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因素法和SVM模型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下载:76 浏览:492

朱瑕1 张立亭2 靳焕焕1 《中国土壤》 2020年4期

摘要:
为减少耕地质量评价工作中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人为因素的影响,选取江西省奉新县为研究对象,引入机器学习技术,建立基于SVM模型的耕地质量评价模型,探索客观、高效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本文应用因素法和SVM模型法分别对奉新县耕地质量等别进行划定,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对两种方法的优劣及适用条件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与因素法相比,SVM模型法具有等别划分高效的优势;SVM模型法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正确率高达96.93%,符合耕地质量评价精度要求。应用SVM模型进行耕地质量评价具有测算高效、受人为因素干扰小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新增耕地质量等别划定等工作。

基于LUCC的武汉市高速公路周边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下载:75 浏览:471

陈竹安1,2,3 冯祥瑞1 危小建1,2,3 《中国土壤》 2019年7期

摘要:
高速公路在推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本文以武汉市主干道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利用缓冲区分析、景观指数法、生态价值评测等方法,以土地利用变化(LUCC)为基础分析2002年到2017年高速公路周边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武汉市高速公路周边主要以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为主,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最为显著;(2)在空间上,1~10 km缓冲区内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为主,随着时间推移,耕地所占比重持续减少,反之,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空间差异有继续增大趋势;(3)2002年和2017年中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指数变化差异明显,水域的斑块密度和分离度最低,建设用地的分维度指数最高,耕地的分离度指数最高,这与土地利用变化一致,2002年城镇化对景观格局影响范围为4 km,到2017年扩大到6 km,影响有扩大趋势;(4)借助Google Earth和ESV对武汉市进行景观格局验证,与高速公路距离越远,景观类别越丰富,ESV值越高,主城区附近ESV值较低。总体ESV值呈下降趋势,LUCC降低了缓冲内的生态系统功能,造成生态服务价值减少。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耕地质量反演模型研究 下载:86 浏览:473

官炎俊1 邹自力1,2 张晓平1 闵曹文1,2 《中国土壤》 2018年7期

摘要:
为探讨耕地质量识别的新方法,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本文从Landsat 8 OLI多光谱影像中提取研究区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综合修正研究区域内影响耕地产量外界因素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基于NDVI的耕地质量反演模型;并将模型得出的评价成果与基于2014年东乡县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数据的耕地质量评价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各质量等别评价成果精度的加权和达到93.60%,两种评价方法所得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基于NDVI的耕地质量反演模型评价方法,具备耕地质量评价的可行性和精确性,为进一步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耕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GIS与街景、视频监控系统互操作研究与实现 下载:54 浏览:429

陈年松 王勇 邢策梅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11期

摘要:
为实现海事GIS系统、街景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间互联互通,利用Socket通信技术,设计了各子系统端到端之间的通信机制,并实现了各系统间的互操作。开发了通信消息总线,制定了互操作报文语义规则,以广播的方式,连接了各个子系统,实现了海事部门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目前,本文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海事部门指挥调度工作。

人工智能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下载:63 浏览:434

苗立志 杨立君 黄毅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11期

摘要:
随着测绘行业技术智能化发展,传统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完全满足智能化测绘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人工智能背景下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亟需改革的培养模式。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与优势,以及智能化测绘的发展趋势,在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类课程,增加了人工智能类课程,整合和优化了课程体系设置,建立了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新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交叉融合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人工智能类的相关课程,为培养适应未来智能化测绘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沿海滩涂变化监测中沿海边界线变化分析 下载:58 浏览:445

翟晓彤1 宋小虎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10期

摘要:
伴随着大规模的围海造地活动,"蓝色土地"成为沿海各地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人类大规模开发近岸陆域带资源的行为已经严重改变了原有的海岸动力系统,致使海岸防线以及海岸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的破坏,海岸灾害隐患进一步加剧,大规模的围海造地和港城建设活动给沿海生态环境带来更为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已成为国家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通过对江苏省盐城市开展沿海滩涂变化监测试点工作,结合"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行业专题等多时期、多类型数据,重点对沿海边界线变化进行监测分析,为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的研究与确认 下载:58 浏览:456

