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无意之罪” 何以归责?——哲学与精神分析论域下的“无意识意愿”及其伦理意蕴 下载:66 浏览:438

卢毅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从古希腊以来,行为的自愿性或有意性便被视为道德归责的依据,而经过基督教哲学对意志及其自由决断的探讨,人的道德主体性开始被明确奠基于自由意志之上。在此过程中,作为相关理论学说的试金石,并非出于自觉的意愿而导致的罪过即"无意之罪"的问题一再以不同形式被提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对于"不能自制"问题的分析,还是奥古斯丁对于情感最初波动之罪的考察,实际上都对意愿或意志活动的无意识维度及其伦理意蕴进行了揭示。时至现代,作为精神分析创立者的弗洛伊德通过对"无意识"的系统探究,深化了对于意志问题及其复杂性的理解,并正面勾勒出了某种"无意识意愿"的雏形。在此基础上,拉康在驳斥对欲望的自然主义解读并赋予欲望以特定伦理内涵的同时,也通过重新界定欲望、意志与理性的关系,并构想一种自愿为他者揽责而实现的自由,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的哲学心理学与伦理观的创造性重构。

文学是“语言的花朵”——对丁玲文学形式创造及其观念的考察 下载:47 浏览:374

袁盛勇 《中国文学》 2019年2期

摘要:
丁玲文学经典,较为真实地呈现了现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维度,而且是一种动态呈现。在丁玲文学的现代性演进中,文学的现代性和社会的现代性达到了一种较为辩证交融的状态。丁玲在谈论文学问题和创作经验时,不由自主论及了艺术之美和文学形式问题。对于文学形式,她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念,而此种观念的形成,又主要根植于她的创作体验及其阅读感受与思考。在创作上,丁玲其实具有非常自觉的文学创造意识,在对文学形式观念的认知上,也体现了一种较为强烈的理论自觉和艺术自觉。

《死水微澜》的创作本末与社会史意识的自觉 下载:68 浏览:393

高静 《中国文学》 2018年9期

摘要:
《死水微澜》是李劼人的一部偶然得之之作,但李劼人创作的社会史意识却是自觉的,那便是从"社会生活及粗浅之变迁"、"社会思潮之邅递"出发,透过清中后期四川移民人口与商业发展情势,及洋教入侵与固有地方社会权力结构演化之关系,来梳理和书写近代四川社会史的"事实之结构"。这在作品中表现为袍哥罗歪嘴与粮户顾天成的命运浮沉。

关淮北市健身俱乐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下载:85 浏览:498

夏琪 《中国体育科学》 2018年7期

摘要: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人们身体体质却呈下降趋势,随着国人的健康意识提升,人们开始注重健身,健身俱乐部应运而生,其是人们实现自己健康生活的最佳途径。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淮北市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本着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将淮北市健身俱乐部引导上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全国健身俱乐部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延川《山花》的历史考察(1972—1976) 下载:58 浏览:355

马佳娜1,2 《中国文学》 2018年6期

摘要:
陕北延安市延川县《山花》文艺小报创刊于1972年,其"前史"却可以追溯至1970年由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创作组编选的工农兵业余作者诗选《工农兵定弦我唱歌》。作为"文革"后期的重要文学现象,《山花》无疑带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所刊发之作品,应和不同时期意识形态诉求的占据主导地位,但因历史和地域文化原因,这些作品也有着浓厚的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较之单纯口号、标语式写作,多一层民间的鲜活气息。也因此,作为工农兵写作在"文革"后期实践的重要代表,《山花》具有沟通"十七年"文学及民间传统,并表征意识形态的文学实践及其可能的文学史意义。

从原真的物品到现实的展示:关于现代博物馆传播秩序的景观幻象 下载:59 浏览:396

宋厚鹏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物品"是博物馆展示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也是它传播文化时所需要的重要媒介。然而,在现代博物馆以秩序对物品进行展示以教育公民和服务国家时,它往往会按照某种标准对"物品"进行重构,即使"物品"向"事物"转化,以构成承载权力话语和现实意义的文化景观来对公众进行启蒙和规训。通过被展示的"物品",可以发现现代博物馆展览的"真实"性,及其作为文化实践活动和主体身份建构的本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现代博物馆是在借助对物的秩序化展示,以通过经文化调解的文化景观来对公众发起询唤,而公众一旦身处其中,也就意味进入了秩序对物的建构和身心的治理。

