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下载:62 浏览:345

郭磊1,2 崔争1 李慧敏1,2 汪伦焰1,2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2期

摘要:
为了突破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打造水利信息化,解决水利工程实现信息化管理所面临的分散管理、传统模式、效率低等问题,以水利部已经颁布的一系列技术规程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编程技术,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对某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及流程进行二次开发。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建设目标、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和功能模块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详细介绍。选择河南省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为实际案例,验证系统运行效果。该系统实现了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确保水利工程建设按时完工,为事后检查提供基础资料,并探索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重度盐渍化湿地土壤酶活性对生物炭添加及浅翻处理的响应 下载:86 浏览:496

田晓燕1 陆冠茹1,2 高楠1,2 杨锦媚2,3 于君宝4 韩广轩2 管博2 《中国土壤》 2020年11期

摘要:
研究了生物炭添加及浅翻处理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重度盐渍化湿地土壤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了浅翻及生物炭添加对重度盐渍化土壤的短期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一的浅翻处理使土壤表层电导率提高,但浅翻处理并未显著改变土壤的容重、含水率和总碳含量。添加高量生物炭后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表层孔隙度,土壤表层总碳、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浅翻处理不能提高酶活性,但配合中、高量生物炭的添加,可以显著提高蔗糖酶的活性。综合来看,短期内生物炭的添加对于重度盐渍化土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土壤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践与思考——以广东省为例 下载:86 浏览:482

吴家龙1 苏少青1 宁晓锋1 戴军2 《中国土壤》 2020年9期

摘要: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议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本文以广东省已开展的20个生态修复案例为素材,采用实地调研、案例研究和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类型划分和实践经验总结。结果表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可分为三种类型:保护型、干预型和重塑型,不同类型生态修复案例的生态修复对象、理念、目标及路径不同。案例中"再野化"理念、生态材料的选用、资源的优化配置、生态修复技术的合理运用等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同时,生态修复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资金扶持、生态修复职能分散等现实问题仍有待解决。

基于2003~2017年西湖TP时空变化的研究 下载:63 浏览:364

杨俊 陈琳 饶利华 徐骏 丁秀颖 陈鋆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10期

摘要:
文章以西湖典型湖区的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小南湖为研究对象,以多年来西湖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工程为研究背景,分析西湖不同水域在综合治理过程中T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综合治理手段的响应。结果显示,北里湖、外湖、西里湖及小南湖经过15年修复治理,TP下降率分别达到71.2%、65.3%、76.9%、73.9%,西湖已经逐步建立起趋向稳定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修复的能力逐渐强大并稳定。

基于海绵校园视角下的紫湖溪生态修复研究 下载:25 浏览:374

朱宇恒1 崔志华1 傅致远2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11期

摘要:
"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途径,"海绵校园"是"海绵城市"理论的分支。研究紫湖溪生态修复与"海绵校园"关系以及对于校内、校外环境的重要性,分析紫湖溪存在的生态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遵循"海绵校园"河流生态修复理念,从"净水"、"渗水"、"排水"、"蓄水"、"亲水"等角度出发,提出人工植物浮岛、生态滤网、柔性轮胎护岸、绿色亲水步道等方案,重塑紫湖溪水体活力、加强排水防涝能力、同时提升校园生态轴线作用。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初级阶段的生态修复,紫湖溪水体总氮、总磷、重金属元素含量大幅减少,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智慧视角下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顶层设计 下载:74 浏览:404

张涛 黄锐 王妍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提出利用5~10年时间逐步将永定河恢复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为了支撑《总体方案》的实施,并使智慧水利研究成果深入流域管理实际,海河水利委员会选定永定河进行智慧河流设计,力争运用先进的信息新技术和智慧水利框架体系,支撑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所确定的生态水量目标、水环境目标、水生态功能目标、防洪目标和跨区域协同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充分考虑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对主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智慧永定河顶层设计的设计思路进行总结,从智慧水利视角提出了支撑具体业务所需的感知、网络、永定河大脑、业务支撑等架构,以期为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人物交互、科学分析、决策支持等提供支撑。