段春华1 周松2 邢策梅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9期

摘要:
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是指特定陆域范围内处于均衡位置的点。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目前中国大陆尚无正式认定的省级陆域地理几何中心。为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基础性作用,江苏省率先启动了相关研究。以官方权威发布的行政区划数据为计算依据,在明确陆域地理几何中心定义的基础上,对相关算法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后,建立了一种基于离散数据的不规则多边形重心加权计算模型。然后分别根据地理坐标和平面投影坐标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和比较,确定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点位于扬州市高邮市周山镇境内。

从时空大数据的角度分析评价江苏省新冠疫情发展趋势 下载:66 浏览:463

周松1 沈蕾1 王伟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8期

摘要:
以江苏省疫情专题数据、人口迁徙数据等为基础,从时空大数据的角度对江苏省新冠疫情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疫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动态参数的Logistic模型来拟合全省确诊人数变化趋势并与实际确诊人数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时空迁徙特征来分析疫情在空间上的实际分布情况与高危地区之间的相关性。经对比,采用的模型其最终预测结果与江苏省新冠疫情最终实际确诊人数仅相差约1%,说明基于动态参数的Logistic模型对于流行病感染人数预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基于时空迁徙特征的疫情高危地区预测与实际感染情况有一定出入,说明人口迁徙是疫情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可作为疫情防控的参考依据之一。

一种顾及人口迁徙特征的COVID-19疫情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下载:61 浏览:461

王皓1 王玉芳1 戴天帅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8期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与人员流动情况密切相关,越是人口稠密、人员流动性强的地区,其疫情大规模暴发的风险越大。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基于各地市卫健委公布的疫情数据和百度慧眼迁徙数据,使用时空分析方法,对江苏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进行了回顾,探讨了江苏省COVID-19疫情发生的时空规律,在此基础上发现病例较多城市的特点为人口基数大、人员流动性大;疫区人口迁徙和疫情扩散强相关;建议进行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建设,及时追踪疫情发生、传播的路径和趋势,精准挖掘高危人群的活动轨迹,做到精准社区防控。

疫情下的GIS发展趋势分析 下载:60 浏览:465

张春泉1 张光伟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8期

摘要:
随着电子地图服务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专业领域已经不再是地图服务的主要应用领域,大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GIS综合应用。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中被大家熟知的"疫情实时跟踪地图""疫情动态地图"已经成为大众了解疫情实时发展的最佳信息获取入口,此处将围绕GIS应用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的现状,谈一下GIS未来发展的趋势。精准大数据背景下的地图服务将变得更加动态化、智能化,通过在线聚合数据服务,开发者在短时间就能搭建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直观、符合用户应用场景的GIS应用服务,GIS应用在百姓生活中将变得愈发不可或缺。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江苏省新冠疫情大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64 浏览:463

邢策梅1 陶金梅1 范娟娟2 瞿明霞3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7期

摘要:
2020年初,新冠肺炎(COVID-19)在全国大规模暴发,导致数万人感染,社会经济活动受到影响,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健康与正常生活。以江苏省官方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数据为基础,基于微服务架构,综合运用时空大数据分析技术、跨平台可视化技术等,设计并实现了江苏省疫情大数据平台。平台统计分析了江苏省疫情数据,包括每日新增、累计新增、疫情地图、疫区人员迁入情况、疫情预测、病例出行信息等,向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部门提供精准高效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服务,为政府相关部门防疫、控疫工作的实时化、可视化、精准化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可靠保障。

基于地理国情数据的常州市生态空间质量指数研究 下载:89 浏览:497

陈成1,2 殷美元1,2 秦慧杰1,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3期

摘要:
选取江苏南部常州市为研究区,利用2016-2018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根据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常州市域及按主体功能区分组的镇(街道、开发区)为研究单元,分析常州市地表覆盖三类空间面积组成与变化,构建生态状况、生态压力等指标,综合各指标建立生态空间质量指数,进行精细化的生态空间质量评价,并针对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常州市农业空间在三类空间中占比最高,生态空间其次,建设空间最低;优化提升区域、适度发展区域、重点拓展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生态空间质量指数依次升高,与主体功能区定位较为一致,但内部结构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各区应对照各自功能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实施重点保护,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中小型城市地下管线二次普查关键问题探讨 下载:95 浏览:505

