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不锈钢钎焊U型管板接头分析 下载:44 浏览:344

吕彪 金建波 廖晓玲 刘延雷 《装备技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采用拉伸试验对304不锈钢管板进行结构强度测试,同时使用扫描电镜方法探析了钎焊接头的内部结构以及力学特征。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了真空钎焊接头的残余应力及应力分布情况。研究后发现,管板连接处往往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通过有限元分析可以得到管板连接处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

管壳式换热器内孔焊接残余应力特性研究 下载:43 浏览:370

刘晨璐 刘国荣 候青林 谌家豪 《装备技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常规焊接会使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与管板之间形成一定的缝隙。换热器长期处于腐蚀性介质环境中,因此易产生缝隙腐蚀和应力腐蚀开裂,通过内孔焊接的方式可有效降低这类腐蚀风险。以Q245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软件对焊接过程中温度场、应力场进行了模拟,研究了管壳式换热器内孔焊接的残余应力分布、设备变形情况,以及不同内孔焊结构残余应力和变形程度的差异,总结了焊接工艺参数对深孔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全对接型接头的应力集中范围更小,设备应力分布更均匀、变形量较小,焊缝质量较高、承载能力较强。

振动时效应力消除可靠性探讨 下载:64 浏览:229

徐练光 吴本兴 杨涛 高源 传崎 刘川 梁多铭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9年10期

摘要:
通过分析热处理与振动时效消除应力的原理,开展了对同一试验件在初始状态、振动时效后和热处理后三种状态下的对比试验,检测了三种应力消除方式试验后具体应力值,得出三种消除应力方式的应力消除率,验证了振动消除应力在零件加工中的消除应力和控制零件变形的有效性。

去应力退火对焊接结构件残余应力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与分析 下载:54 浏览:290

王小博 张旭东 李昊丞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9年10期

摘要:
针对5A06铝合金圆筒形焊接结构件,对其去应力退火热处理,分别研究了去应力退火对其焊缝及焊缝附近表面横向残余应力、5A06铝合金抗拉强度和焊缝抗拉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20℃去应力退火和180℃去应力退火对焊缝及焊缝附近的表面横向残余应力和5A06铝合金抗拉强度有降低效果,但对焊缝的抗拉强度却基本没有影响。

中厚板矫直机的压下规程对矫直精度的影响模拟分析 下载:50 浏览:319

宋怀朋1,2 董博超3 陈富强1.2 任振彪1,2 陈建4 《中国机械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针对实践需求及存在问题,在大变形矫直原理的基础上,对某公司改进设计后的九辊中厚板辊式矫直机,建立了矫直辊压下量的数学模型。并采用LS-DYNA软件对40 mm厚度的Q345中厚板模拟矫直过程,通过分析矫后板材残余应力及板形平直度的变化情况,研究矫直辊的压下规程对中厚板矫直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矫后中厚板纵向上的残余应力最大、厚度方向上的残余应力最小;合理地矫直辊的压下规程,不仅可以使矫后板材的残余应力最小,还能明显地改善板材的平直度。

蜂窝分区扫描参数对SLM成形GH4169残余应力的影响 下载:61 浏览:307

刘全福1 赵冬冬2 宋国华3 代栓师3 钱远宏3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9年6期

摘要:
为降低高温合金在SLM成形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以GH4169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蜂窝分区扫描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激光功率、扫描速度、蜂窝边长等主要工艺参数对样件残余应力的影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残余应力呈线性增加;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加残余应力先增加后减小;蜂窝边长存在一个最佳取值范围,过大或过小均会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力。

铝合金预应力超声喷丸成形件表面层性能分析 下载:36 浏览:209

赵蕾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9年1期

摘要:
通过变控超声喷丸工艺参数研究有预应力下成形件表面状态、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预应力对表面粗糙度影响较小;对显微硬度影响明显,成形件表面产生350μm深度的硬化层;预应力超声喷丸在成形件内部产生较大残余应力;成形件表面层半高宽增大,硬化度提高。残余应力增加、显微硬度提高及表面层显微组织细化有助于提高成形件疲劳寿命和抗腐蚀性能。

整体加强筋铝合金板超声喷丸成形工艺研究 下载:55 浏览:300

缪伟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8年7期

摘要:
以2024铝合金为研究对象,分析板材超声喷丸成形理论,采用ABAQUS有限元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整体加强筋板超声喷丸成形工艺。对整体加强筋板与无加强筋板的模拟发现,加强筋对成形曲率影响明显。通过对整体加强筋板的模拟与试验,得出撞针速度与撞针直径对整体加强筋板横向曲率半径影响规律:在不改变其他参数的前提下改变撞针速度,撞针速度小于4m/s时,曲率变化明显,大于4m/s时变化趋于平缓;改变撞针直径时,1.2mm和2mm直径的撞针对板材成形效果明显,之后趋于平缓。

