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苏轼游赤壁题材戏曲论析 下载:67 浏览:388

安忆涵 《当代艺术》 2020年7期

摘要: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曾游览赤壁并写下杰作前后《赤壁赋》。元明清时期戏曲作家围绕这一题材展开了丰富的艺术创作。剧作家在戏曲中对苏轼所作前后《赤壁赋》加以运用,或引用原文作宾白,或化用意境作唱词,使戏曲语言更显文雅。通过虚构情节、改换人物和处理时间三种方式,剧作家对苏轼游赤壁的本事进行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改编。受文化思潮等因素影响,元明清三代戏曲中建构的苏轼形象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元杂剧中的苏轼虽潦倒落魄却仍富于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明代戏曲中的苏轼则转向了超迈旷达并富有谐谑、世俗的气质。清代戏曲或沿袭明代苏轼形象,或对其进行雅化的艺术改造,呈现出两种创作路径。

论晚清宁波串客戏的禁毁及其影响 下载:75 浏览:384

武迪 吴佳儒 《当代艺术》 2019年4期

摘要:
清代中后期,宁波串客戏逐渐从最初的业余客串、"对山歌"发展成为一种有较为固定的演员配置、演出模式、唱腔的宁波地方戏。串客戏演出长期以来被统治者视为淫戏而大力禁毁,尤以1877年至1885年间宁波知府宗源瀚及其下属的禁毁串客的行动最具代表性。宗氏的禁毁虽然声势大、持续时间久、执行严,但客观上对串客戏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促使串客活动中心从宁波城中转移至郊县乡下;另一方面,迫使大批艺人出走至杭州、上海等地,与当地的民间戏曲、曲艺等交流、融合,客观上为后来形成的宁波摊簧和甬剧奠定了基础。

胡适、郭沫若、周作人的新文学史叙事策略及话语权之争 下载:79 浏览:475

张军 《文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胡适1922年撰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按照进化论文学史观讨论新旧文学兴废、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的嬗替,论证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他与陈独秀的历史功绩得到凸显。1930年,郭沫若《文学革命之回顾》以阶级论重新审视文学革命,批评了胡适文学观及文学史观中的诸多漏洞,革命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得以高扬。1932年,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循环论阐释中国新文学运动,分别对胡适白话文学观和革命文学进行了批判,言志派文学得以倡导。

从超验语气到与诗无关——西川与新诗的语气问题研究 下载:76 浏览:476

敬文东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新诗该如何表达复杂的现代经验,这个问题可以从语气角度加以深刻探讨。新诗取代古典诗歌后,虽然在长相、身板和三围方面与后者大异其趣,却宿命性地携带了汉语的世俗性基因,在语气上承续了汉语的古老传统,用感叹的语气表达世俗的、人间的复杂经验。而受宗教—神学思维和《圣经》的影响,西川继承了其中的超验性训诫语气,为新诗输入了此前未曾有过的调式,得以用歌唱的方式表达情感、转换经验,丰富了新诗的表现维度。西川凭借一己之力,让一个空灵、臆想、无中生有的超验境界,在一个绝对世俗化的国度出现,从而有限度地修改了汉语的世俗特征,为汉语诗歌诉说形而上的神性世界,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这算得上西川的诗歌新路数为汉语诗歌做出的贡献。但是,西川诗歌中的训诫语气,受制和无所遁形于超验和神性,而没有任何现实内容,处于自为运转的状态,难以处理复杂的现代经验。面对历史的强行进入和独一无二的现实感,西川被迫发生了两次语气转向。西川的第一次语气转向,乃是世俗性的感叹语气和超验语气有比例的相互杂糅,形成了箴言体式的混杂语气。这种混杂语气,从泛道德主义的角度批判社会,为西川的诗歌提供了反讽的诗意,也为处理悖论的现实提供了新的武器和方案,丰富了新诗的表达能力。西川的第二次语气转向,乃是转向为说话体。但是强调浓郁的现实感和滔滔不绝的语势的说话体,并没有恰当的运转,而是有意放纵自己的潜意识,最终沦为毋须再议的、与诗无关的废话。

