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下载:238 浏览:1176

吴诗宇 《国际教育论坛》 2024年9期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虚拟仿真技术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实际意义。通过分析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应用方向、实践案例以及未来展望,本文总结了该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习体验、支持实践技能训练、解决现有问题和提供全新教学方式方面的潜力。

中国人口老龄化会减少住房需求吗? 下载:68 浏览:501

丁洋1 郑江淮2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一般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减少住房需求,但我们发现,在人口老龄化的开始阶段,住房需求非但不会减少还会增加,只有当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需求才会下降。利用中国2005-2015年的宏观数据可以证明,随老龄化率提高,住宅成交套数一开始确实是增加的,只有当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时,才开始减少。由此推算,至少在未来20年内,老龄化都是刺激而不是减少住房需求的。这个结论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指望人口老龄化来自动平抑住宅价格,房地产调控须臾不能放松,同时要引导好老年人的住房需求。

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的解决路径——“法律效果论”之展开 下载:41 浏览:262

陈少青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是,刑民规范的适用是否相互影响以及在何种范围内相互影响。或者因为民事违法概念的体系定位与适用缺陷,或者因为会导致法秩序统一性原则的形骸化,处理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的"违法论"路径欠缺合理性。刑民交叉的连接点不是违法性,真正的连接点是法律效果;以评价对象为主线,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的解决路径应从"违法论"转向"法律效果论"。只有当刑法和民法评价的法律事实具有同一性时,二者的法律效果才可能无法兼容。此时,若刑民规范目的整体一致,对法律主体的惩戒或保护方向相同,则只需对刑民法律效果进行综合考量;若刑民规范目的明显对立,对法律主体的惩戒或保护方向相反,则需要在案件事实层面进行拆分,为刑民规范适用划定不同的案件类型,从刑民交叉回归刑民分立。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监管范式的转变 下载:78 浏览:510

周仲飞1 李敬伟2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金融科技在提高金融效率、丰富金融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泛化。传统金融监管范式下的金融规则通常系危机型立法和监管的产物,以"命令和控制"为特征,无法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泛金融化、金融风险频发、金融体系内生和外生风险等问题。金融监管范式的转变势在必行。金融监管新范式要求在专门金融监管机构之上建立跨业风险监管机构,防止风险在金融体系内外传递;要求采用适应性监管,在金融立法机构、金融监管机构和被监管机构之间合理分配金融规则制定权;要求采用试验性监管,以应对监管介入的时点难题;要求采用数据驱动监管,对金融科技进行实时或者准实时监管,为解决监管滞后探索新的途径。

PPP项目异化为地方融资平台的纠正及其法律路径 下载:65 浏览:269

于海纯 安然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PPP项目在实践中异化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表现为项目准入异化为地方政府的行政许可、项目内容异化为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项目运行异化为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异化源于PPP立法对项目及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够明确、政府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形成路径依赖而社会资本尚未成为有效的博弈力量、地方政府正常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应通过法治建设纠正PPP的异化现象,完善财政部门对项目和咨询机构的监督、审计部门对项目的审计监督,完善项目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出库"制度,明确公私投资主体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对项目的信息披露监管,在加强预算约束的前提下合理放开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分析 下载:12 浏览:152

邓阳 《中国经济》 2019年1期

摘要: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在收入分配改革与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此过程中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也日趋显著。因而本文聚焦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问题,通过构建划分收入群体的城镇居民跨期收入理论模型,讨论收入差距对二者的影响。同时运用2000-2016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递进回归的动态面板模型,分区域对财产性收入及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消费水平对财产性收入具有替代效应、转移投入能够促进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的基本结论,并据此提出了促进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有效提升的相关建议。

我国农业补贴的市场效率研究 下载:22 浏览:266

袁超1 崔校宁2 宋翠珍3 《体育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本文通过经济模型实证测度了我国农业补贴对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两个维度的市场效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补贴的技术投入效率相对较高,但规模效益还有待提升;可以从提高农业流动资金投入和调整农业补贴资源配置方面来提高农业补贴的市场效率。

浅谈星巴克品牌仪式感营销策略 下载:52 浏览:392

贺琦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1期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市场中多个行业领域趋近于饱和状态。从依靠人口红利带来的增量经济模式转变为抢夺存量经济模式的洪流中,星巴克咖啡在本领域中成为佼佼者。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提升顾客忠诚度,从而构建品牌文化,星巴克做出了全新的尝试——通过构建品牌仪式感来达到目的。其中包括环境仪式感、视觉仪式感、听觉仪式感、互动仪式感等多重塑造策略。本文将浅谈星巴克在仪式感营造方面的诸多创意营销尝试,为其他品牌在广告营销方面提供启示。

我国国际商事和解协议执行机制研究 下载:56 浏览:467

赵秀文1,2,3,4,5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我国现行商事和解协议可以通过当事人平等协商、调解、诉讼和仲裁程序中达成。通过协商和调解达成的和解协议主要依据当事人自动履行,在诉讼程序和仲裁程序中达成的和解协议可以得到法院的执行。《新加坡调解公约》项下的国际和解协议指在独立的调解程序中达成的协议,由缔约国按照当地程序规则和公约规定的条件执行。本文结合我国有关执行商事和解协议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就《新加坡调解公约》项下的国际商事和解协议在我国执行中所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包括东道国政府与外国投资者之间的和解协议的性质、公约项下的国际商事和解协议在我国的执行程序和执行条件、以及关于我国是否应当在近期内批准加入《新加坡调解公约》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作者认为,无论我国在近期内是否考虑批准加入该公约,都应要尽快做好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事调解法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立法层面上尽快制定和出台规范商事调解制度的法律规则,在司法层面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执行国际商事和解协议的各项程序规则及相关配套措施。

