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媒介操作下的历史记忆——亚洲档案艺术与近代殖民历史反思 下载:59 浏览:263

唐宏峰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本文以陈旻、库斯诺和陈界仁的作品为中心探讨亚洲当代档案艺术如何通过媒介操作对近代殖民历史进行反思。档案艺术以历史存留的现成媒介材料为对象,从媒介物走向媒介操作,在主体、媒材和作品之间斡旋调节,同时突出媒介的物质性与媒介性,形成一幅媒介与信息、物与叙事、影像与已逝生命交融一体的历史图景。历史的叙述与记忆依赖于媒介,媒介操作召唤出往昔历史的记忆,艺术家通过激活作为"死后生命"的影像,打开封闭的历史时空,将被遗忘的近代亚洲殖民历史的肉身经验再度复活,提示我们正视迄今仍位于亚洲地缘政治核心地带的殖民结构。最终,每一种媒介操作都会反过来指向自身,在殖民主义与媒介操作的紧密联系中,档案的建构性、知识的生产性与媒介的不透明性被暴露出来。

基于信息技术促进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的探索 下载:68 浏览:391

孟祥蕊 《国际科技论坛》 2020年5期

摘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档案文化资源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在信息时代,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档案文化资源建设,成为了当下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简述信息技术背景下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的意义,讨论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档案文化资源的建设。

国家文化工程中的声音记忆——以集成志书中的音乐记录为例 下载:93 浏览:515

李松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将我国的传统音乐档案置于国家记忆的语境中定位,是现代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话题。从1979年开始开展的"中国十大集成志书工程",是一项全国性的普查工程。这种自上而下的"集成"是以传统音乐构成的集体记忆,也是以各地区、各民族民间声音为主构成的国家记忆。此项工程就规模之大、全面系统和声音的记录而言,的确是第一次,也为后来的民族民间音乐搜集整理工作提供了范式。21世纪以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的"再抢救"工程,秉承之前的工作,一方面展开修复档案与老唱片数字化的工作,另一方面逐步展开了地方影像资料抢救性修复和著录。随后展开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数据库的"元数据"建设,让文化信息的空间表达更为精细化、系统化。因此,将国家记忆与大众生活、艺术发展、文化交流联系起来,推进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延续和发展,推进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文化保护、传承与创造的终极目标。

虽难尽人意,但我们做得越来越好:存档、“返回”与未来的挑战 下载:93 浏览:512

安东尼·西格尔1,2,3 邓晓彬4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民族音乐学家发现让历史录音资料"归家"并非如他们想象般简单,但他们也在努力地确保这些录音资料能够以当地民众了解且运用自如的方式来进行归还。成功的"归家"离不开当地群体或个人的全程积极参与,这些录音不仅可以让当地的音乐传统重新焕发活力,也有利于人们对它们进行改造。如果接收社区的个人或者团体对于录音资料的归还(return)感兴趣的话,那么这样的早期录音归还是最成功的;若他们参与到策划以及归还的方法中,则这一过程最为奏效;当策划或者执行都是单方面的时候,归还就不会有那么成功。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归家"项目,可帮助我们避免遭遇曾经遇到的困难,并且从中吸取成功经验。对于不同国家"归家"项目中运用的多种不同方式,民族音乐学家和其他学者需要从这些多样的试验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有声历史的意义与对象——对阿克苏姆/埃塞俄比亚早期录音的综合分析 下载:92 浏览:507

提科特·塔芙拉1,2 邓晓彬1 凌嘉穗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柏林音响档案馆"中收藏了埃里希·卡施克(Erich Kaschke)博士于1906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提格雷地区首都阿克苏姆记录的37段歌曲和器乐作品。经过文本与音乐的研究,作者发现该档案内容涉及宗教、狩猎、爱情等传统歌曲。在对歌词文本的记写方式分析中,不仅推测其可能的记写者,并发现这些歌曲几乎由有限的文本组成的典型特征,推测当时的参与者缺乏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录音时间和当地节庆时间的比较,推测该档案是专门录音工作的结果,并探讨了表演者的身份。阿兹玛里人的音乐传统虽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且旋律、韵律和歌词会随着时间有所改变,但大部分歌曲的表演方式和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作为历史资料,该档案有其特殊意义,且具有进一步研究或再研究的必要性。