减摩耐磨多层膜设计及研究进展 下载:87 浏览:427

郑晓猛 张永振 杜三明 刘建 杨正海 逄显娟 《新材料》 2019年4期

摘要:
涂层作为一种有效的表面改性技术,具有材料选择范围广、性能可调节性好的优点,适用于多种工况和结构要求,在零部件的减摩耐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单一涂层分为减摩涂层和耐磨涂层两类。前者采用类石墨层状结构润滑材料制备,用于减小摩擦副的摩擦系数,但磨损率较高;后者则采用陶瓷等高硬材料制备,用于抵抗磨损、保护基体材料,但摩擦系数较大。这两种涂层在使用中都不能同时发挥减摩、耐磨的作用。随着机械、航天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在不能采用传统油润滑的特殊环境中,传统涂层无法同时满足零部件之间较小的摩擦系数和较低的磨损率的要求。而多层膜结合选材和层状结构设计,兼具减摩、耐磨作用,其相关研究为解决材料摩擦学性能不足这一关键问题提供了可能。构筑多层膜的基本原理是采用磁控溅射等手段,在基体材料上制备软硬交替分布的层状结构涂层,单层厚度在微米和纳米级之间。其摩擦学性能取决于自身的结构参数和制备工艺参数,二者通过改变多层膜的结晶状态、力学性能进而影响其摩擦学性能。如何优化结构、工艺参数以获得最佳的减摩耐磨性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相关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控制多层膜的晶粒生长和晶体择优取向;二是提高多层膜的韧性;三是降低多层膜的残余应力。通过优化结构、工艺参数,控制制备过程中的不良因素,强化有利因素,多层膜的摩擦学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研究表明,调整多层膜中的单层膜厚度可以实现内部材料结晶状态的演变及抑制晶体取向的转变。另外,多层膜层状结构产生的大量界面可以在涂层受载产生裂纹时吸收能量,抑制或偏转裂纹扩展,因此可以通过引入高质量层间界面优化其韧性。多层膜制备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随溅射过程逐渐累积,降低基片偏压是控制残余应力的有效手段;多层膜的层状结构可以打断残余应力的累积,也能从时间效应上控制残余应力。从研究成果来看,影响多层膜摩擦学性能的因素存在最佳值。从实验数据来看,大气环境中干摩擦磨损率可以降至3×10-10mm3/(N·m),并且摩擦系数始终稳定在0.1左右。本文归纳了多层膜的研究现状,主要从设计原则(包括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性能表征和检测手段、近期研究成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指出目前多层膜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封装残余应力对MEMS加速度计输出特性影响 下载:15 浏览:421

焦静静1 石云波1 赵永祺1 张婕1 米振国1 康强2 《传感器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针对微机械系统(MEMS)加速度计封装过程中引入的残余应力进行测量和分析。采用简支梁模型对有无残余应力下的传感器敏感结构进行挠度计算。最终使用拉曼光谱仪和霍普金森杆进行试验,验证了残余应力会降低加速度计的输出灵敏度,有效的封装能抵消部分芯片制作过程中的残余应力,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的结论。

基于ANSYS抱箍焊接件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分析 下载:49 浏览:451

段新豪 张海东 刘伟祥 袁培培 李鹏宇 《航空航天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介绍了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的国内外现状,分析了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和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原理。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环形金属箍构件进行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确定了试件最佳激振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对试件进行振动时效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从激振试验得出,当在焊接肋集中区的外板表面进行时效处理时,焊接残余应力削减率达到60%,远高于采用激振平台进行时效处理的40%的焊接残余应力消减率,为军工企业实际工程振动时效处理工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试验参考。

控制大型转炉炉壳加工质量的工艺研究 下载:65 浏览:700

张成武 《装备技术研究》 2025年3期

摘要:
在制作大型转炉炉壳过程中,由于厚板加工过程的收缩,造成了分瓣块四边鼓包,后期用火陷校正,也无法满足球带的制作质量,但采用减少分瓣球带的长度、提前使用火陷预加热、过量压制以及合理的焊接工艺等有效措施后,能有效控制分瓣球带的制作变形和焊接变形,达到质量要求; 研究可控的热处理技术对厚板炉壳焊缝消除焊缝残余应力,达到热处理工期短、处理效果佳,施工成本低的目标。

自动化控制系统在85MN拉伸机中的应用 下载:187 浏览:1869

曹宇轩 《传感器研究》 2022年11期

摘要:
铝合金厚板在轧制、冷却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产生纵向弯曲、横向弯曲、边缘浪形和中间瓢曲弯等形状缺陷。为了消除这些缺陷,需要在矫直机上进行矫直。拉伸是消除形状简单产品残余应力的最简单方法,可有效达到基本消除残余应力和明显改善不平度的目的。

试论金属材料焊接中超声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下载:183 浏览:1734

何莉莉 《建筑技术学报》 2024年9期

摘要:
在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制造领域,焊接作为一种关键的连接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桥梁建设等多个行业。传统焊接质量检测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生产需求,但往往存在检测效率低、对微小缺陷识别能力不足等问题。近年来,超声无损检测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金属材料焊接质量检测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通过分析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基本原理,深入探讨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在金属材料焊接中创新应用策略,旨在为提升焊接质量检测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