘学子从中受益。所以,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广大教师务必要考虑把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融入在内,借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音乐文化知识能够深入人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引领学生了解世界音乐文化。

当代节奏布鲁斯音乐的特点与编配制作 下载:76 浏览:505

秦越 《当代音乐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本文首先对节奏布鲁斯音乐进行了风格概述,进而针对当代节奏布鲁斯音乐中不同的几种主流子风格,按音乐功能探究了此类音乐的特点与编配制作要点。

构成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因素分析 下载:38 浏览:1424

陈佑如 《当代艺术》 2025年4期

摘要:
随着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思考这些作品何时为艺术。艺术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我们不应该再用传统的观念去定义艺术,追问何时为艺术,并为艺术而艺术。这篇文章将着手于后现代主义艺术时期,从作品所处的空间、艺术家观念的输出以及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来分析构成这些艺术作品的因素。

艺术院校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下载:286 浏览:3273

陈凌亮 《当代艺术》 2021年4期

摘要:
随着研究生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任务也越来越艰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能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立体化管理。本文分析了面向艺术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并提出了对该系统今后的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视觉的造境——论插画艺术的空间演绎 下载:295 浏览:3235

陶欣 《当代艺术》 2021年2期

摘要:
随着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不断发展与变更,科技引发了艺术媒介的质变。插画艺术空间伴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而发生交叉、多元化。在当代,插画能否引起观者的共鸣,艺术空间的新型构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从插画艺术语言的形式之——“绘本的形式语言”这一角度,来探讨插画空间形态上的“制景”与“造境”。从多角度来思考未来插画内容与形式上的构建。

意象“营造”——论摄影艺术在视域感知下的音乐性表达 下载:312 浏览:2952

朱婧 《中国艺术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
摄影艺术自诞生以来,便以对现实世界的视觉演绎,传递个体的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而以听觉形象感染受众的音乐艺术,则在形式表达、美学理念上与摄影有着共通之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摄影在视域感知中的音乐性特征,探讨在视听同构关系下,音乐对于摄影意象营造的拓展与启发。

传统艺术视角下图像的符号美学 下载:295 浏览:2960

张哲笑 《中国艺术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
在工业、科技、艺术、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却被挤压到一角。中国传统艺术不仅在国际社会中缺少广泛的认知,甚至一些比较少见的文化艺术在国内也鲜有人知。相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传统文化不仅得到了保护和延续,更是将自己的传统文化转化成为代表自己国家的文化符号,使之成为人们了解本国文化的窗口。东亚地区的文化艺术,大都受我国文化的影响,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国际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非常容易被错认成韩国文化或日本文化。因此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普及与传播刻不容缓。本文从图像符号出发,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探寻传统文化艺术的本质与内核,把握传统文化艺术的图像符号,从而加强传统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

民国时期流行音乐的传播渠道研究 下载:369 浏览:4007

付俊雪 《中国新闻传播》 2021年6期

摘要:
民国时期虽然历时短暂,但却是文化思潮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是时代交替更迭的重要节点。民国的流行音乐发源于上海,既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时代风貌,也是供当时人民大众欣赏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之一。受殖民与战争的影响民国时期的流行音乐传播与发展也几经波折。本文针对民国时期的几类流行音乐传播渠道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结合黎派音乐的产生与发展,感受民国时期的音乐文化魅力。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