马克思恩格斯的语言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启示 下载:65 浏览:351

秦琳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动文化全球化,作为文化核心内容的语言及其存在的环境受到了极大挑战。以界定语言生态环境相关概念为基底,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语言生态环境思想,对语言生态学研究有一定普遍意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摒弃异化语言和阶级性话语,强调语言的社会环境、语言的自然环境及语言的人文环境,呈现语言发展的动态性与生态性特征,彰显人们语言交往的和谐状态,使语言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发展,表现了强烈的语言生态环境意识,极具开创性。马克思恩格斯的语言生态环境思想,对清理当代错误社会思潮的"语言陷阱"和形式主义语言,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语言生态环境,拓展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视野有重要启示和价值。

意识的“统一”与“同一”——再思胡塞尔的“纯粹自我”问题 下载:48 浏览:385

张任之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胡塞尔在1901年明确拒斥"纯粹自我"概念,而在1913年却又重谈之。现象学界对此一直存在着争议。实际上,胡塞尔明确区分了意识流的"统一性"原则和"同一性"原则。按照前一个原则,无论是在1901年还是在1913年以后,胡塞尔都将拒绝该概念。因为藉由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胡塞尔已经表明,意识流的"统一性"是由意识流的内时间意识结构本身,即由纵意向性来保证的。然而,随着其对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以及注意意识现象学的研究之展开,胡塞尔重新对"纯粹自我"予以关注并对其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但这时的"纯粹自我"所要表达的恰恰是"意识的同一化原则",即一种"与格的我"。在此意义上,胡塞尔在1901年所拒斥的"纯粹自我"与1913年所迎回的"纯粹自我"并非同一个。

公共意识对公共存在的维护和建构 下载:51 浏览:378

陈忠炜1 郭湛2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公共意识由公共存在决定,又能动反作用于公共存在。这种机制,首先在于使主体认识和把握社会公共存在的本性,进而引领主体通过建构更优化的公共存在的实践,体现其能动和创造的特质。公共存在的层级和样态不同,相应的公共意识的作用方式也不同。在个体群体层面,公共意识使主体确立公共的价值追求和评价体系;在社会国家层面,公共意识引领主体建构秩序规范和维护公共利益;在人类整体层面,公共意识通过凝聚历史合力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人类社会作为公共存在的历史进步,需要公共意识发挥对其维护和建构的功能。

再写女性——从“新女性写作专辑”论当代女性写作的性别意识与文化策略 下载:49 浏览:352

李蔚超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论文以当代重要的文学期刊《十月》组织发表的"新女性写作专辑"的文本为对象,借助文本分析、文化研究方法论和女性主义理论等方式,将这一组当代重要的女作家放置在当代文学史女性写作的历史脉络和当下社会文化整体情境中考量。论文认为,在当下的"新女性写作"中,尽管女作家们并没有标举鲜明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立场,但是她们延续了百年汉语文学中的女性写作传统,以个案的方式呈现当代社会文化中与主流价值和男权—父权秩序形成"差异性"的女性经验。通过女性写作,女作家在限度中实现了对室内化、中产阶级家庭标准、新左翼叙事等问题的反思与改写。

意识哲学的自主性 下载:68 浏览:427

李忠伟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意识概念至少可以分为形而上学、经验科学和现象性-体认性意识三类。现象性意识概念是独特的逻辑行为,具有反身自涉性和语义稳定性。这两种特性使得根据现象性意识概念所划定的意识哲学领域,具有相对于形而上学和经验性科学的自主性。本文通过重构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说明该方法不仅是认知转化工具,而且可以用来打造语义转化装置,将关于意识的语词和语句的意指,严格限定于被纯化后的意识现象与意识结构。正因为如此,现象性的意识概念才有独特的逻辑行为,故而能用来划定自主的意识哲学领域。当然,意识哲学的自主性也需进行限定。

身份转换·修辞策略·影像机制——论女性主义视域下电影《刺客聂隐娘》的改编 下载:87 浏览:379

孙力珍 《当代艺术》 2019年11期

摘要:
相比于唐传奇中的《聂隐娘》,电影《刺客聂隐娘》摒弃"奇侠"形象,转而以刺客/女性角色为叙事核心,着力展现刺客/聂隐娘刺杀过程中的等待与观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刺客/聂隐娘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认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女性主义视域下,检视《刺客聂隐娘》的改编,首先通过表层文本比较,探寻侯孝贤以何种方式关照女性意识;其次从影像修辞策略挖掘侯孝贤迥异于唐传奇之处;此外从导演深层的影像机制中,窥探侯孝贤对女性主体建构与男女平权的现代化意识的呈现。