胡平昌1,2 王玉堂3 唐博1 戴俊杰3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2期

摘要:
针对目前大多数城市地下管线首次普查存在管理效率低及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提出地下管线二次普查关键性技术问题,给出标准制定与扩展、管线普查项目办组建、已有数据收集与利用、原有数据重利用、信息系统建设与利用以及管网数据共享与交换六个阶段关键问题,提出一套适合管线普查、建库、质检、应用全方面的标准、由业主单位牵头其他各单位辅助成立专门工作组或项目办、充分收集并利用已有资料、处理原有管线数据实现高效利用、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城市已建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共享与交换等关键方法,有效辅助地下管网二次普查开展,避免出现首次普查问题,形成管网长期有效运行机制,促进城市地下管网高效有序管理,为今后中小型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提供有效借鉴。

大型精密工业设备变形量检测方法研究 下载:54 浏览:415

陈勇 黄亮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11期

摘要:
大型精密工业设备的变形检测具有目标尺寸大、精度要求高、绝对定位难等特点,使得常规单一的检测方法难以满足要求。因此,通过对已有测量方法的改进与组合,研究出一种高效率且高精度的大型精密工业设备变形量检测方法。使用工业摄影测量系统、激光跟踪仪、高精度全站仪相结合的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相机辅助拍摄伸缩杆,在不同姿态与温度条件下可以对目标设备进行全面快速的数据采集,进而解算出重力差异与温度差异导致的变形量。考虑到摄影测量成果是局部独立坐标系,缺乏与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关联,将激光跟踪仪建立的局部重力水平坐标系作为过渡,实现了摄影测量坐标系到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高精度转换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具备数据采集容易、检测精度可靠、坐标能够统一等优点,对大型精密工业设备制造与检测技术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车载点云的园林绿化数据自动提取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69 浏览:446

贾济红 李广伟 羌鑫林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8期

摘要:
移动测量系统可以快速获取行进道路两侧的高精度三维离散点云信息,通过后处理软件的自动提取可以获取两侧的行道树位置信息,能够提高园林绿化调查工作的效率与精度。本文介绍的方法依托实际项目,在大面积园林绿化调查工作中采用了移动测量与地物点云的自动提取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测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的持续改进机制思考 下载:80 浏览:459

张云鹏 吉文来 苍桂华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7期

摘要:
通过持续改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是工程教育认证的初衷。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对测绘工程专业的持续改进建设机制进行探讨,从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测绘工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的建设思路。建立校、院、系三级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从教学准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全面监控教学过程质量,科学设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构建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以及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机制,推进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测绘工程专业“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探讨 下载:71 浏览:473

竞霞1 任志远2 鲍艳3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7期

摘要:
为了满足社会对遥感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如何依据专业特点及其培养目标组织"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是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针对测绘工程专业特点,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的取舍与补充、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了测绘工程专业"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所阐述的内容对测绘工程专业遥感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其他学科专业的"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研究 下载:70 浏览:478

李丹 罗雨斐 蒙延斌 王雪 李苗林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6期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是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为研究区,以2010年、2014年、2016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库为基础,利用GIS技术手段,基于景观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趋于减小趋势,且变化均发生在斑块密度高和斑块边缘地区,土地利用的整体空间格局趋于稳定;耕地分布密度大,均匀分布在研究区内,而建设用地分布密度小,主要集中分布在"十"字型的横向部位,呈现出中部多、四周少的空间分布特点。研究成果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县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江苏省重力控制网点位选取研究 下载:75 浏览:476

李晓华 刘为东 吴波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6期

摘要:
本文阐述了江苏省测绘系统开展重力测量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符合江苏实际的各级重力点选点原则。各级重力点的选取,首先符合国家现行规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顾及大地基准、高程基准、重力基准"三网合一"的需要,所选点位均为各类已有高等级控制点。根据测区区位、地貌和已有资源等实际,提出了优先选用配有重力观测墩的CORS站点、省内典型沉降区适当布点、联测地震监测网部分点位、特殊地形要素地区适当布点等原则,完成了江苏省重力基准点、基本网、加密网三级控制点布设方案。研究结果可以给其他省份布设重力控制网提供依据。

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质量检查方法研究与实施 下载:82 浏览:488

王卫华1 马爱星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5期

摘要:
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质量决定着测绘活动的质量,而目前针对基准站建设质量的检查没有明确标准和具体手段。通过对现有基准站相关技术规范的分析研究,细化基准站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数值化,针对各项内容提出具体的检查方法和要求,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质量检查方案。在利用该检查方案对某区域基准站进行质量检查过程中,对新建基准站建设工程各项内容逐项检查打分,并以被检查站四年的运行结果作为检核,说明该检查方案准确、合理。同时该检查方案也可为其他区域级、专业级基准站的建设质量检查提供新思路,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1/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