论韩少功译作与创作的相互影响——以韩译佩索阿为例 下载:89 浏览:477

崔耕 《文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韩少功为何产生翻译佩索阿的冲动,以及作为作家的韩少功如何在以自己惯常的文学语言风格翻译佩索阿,这种独具翻译者语言风格的翻译如何改造了被翻译者在第二种语言中的面貌,这种面貌又如何反过来强化了翻译者在自己的文学写作中的风格自信,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翻译者和被翻译者互为异名者的关系,由此而重新进行自我建构。

论中国现代美术组织的发展历程——以现代画家诗人的诗词创作为视角 下载:65 浏览:376

叶澜涛 《当代艺术》 2020年1期

摘要:
美术组织的建构形式除了受到艺术观念的影响,还受到政治因素、地理文化等多重影响。从晚清至当代百年来的演变历程看,中国现代美术组织的建构形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雅集,社团,协会、团体、高校画院三位一体。不同时期美术组织形式的差异也折射到同期画家诗人的诗词创作中,从其诗词创作中可以窥探出画家诗人在不同美术组织形式下的心态变化。从诗词的角度考察现代美术组织的变迁,可以丰富我们对现代美术制度建设的认知。

视觉转向与形似如画——中国早期新诗对风景的发现与书写 下载:87 浏览:496

万冲 《文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在中国文化中,诗歌和自然有亲密的关系。蕴含具象形体和内在精神的自然,常成为诗人书写的对象,也濡养、提升了诗人的精神境界。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自然观和生命观的差异,诗人观照自然的方式迥然有异,书写自然的美学策略和美感经验也各不相同。本文以中国古典山水诗歌为参照,探析中国早期新诗发现和书写风景的问题。在古代社会,与自然同感共振的诗人,以独具特色的"味感—呼吸型"感思方式,将自然领悟为静穆平淡的德性山水。在"五四"时期,崇尚科学理性、凸显独立自我的诗人,从自然风景中脱离出来,将其作为观察和认知的对象,这构成了现代诗人发现和书写风景的前提和起点。自我意识觉醒、成为运用理性认知事物的独立主体后,诗人用视觉为主的认知方式,捕捉到了含有丰富形体特征的"流动的风景"。在此一时期的写景诗歌中,诗人选用唯一的词语确保描述与描述对象的唯一性关系,达致形似如画的审美效果,令主体感知与客体形质精确相符,克服了人和风景之间的间距,初步建立起一种新的书写风景的美感机制。

国产青春爱情电影的书写困境——以《后来的我们》为例 下载:23 浏览:446

熊芳1 程烽2 《当代艺术》 2018年4期

摘要:
国产青春爱情电影创作在近几年出现井喷现象。以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与情感波澜为主题的国产电影逐步蔓延银幕。同类型、同质化的电影使其在主题与手法上都出现了短时间内无法突破创新的尴尬境况。国产青春爱情电影的书写困境也反映出当下电影文化的某种惯性和缺失。

案例教学在新闻传播学科中的适用度及使用分析 下载:49 浏览:493

唐迎 《中国新闻传播》 2025年2期

摘要:
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性、复合性、权变性等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适用度,应引起广泛的讨论和重视。同时,为了提升案例教学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中的效果,要进一步增强高校和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知,完善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构建适合新闻传播学科的案例教学实践模式。

任务驱动型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与教学策略 下载:72 浏览:480

殷晓 《中国教育探索》 2020年5期

摘要:
任务驱动型高考作文在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中占据主流地位,其内涵是通过设定明确的写作任务、特定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策略。任务驱动型高考作文具有如下命题特点:题目均是材料加任务的形式,材料呈现的是具体的生活情境,有规范的写作样式,写作立场均为当代青年学生。在任务驱动型高考作文教学中,目前存在学生应付考试、审题不透彻、立意有偏差等一些问题。对此,教师应采取如下教学策略: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任务意识、生活意识以及读者意识着手,提高学生应对任务驱动型高考作文的能力。

PISA2018阅读素养评估变化及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 下载:46 浏览:490

