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高氯酸对土壤消解测定铅元素的影响 下载:45 浏览:378

侯明韬1,2 郭风巧3 金晓冬4 刘晓飞2 张瑞艳2 张雪中2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1期

摘要:
实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4种土壤标物,考察了微波-电热板消解法处理土壤时高氯酸的存在对铅元素测定结果的影响。ICP-MS的测试结果表明,无论是否使用高氯酸对土壤进行前处理,不同土壤称样量下的铅元素测定均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PS分析证明,土壤消解后产生的残渣不含铅元素,也不具备颗粒活性炭的多孔结构,其不会对铅元素测定的准确度产生影响。实验证明,使用微波-电热板法消解土壤测定铅元素的过程中,高氯酸的使用是可以避免的。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下载:63 浏览:477

史旭敏1 管京2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文章以山西省为例,多维度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对小城镇发展的重大意义,系统回顾山西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全面总结山西省小城镇当前面临地位下降、辐射带动能力弱、设施水平低、建设管理落后等问题,客观分析农业发展基础不牢、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土地制度不明是当前山西农村对小城镇发展最大的牵制因素,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小城镇的发展路径,包括转变城镇职能、推进就地城镇化、调整公共服务配置格局、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等五方面内容。

“城市双修”理念下营山老城区河道整治规划策略 下载:46 浏览:356

陆晶晶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城市双修"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旨在解决"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在"城市双修"理念下,传统河道整治的外延和内涵得到进一步扩展。四川营山县结合老城区"城市双修"工作,在河道整治工作中提出水体治理和修复、沿岸功能提升两大类规划策略,通过截污纳管、补水保水、护岸设计、海绵设施布局等措施,将河道整治与城市更新改造进行有机结合,以期为相关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西安市城中村用地去留问题探析 下载:79 浏览:467

李冠元 《中国城镇》 2018年11期

摘要:
近年来,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却同时带来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的问题,城中村用地该去该留值得进一步探讨。文章通过对西安市城中村的总量概况、区位分布、周边环境、公共交通四个方面的调查分析发现,城中村具有区位良好、租金低廉两大优势,因此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居住。进一步分析城中村用地的利弊关系,其消极影响在于对内降低了生活质量,对外阻碍了城市建设;而其积极意义在于满足了低收入住房困难人群的居住需求,也为城市提供了底层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城中村改造应重点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保障,最后从政策、规划、建设三个层面提出了规划建议。

分区研究方法在小城镇群型大城市战略制定中的应用——以保定市新型城镇化战略制定为例 下载:58 浏览:348

李继军 王楚涵 韩俊宇 《中国城镇》 2020年12期

摘要:
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规划师往往会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提出综合战略或对策。但对大城市来说,尤其是具有多个小城镇的城市,由于现状基础和区位条件的分异,往往不宜采用普适性的发展战略指导发展,而需要制定因地制宜的分区政策。本文以位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特殊政策区位的小城镇群型城市河北省保定市为例,以"保定市新型城镇化专题研究"项目为依托,通过分析识别保定市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和动力特征,得出保定市小城镇群分区特征明显的初步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取分区要素,构建符合保定市城镇化分区特征的分区体系,最后基于分异化的城镇化特点、需求与机遇,针对性地提出分区分层的城镇化战略。

从二元管理走向多元治理的京郊地区治理创新模式研究 下载:77 浏览:263

谭静 《中国城镇》 2018年10期

摘要:
城市边缘区的复杂性根源是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控制性规划建设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北京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现实,多元治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分析京郊地区二元管理存在问题和多元治理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北京郊区的两个具体案例为代表,介绍政府主导和集体主导两种治理模式下的创新实践,总结了两种模式在适用地区、治理主体、支撑条件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举、引入村庄自主实施改造的模式,控制性规划和协商式规划并举、完善配套措施等具体建议。

从“撤村并居”到“因户施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地布局优化策略研究 下载:54 浏览:346

赵明 李亚 许顺才 《中国城镇》 2020年11期

摘要:
乡村空心化、建设用地不集约是客观事实,未来进一步腾退乡村闲置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是大势所趋。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符合农民意愿、维持乡村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村庄布局的优化与用地效率提升。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基本出发点,在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差异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变以村为单位的"撤村并居"为"因户施策"的政策和空间整合模式,争取在保障农户权益的基础上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并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都市近郊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初探 下载:52 浏览:343

周燕妮 《中国城镇》 2020年11期

摘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批示精神,自然资源部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关部署要求,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并于2019年12月发布了《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号)。与此同时,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本文通过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探究土地整治演进的一般规律。并通过对浙江双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上海郊野单元规划实践、四川美丽幸福新村建设、武汉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等各地的实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进行梳理,进而对新时期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初步总结,以期能够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制度政策导向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探讨 下载:24 浏览:257