生态治理技术在山湖苑黑臭水体整治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50 浏览:376

吴丽芳1丁宇晖2宗振刚3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黑臭水体给生态、景观、人居环境带来较多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黑臭水体成因复杂、整治工程艰巨,但对于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水环境质量意义重大。自2017年起,江苏省常熟市积极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水环境质量获得有效提升。本文以常熟市山湖苑河黑臭水体生态治理为例,基于水体黑臭成因,重点对黑臭水体整治措施及治理效果进行跟踪分析,探讨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式,为今后城市黑臭水体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西南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研究——以贵州省西江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例 下载:54 浏览:348

李和平1 靳泓2 吴鹏3 王振建4 《中国城镇》 2020年10期

摘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业已成为我国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综合平台和重要抓手。本文针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和规划的编制,以西南典型城镇——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为案例进行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实践西南山地地区特征的"旅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并提出以下三点结论:其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成为其实施的重要抓手;其二,将城乡规划的宏观统筹与国土规划的实施操作紧密结合,可切实科学指导土地综合整治、各类项目建设、实施步骤和时序;其三,应当客观把握我国各地区地域性特征、乡村发展演变规律,积极探索实践不同地域特征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丰富我国土地整治理论框架和内涵,增强土地整治项目操作性,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海南滨河红树林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策略探讨——以海口市演丰镇西河红树林生态修复规划为例 下载:0 浏览:11

王宁1 许先升1 吴育强2 《中国城镇》 2019年6期

摘要:
红树林作为热带的独特景观,在修复多样性、防治灾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受自然及人类影响已遭到严重破坏,必须立即探索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方法。文章以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西河红树林生态修复规划为例,基于红树林的生态与景观美学价值,以海南滨河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为目标,从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方面探讨其策略。在生态修复方面提出采取水环境营建、人工引种,分区保育等保护策略,在景观规划中提出合理布局空间结构、注重生态、科普与观赏的融糅,丰富的观光体系设计等策略,从而为红树林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助力生态发展,更好地协调海南滨河红树林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

高效净水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净水能力分析 下载:86 浏览:479

桑建伟 黄家榜 朱守诚 孙庆红 杨宏星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分离筛选获得能高效净化污水的净化细菌。[方法]利用氨氮降解筛选培养基对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进行净水细菌的分离筛选,并研究分离菌株对污水有机质、氨态氮、总磷与总氮含量的去除效果以及药敏性分析。[结果]比较去除效果,获得了1株最高效的净水细菌,该菌株对污水有机质、氨态氮、总氮与总磷均具有较强的净化效果,其去除率分别达58. 90%、65. 45%、51. 91%和35. 00%。结合菌落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分析及分子鉴定,鉴定该菌株为暹罗芽胞杆菌(Bacillus siamensis)。该菌株对7种常见抗生素均具有一定敏感性,其中对氨苄青霉素最敏感,卡那霉素次之,对庆大霉素最不敏感。[结论]分离筛选获得1株能高效净化污水的暹罗芽胞杆菌,对常见抗生素具有一定敏感性。

常熟市城区兴福片区断头浜水环境生态修复实践 下载:64 浏览:343

钱龙1,2 檀颖1 谢忱2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单一活水措施目前已难以满足城市水环境生态综合修复需求,迫切需要探索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措施。本文以江苏省常熟市断头浜水环境生态治理为例,针对断头浜水体流动性差等特点,采用了"截污控源、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对常熟市城区兴福片区花园浜进行了综合水环境生态修复,形成了一套常熟市断头浜黑臭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工程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以期为其他城市水环境治理,尤其是平原河网地区的断头浜水环境生态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阳泉煤矸石山治理后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73 浏览:495

邢超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2期

摘要:
为更加有效地对矸石山进行场地治理和生态修复,山西省阳煤集团拟在覆土治理后的煤矸石山上修建生态休闲公园。为评价拟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了阳泉一矿煤矸石的物化特性并现场调研了矸石山堆存现状,监测并评价了煤矸石山区域内的大气、水体、声音和固体废弃物环境质量,对该项目建设过程中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并给出了对应的污染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煤矸石山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具有优良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区表土剥离与利用技术探析 下载:82 浏览:479