郑新丽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4期

摘要:
PISA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评估项目,最新修订的PISA2018阅读素养评估框架,拓展了阅读素养的内涵,更新了文本类型,细化了认知策略。这次修订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是: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阅读素养评估的最新经验和方法,在把握数字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多层次阅读,关注高阶阅读,重视群文阅读,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促进学生的流畅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立德树人”落地化研究——以《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为例 下载:68 浏览:355

吴子兴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期

摘要: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语文学科教学论》作为重要的教师教育课程,同样要重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立德树人"落地化的问题。

电商平台与时尚传播的争议与协同:以“淘宝”为个案 下载:93 浏览:1446

王敏 《争议解决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文章从关乎时尚传播的争议入手,以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淘宝”为例,分析“淘宝”与时尚传播的关系,以及电商平台与时尚传播的争议与协同。研究发现,虽然电商平台与时尚传播存在争议,但电商平台通过注入品牌、直播带货、线下时装秀等方式极大促进了时尚的传播;电商平台是时尚更新的加速器也是时尚扩散的助推器,但电商平台天然的商业化逻辑和强烈的消费倾向消磨了时尚的独特性和创新价值,其所带来的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也给时尚传播带来负面效应。

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初探——以《兰亭集序》为例 下载:275 浏览:3347

韩雨杉 《当代艺术》 2021年7期

摘要:
课堂导入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高中课文《兰亭集序》为例,对课堂导入的艺术进行初步探究,主要探讨课堂导入的“四性”,即时间性、互动性、灵活性、针对性。

浅析哲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 下载:162 浏览:1639

喻星 王万洪 王学东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8期

摘要:
哲学教育作为当代所有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学科,对于我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正确认识、化解冲突、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等都有着重大影响,也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尊自信,有助于我们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本论文从人格倾向塑造和大学生自我调节等方面对哲学教育的作用进行具体阐述。

城镇化进程中鄂温克族村屯现状调查思考——以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村为例 下载:78 浏览:1325

马永花 《中国城镇》 2025年1期

摘要:
百路村是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最有代表性的村屯。鄂温克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经济文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民族文化淡化、潜移、空壳化和向城市文明演变等问题。为此,探索加强立法保障,建立相关政府部门;利用丰富农业资源,改变单一生产经营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提高教育水平,完善教育制度等有效途径迫在眉睫。

废墟之诗——浅析李沧东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哲学 下载:152 浏览:1764

宋欣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6期

摘要:
韩国导演李沧东的电影以其冷峻的现实主义风格在作家导演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中聚焦于边缘化的底层人物,注入对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困境与情感经历的关照,对时代和社会的审思。2010年上映的影片《诗》荣获第6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李沧东以文学性双线并行的叙事逻辑架构影片,以辩证的眼光和平静克制的讲述方式去捕捉生命中的美好与恶。《诗》不同与以往的五部作品,影片始终呈现出一种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诗意的镜头语言,将孤独和痛苦的悲剧性主题与这种意蕴交织在一起,力图挖掘残酷现实中的美好,同时照应出导演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哲学。

孔子“共享式”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下载:196 浏览:3601

张艺 《中国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摘要:
本文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共享教育思想结合观照,探究“共享式”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并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改革的今天提出自己的建议。

基于CGTN英语新闻频道的英语新闻国际传播 下载:69 浏览:648

黄勇 《新闻传播研究》 2024年8期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习惯,更加催生了新型的传播方式。文章以CGTN英语新闻频道为出发点,结合英语新闻国际传播的意义,对其传播内容和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短视频新闻国际化传播的优化策略探析 下载:73 浏览:748

尹悦 《新闻传播研究》 2024年8期

摘要:
近年来,短视频新闻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迅速“走红”,短而精、短而美、短而广等特点让短视频成为我国国际化传播推广的重要抓手。新闻在短视频平台上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就收获大批关注和阅读,可视可听的方式受到了国内外用户的喜爱。当前,我国短视频新闻国际化传播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新闻媒体必须要创新短视频新闻创作、传播思路,基于既有经验和不断探索,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大国担当。对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短视频新闻传播的特点,并结合当下短视频新闻国际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希望能够为短视频新闻传播提供借鉴。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