查找美国外交档案的三种思路:以冷战史研究为例 下载:55 浏览:279

姚百慧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对于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史某一专题研究而言,在掌握基本史料的基础上,可以从时间、机构和主题三个维度入手进一步查找档案。时间维度是依据档案的生成时间,来排检同时段的文献,主要可查阅总统档案。外交政策总是一定的政府机构制定和执行的,机构维度则要查找涉及该专题的政府机构,尤其是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档案。主题维度是设法利用已出版的、与所研究相关的专门档案集。

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与方法探思 下载:45 浏览:403

王之亮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10期

摘要:
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期间,为了能够保障事业单位员工的合法权益,会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团队,从而推动公共服务发展。伴随时代的逐步变革与发展,许多事业单位开始更加关注于档案管理工作,而拥有一个优秀的档案管理部门将会促进整个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因为档案管理部门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如果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努力创新思路与方法,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下载:70 浏览:408

梁静 《国际科技论坛》 2019年1期

摘要:
档案作为高校中的宝贵资源,是高校教育成果总结、发展规划制定的重要依据。目前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以及档案管理工作要求不断提升的双重背景和作用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开始走上了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但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苦于受各项因素的阻碍,导致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实效性方面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为此,本文以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代化档案管理相关内容的概述,对高校在开展信息化档案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究,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完善之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下载:56 浏览:396

刘明阳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8期

摘要:
档案管理中收罗了诸多的信息资料,诸多的资料内容都紧密的衔接着单位的核心信息,这些内容均有助于人员的调配与资源的整合,是单位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需要考量的重要依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档案人力管理模式已经逐渐的成为辅助形式,主体以计算机的科学技术手段为支撑,在档案的管理中,融合新时期的图表、数据模型等,缩减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使得管理更具有序化。然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变革中,仍旧显现出诸多与企业单位发展不相符的内容,档案处于无序化甚至仍旧徘徊在粗放的管理阶段,难以进一步的创新优化。本文结合常见的档案管理问题提出对策,使档案的现代化建设提上日程。

基于红外通信的智能电能表信息核查仪的应用分析 下载:90 浏览:511

蔺少辉1 李晓明2 马晓程1 孙广民1 吴怀全1 《中国电力技术》 2018年7期

摘要:
介绍基于红外通信设备的变台户表信息核查仪对台区用户智能表信息进行采集,利用基于Android平台创建的App对采集到的表计信息自动汇总分析,实现台区户表档案信息的智能核查,应用情况可知该核查仪具有窃电嫌疑报警功能,可缩短现场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MDS系统与SG 186系统计量资产档案数据交互存在的问题分析 下载:90 浏览:505

李兵1 韩桂楠1 李梦宇1 吴宏波1 陈华东2 《中国电力技术》 2018年6期

摘要:
围绕计量资产档案数据信息内容,介绍当前MDS系统与SG186系统实时接口和定时接口2种数据交互方式的交互流程和内容,以及交互接口的适用情况,通过对日常数据的交互监控,分析MDS系统与SG186系统在资产档案各类数据交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试论苏联对外蒙古封建主的政策演变(1921—1932)——基于俄国解密档案的历史考察 下载:61 浏览:288

谷继坤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在蒙古人民党夺取政权过程中及执政后一段时期内,苏联对外蒙古封建主采取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政策。随着政权稳固,莫斯科开始采取"清党"等措施,从政治上大力削弱外蒙古封建主阶层。之后,又在外蒙古发起"没收封建主财产运动",从经济上进一步削弱封建主阶层。苏联的高压政策引起了外蒙古封建主的反抗,但反抗很快被武力镇压。此后,封建主作为外蒙古传统社会阶层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不复存在。从深层次上讲,如此有步骤地"消灭"外蒙古封建主阶层,不仅扩大了苏联在外蒙古的控制力,而且打破了外蒙古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改变了其原有的社会阶级成分和生产关系,提高了农牧民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和地位,进而为莫斯科在外蒙古全面推行集体化,并建立类似于苏联的经济和政治模式,打下了牢固的社会基础。