国际商事仲裁追加当事人制度研究 下载:68 浏览:393

刘彤1 张瑜2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在国际商事仲裁程序中追加当事人,比照诉讼法中的第三人制度,在理论及实务探讨中通常被称为仲裁第三人制度。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总体上实务发展先行于理论成果。虽然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在其仲裁规则中建立第三人制度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各机构仲裁规则对第三人加入仲裁所规定的条件和方式并未形成统一,甚至有很大区别。面对仲裁第三人制度在仲裁实务中的现实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仲裁司法审查中邮寄送达合法性的认定标准探析 下载:60 浏览:381

张建1,2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将仲裁文件有效送达至当事人,对保障仲裁程序的正当性、当事人适当地陈述及申辩意见具有重要意义。法院应依法对仲裁送达的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如果仲裁送达违背仲裁规则或不符合当事人的约定,将导致裁决被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作为对直接送达与邮寄送达的补充,我国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引入了推定送达等替代方式。对于仲裁送达有效性的认定,存在发出主义、到达主义等不同观点,应在综合考虑仲裁程序效率和维护当事人权益之间寻求平衡,提升邮寄送达的实际效果。

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环境对德国在华投资影响分析 下载:54 浏览:435

妮莎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6期

摘要:
通过论述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环境的改善以及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的特点,分析德国企业投资西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预测随着西部区位优势的不断凸显,特别是科技创新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德国企业将会扩大在西部地区的投资,并深化双方多领域的创新合作。

新冠疫情下过度胜任教师会进行知识共享吗?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和知识共享意愿的链式中介作用 下载:10 浏览:187

赵慧军 刘西真 李岩 《心理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教育部要求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本文以人-环境匹配理论为基础,探讨疫情之下过度胜任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采用126份一线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应用bootstrap进行了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过度胜任感较高的教师会产生更多的知识共享行为;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和知识共享意愿在过度胜任感影响知识共享行为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且角色自我效能感和知识共享意愿还存在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成果深化了过度胜任感影响教师知识共享行为作用机制的认识,在重大社会事件下探索过度胜任带来的积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学校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中国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与评价 下载:33 浏览:477

王长松1 贾世奇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探究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与空间分布特征,对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驱动小镇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扎根理论构建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对首批127个特色小镇进行评价,并分析特色小镇及特色主成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可以归为6个主成分,其中小镇经济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创新创业实力两个因素对特色小镇的影响最为显著。首批特色小镇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文化支撑,且经济实力雄厚的小镇;第二类特色小镇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承接大城市部分功能,发展特色产业;第三类是各省市依托国家政策选拔出具有潜在优势的试点镇。

石刁柏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 下载:58 浏览:402

梁寒峭1 王卓月2 尹俊玉3 白飞荣1 刘洋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10期

摘要:
为探索百合科天门冬属石刁柏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组织分布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内生真菌与宿主活性成分互作机制奠定基础。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对石刁柏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分离率、分离频率、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等分析石刁柏内生真菌的分布特点和多样性。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88株,经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归属为5纲8目10科13属,其中,镰孢菌属和青霉菌属为根和茎部优势菌群,分别占总菌株数量的37.50%和31.82%;不同组织的石刁柏中,根部位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R)最高,分别为1.45和2.03,均匀度(E)最低为0.59。叶与茎的相似性系数稍高,达到0.55。表明石刁柏不同部位中内生真菌分布及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的专一性。

内涵式发展视阙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下载:53 浏览:497

赵峰 薛璐婕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8年11期

摘要: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内涵式发展需要进行再认识。从内涵入手,分析培养过程中的观念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并尝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深化创新理念、强化实践相融,完善评价机制和多方协调体系等,从各个方面深化推进改革,帮助做好这一人才培养工作。

中国专利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下载:81 浏览:447

包健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8年11期

摘要:
对我国专利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系统分析,认为我国专利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着目标导向不明确、政策缺乏普惠性、专利产业化激励政策缺乏等问题,在立足创新驱动目标下,提出完善我国专利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未来软科学发展研究:新需求、新思路和新方法 下载:75 浏览:458

方梦然1 江兴2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8年9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政府也亟需决策咨询服务,软科学研究积极开展面向应用的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公共管理问题研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基于未来软科学发展的要素,分析了国内外软科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软科学发展的新需求、新思路和新方法,最后提出了推进软科学发展的决策建议。

创维收购美玆整合协同创新路径研究及启示 下载:47 浏览:262

牛力娟1,2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8期

摘要:
分析创维通过收购德国美玆,实现整合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包括管理协同、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等创新,为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企业并购创新成功走向全球市场提供经验和借鉴。

从“政治发展”到“民主化”——比较政治学视域下的区域研究 下载:32 浏览:419

戴长征1 李宏佳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民主发展"是比较政治学视域下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以所谓"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为分界点,可将研究历程分为"政治发展"和"民主化"两个阶段。在"政治发展"理论范式下,研究问题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研究者将政治行为体二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得到一般性的研究命题,并未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发展差异,但是民主化的区域性研究思路已经初步显现。在"民主化"理论范式下,研究问题为非民主政体国家如何进行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近年来,研究者们则在后发国家转型前政体的区域性差异,以及民主化的区域特征和地区性限制方面投入了更多关注。虽然两大理论范式都使用区域性研究方法,但是研究目标和侧重点方面的差异却导致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分割状态。为了确保学术发展的延续性,应考虑如何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这是比较政治学研究应进一步注意的方向。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