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做思相融:数学实验的学习方式 下载:56 浏览:499

张鹏 《数学教学与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数学实验不仅是学生的研究方式,更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实验不仅包括学生的"动手做",更包括学生"动脑思","做思共融"是数学实验的本真诉求。在小学数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微切片实验、主题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通过数学实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日记:一种“生态有氧”的学习方式 下载:57 浏览:496

李冲 《数学教学与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数学日记是儿童数学"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表达。在指导儿童撰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视角,引导儿童着眼于数学探究、数学交流、数学反思和数学文化。这样的日记写作,能够真正成为儿童"生态有氧"的学习方式。

改善数学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下载:53 浏览:494

郭桂琴 《数学教学与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确定,决定了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的直接影响。本文从课程标准的视角对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进行了解读,并结合实例阐述了改善学习方式的具体思考。学习方式"善"的标准应当是学生的学习适切度。

学前儿童科学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95 浏览:522

陈晓芳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5期

摘要:
学习兴趣与学习方式是儿童科学学习过程的两大基本内部组成要素,而学习情境和教师指导是影响儿童科学学习过程的重要外部因素,四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共同对儿童的学习过程发挥作用。学前儿童科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等在不同的科学学习情境(科学自由探究活动情境、低结构区域活动情境、高结构集体教学活动情境)下表现出显著差异。儿童的学习方式具有情景性和组合性。儿童在低结构区域活动情境中更多采用深层取向的学习方式。儿童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指导行为密切相关,但并非教师所有的指导行为均有利于儿童的科学学习。据此我们建议设计情境与控制材料,在思维参与中获取科学经验;基于经验并挑战经验,在深度学习中亲历完整的科学过程。

工作场所学习:成人学习者重要的学习方式 下载:27 浏览:405

徐盟盟1 押男2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极力倡导教育与劳动是分不开的,人格的发展需要通过人的一生来完成。学习者在工作场所中通过学习充分发展自身的潜能,可实现自我的职业追求。工作场所学习是人力资源开发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学习者个体终身学习得以贯彻实施的有力保障。因此,工作场所学习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对其发展的理论基础和驱动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发掘适用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工作场所学习在成人学习中的实际应用。

知识创造型深度学习方式的构建与实践——基于卓越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探索 下载:55 浏览:440

曾文婕 阮婷婷 黄甫全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2期

摘要:
为培养师范生的课程与教学创新素养,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其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给大学生合理"增负",华南师范大学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整合"知识创造型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优势,构建和实践了"知识创造型深度学习方式"。知识创造型深度学习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工具包的支持作用、强调学习者的高度投入、注重共同体的协作互动和促进人造物的开发创造;知识创造型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四类支持工具:认知性工具推动知识创造、反思性工具引导深度反思、实践性工具管理学习过程、社会性工具规范学习活动;知识创造型深度学习实施步骤为"合作规划—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教学—协同评估—巩固学习"。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探究 下载:44 浏览:446

高晶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7期

摘要: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了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三个转变,即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

教师泛在学习:概念与理论架构 下载:69 浏览:501

郑会敏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教师泛在学习"指教师泛在式地学习,它是终身学习体系和专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概念各单元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系,有利于明确"教师泛在学习"的价值追求、重点内容和实现机制。搭建"教师泛在学习"理论模型,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学习和专业发展。

“乡村名师工作站”有效运行的思考及对策 下载:89 浏览:479

袁永惠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4期

摘要:
要保证和提升"乡村名师工作站"建设和运行的有效性,就必须清晰地认识乡村地域背景及其基本特征。借鉴"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建设中小学"乡村名师工作站"要着力解决好"主持人的遴选""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网络平台的建设与使用""特色亮点的打造""建设经费的落实"和"乡村教师的时间安排"等关键问题,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另外,本文还探讨了课例分享、考察学习、互助交流、强化研修、案例实践等学习方式对"乡村名师工作站"的作用和意义。

大学生学习观研究: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视角 下载:87 浏览:500

赵显通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4期

摘要:
观念是指人们经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而学习观通常被用来描述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和感受。借助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研究方式,西方学者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对学习观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我国一些学者在此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综合来看,主要的研究主题包括:学习观类型研究;学习观与学习方式的关系研究;学习观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中国大学生的学习观研究。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学习观研究存在三个主要转向,即从揭示学习观的类型转向解释学习观形成的原因,从学习观的发现走向促进学习观的转变以及从探究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观走向研究学生对某些学科内容的理解。

让“互联网+”走进数学课堂——以“e学习”为载体的数学学习方式的探索与思考 下载:97 浏览:438

李悦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教师"教",更要学生"学"。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尝试利用网络"e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改变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让学生快乐地学。在"e学习"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外显,真正做到"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

不同MOOC学习方式比较与分析 下载:62 浏览:439

杨慧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自2012年"MOOC元年"以来,多种多样的MOOC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面对不同国家、不同平台、不同科目的种类繁多的MOOC课程,究竟哪一种的设计更合理,更符合认知规律,更方便学习。针对以上问题,作者通过选择不同国家开发的不同平台、不同科目进行MOOC学习体验,并从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平台功能等不同层面比较分析了不同MOOC的特点并进行了初步总结,为今后学习和设计MOOC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情境互动学习方式的运用策略 下载:351 浏览:2891

刘燕 《数学教学与研究》 2021年6期

摘要:
目前,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时候,仍旧选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单纯的理论讲解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但是,就数学方面的学习来说,将生活情境融入到学习过程当中,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能够通过数学思维及时解决问题。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数学情境互动学习方式的运用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学习方式的转变 下载:94 浏览:1096

王智影 《信息通信与技术》 2024年5期

摘要: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不仅现阶段的教学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且无法促进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更有体验感,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中,获得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高中物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下载:149 浏览:1533

刘梦如 《物理进展》 2023年1期

摘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活动是形成核心素养的渠道,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没有好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就是空中楼阁,往往无法达到,甚至南辕北辙。在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和老师的共同努力,锚定目标不放松,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教和学的全过程。

分层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下载:263 浏览:1902

罗瑶晓 《生物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及兴趣爱好,其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也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全班共同进步。基于此,本文以尊重个体发展、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课上课下结合三个角度去探讨分层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专题式美术课程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 下载:248 浏览:2414

刘小果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21年5期

摘要: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专题式美术活动对促进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发挥专题式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在课堂上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在课堂上展示美术作品,指导学生开展欣赏活动;努力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开展小班化教师的教学活动;拓展初中美术课,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等。本文以《墙壁小装饰》一课为例,对其进行“创艺壁饰”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