牛俊蜻1 雷会霞2 谢永尊3 《中国城镇》 2019年11期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是新时期我国空间治理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突出的制度政策导向属性,其规划编制应紧密结合政策导向,切实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用途管控、规划有效传导、信息科学治理等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制度政策的背景和动态,从政策导向着手,探讨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内容深度、管控传导弹性、技术方法科学性等关键问题。研究认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深度调控应加强对红线空间的管控,专项要素引导应达到大纲深度;空间管控传导中,应增加城市功能区层面到用途区一级的规划管控,以保障有效传导;规划编制技术方法应突出对大数据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从全域到村庄:南京市江宁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路径探索 下载:54 浏览:432

张川 《中国城镇》 2018年10期

摘要:
本文系统梳理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历程,将江宁区乡村发展归纳为试点示范、示范区建设、全域规划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品质发展四个阶段,通过对各阶段的背景条件、发展目标、组织方式、建设内容等进行梳理分析,试图廓清乡村建设发展历程的路径与阶段特点,为我国县域乡村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基于湖城协调发展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以滇池流域为例 下载:25 浏览:287

庹川1 高恒1 李青靓2 张璐1 《中国城镇》 2019年10期

摘要:
当前国土空间开发进入底线约束、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城镇空间从弱约束下的快速增长模式转型为强约束下的内涵式增长模式。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城镇空间增长的核心管控抓手,其功能不应仅停留在规模及底线管控上,更应具有主动塑造美丽国土空间的作用。文章以滇池与流域国土空间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湖城生态、湖城空间等多个角度出发,探索了以自然和谐、国土安全为前提,环境影响、舒适艺术、低碳高效为控制导向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新方法。结论显示,在综合多因素下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具有降低环境影响、塑造景观格局、提升城市开发效率等作用,为新阶段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提供了实践参考价值。

较高发展水平地区乡村规划路径探索——以盐城市东台市特色田园乡村规划为例 下载:72 浏览:323

刘志超 《中国城镇》 2018年9期

摘要:
特色田园乡村规划是江苏省针对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和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乡村振兴为主要目的开展的一次重要实践。东台市是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特色田园乡村规划为例,突出问题导向,在创新调研方法、落实空间边界、提升产业效益、共建乡村文明、保护传统风貌等方面拓展规划内涵,调整规划思路,试图探索符合较高发展水平乡村阶段性特征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路径。

陪伴渐进式村庄建设规划及实施的经验探索——以常州市龙王庙特色田园乡村创建为例 下载:54 浏览:356

栾峰1,2 殷清眉1 杨犇2 廖航3 《中国城镇》 2020年9期

摘要:
乡村规划的编制及建设实施过程,应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层面理解空间布局调整和项目建设实施背后的利益关系调整,采取陪伴渐进的方式,动员村民和多方外来机构及人才,重塑乡村集体能力,为后续村庄集体的可持续提升改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结合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梅林村龙王庙创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案例,秉承陪伴渐进式规划理念,从5个方面归纳总结陪伴渐进式建设规划及实施的实践经验,包括引智与开拓并举,提升草业经济水平和延伸产业模式;导控与放开并举,打造更多设计和建设单位示范项目以扩大推广并发展考察经济;鼓励与奖励并举,渐进发动更多村民参与庭院农宅整治及整体乡村风貌塑造;探索低效用地盘活与构筑平台引入发展资源并举,共同推动乡村新经济发展;渐进探索,从湿垃圾就地肥化到创新有机种植和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

EPC模式在乡村地区的探索与反思 下载:86 浏览:433

陈清鋆 《中国城镇》 2018年9期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区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政策、资本、技术密集"下乡",各地开展了丰富的探索实践,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代表的民生项目和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产业设施大幅增加,在设计、建设、运营、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EPC是近年比较热门的工程建设模式,也是未来工程设计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本文以设计机构在乡村地区的EPC项目实践为基础,总结EPC模式在乡村地区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发挥的积极作用,对其存在的不适应性进行剖析反思,试图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也为设计机构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新的视角。

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发展战略及乡村规划治理特征研究——以日本宇治市、神户市为例 下载:31 浏览:341