养成新知和引渡新知:袁同礼留学生涯的双重意义 下载:17 浏览:140

张光润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近代中国学者养成新知的留学生涯,往往与引渡新知并行。袁同礼是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先驱人物,他1920—1924年留学美欧的成学经历,明显具有实现自身近代化和引渡新知的双重意义。本文在考订留学轨迹的基础上,详绎他在美国图书馆协会和国会图书馆的活动,以国际化专业合作和清代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为例,分析二者的双重意义。四年留学经历不仅涵养了袁同礼的学术气质,也奠定了他的先驱地位,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新运产生了深刻影响。

张爱玲书信与《小团圆》身体书写──档案学视角的解读 下载:62 浏览:378

林幸谦 《中国文学》 2019年12期

摘要:
本文将从张爱玲书信的档案学视角及其写作《小团圆》的心路历程,探讨张爱玲如何在自传体小说中展开作家个人自我、身体与情欲的叙事建构。从这本1970年代中期已成书定稿的《小团圆》,可发现张爱玲的女性身体书写已超越那个年代的文化价值观,也构成了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叙事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小团圆》一书是张爱玲在深具争议性的身体书写与情欲叙事建构中,针对爱情毁灭后还能剩下"什么东西"的思考,进行了生命哲学的反思;其所建构的情与欲的身体书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重要的女性叙事作品,亦是文学乃至文化的一种叙事建构,为中国现当代女性身体书写提供了新的叙事模式。

穆时英教育背景考——以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所藏资料为中心 下载:57 浏览:364

王贺 《中国文学》 2019年11期

摘要:
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的先驱作家,穆时英的生平事迹如教育背景、经历等,已有若干研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利用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资料,重新探究穆时英在光华附中、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等校的从学经历,对部分疑点再行予以考证、辨析,填补其间的空白之处,并澄清目前研究、叙述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以为学界提供关于穆时英教育背景的较为系统、全面、准确的知识。

明代渔政制度构成、运行及嬗变考释——以湖广地区为中心 下载:62 浏览:373

项露林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明代渔政制度由河泊所制、业甲制和贡课制共同构成。经考证,河泊所沿袭元制,是受有司督管同时具备较强独立性的朝廷派驻机构,由河泊官与户、工、礼部对接,承担渔户管理与贡课征缴之责。明初湖广地区河泊所数量众多,因设置过滥、藩王侵占及垸田开发等因素,在宣德以后经历了三次裁革高峰;业甲制是以"赤历册"为基础的渔户组织和管理制度,"业甲"为社区单位,每"业甲"辖十二至十五"业户"不等。"业总"指"业户"之总,其职能更趋近于"吏";贡课制包括名贵鲜鱼、鱼产品上贡和鱼课的征缴。明代鱼课经历了先课米后课钞(包括实物、折色)再课银的演变。鱼课总额亦在嘉靖、万历年间急剧减少,出现征收范围扩大及转嫁田赋现象。

师陀长篇小说《争斗》:从“未完稿”到“完成稿”——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争斗》档案的发现与考辨 下载:59 浏览:465

慕津锋 《文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争斗》被学界认为是师陀没有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但随着笔者在2017年、2019年先后发现《争斗》四章手稿(一O、一一、一二、一三),以及第3~13章的复写稿(尤其是第八章的出现),让这部小说变得极为完整。

历史剧中的革命现实——阳翰笙《天国春秋》手稿档案及其他 下载:95 浏览:514

王雪1,2 《文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阳翰笙历史剧本《天国春秋》从创作到写就,从手稿原稿到修改稿,从初刊本到初版本,从再版本到冲击文学经典地位,其生产过程几经波折。透视这一历程,可以看出阳翰笙与自我、与社会多次接合实践的清晰脉络。

洪泽湖大堤加固工程水土保持项目实施的启示 下载:96 浏览:509

孙超君1,2 高山2,3 周星宇4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为探讨大型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管理办法,本文以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为例,通过总结该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对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可为类似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

沿海滩涂变化监测中沿海边界线变化分析 下载:58 浏览:456

翟晓彤1 宋小虎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10期

摘要:
伴随着大规模的围海造地活动,"蓝色土地"成为沿海各地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人类大规模开发近岸陆域带资源的行为已经严重改变了原有的海岸动力系统,致使海岸防线以及海岸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的破坏,海岸灾害隐患进一步加剧,大规模的围海造地和港城建设活动给沿海生态环境带来更为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已成为国家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通过对江苏省盐城市开展沿海滩涂变化监测试点工作,结合"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行业专题等多时期、多类型数据,重点对沿海边界线变化进行监测分析,为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