身份转换·修辞策略·影像机制——论女性主义视域下电影《刺客聂隐娘》的改编 下载:0 浏览:379

孙力珍 年期

摘要:
相比于唐传奇中的《聂隐娘》,电影《刺客聂隐娘》摒弃"奇侠"形象,转而以刺客/女性角色为叙事核心,着力展现刺客/聂隐娘刺杀过程中的等待与观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刺客/聂隐娘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认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女性主义视域下,检视《刺客聂隐娘》的改编,首先通过表层文本比较,探寻侯孝贤以何种方式关照女性意识;其次从影像修辞策略挖掘侯孝贤迥异于唐传奇之处;此外从导演深层的影像机制中,窥探侯孝贤对女性主体建构与男女平权的现代化意识的呈现。

从1929年教育部全国美展中的日本油画看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起源和传播 下载:36 浏览:390

陈雅婧 《当代艺术》 2019年11期

摘要:
929年4月,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办,会上除了展示本国所出的各类艺术品外,还出现了82幅日本画家的西洋油画。这些带有法式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主义特色的日本油画,与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启蒙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且复杂的联系。文章通过分析这类油画的画家背景、风格构成、时代风尚等,来探究日本在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起源与传播过程中启蒙者与竞争者的角色定位,并还原20世纪初中国现代主义艺术从兴盛到寂灭的过程。

论伯明翰学派文化观的逻辑进程 下载:46 浏览:404

韩昀 《当代艺术》 2019年10期

摘要:
英国伯明翰学派是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其文化观经历了三个显著的发展阶段:早期学派意在从文化维度反对阶级消亡论,视文化为主体意识的直接表达;中期借由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强调文化建构于主体意识和社会结构的矛盾冲突之上;20世纪80年代后在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影响下,指认文化是主体借助商品消费抵抗意识形态的具体展现。考察伯明翰学派文化观的逻辑进程及其理论价值和缺陷,可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源。

顶板事故分析及解决方法优化 下载:86 浏览:431

赵健 《中国能源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顶板事故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安全事故。主要围绕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官地煤矿"4·22"一般顶板事故展开分析,结合《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 (试行)》展开改进措施研究,为顶板事故预防提供借鉴和参考。

台湾女性小说性别意识的时空流变 下载:48 浏览:344

艾尤 《文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以空间视野思考身份问题,是台湾女性小说性别叙事的一大特色。从日据时期至今,随着台湾社会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台湾女性小说的空间、身份书写也随之改变,性别、省籍、国族等导致的空间身份问题更趋复杂,暗含了台湾女性小说性别意识的流转。综观台湾女性小说的发展历程,性别叙事中的空间书写、身份书写呈现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特征,并且三者之间联系得愈发紧密,以空间思考性别,以身份反映空间特征,三者间的互动也逐步呈现多元趋势。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的问题意识与研究取径 下载:66 浏览:395

赵轶峰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讨论的根本问题是明清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旨在通过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考察明清中国的基本组织、运行方式,阐明其类型特征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中外学术界以往的相关研究,各有所见,也各有局限。其中,停滞论、单一因素决定论、欧洲中心主义是普遍的问题。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注重结构分析、实证、文明史观,是在对已有方法进行批评性审视基础上做出"综合修正"的尝试。该说主张: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陷入停滞,而是发生了多方面的发展,并与该时代的全球化运动相关联;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农商经济共同构成社会基础且与帝制国家体制形成共生格局,其继续演进有更大规模市场经济化的前景,中华文明内聚运动接近完成,而与西欧同时发生的社会演变不在同一轨道上;明清中国呈现为一种学术界以往熟知的各种理论、模式说都不曾具体阐释的形态。对于学术界针对此说提出的一些质疑,本文也做了回应。

探究如何在煤矿安全培训中强化安全意识 下载:86 浏览:11

张丽霞 《中国能源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以中国的煤矿安全培训为主要研究方向,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安全培训要点,总结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的措施,以期能够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促进安全生产有序进行。

中国电影档期意识与创造拓展的思考 下载:61 浏览:325

周星 黄翔宇 《当代艺术》 2020年12期

摘要:
电影档期的价值不仅在于把握市场规律及获取观众的通约意识,而且也是得到市场回报的重要基础。从档期的盛衰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不断演进变化的过程。2019年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的巨大收获,证明中国电影的市场档期意识得到了极大加强并且取得了出色成绩。但中国电影档期的成熟度还不足,对创造新的档期,及充分利用档期来丰富中国电影的市场还需更多的努力。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