冯旭1 王凯2 毛其智3 《中国城镇》 2019年9期

摘要:
围绕"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发展战略、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主题,本文从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入手,对日本新版国土形成规划中的乡村定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规划理念与措施、基层治理分工与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未来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预测下,日本新版国土规划以"紧凑化(单个地区)+网络化(地区之间)"为国土空间布局理念,力求通过"对流"激发地区内部、地区之间的活力从而形成创新动力。在这样的国土发展理念下,乡村地区将以紧凑型乡村居民点建设为主要任务,重点推动与城市地区、特别是与教育研究节点之间形成对流关系。日本乡村地区的规划与治理是在地方政府及村民自治会共同引导下,通过挖掘、发扬地域特色,实现传统文化保护、特色产业振兴、乡村规划编制、建设行为管控。本研究在未来乡村发展战略及建设重点、乡村规划编制目标与具体内容、乡村基层治理分工三个方面对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北京近郊农村宅基地流转现状调查——以昌平区香堂村、下苑村为例 下载:25 浏览:271

姜芊孜1 徐希2 《中国城镇》 2019年8期

摘要:
文章以北京市昌平区香堂村、下苑村为例,通过入户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对京郊宅基地流转的现状、效益及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京郊宅基地流转的形式以出租和买卖为主,宅基地出租多沿村庄道路集中分布;宅基地买卖表现为地上房屋的买卖,出售后房屋闲置现象突出;宅基地置换导致老宅基地废弃,置换后的建筑空间对村庄布局产生影响;流转后使用主体以非村民为主,房屋功能以居住、商用为主。宅基地流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农村集体获益,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吸纳流动人口,城乡资源有效互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缓解中心城区土地供给压力。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隐形流转多暗箱操作,缺乏产权保障;无序置换及收益分配不完善,导致村民生活水平差异较大;无序的宅基地流转影响村庄空间发展。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空间规划基础评价——以青岛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为例 下载:31 浏览:335

于连莉1 罗研2 刘晓东3 梁涛4 《中国城镇》 2019年8期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简称"承载力评价")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基础支撑。本文是基于《青岛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2016—2035年)》评价工作,从要素分析、因子选取、指标计算、阈值确定、权重确定、等级划分等方面构建了青岛市基础评价的技术框架,着重解决基础评价的交互关系、陆海统筹,提出功能适用性的初步建议,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期市域空间管控体系研究——基于青岛市“多规合一”工作的若干思考 下载:15 浏览:171

郭晓林1 于连莉1 周琳1 周志永2 《中国城镇》 2019年8期

摘要:
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开始逐步推进"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工作。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工作正式全面展开。空间规划是政府加强空间管控、协调空间秩序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构建市域层面空间管控体系,切实发挥空间规划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总结我国市域空间管控体系现状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发展定位、空间管控和建立健全协同机制三个层面,建立基于"多规合一"工作的市域空间管控体系框架。再以山东省青岛市工作实践为例,从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远景发展战略传导、管控平台完善、基础评价开展、三区三线划定、差异化管控措施制定等方面进行实例阐述,探索在"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市域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方法。

上海市崇明区村镇风貌物质特征及构成要素解析 下载:25 浏览:266

董衡苹 《中国城镇》 2019年7期

摘要:
上海市崇明区的村镇风貌体现了沙洲岛屿变迁影响下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大"农业景观和"田村一体"的人居景观。宏观层面的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是村镇风貌形成的本底;中观与微观层面的人居景观是村镇风貌的核心。其中,中观层面的村镇聚落空间格局,体现在聚落与水渠、农田、路网的相互关系之中,其所形成的有规则的空间肌理是崇明村镇风貌的最大特色,也是村镇风貌的核心;微观层面的传统宅沟院落体现了沙岛地貌下可持续的营居理念,现代民居则以简洁实用的风格为主。文章基于实证案例所形成的景观风貌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也可适用于其他地区的村镇风貌解读,从而在理论上健全村镇风貌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基于小城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视角的市政工程规划措施研究——以屯溪老街为例 下载:59 浏览:389

祁祖尧1 钱川2 胡敏2 《中国城镇》 2020年6期

摘要:
传统小城镇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发源地,其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文化习俗、地域特色和自然景观等要素,都随着城镇发展问题的凸显而亟需提升改造。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逐渐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保护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措施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保护工作的不断实践而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为例,基于"保护"的视角,着重探讨在保护规划的框架体系下市政工程规划与传统的街区保护规划的技术思维融合,更好地开展小城镇街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技术思维创新,实现一种渐进式更新的方式。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市政工程规划与历史遗存保留利用、设施品质提升、景观风貌协调等方面的耦合关系,阐述遵循小城镇道路街巷肌理、业态发展和建筑布局,以及遗存保护利用等条件下,适用于小城镇街区更新保护的市政工程规划技术应用方法。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