梁德栋1 王娇2 辛诚澍3 聂顺新1 陈展彦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8期

摘要:
表土是珍贵的资源,表土剥离是有效保护表土资源和促进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目前表土剥离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农田,而山区有关研究和工作开展得较少,更缺乏有关技术和标准。延庆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将在延庆松山小海陀区域建设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和市政配套工程。为落实绿色办奥理念,建设单位在延庆赛区开展了表土剥离与利用工作。表土剥离与利用是赛区生态保护、近自然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的关键。介绍了表土剥离与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赛区表土剥离范围和厚度、存放及防护、表土利用原则等,为山区表土剥离利用进行生态修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案例。

常熟市黑臭河道治理分析与研究 下载:75 浏览:430

吴刚1 沈翔2 吴有宝3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城市黑臭河道是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本文以常熟市曹家湾河、蒋家村河为例,通过分析典型黑臭河道形成原因,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整治后水生态环境和水质净化能力有效提升,可供类似河道治理借鉴。

浅淡上海市金山区吴家浜黑臭河道产生与治理 下载:86 浏览:465

项鹏海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水体黑臭污染严重破坏河道的水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和发展、居民生活和健康有一定损害。本文以上海市金山区吴家浜黑臭河道治理为例,详细阐述黑臭河道产生原因、治理思路及应对措施,并通过水质变化分析,总结黑臭河道治理经验并提出建议,以期为黑臭河道治理及后续消除劣Ⅴ类河道提供参考。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边坡恢复技术探讨 下载:83 浏览:465

曾晓东1 孙其河2 穆秋月2 胡云龙2 吴正国2 刘金荣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1期

摘要:
近年来高寒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不仅影响周围区域的生态安全,还威胁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在介绍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不同的边坡类型,以及讨论边坡喷播技术、边坡水泥抹面技术、植生带护坡技术、生态草毯护坡技术、植被混凝土边坡防护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对比分析得出,无土生态草毯护坡技术和植被混凝土边坡防护技术可以在气候环境比较恶劣的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快捷、有效地修复各类边坡。

建昌县中小河道常见生态修复技术对比研究 下载:85 浏览:387

石玉琛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本文以建昌县河流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砌块护岸、底泥疏浚、生态湿地、生态浮床、生态护岸等多种修复技术,并通过室内试验,对浮游生物量、污染物的降解系数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生态修复技术的特点,为其他平原地区农村中小河道的生态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借鉴。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沙棘资源及产业开发研究 下载:87 浏览:485

刘阳1 吴丽萍1 陈正新1 姚文艺2 逄红1 逯海叶1 姚锐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8期

摘要:
沙棘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之一,具有很强的开发潜力。在对鄂尔多斯砒砂岩区沙棘相关企业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砒砂岩区发展沙棘产业的生态意义,并从砒砂岩区沙棘种植现状出发,综述了沙棘林修复砒砂岩区生态环境的功能和沙棘产业开发利用现状。针对砒砂岩区沙棘产业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打造"项目法人制"与"政府+农协+企业+农户"循环增值沙棘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滨州市水生态修复与建设的初步研究 下载:44 浏览:461

韩静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本文介绍了滨州市水生态工程现状,分析了水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全面提出了水生态建设的工作是增建水源工程,多水源统配,节约用水,增加水生态基础水量;控制工业污染,降低农业污染,减轻养殖污染,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植树造林,建设水系绿色生态带;综合治理水系工程,增建水利景区,全面提升水工程的生态功能。

基于喷混植生的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新思路——以梧桐山道立交边坡为例 下载:79 浏览:467

王耀建1 王永喜1 夏兵1 邢路平1 吴凤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2期

摘要:
为使喷混植生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并取得良好的生态和景观效果,以深圳市梧桐山道立交边坡为例,提出新的修复理念。根据当地边坡特点,采用工程护坡和生态护坡的科学结合,动态设计、动态施工,不断试验改进,按近自然、可持久的生态恢复新理念,设计了边坡排水系统、平台种植槽、生态复绿措施、滴灌措施,创新应用了V形槽+挂双层网喷混植生技术、滴灌系统、平台排水沟在种植槽外侧布设、先锋乔灌草种优化组合模式等技术。据竣工后7年的跟踪调查,高陡岩质边坡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边坡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得到有效改善,生态修复效果良好。梧桐山道立交边坡生态修复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华南地区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